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8)
本篇要目:
***************************************
71大通学堂和徐锡麟故居
清 浙江省绍兴市
72江北天主教堂
清 浙江省宁波市
73利济医学堂旧址
1885~1902年 浙江省瑞安市
74王国维故居
1886~1898年 浙江省海宁市
75马寅初故居
清至民国 浙江省嵊州市、杭州市
76莫干山别墅群
清至民国 浙江省德清县
77钱塘江大桥
民国 浙江省杭州市
78之江大学旧址
民国 浙江省杭州市
79笕桥中央航校旧址
民国 浙江省杭州市
80章太炎故居
民国 浙江省杭州市
****************************************
71.大通学堂和徐锡麟故居
大通学堂是辛亥革命在浙江的重要史迹之一,位于绍兴市区胜利西路古越藏书楼以西,清代建筑,全称:大通师范学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05年9月,光复会领导成员徐锡麟、陶成章为联络、训练各地会党,培养军事干部而创立。它是辛亥革命在浙江的活动中心和皖浙武装暴动的重要据点,也是中国近代最早培养民主革命人才的军事学校之一。
大通学堂旧址原为清代山阴、会稽两县豫仓,占地面积5020平方米,建筑面积1645平方米,布局分三条纵向轴线布置,西侧为操场,中轴为五开间三进,即门厅、礼堂、“徐社”。各进之间用步廊贯通,形成回廊,东西两轴分别是学堂教室和办公室,其中东轴四进、西轴为五进,西轴教室以西为学堂操场,整体保存完整。
辛亥革命胜利后,大通学堂旧址创办了“大通女子工艺学校”。1928年,绍兴“徐社”社员为纪念徐锡麟烈士,在旧址创办“锡麟小学”。1981年始,地方政府对大通学堂建筑逐一予以维修,陈列有关文物史料,向公众开放。
大通学堂是辛亥革命在浙江的重要史迹之一,全称大通师范学堂,位于绍兴市区胜利西路古越藏书楼以西,清代建筑。1905年9月,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领导成员徐锡麟、陶成章为联络、训练各地会党,培养军事干部而创立。它是辛亥革命在浙江的活动中心和皖浙武装暴动的重要据点,也是中国近代最早培养民主革命人才的军事学校之一。 1906年12月,徐锡麟赴安徽从事革命活动,大通学堂由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秋瑾接办。为筹备皖浙起义,秋瑾进一步加强学堂军事训练,并于此创建光复军。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案件涉及绍兴大通学堂,1907年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在此被捕,学堂即遭清政府的查封。
徐锡麟故居位于绍兴市东浦镇孙家溇,清代建筑。徐锡麟出生于此,并在此从事革命活动,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迹。
徐锡麟故居位于绍兴市东浦镇孙家溇,清代建筑。由徐锡麟祖父桐轩公从一姓朱人家购置,后改造扩建而成,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5平方米,总体布局三开间三进,由门屋、大厅、座楼和藏书楼、桐映书屋等组成,砖木结构,粉墙黛瓦,外观封闭,是一处十分典型的江南清代民居。1873年12月,徐锡麟出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以后又在此从事革命活动,从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迹。
徐锡麟秋瑾都是浙江绍兴人,他们先后加入光复会,共赴日本求学,共同创办大通学堂,共同谋划浙皖起义,最后徐壮烈牺牲,秋从容就义。针对秋瑾徐锡麟为表兄妹和情侣的说法,经过考证均不成立,在徐家家谱中没有发现和秋瑾的关系,秋瑾是拿着光复会会长蔡元培的介绍信第一次见到徐锡麟,如果是表兄妹就不需要介绍信。“秋瑾巾帼不让须眉”,这并不符合当时男性的审美倾向,何况徐锡麟当时已婚,夫妻非常恩爱,其妻子王振汉与秋瑾情同姐妹。秋瑾徐锡麟年纪相仿,志同道合,但并无儿女私情。
2006年05月25日,大通学堂和徐锡麟故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72.江北天主教堂
江北天主教堂位于宁波市江北岸新江桥北堍“三江口”北岸,整个建筑完整划一、气势宏伟壮观,尤其是高耸挺秀的教堂以其独有的哥德建筑风貌,夺全省天主教堂之魁。由法籍苏主教兴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钟楼。整座钟楼(包括琴室),由大堂、主教公署、本堂区及寝室、更衣室、藏书楼、慈母堂、印书房等组成。教堂钟楼具有哥特式风格。保存完好。
