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请求题诗,诗人随手写一首,竟成学校随处可见的标语
尽管如今科技昌明,诗词中描绘的生活环境离我们很远,但是其中抒发的情感,却是人类普遍存在并且共通的,所以,纵使过去数千年之久,吟唱古老的《诗经》之时,我们的心湖依旧会泛起波澜。
许许多多的国人,不懂诗词,看到某一首诗词作品,也无法说出其中的字义句意,可他们吟读几遍,依旧会本能地感受到诗词之美。这种感受,是数千年传承不断的华夏文明所特有的,那些民族传统文化,早已在代代相传中,渗入了华夏子孙的骨髓血脉之中。
所以,古诗词离我们很远,又离我们很近。
遇到所爱之人,我们可能会说出“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听到好听的音乐,我们可能会夸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还有许多网络流行语,也都来自诗词,比如“梦醒时见你”、“春风十里不如你”等等。
上学时候,学校随处可见的标语,很多就来自古诗词,只是因为不知道出自那首诗,还以为是俗语,比如晚唐诗人杜荀鹤的一首《题弟侄书堂》,其中就有一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标语。
晚唐时局比较动乱,杜荀鹤的侄子没有进入仕途,而是隐居读书。一次,侄子请求杜荀鹤题首诗,杜荀鹤推脱不过,就随手写了首七律,鼓励侄子: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的,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首联是诗人夸赞侄子,所居住的地方十分简陋,但是却能守住本心,注重自身的学识和修养的提高。生活贫瘠,但是思想精神不贫瘠,能够安贫乐道,实有颜回之风。
无论是战争频发的时期,还是和平时期,都是如此。可见杜荀鹤弟侄并不是惺惺作态、沽名钓誉。
家山就是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也就是诗人侄子书堂所在之地。故乡连年纷乱,干戈不休,但是他依旧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学习礼乐。
群雄逐鹿,大家都在找靠山,拉人马,组军队,谁拳头大谁就有理的晚唐,诗人的侄子还在学习礼乐。
这就像古代灾荒年间,百姓饿得到处乞讨,衣不蔽体,有食物就一拥而上,但有人却努力整理自己的破旧的衣衫,将头发梳理干净,客客气气地问旁人有没有食物,能否借些财物,当旁人施舍食物之后,他还要恭恭敬敬地回个礼,然后慢条斯理地端坐一旁再用餐。
这种行为,在周围的灾民眼中看来或许很可笑,但这却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即便是乱世,礼乐也不可废。
杜荀鹤前两联,对侄子能够安心在书堂读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颈联是写书堂优美的环境。书堂窗外,竹影婆娑,一阵山风吹过,竹影顿时摇曳起来,落在书案之上,清幽无比。
不远处,清泉从山巅绕着圆润的石子流淌环绕在书堂,耳边听得流水潺潺,一直流入堂前的砚池中。
这么好的环境,可谓是绝佳的读书胜地。
最后,诗人总结:既然你有读书的心境和毅力,书堂的环境又如此优美静谧,那一定要努力读书。
年少时,是读书的最好时机,这时候辛苦一些,是打下人生的根基,今后的自己,一定会感谢此时的努力。
所以,不要懒惰,不要虚度光阴,要用功读书。
这两句,很多学校都作为标语,贴在墙上,用来激励学子。著教育家张静秋称此诗“这首诗如同黑夜里的繁星,在广袤的天空里熠熠生辉,能够振聋发聩,催人扬帆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