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古神话 太行山上的中华文化瑰宝和梦想追求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人们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一个个神话故事寓意着先民们的不懈追求和美好愿望。

古老的神话传说,以太行山为重要发祥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和对梦想的追求,也激励着后人与恶劣的大自然抗争,与不济的命运抗争,从而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太行之巅”的长治,是中华民族发祥和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史前远古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流传的史前神话传说,内容众多,极为有序。其源流之原始、分布之集中、内容之详备,尤其是历代相沿不断、循序而下的特点,以及现存的大量遗址、遗迹等,是全国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我国最著名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草等妇孺皆知的史前神话故事就发生在长治。长治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神话之乡”。

炎帝已成为长治的城市文化标识

神话传说在长治,不仅千年来典籍记载,民间口口相传,而且每一个传说,都有其真实的存在,具体反映在山脉遗址上。

女娲是我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相传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引起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淮南子》记载,她“化育万物”“抟土做人”“置婚姻”“炼五色石补天”。其炼石补天的地方,传说就在今上党区天台无影山。宋代崔伯易《感山赋》的序言中说:太行山一名皇母山,一名女娲山,皆因女娲“于此炼石补天”故。清《潞安府志》卷四说:“天台无影山,在县(今长治市)西南二十里,高六十九丈周二里,四周平坦,日出入胥无影,士人传娲皇炼石地。”

神农尝百草故事的发祥地老顶山

长治市潞州区的老顶山,也称百谷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之所。神农氏本是五氏之一,他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他的部落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神农为了找寻能解除人民疾病痛苦的药草,尝百草多次中毒。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草、得五谷、教民耕种”,实现了人类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伟大转折,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历史。百谷山,位于长治市区东北部,方圆约40平方公里,有高低山峰40余座,大小崖洞30余个,是一个有关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及遗址、遗迹分布高度集中之地。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百谷山(老顶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岩壑幽邃,最称佳境。昔神农尝百谷于此,因名山建庙。”现存有滴谷寺、神农洞、神农泉等遗迹。《潞州志》记载,“神农庙,在城东北一十三里百谷山上,北齐后主武平四年建。世传神农尝百谷于此,因立庙焉。”神农庙历经重修补葺,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不幸毁于战火,仅留残址。如今,当年神农尝百谷的老顶山已经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康养基地,沿着旅游公路拾阶而上,仿佛把人们送到了那个千年以前的神奇岁月。

祥云缭绕下的发鸠山——精卫填海故事的发祥地

发鸠山是精卫填海传说的发祥地。炎帝女儿在长治市长子县的发鸠山上愤而化作精卫鸟,衔木石誓填东海。据古书《山海经》中记载:“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长子县发鸠山亦名鹿谷山、发苞山、廉山,后因精卫鸟从此山出发衔石填海而得名发鸠山。发鸠山东麓有灵湫庙,是汉代为祭祀女娃精卫而建。从古到今,这里的人们受“精卫填海”的精神滋养,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格,他们生生不息、顽强拼搏,从未想过放弃,从未害怕退缩,哪怕面临诸多质疑与困难,都能低头沉心,以一颗坚韧之心,衔取成功之石,以理想填平东海。

羿射九日故事的发祥地屯留老爷山

羿射九日的所在,相传是今屯留县西北三嵕山。传说中羿为尧时的一个小部落首领,是发明弓的人。《淮南子》中说:尧时十日并出,禾木焦杀,民无所食,尧乃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万民皆喜。《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三嵕山,一名灵山,一名麟山,在屯留县西北三十五里,三峰高峻,为县伟观,相传羿射九日之所”。从唐朝开始,山巅有庙,宋崇宁年间三嵕山封“显应侯”,赐额“灵贶”,每年六月六日有司致祭;明洪武三年改称“三嵕山之神”,敕有司春秋二仲、季夏致祭。泰岱豫洛等邻地异土之众,也于此时长途跋涉,络绎不绝,前来祭祀。古人有诗赞三嵕山曰:“罗列诸峰峙远空,霏微烟雨仰三嵕。屋台似耸前朝钺,仙掌疑擎昔日弓”。及至今,羿的英雄救人的行为一直成为当地人所奉行的为人宗旨,急公好义,追求有作为有担当的风尚为当地的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厚重的史前文化为长治积聚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也使长治融入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大家园,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秦朝设郡,2300多年的建城史,拥有全国1/3的宋元之前建筑,使长治赢得“古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而被鲁迅先生称为“舍身求法、中国脊梁”的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比唐玄奘早228年,更是“一带一路”的文化先行者,是上党古神话精神的践行者。

