什么是爱自己
文/轻尘
爱自己,一个很耳熟的话题,但是具体下来,也就是接纳不完美,给人很笼统的感觉;最近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栏目“李雪胡扯道德经”,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今天,我也来“胡扯”一下什么叫爱自己吧。
一、自私与无私(以下都是说的和平年代的人际关系,不包括抗战年代)
通俗的来讲,自私的确是个贬义词;但是,我觉得自私是分为两种:
第一种,自私=只“爱”自己,这种行为可能严重损害别人的利益,是违反社会基本道德的,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上面那个“爱”字打了引号,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分为“真我”和“假我”,真我是不完美但完整的自己,而假我是幻想出来的理想化形象;自私的背后无非是爱假我,恨真我,因为真我本身是不完美的,潜意识不能接受,就十分害怕真我在关系中“原形毕露”,这时候,就无意识的幻想出来一个完美的假我,为了保持假我的完美,主体需要不断的吸食身边的客体的能量满足自恋幻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恋,不然自恋一旦破碎,马上进入抑郁状态。
只“爱”自己的人是怎么形成的?肯定有人说啦,溺爱出来的;我对此只能说:一派胡言!溺爱就是说爱过剩了,实际上真爱给再多,不会有任何问题,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的安全感会特别充足;溺爱是什么呢?是完全看不见孩子的真实需求,一切按照家长的“我觉得”来,本质上是家长为了满足自恋幻想演一场“伟大的父母”的八十集连续剧,“熊孩子”并非宠溺出来的,某些人一看到抑郁症的孩子,最喜欢用的归因法——溺爱或者挫折教育不够,(挫折教育不是主动制造挫折,而是共同面对挫折);但凡是喜欢使用“溺爱”归因的,都是为自己更好的吸食别人能量而找的借口罢了。
只“爱”自己的人,比如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在学习上搞得像拼命三郎似的的孩子;都有几个共同点:婴儿期得不到母亲的及时回应或是用什么哭声免疫睡眠训练的驯兽法;童年时,父母生怕“溺爱”了孩子,于是控制孩子,没有一点界限;父母是超理智式沟通,凡事只跟着满是剧情的头脑,不看自己和孩子的内心。总之,只“爱”自己的自私不仅不是爱太多了,而且是极度缺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爱真我就非常重要。
第二种,“自私”=爱真实的自己和别人,只有自身的能量充足了,才有能力爱别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伤害别人,不爱请别伤害,做到“自私”于己而不伤人,就很好。这同时也叫无私,最真实的无私。
下面该说无私是什么了,也分成两种,上面就是一种,这个私指的是“小我”,即喜欢自恋幻想的小我,有的是大我,爱世间众生,也就是说不带剧情的接纳自己和他人;另一种“无私”最自私,和自私的第一种一模一样。
而最好的状态是自私而不伤人,无私而不害己。
二、在爱自己的过程中,接纳和改变冲突吗
首先说答案,不冲突。并且正向的改变=接纳。
什么是改变?有一种叫自虐改变,是靠所谓自律来坚持的(自律的前提是兴趣),硬靠意志力来做不喜欢的事情,做着“积极向上”的事,最后的结果无非是抑郁症或者得个什么癌症;内心冲突越多的人使用自虐改变或自残,并且容易上瘾:根据霍尼精神分析的理论,当人潜意识里出现冲突(尤其是需求冲突),本能的会采用一些“解决方式”,就是对痛苦的转移,而在这种看似扭曲的行为之下,内心是对爱的渴望和呼唤。
另一种就是正向的改变,就是走出舒适区;我要明确一下舒适区既不是熟悉的环境,也不是一个舒服的地方,而指的是应对方式和关系模式,是在童年形成的创伤,走出舒适区=疗愈创伤。所有的心理创伤,都是界限不清,天天在自恋幻想的世界里活着,疗愈创伤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方法,看到相对客观的事实就好,回到现实世界,痛苦就减少了。回到现实的前提是接纳自己是一个有严重自恋幻想的人,没有了“我应该放下自恋幻想”的自恋幻想,自然就回到现实世界了。当你什么的不改变,全然接纳自己,改变就发生了。
三、爱自己,那就给自己正面催眠
我们这些学心理学的大概都知道吧,人在生命中的大部分状态都称之为催眠状态,比如你和别人交谈,你在看我的文章,都是催眠状态,只不过是浅度的,而催眠治疗是深度的。
什么是负面催眠?举个例子,比如一直告诉自己“我不行,我不好”或者“我一定可以做好什么事”,第一个属于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沉浸在“我不行”的自恋幻想里,非常好理解,而第二个是对自己的评判,看似是自信,实际上是“我很行”的自恋幻想;自恋幻想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而相对客观的事实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什么好和不好这一说。还比如家长帮孩子走出不良情绪,这只不过是演了一个“和谐温暖”的戏剧满足家长的自恋幻想;事实是孩子有情绪是自己的事情,是孩子重要的体验,不能让家长强行切断,家长只需要真诚的陪伴。
正面催眠就是什么都允许,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有自恋幻想也好,焦虑抑郁也好,爱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爱什么时候走就什么走就什么时候走,自己只需要知道当下发生的是什么,不需要去画蛇添足。正面催眠的好处就是身心俱在,内心平静,浑身轻松。
说到这,肯定要有家长问了:按照什么书上说的,要无条件接纳孩子?接纳自己和接纳孩子是冲突的吧。
对此,我的回答是,强迫自己接纳孩子不会持久,只不过是在忍,最后只能带来更严重的不接纳。我们总是会把自己的内在投射到外部客体上,不接纳孩子的背后是不接纳自己,接纳了自己自然就会接纳孩子。
四、《道德经》中的“无我”和爱自己冲突吗?
无我,这个我指的是喜欢自恋幻想的小我,所以无我不是丢失自己。越是无我,越能接纳世间万物,难道自己不在其中吗?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斯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感兴趣可以搜一搜,总之两者之间不矛盾。
最后
学了一年多的心理学,我才深刻的理解了李松蔚老师说的“学习心理学没有用处”,这是真正的以无用为用,以无为而为;心理学交给我们怎么处理关系,怎么做是最好的,怎么做副作用最大,这是一些标准和研究成果,在我看来是“没用”的,接纳自己和别人只需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作者简介:
来自河北省衡水市的孩子,14岁男孩,就读于衡水中学初二年级,目前休学,在抑郁症患者和心理学沉迷者间徘徊,是半个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虽然这两个流派理论不和),没事爱搞自我心理剖析;热爱文学,政治;牵着蜗牛去散步Leave The Dark公众号作者和编辑(欢迎关注);新浪微博和网易云音乐常驻用户,也是新浪微博心理学家李雪、武志红、曾奇峰、徐凯文、尹建莉、李松蔚和简单心理粉丝,网易云音乐博主“Vicky宣宣”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