现江北岸天主教堂,于同治十一年〈l872年)由浙江教区和法籍苏主教兴建。到光绪十年(l884年),赵保绿继任主教,在中法战争中,清廷降旨保护教堂,得相安无事。到光绪二十五年(l899年)增建钟塔,从l927年起,由戴安德任主教至解放初。2014年7月28日,遭到不明原因的火灾烧毁,现已修复。
天主教传入宁波,已有350多年历史。明崇祯元年(1628年),由葡萄牙传教士(名不详)来宁波设教授徒。六年后又有意大利人李莱恩专在鄞区传教。到明永历二年(1648年),意人卫济泰在宁波建立天主教堂,不久为清兵所毁。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法人郭忠传在宁波药行街购地再建天主教堂;
至雍正即位,毁教堂、戮教徒,使天主教遭到严重打击。清咸丰元年(1851年),由罗马教延委顾芳济继任驻甬专司浙江教务,自此宁波始有主教。咸丰三年,在药行街原址重建教堂,但翌年即圯。
十年后(1860年)又重建,1868年增建钟楼。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浙江教区的法籍苏主教兴建江北岸天主教堂。江北堂区下辖:江北、慈城、下邵、柴桥、神马、镇海城关、岚山七个堂点2000年统计共计教徒900人。
景观设计--断壁
介绍
2014年7月28日,遭到不明原因的火灾烧毁,
2006年05月25日,江北天主教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73.利济医学堂旧址
利济医学堂旧址位于浙江瑞安市忠义街10号,创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是陈虬、陈介石、陈葆善、何迪启等为推行改良维新主张所办的新式中医学堂。办学十八、九年,造就了三百余名优秀中医师,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起过卓越作用。利济医学堂旧址,由门屋、厢房、主楼、中草药圃组成。现辟为利济医学堂博物馆。
利济医学堂创办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是我国最早一所新式的中医学堂。创办人陈虬,是一位名医,又是清末浙江著名的改良主义代表人物。利济医学堂是他力图采用西方的办学制度与方法,来改革我国封建教育制度与方法的一个尝试,故立有一套新式的管理制度。如规定学生须习业五年经过考试及格者方可毕业行医,实行全部寄宿制等等。学堂从开办的十几年中,为浙南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同时,为我国中医教育开创新路作出了很大的影响和贡献。医学堂旧址,是四合院型的中西混合建筑群。主楼面阔五间,西式构筑,其它皆中式木构筑。
利济医学堂从1885年开办到1902年停办的18年间,培养了三百多名优秀的中医师,治病救人,做了不少善事,对满足民众的医疗要求和浙南地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绝贡献。其后温州“永嘉中医学社”、“普安施医施药局”和“国医学社”的兴办,莫不渊源于此。利济医学堂停办二十年后,也就是1923年,温州(旧称永嘉)工商界开明人士蔡冠夫等,本着“专以施医施药救济贫病者”为宗旨,发起募办“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其间,许多原为利济医院的良医,以及学医于利济医学堂和师从于利济医学堂创办人的学生,皆成为了普安施医施药局常驻医师或义务医师。
普安施医施药局不仅与利济医学堂有此深深的历史渊源,更是将“利济”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善举发扬光大,薪火相传。利济医院院章明文规定:“减润应诊,以其广道便民”和普安施医施药局“凡遇贫而病者,无论就诊、出诊、施医给药,不取分文……”的宗旨,都是深受当时浙南贫苦民众的欢迎。
主楼是西式带廊的楼房,上刻有“利济医学堂博物馆”小篆牌匾,馆内有陈虬先生的半身塑像和生平介绍,还有许多医学堂的史料记载展览。主楼的后面是重建后的教室和草药圃,如今园子里栽种着紫藤、桃树以及杜仲、黄柏、山茱萸、枸杞子等各类药用植物。重要地位医学堂创办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呈四合院式。当时设前厅、左右厢房、主楼、草药圃以及教室、宿舍、诊室、药房、病房、藏书、报馆等。是陈虬、陈黻宸、陈宝迪等为推行改良维新主张所办的新式中医学堂,而陈虬先生是主要创办人。
利济医学堂是我国第一所采取欧美办学制度和方法开办的新式中医学校,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学堂于1896年创办学报《利济医学堂报》,是师生倡议变法维新,开展医学争鸣的园地,在全国各大城市及港澳都有发售,深受各界重视。200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华医史学会专家,对利济医学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后,得出结论:利济医学堂是我国第一所采取欧美办学制度和方法开办的新式中医学校,比1915年上海丁甘仁所创“中医专门学校”还早30年。