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它使人们坚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精卫填海成为当地人的精神追求,图为长子县的文化标识——精卫鸟

近年来,长治市依托上党悠久的神话故事传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先后举办过长治首届神话故事艺术节,出版了神话故事系列丛书,举办了神话故事艺术彩灯展,拍摄了动漫剧《精卫填海》,还倾力打造推出大型歌舞剧《女娲补天》、上党梆子《神农炎帝》、豫剧《精卫填海》、上党落子《愚公移山》《羿神传奇》《炎帝归潞》和大型杂技剧《羿神与嫦娥》等7部神话大剧。在活跃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激发市民认知长治、热爱长治、建设长治的热情,提升长治“神话之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0)

相关推荐

  • 【历史】这里为啥成为“​上古神话”之乡?

    作者:水风景    编辑:刘彦汷 要说中国的神话之乡,莫过于上党地区最为名副其实了,上党地区最集中的地方却在上党县.屯留区.长子县以及黎城县. 民间流传的史前神话传说,内容众多,众说纷纭,集中的这几个 ...

  • 典籍中的上党神话

    在人类历史的童年时期,还无文字,人们思维.记事以及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只能用刻画与口耳相传的原始方式保存.这类保存往往是短暂的,有些口头歌谣与神话,像风一样刮起来,又像风一样消失了.直至进化到创造了文字 ...

  • 长治神话

    长治神话

  • 神话中除了女娲造人这个版本,还有另一个版本,人是这位大神造的

    中国神话体系十分复杂,其中关于人是怎么来的,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是广为人知的"女娲造人",还有另一个版本,人是这位大神造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第一,女娲造人. 女娲被称为大 ...

  • 【18个经典神话故事[微风]】中华文化博...

    [18个经典神话故事[微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神话故事更是其中的璀璨瑰宝,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天马行空的浪漫想象,更展示出他们勤劳勇敢的美好品质,一起领略神话的魅力!

  • 中华文化瑰宝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上古.乃至更早的时期,中华文化便开始流传,虽然几次面临消亡的危险,但还是坚挺流传下来了,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值得骄傲的事情.中华文化的瑰宝,少有人知,在这里,我们从上古文化中的三大 ...

  • 山西神话故事——太行山上有传说,人人皆知

    女娲补天 人说山西好风光,右手一指是吕梁,左手一指是太行.太行山在我国的史籍中有诸多名称,在<太平寰宇记>中谓之"皇母山"."女娲山"等. 太行山 ...

  • 山西长治: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古城长子县 究竟还有多少神话故事

    炎帝桑梓 精卫之乡 尧王故里 丹朱封地 西燕国都 千年古县 长子县地处长治市西南部,上党盆地西侧,西枕太岳,东望太行.这里是尧王故里,因尧王大儿子朱封于此,故得名长子.秦置长子县,为上党郡治所.东晋十 ...

  • 魅力太行 ‖ 山西长治——四方山游记

    文/宁儿 我骨子里是个淡漠的人,没有特别挚爱的东西,没有一定要得到的事物,也没有非做不可的事.在朋友眼里,我是个散漫一事无成的人,我却感觉活的轻松自在.闲了,就喜欢去爬山,喜欢山的厚重感.听说黎城有个 ...

  • 太行山上的“神之脚印”,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山西上党古城

    关注我获取更多时尚资讯 山西,地处中原大地,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在这片土地之上,有着很多历史的传奇,上党古城,现为山西长治市辖地.虽然久经风霜之后看似没有那么惊艳,但是,却无人能抹去那段深刻的历史. ...

  • 山西长治壮美太行,灵空胜景

    灵空山景区位于沁源县西30公里处的灵空山镇境内,景区总面积15.4平方公里.这里林木茂盛,山花缀锦,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真乃一步一景,景景宜人. 灵空山名胜古称十景,即东钟楼.十八盘.甘露泉.茅庵.净 ...

  • 武乡县,砖壁村、王家峪村: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山西学习平台2021-05-08订阅作者:李渊太行山沉雄博大壁立千仞太行山浩瀚连绵豪情万丈这座山有着生生不息的灵魂这座山孕育出伟大的太行精神 太行山上的石头最硬太行老区人民的意志最坚强太行山 ...

  • 颜建国:常庄,鲁西第一古民居群,一个染着红色的中华建筑瑰宝

    [建国悟语] [核心提示]常庄村古建筑群,不仅年代久远,更是因染上了红色而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东平接山老家常庄的明清古建筑群,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村貌村俗是山东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