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体重指数超过这个数,赶紧去查糖尿病!

你有没有发现你身边的“胖子”和糖尿病人越来越多?每天把减肥、减脂挂在嘴边,嚷嚷着“不瘦十斤誓不罢休”的大有人在?

先给你看一组数据,你可能就明白了。

201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其中指南汇总了自1980年以来我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情况:

1980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评估的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仅0.67%

2007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评估的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

2013年,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标准评估的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9%

2020年4月,《英国医学杂志》(BMJ)刊发了“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最新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2.8%,近1.3亿人有糖尿病,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35.2%。

尽管这些调查的样本量和评价方法不同,但我们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升高、肥胖人群越来越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健康时报资料图

其实2型糖尿病与肥胖具高度相关性。目前世卫组织建议,40岁以上居民若体重指数≥25 kg/㎡,需要筛查糖尿病。但这一建议可能并不适用于全球所有地区和国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如果你的体重指数≥23.8 kg/㎡,就要赶紧去查糖尿病了!

身体体重指数BMI,即:体重(kg)÷身高的平方(㎡)。比如,一个体重75kg、身高1.75m的成年人,他的体重指数为:

75÷(1.75×1.75)=24.49kg/㎡

如果再考虑年龄因素,他可能就真的要去查一查糖尿病了。

如果体重指数超过23.8,

赶紧去查糖尿病!

2021年7月17日,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一项覆盖全球57个中低收入国家、近70万名成年人的研究表明,中低收入国家在筛查糖尿病时,体重指数和年龄的要求都要降低,也就是说即便你还很年轻、看起来不是特别的胖,但你的糖尿病风险就已明显升高了。

在这项调查中,我国人调查样本共纳入8001人,平均年龄52.5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3.5,糖尿病患病率为8.5%。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3条对我们国人非常有用的结论:

1. 体重指数超过23.8时,你就要查糖尿病

研究指出,对于东亚、南亚、东南亚男士和女士来说,体重指数超过23.8和23.9时,就该筛查糖尿病了。

而对于中东、北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的女士以及中东和北非的男士, 需要超过28.3和28.1时,才有必要筛查糖尿病。

同时在任意的一个体重指数值,男士的糖尿病风险总体上高于女士,体重指数越高时越明显。

2. 不论男女,年龄≥54岁糖尿病风险最高

研究还发现,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与体重指数正常(18.5~22.9)人群相比,体重指数处于正常上限(23~24.9)、超重(25.0~29.9)、肥胖(≥30)人群的糖尿病风险增幅均最高,分别增加53%~90%、1.18~1.84倍、2.18~2.93倍。

如果以每十岁分组,随着年龄增加,糖尿病风险逐渐升高。不论是男士还是女士,年龄≥54岁时,糖尿病风险最高。

3. 体重指数≥30,35岁后糖尿病风险大增

如果你自己或家人是一个肥胖人群(体重指数≥30),从35岁起糖尿病风险就快速增加。

所以,对于肥胖人群来说,为了后半生健康和生活,抓紧时间减肥。减肥要趁早,越早点瘦下来,肥胖对身体的危害也越小。

想要一辈子远离糖尿病,

这4点你必须要知道!

1. 父母患糖尿病,子女糖尿病风险大增

2020年2月,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刊发了一篇《糖尿病家族史与成人糖尿病关联的前瞻性研究》,研究评估了家族史对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影响,调查了近 5万名糖尿病患者,而结果表明:

1)与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相比,有家族史的人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0.9倍以上;

2)如果家里糖尿病患者多于2人,患病风险至少会增加1.27倍;

3)如果母亲患糖尿病,其他家庭成员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无家族史的2.03倍。

最终结果发现,家族中患糖尿病的亲属越多,个体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越高;发病风险增加尤其与父母和亲兄弟姊妹等直系家属的患病人数明显相关。

换句话说,即便你认为你自己患上糖尿病没关系,但你的孩子患上糖尿病的风险,要远高于其他正常的小朋友。

健康时报资料图

2. 腰粗、肚子大,真正的糖尿病候选人

一般腰粗、肚子大的人,得糖尿病的风险会高。健康时报记者曾去采访过一位内分泌科医生,谈到糖尿病,他第一个强调的就是——腹型肥胖!

腰粗、肚子大,这类腹部肥胖的人更容易导致糖尿病。2014年青岛疾控中心发布的一项研究《中心性肥胖与糖调节受损、2型糖尿病的关系》中指出,中心性肥胖导致的腰臀比异常,与血糖调节异常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都有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减重外科团队负责人顾岩教授2016年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就谈到,腹型肥胖病人的内分泌和代谢肯定是有问题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在后期并发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所以,不管男人女人千万别把自己的肚子“搞大了”。

3. 控制糖尿病长点肌肉,肌肉是“降糖剂”

很多内分泌科医生都提到过,“肌肉是良好的降糖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孙子林在2015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也谈到,某些情况下,有些降糖药一片的控糖效果还不到1,而一项有效运动的降糖效果可达1.8。就是说有效运动的抗糖效果甚至可能优于某些药物治疗手段。

他表示,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结合小强度抗阻运动,这样可以更好地达到降糖效果。有氧运动可以消耗能量,像太极拳、慢跑、广场舞、快步走等。练哑铃、肌力训练带等抗阻运动能减少脂肪,促进肌肉增长,提高骨骼肌抗氧化能力,改善胰岛素抵抗,让降糖药物疗效更显著。

像著名的心血管专家胡大一,十几年前体检的时候,发现肥胖、糖耐量试验异常、甘油三酯高、好胆固醇低、脂肪肝等问题。后来坚持日行万步路,从慢速到中速到快速,走了18年,血糖也健康了,血脂也好了。这就是运动带来改善的例子!

4. 好的生活习惯,糖尿病延迟发病3.96年

我国有个关于糖尿病的著名“大庆研究”,历时了30年,最终的研究成果刊发在了《柳叶刀·糖尿病及内分泌学》上,其非常有利的证实了:生活方式对于糖尿病防控太重要了!

与没有接受生活方式干预的人相比,生活方式干预使糖耐量受损人群的糖尿病发病时间延迟3.96年。

同时,生活方式干预使得:

糖尿病发生风险降低39%,

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26%,

复合严重微血管病变发生率降低35%,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33%,

全因死亡率降低26%;

平均预期寿命增加1.44年。

良好的生活方式大家也都知道,简单谈就是“管住嘴、迈开腿”,比如吃饭控制总热量、每周运动150分钟、控制好腰围、能走就别坐着等。其实我们都知道该怎么做,就是做不做的问题。

更多健康生活最新研究,


本文综合自:
①《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②Li Yongze, 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mainland China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 study. BMJ, DOI: 10.1136/bmj.m997.
③Felix Teufel, et al., (2021). Body-mass index and diabetes risk in 57 low-income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individual-level data in 685616 adults. The Lancet, DOI: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0844-8
④《糖尿病家族史与成人糖尿病关联的前瞻性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年2月
⑤2014年青岛疾控中心《中心性肥胖与糖调节受损、2型糖尿病的关系》,刘丽 , 邵宇涵
⑥2016-03-29 健康时报《和肥胖斗争三十年》
⑦2015-01-05 健康时报《巧运动胜吃降糖药》
⑧胡大一大夫(Hu-dayi)《胡大一:日行万步18年 心脏关节双丰收》
⑨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fter lifestyle intervention for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30-year results of the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Outcome Study April 25, 2019DOI: https://doi.org/10.1016/S2213-8587(19)30093-2
本文编辑:鲁洋   审稿主任:杨小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