2006年05月25日,利济医学堂旧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74.王国维故居
王国维故居坐落在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西门内周家兜,是近代国学大师少年时代的住宅。庭院坐北朝南,建筑为木结构。前厅正中置放王国维半身铜像,陈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王国维故乡、家世及其生平。第二部分,介绍王国维的主要学术成就,陈列王氏各种著作和手稿。第三部分,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王国维的论著。陈列室开放以来,吸引了众多游人和学者前来瞻仰。
故居坐北朝南,2进,总面积约290平方米,前为平屋,三开间,后进楼房,两进之间有天井及厢房,整组建筑自成独立院落。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又字伯隅,号静观,海宁盐官人.自幼沉静好思。5岁进私塾,背诵和学作诗文。9岁时父回乡奔祖父丧,以后便长居家中,教授他骈散文及古今诗词。王国维16岁中秀才,才华初露。清光绪十九年(1893)、二十四年两次应乡试未中。22岁进上海《时务报》,业余去东文学社学习外文及理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辛亥革命后,王氏随罗振玉东渡日本。此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研究,尤其致力于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和唐人写本的考释。王国维是新兴学科甲骨文、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所著《流沙坠简序》、《殷墟书契考释序》、《宋代金文著录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均被称为划时代之作。其史学论文几乎篇篇皆有发明,后汇编成《观堂集林》20卷。他把历史文献与出土资料密切参证的治史方法——两重证据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推崇。
看前院。
卧室
书房
2006年05月25日,王国维故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75.马寅初故居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的故居和旧居有多处,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两处,分别位于浙江嵊州浦口街道名人街74号和杭州庆春路210号。马寅初嵊州故居设有文物保护所,杭州故居现为“马寅初纪念馆”,陈列有马寅初生平事迹、实物资料和居家用具、用品。
嵊州马寅初故居坐落在浙江省嵊州市浦口街道名人街74号,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马寅初父亲马棣生建造具有传统特色的江南民居,供马氏家人及“马树记”酒坊师徒们居住和使用。1882年6月24日,马寅初于马年马月马日马时降生在这里,并度过了童幼年、青少年时期。
嵊州马寅初故居占地628平方米,建筑面积1228平方米,坐南朝北,共三进,四周外墙砖砌、内墙板筑。门厅三开间,临街建筑,条石门框,实榀门。第二、三进五开间,均为五柱七桁的梁式架头结构,硬山顶,南单檐、北重檐。三进之间各有厢房连通,中有二个天井,前小后大,空气流通,光照充沛。第二进底层中间是厅堂兼作通道,东两间为小客厅与账房间(会计室),西次间是马寅初父母卧室,也是马寅初出生处。西尽间为马家厨房。第三进五间,东西两间打通,是“马树记”酒坊的酿酒场地;中间厅堂,是连接东西的过道,是组合酿酒的枢纽,向北设门可通户外,便于对外传递货物。西厢北间为马寅初卧室和上楼通道,东厢分别为酒坊师徒厨房和餐室。第二、三进楼上有回廊相互联通,俗称“走马楼”,原为马氏兄弟居住。
嵊州马寅初故居是马寅初的出生地,居住至17岁去上海求学,此后二次回乡完婚,20世纪50年代回乡考察,逝世后率葬于嵊州仙岩镇王舍村,与祖坟相聚。马寅初故居底层恢复原貌,摆设依旧,厅堂与客厅中间陈列雕花镂空老式桌椅,配有古钟、帽筒;卧室布置了轿式眠床、箱柜等。账房陈列账柜、文房四宝,厨房是老式灶台。
