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八)妙染寻幽——山东省古代绘画精品展

妙染寻幽——山东省古代绘画精品展。此次展览是山东省内元明绘画精品的首次大规模的集体展示,也是山东博物馆建馆以来绘画展览规模最高的一次,很多特殊的珍贵文物也是极少亮相展出。

门外以文嘉的《山静日长图》卷为内容做成的巨幅喷绘展板。这是文嘉为其父文徵明所书《山静日长》补图,内容出自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 山静日长》,描写的是诗情画意的山林栖居生活。画面自右至左分写篱笆庭院,高松密林,蜿蜒小路,飞瀑流泉,浩瀚江水,连绵远山。通幅水墨苍润,设色淡丽,境界清旷,景色宜人。喷绘延墙壁蜿蜒十几米,气势夺人。

此次展览由山东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烟台市博物馆、孔子博物馆、桓台博物馆六家博物馆联袂推出,展出的74件组元明时期的绘画精品,其中一级文物和二级文物出现的比例之高,可谓空前。

前言

捻一阕诗情,书一怀画意,灯火万家,淡墨红尘,成就了展览中元明名家精品力作。

宋 无款《葵花扇面卷》  ,一级文物。绢本设色,纵190厘米、宽42厘米。

作品为甲、乙两面,均无款。甲面以金粉没骨法绘蜀葵与飞蝶。金黄色大花俯仰多姿,叶脉细腻,细叶相称。蛱蝶勾勒擦染娴熟,整个画面浓重艳丽。画上方钤有“皇姊图书”朱纹印。这“皇姊图书”是元代忽必烈曾孙女、元鲁国长公主的收藏印。

乙面为金字草书七绝一首:“白露才过催八月,紫房红叶共凄凉,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夕阳。”据后人冯子振的题跋定此诗为南宋赵构所书。

此幅作品传承有绪:最早被宋高宗赵构收藏题诗;后被元代大长公主收藏且钤朱印;明初归鲁王朱檀所有,朱檀卒后,此卷随葬。拖尾处出现了冯子振的题诗并序,其中提到:“宋高宗德寿宫题葵花扇面,后二百年,人间得之,以为珍玩,三叹物色。敬书二十八言:绘墨清新德寿宫,戎葵生意畅西风,金晖留照倾心蠾,秋在黄裳正色中。海粟道人冯子振再拜。”钤印三方:朱文“子振”,白文“海粟”,朱文“怪怪道人”。由此得知乙面金字草书七绝“白露才过催八月”是宋高宗赵构手迹。

后为元人赵岩题诗:“香凝御墨晓凉催,不与凡华一样开,日落中原何处在,倾心谁与酹金杯”。款署“赵岩”,钤朱文印“秋巘”。

1971年山东省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开墓,得以重返人间。证实了葵花扇面图卷曾收藏于宋、元、明三朝皇室,其显赫身价不言而喻。对研究宋代绘画和书法及元代收藏史都有重要意义。

尘外趣-元代绘画

元代钱选《白莲图》卷,出自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墓。虽然画面褪色严重,但依稀可见画中三花三叶,表现“清香伴月”,亭亭相映,笔致柔劲,着色清丽,确有荷风含露之态。作者用笔细洁光润,设色淡雅清丽,精巧传神。线条柔中见刚,颇具功力。由于时代久远和天灾人祸等原因,钱选书画传世的真迹已不多见,手卷本身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称它稀世之宝不为过誉。

画的左部为作者题诗与跋文:“袅袅瑶池白玉花,往来青鸟静无哗。幽人不饮闲携杖,但忆清香伴月花。余改号霅溪翁者,盖赝本甚多,因出新意,庶使作伪之人知所愧焉。钱选舜举。”朱文印“舜举”,白文印“钱选之印”。

画后部是收藏者的题跋(卷起来,不可见),纵32厘米、横109厘来。元人冯子振跋语:“水晶宫馆旧豪华,曾结芬陀利上花,记得匡庐分净社,东林无数吉祥葩。佛氏以白莲为芬陀利花,庐山老远种之东林,蓬为干载净社之肯綮。钱公已矣,不可多得,当宝之惜之”。款署“海粟”,朱文印“怪怪道人”。

张舜咨《苍鹰竹梧图轴》元,绢本,设色。纵146厘米,横93厘米。

张舜咨,生卒年不详,元代画家。一名羲上,字师夔,号栎山、辄醉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善画山水、竹石,用笔沉着,颇有气势,兼长诗、书,人称“三绝”。精心研习诸家画技,吸取各家之长,自成一家。作画讲究布局,大幅小景,布置各有其法。所作山水画,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画古柏苍老擎天,别具风气。

此图绘梧桐一株,老干新枝,上栖一只黄色雄鹰,昂首远眺,目光咄咄。树下墨竹成趣。黄鹰的画法师承宋代院体画派,造型准确,羽毛用细笔勾描后填色,工整细致,刻画精微,神形毕肖。梧桐和墨竹用兼工带写的笔法,于苍古之中又见清润之致。左上端自题:“华岳峰高万里秋,飞扬初下树梢头;凡鹰恋肉真堪耻,绦□拘拘守臂鞲。”末署“张舜咨师夔为德英识”。另有萨达道、刘嵩题诗。张舜咨传世作品极少,此幅设色淡雅、繁简得当,在其作品中亦属佳品。