杭州马寅初故居位于庆春路210号,建于清末民国初,共三层,是一幢不规则中西式砖木结构花园别墅,造型独特,结构精致。三楼阳台正南墙上方镌刻着“竹屋”二字,故此幢小楼亦称“竹屋”。竹屋是马寅初于1936年购买的住宅,1937年因战争离开,1946年、1947年、1949至1951年在此居住。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也在竹屋居住。马寅初的部分经济学论著和演讲稿在竹屋撰写。其间,马寅初撰写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影响》《向王若飞诸同志学习》等20余篇文章。还在浙大、上海沪江大学等发表了《关于目前之经济危机》《经济与民主》等20余场演讲。
1946年6月13日,马寅初在杭州20多所学校联合召开的“反对内战,反对卖国”的集会上发表演讲,并与学生一起冒雨游行。1949年8月26日,他被任命为解放后浙江大学第一任校长,9月赴北京出席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会上被推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常务委员和财政委员会副主任,还兼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1年,接任北京大学校长,至此离开。
2006年05月25日,马寅初故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76.莫干山别墅群
莫干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为天目山之余脉,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境内,美丽富饶的沪、宁、杭金三角的中心。莫干山是风光优美的江南名山,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现保留有各式别墅250多座由英、美、法、德、俄各国人士兴建,模仿各国风格,样式繁多。莫干山别墅群与其自然资源相结合形成了人文与自然相映成趣的风貌特点。
莫干山因春秋末年,吴王阖闾派干将、莫邪在此铸成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而得名,是中国著名的休闲旅游及避暑胜地。莫干山山峦连绵起伏,风景秀丽多姿,景区面积达43平方公里,它虽不及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却以绿荫如海的修竹、清澈不竭的山泉、星罗棋布的别墅、四季各异的迷人风光称秀于江南,享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誉。
武陵村别墅群因蒋介石曾在此下榻松月庐并主持召开稳定金融的新经济改革会议而闻名,蒋介石对莫干山也属情有独钟,曾三次上山居住,包括和宋美龄的蜜月之旅。别墅很有特色,周边环境幽静安祥,可观层层山峦,青葱翠竹。当年蒋介石和夫人居住办公的场景都有复原陈列,会议室也原样保留了。边上蒋经国居住的别墅沒有开放。
毛主席下榻处位于景区上横路126号,民国23年(1934)浙江兴业银行常务董事蒋抑厄建。37年(1948年)租赁给杭州西冷饭店,时风行美丽牌卷烟,因美女烟标与皇后蓖美,店主以“皇后”命名。
1954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杭州主持制定第一部宪法期间,由省公安厅长王芳等陪同上山视察,在此下榻休息,被莫干山自然美景所深深吸引,特作诗一首《七绝·莫干山》“翻身复入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能已到钱塘。”此后,皇后饭店名声大振,成为游客必到之处。今设陈列室,有历史资料、遗物等。
白云山馆建于1915年,系民国闻人黄郛的别墅,黄早年曾与陈其美、蒋介石结拜。1927年12月,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后,即选择莫干山白云山馆作为度蜜月处,植美人茶一棵,被省林业厅评为“浙江最美古树”。1937年3月,蒋介石又在这里与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周恩来同志举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
江南庭院式建筑,建于上世纪20年代,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主体为两栋欧式洋楼,解放后曾作为许多单位的办公场所,也有居民居住其中。如今,老房子就像它的名字静逸别墅一样,平静、安逸。张静江,浙江湖州南浔人,孙中山称他为“革命圣人”。被世人称为“民国奇人”的他,与杭州渊源颇深。
林海别墅:是上海滩著名传奇人物杜月笙于1935年耗费巨资建造的别墅,有着近百年的历史。后经在工人改造,成了现如今的杜公馆。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这里出发,步行几步就到了旭光台,张啸林别墅就在它对面。周围还有蒋介石官邸、剑池风景区、芦花荡公园等景点,可谓入住莫干山名墅之首选。
黄庙(莫干山72号),位于莫干山中心景区的莫干山路与通往剑池瀑布路衔接处的公路下侧。起建于1935年,历两年落成。始终“莫干山讲经堂”,后改“莲社”,今称黄庙,是以国民党元老张静江(伪浙江省主席)、蒋介石义史黄郛,以及20世纪30至40年代任陇海铁路督办、上海闸北水电公司董事长、上海永亨银行董事长等职的施省之等人为首组织名。是莫干山历史上仅有的两座宫殿式古典建筑之一。庙宇由石木结构正堂及与其分体砖混结构(始建时为木结构)的二层附房组成。昔时,有正堂五楹,供奉观音菩萨,金黄色琉璃瓦屋顶,朱红屋檐,结构宽敞,为民国时期莫干山颇有名气的定期参禅、诵经之场所。
云岫寺背倚玉屏峰,周围有大牛山、轿子顶、猢狲山、宜秋岭等,群峰环抱,竹翠松茂。寺不远处有石门洞,两侧壁立如屏,上覆巨石,居高临下,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传为战国楚相黄歇练兵及防守之地。距古寺不远处,还有一六角“望岫亭”。云岫寺的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藏经阁等。天王殿高悬“敕赐云岫禅寺”红底金框匾额,大雄宝殿内有一副原主持能山法师撰写的楹联:“古塔入青云,阁上梵经皆贝叶;深山藏古寺,佛前灯焰尽莲花。”寺内侧有宋梅和清朝的四季桂,景色宜人。
天池寺位于天池山,元至顺年间(1330-1333)建,翁信禅师开山。至正间间毁,明嘉靖间玉芝禅师整修、扩建殿宇。
2006年05月25日,莫干山别墅群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77.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又名钱江一桥,是浙江省杭州市境的一座跨钱塘江双层桁架梁桥,位于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钱塘江上,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北起上城区二龙山东麓,南至滨江区浦沿街道联庄村上沙埠;全长1453米,公路桥宽9.14米,铁路桥宽4.88米;桥面上层为双向两车道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下层为单线轨道铁路,设计速度120千米/小时。
钱塘江大桥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8月8日; 分别于民国26年(1937年)9月26日和11月17日铁路桥、公路桥建成通车;于民国26年(1937年)12月23日为阻断侵华日军南下而炸毁;于民国37年(1948年)5月成功修复。民国38年(1949年)5月3日,钱塘江大桥被往南撤退的国民党工兵部队炸毁了铁路桥的部分铁轨,但由于中共地下党的保护,桥梁的其他部分没有损坏。1950年4月,钱塘江大桥临时修复。
民国21年(1932年),杭江铁路西兴江边至金华段已通车,继续向玉山、南昌展筑,浙西公路亦逐步发展,但因钱塘江一水之隔,铁路、公路无法贯通,杭江铁路南北两岸货物运输均须先卸车装船,待过江后再卸船装车。为此,浙江省于民国22年成立专门委员会,研讨修桥事宜。同年7月,浙江省建设厅成立“钱塘江桥工委员会”,由厅长曾养甫任主任委员。8月,茅以升任主任委员,组织考察研究,拟定桥建方案。最终,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制订的建桥方案获得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采纳,项目总投资510万银元,比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提出的方案减少投资约200万银元。
茅以升铜像位于钱塘江大桥北堍,该像为全身铜像,是为了怀念桥梁专家茅以升,同时也提醒着人们不忘钱塘江大桥的这一段“修拆”惨痛的传奇历史。
2006年5月25日,钱塘江大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8.之江大学旧址
之江大学旧址,位于杭州市杭富路六和塔西侧,现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之江大学系美国长老总差会创办的教会学校,遗存有钟楼、慎思堂、图书馆、都克堂等建筑22幢。之江大学旧址建筑布局高低错落,与空间环境融为一体,整个建筑格局解放后无多大变化,为中国保存的较为完整的教会大学旧址之一。