元  倪瓒《枯木竹石图轴》又名《墨竹坡石图》,济南市博物馆藏。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閟阁集》。

纸本水墨, 纵81、横36.5 厘米。此图坡石之上秋树二株,新篁数丛,意境荒寒萧疏。石作折带,干笔皴擦。笔墨疏淡简远,为倪氏代表作。画心右上方题记七行:“□□岁□前之一日,□天锡□贤同过□□文学,静寄轩□写墨坡石,并赋七言长句以识之。静寄轩中酒一樽,陶然醉里别乾坤。碧桃花已当窗发,翠竹阴须映户繁。荏苒春光逐风雨,婆娑岁晚乐丘园。诜诜更祝螽斯羽,若欲宜男胜种萱。瓒。”。左上方邃翁题诗一首:老树槎牙竹石□,岁寒风骨自应殊。不□颜色供毫厘,□是云林性最迂。

有人怀疑此画系伪作。

元 杨勉仁《苍松寿芝图轴》绢本,设色,纵2.745米,横1.105米。青岛市博物馆藏。

近工笔,略带写意,绘苍松二株,参天而立,枝干交柯,盘曲苍郁,下有野草、灵芝茸茸而生。松旁石孔中和上端透出一棵盛开的绵头雪莲花。右上方自题:“苍松寿芝图”“地耸苍龙势抱云,天教青共众村分。高枝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傍地真是偻,藤萝攀尔亦非群。平生相爱应相识,谁道修篁胜此君。澹苍杨勉仁制  至正元年秋八月”。

元  佚名《薰风解阜图》轴,纵200.5横108.7厘米。青岛市博物馆藏。

局部

李在《水阁清话图轴》。

李在(1400-1431)明代画家。字以政,号一斋,莆田(今属福建)人。迁云南,后召入京。宣德(1426-1435)时与戴进、谢环、石锐、周文靖同待诏入直仁智殿,为金门画史。是宣德时期宫廷画院最杰出的画家之一,自戴进以下一人而已。日本著名画僧、画圣雪舟曾向他学习画艺。

局部。

明,林良《芦雁图轴》,一级文物。绢本墨色,纵164.3厘米,横99.5厘米,款识:林良。

林良(1436—1487),字以善,广东南海人,天顺年间(1457—1464)供奉内廷,入直仁智殿,改任锦衣卫指挥。林良开创了明代水墨写意花鸟的先河。他尤其喜作水墨禽鸟、树石,所绘写意花鸟,用笔粗劲爽朗,法度森严,形神皆备,禽鸟飞动嬉戏之势似无人能及。在竞尚艳丽工巧的宫廷画风中独树一帜,故颇为当时人所推重。

图中取水墨为烟波出没,绘凫雁嚵食飞翔之态,颇见清远高逸。笔下苇草、浅渚劲如草书,或用隶书以求其庄,或用草书以写其态,用笔精巧到位,为后世花鸟画的典范之作。

林良《荷塘雁嬉图轴》,明,绢本设墨色,纵173厘米、横100.5厘米,济南市博物馆藏。

画面芦苇丛生,芦花低垂,苇叶迎风飘动,莲籽饱满沉甸。芦苇用草书笔法入画,中锋圆笔画莲梗,残荷以赭墨相加,芒雁的羽毛以焦墨大笔点染,头部以细笔着意描绘。整幅画技法与物象都达到调试一致。

此作展现的是仲秋时节的荷塘一景。荷塘边有两丛芦苇:一丛从左向右斜伸而出,另一丛从右向左横斜而出。芦苇与残荷、莲蓬穿插掩映,在微微秋风中显得疏影横斜。芦叶飘逸,芦花低吟,残荷忽隐忽现。在两丛芦苇交汇的空隙间,两只芦雁正自由自在地游动、觅食。右侧的芦雁似突然发现水下的食物,急忙转过头来,将长喙潜入水中,双目圆睁,欲捕捉食物。左侧的芦雁好像被同伴的举动所惊,翘翅摆尾,弓颈凝视着对方。湖面被两只芦雁带起阵阵涟漪。芦雁上方有一对小鸟,栖息于芦秆之上,正相对鸣唱。觅食的芦雁、欢鸣的小鸟使寂静的荷塘展露出勃勃生机。

芦苇用草书笔法入画,飘逸潇洒,中锋圆笔画莲梗,浑厚苍劲。残荷以赭墨相加,势如泼彩,芦雁的羽毛以焦墨大笔点染,头部以细笔着意描绘,生动异常。整个画面色调统一、笔墨相济,内容与形式、技法与物象都达到高度一致,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到之作。