同怀堂又称钟楼,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由史量才家属捐建,“经济学馆”四个字由校长李培恩题写。钟楼主体三层,中间四层为钟塔,是典型的近代建筑。钟楼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高耸的钟楼使得整座建筑呈山字形。在钟楼楼顶,钱塘江、钱塘江大桥、六和塔等都在视野之内。民国报业家史量才在之江大学困难时期,多次捐助了大量办学经费。在史量才遇难的第二年,家人根据他的生前遗愿,向学校捐赠了一座楼,取名“经济学馆”,即钟楼。
主楼原名慎思堂,又名赛佛伦堂或赛佛伦斯堂(SeveranceHall),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由美国俄亥俄州赛佛伦夫妇捐资捐建,为校长、财务、教务、总务、会议室等行政办公之用。宣统三年(1911年)2月落成,建筑面积515.5平方米,建筑面积2062平方米。
1号楼原名东斋,建于宣统三年(1911年),由美国俄亥俄州甘卜夫妇捐建,故又名甘卜堂。
2号楼原名西斋,建于宣统三年(1911年),由Nelson.Platt.Wheeler夫妇和William.reginald.Wheeler夫妇捐资兴建,故又名惠德堂、吴窦堂,是之江大学最早的男生宿舍。西斋对称于东斋,建筑风格一致,砖木结构,外部线条简洁,是乔治亚复兴风格,中央山墙的凸现和古典柱式的门廊是它们最大的特点。
3号楼原名工程馆,又称机械系楼,建于1951年,由政府拨款建造,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风格。
4号楼原名科学馆,又称裘德生科学馆,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纪念前校长裘德生博士(1930年12月美国逝世),由之江大学校友和师生募资兴建。科学馆和图书馆的建筑风格类似,其拱券、古典柱式和三角形山花等不同建筑元素的混搭,都是当年校内功能明确的主体建筑之一。
5号楼原名材料试验所,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当时之江大学教职员、校友筹资兴建,是创校以来的首座实验楼。2010年11月,之江校区二期修缮工程完成,5号楼成为浙大图书馆法学分馆。
6号楼原名佩韦斋(初为教员宿舍,后改为女生宿舍,简称韦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本校建筑部设计。现在是医院。屋顶三扇老虎窗,有着美国乔治亚风格。
9号楼原名维勒邦格楼,因外墙呈现绿色,也称绿房,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的W.M.Wheeler先生和其在费吉尼亚州的父母Nelson.P.Wheeler夫妇捐建,是之江大学外籍教授别墅之一,也曾是当年的女生宿舍。绿房的建筑风格是之江大学校舍建筑中的孤例,具有工艺美术运动的平房风格,其阁楼外墙采用美国别墅独具特色的壁板,由本校建筑部设计。
小礼堂原名育英堂、都克堂,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1月,由美国新泽西州都克家族捐建,是教会大学的象征。窗户上的尖券使其哥特复兴式的建筑风格十分明显,此建筑采用石料结合水泥,从用材到风格,在当时都是属于比较现代的建筑。占地360平方米,建筑面积439平方米。
图书馆,面积为700平方米,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7月,由之江大学同学会募捐修建,之江大学建筑部设计建造。占地596平方米,建筑面积1192平方米。图书馆的建筑风格比文艺复兴后期的巴洛克风格更为简约一点,但还是吸收了那种风格的精华。
上红房原名北太平洋楼,建于宣统三年(1911年)。上红房曾先后由时任之江大学校长的王令赓、李培恩居住。
下红房原名帕斯顿楼,建于宣统三年(1911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曾参与创办之江大学,其胞弟司徒华林则曾是之江大学的校长,1948年前后,司徒雷登曾在此居住。上红房和下红房的建筑是意大利风格,清水砖外墙、圆拱门廊、拱券外廊、雕花柱子和涡卷形浮雕具有古罗马遗风。
灰房原名康沃斯楼,建于宣统三年(1911年),是之江大学外籍教师别墅之一。灰房的建筑采用的是清水青砖墙,主立面为对称外廊,呈现为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风格。
白房原名卡特楼,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白房的门厅依然雅致,两侧复柱,柱头漩涡花纹,人字屋顶。
2006年5月25日,之江大学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9.笕桥中央航校旧址
笕桥中央航校旧址,位于杭州市笕桥镇东北部横塘村。笕桥中央航校旧址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组织健全完善,管理最严格的航空专业人才培训基地。1930年,蒋介石决定在原中央军校航空班的基础上,择址杭州笕桥蚕校(现浙江理工大学),扩建为中央航空学校。1931年春,校舍和机场等建成,设立机构,采购飞机,招生办学,并先后在洛阳、广州设立分校。至1937年抗战前,共培训学员500余名。
抗战爆发后,航校先后迁往云南昆明、巴基斯坦拉合尔,并改名为中央空军军官学校,而笕桥机场作为空军的主基地使用。至抗战胜利学校又迁回杭州原址。1948年冬,迁往台湾。杭州解放后,航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接管,仍作为航空学校和军用机场使用。1957年,改为军民两用机场。2000年,因杭州萧山机场建成使用,民航撤出笕桥机场。
学校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由国内优秀的军事人才担任教官,教学模式先进。笕桥航校为中央航空学校,影响遍及全国,吸收广大有志于飞行事业的爱国青年入校学习,至抗战前培养了500多名飞行员和航空机械等方面的空军人才,被誉为“中国空军的摇篮”,航校的许多毕业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为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笕桥机场是抗日战争初期空战的主战场,1937年8月14日,高志航大队长率机击落多架日本海军航空大队战机,“八·一四”空战创造了中国空战史上光辉的战绩,这一天也因此被国民政府定为“空军节”。笕桥中央航校大大加速了中国空军建设的步伐,对研究中国空军发展史、航空技术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2006年5月25日,笕桥中央航校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0.章太炎故居
章太炎故居,位于苏州市锦帆路38号。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章太炎当年藏书、著述、会客和生活起居之所,外观立面是中西合璧式建筑,清水砖墙,青平瓦屋面,大门柱子仿罗马式,木门窗既有苏州传统建筑风味,又有国外洋房气息。
章太炎故居位于苏州市锦帆路38号。章太炎1932年起多次来苏州讲学。1934年,购得锦帆路新式洋房一所,定居苏州,在此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章太炎居苏时,正值日本侵华日紧,他多次发表抗日声明,曾北上面见张学良,促其出兵抗日。1936年6月病逝于苏州寓所,灵柩暂放在章园的防空洞内。1955年4月灵柩迁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下。
章太炎故居当年被称为“章园”,西式花园洋房,大门朝南在体育场路8号,后门朝西在锦帆路。南部前院为南北两幢西式楼房,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章太炎当年藏书、著述、会客和生活起居之所,外观立面是中西合璧式建筑,清水砖墙,青平瓦屋面,大门柱子仿罗马式,木门窗既有苏州传统建筑风味,又有国外洋房气息。章太炎故居的前后两幢楼房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原二层上各加盖一层。2005年1月,苏州市政府对故居进行全面整修,并在南楼设立章太炎故居陈列室。现为苏州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苏州市海外交流协会、苏州市华侨活动中心和章太炎故居陈列室用房。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为我国近代的国学大师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革命家、是推翻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对袁世凯称帝、积极缔造共和国的先驱者,是二千多年来我国“中华英杰”之一。他毕生致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历经磨难,仍矢志不渝;他学识渊博,文通古今,生平四百万字的著述,为中华民族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曾被周恩来总理乘誉为“一代儒宗、朴学大师,学问与革命业绩永垂史册,是浙江人民的骄傲”。
2006年5月25日,章太炎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