王谔《山水图轴》,明,一级文物。绢本设色,纵196.5厘米,横47.5厘米,款识:王谔。钤印:四明王谔(朱文)。

危崖雪山,突兀巍峨,古树盘错,叶多凋零,山道上行旅者趱行。山石多作斧劈皴,间以粗笔横斜扫擦,笔力劲健,笔触清晰,深得宋人画法。树枝恣意挥毫,树上一片寒鸦,打破深山的寂静。全画在高山严寒之间具浓厚热烈的生活气息,不落俗套,行笔简洁而意境高深,是时代风格较典型的一件作品。

王谔(1462—1544,又说1457—1530),字廷直,奉化(今浙江奉化)人。弘治(1488—1505)初以绘事供事仁智殿。凡奇山怪石,古木惊湍之类,尽摹其妙。树石多烟霭之态,势如泼墨,体现了明代中期院体的时代风格,被孝宗称为“当代马远”。

吕纪《柳荫白鸶图轴》    明,绢本,设色。纵219.5厘米,横107厘米。

吕纪(1429—1505),字廷振,号乐愚,浙江宁波人。以画被召入宫,值仁智殿,授锦衣卫指挥使。擅花鸟、人物、山水,以花鸟著称于世。其花鸟画风呈两种面貌,一作工笔重彩,精工富丽,多绘凤鹤、孔雀、鸳鸯之类,辅以树木坡石、滩渚流泉背景,既具法度,又富生气。另一类为水墨写意画,粗笔挥洒,简练奔放,接近林良的风格。他亦兼善人物、山水,宗法南宋马远、夏圭画法。他的花鸟画风在当时宫廷内外影响甚大,继承者不乏其人。

画面上的题跋为:锦衣吕纪。钤印:四明吕廷振印(朱文)。作者吕纪,在画家的身份之外,还有一个人人闻之色变的身份——锦衣卫指挥使。诗塘处另有题跋:“不共凡禽高下飞,闲随嫩柳思依依。夜深露净竦翎翮,日暖光浮白雪衣。晴月梦回三岛去,穿云影乱九霄微。铁箫声断秋宵冷,应有仙人忆未归。辛未春暮,展阅吕廷振画,笔意秀逸,生趣天然。爱不能已,漫书一律。云皋。”钤印:游心物外(白文),受亭氏章(朱文)。

画面近景绘一株柳树,3只鹭鸶,形态各异,两只立于树干,一只立于树枝。两只翠鸟嬉戏于柳梢,引得两只鹭鸶抬头观看,另一只专心抚弄自己洁白无暇的羽毛。此图构图严谨,笔法工致,设色艳丽,颇有两宋院体味道,具有浓郁富丽气息,为吕纪典型的花鸟画作品。

吴伟《许由洗耳图轴》,明,绢本设色,纵146厘米,横102厘米,款识:小仙。钤印:吴伟(朱文)。

远山近石,颍水绕山而下,许由河边洗耳,巢父牵牛做询问状。此图取材于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许由结志养性,优游山林,听到尧让位给自己而感到耳朵受到了污染,因而临水洗耳。用以表示以接触尘俗的东西为耻辱。

吴伟(1459—1508),字士英、又次翁,鲁夫、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弘治八年御赐“画状元”印。早期白描人物师法李公麟,粗笔一路来自梁楷。山水画主要继承马远、夏圭的传统,在当时则受浙派戴进的影响,但他能发展成粗细兼备、挺健豪放、水墨淋漓的独特风格。

沈周《芭蕉图轴》,明,纸本设色,纵76厘米,横45厘米,青岛博物馆藏。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题跋一:春来叠叠小诗成,题向芭蕉不记名。醉倚石栏闲点笔,飒然风雨砚池生。成化丙申八月既望写于学古斋,沈周。钤印:启南(朱文),石田(白文)。题跋二:芭蕉新叶绿过墙,影覆帘栊六月凉。好写新诗寄幽意,秋风莫待一林霜。王稚登。钤印:王次公(白文),王氏百榖(白文)。

画中主体为石与芭蕉,设色淡雅,构图简练,景物安排舒适自然,上方留空题诗句,文人画气息浓重。前方画纵立太湖石一块,其形瘦、透、漏、皱极富变化,外形轮廓以淡墨粗笔略行勾勒,内部结构以较浓墨色层层染擦,使石头的形态结构清晰明确,起伏转折一目了然,成功地表现出了石头本身的质感和立体感,更表现了石头漏、透、瘦、皱,坚硬的特质。用笔严谨不苟,遒劲有力,与后面的芭蕉形成对比。太湖石后画芭蕉数棵,墨色浅淡,用笔疏朗自然,造型错落有致,有一种十分放松的感觉。芭蕉叶以淡墨勾画外形轮廓,花青淡淡晕染,下方小草以浓墨挑勾画出。画面中所画内容不多,重点通过对比强调了石、蕉之间的关系。一前一后,一虚一实,一远一近,一浓一淡,一松一紧,一坚硬严谨一疏朗柔和,通过富有哲理的对比,物象彼此相映成趣,极具天然之妙。

徐贲《渔梁秋晚图轴》

徐贲(1335-1380年),字幼文,南直隶毗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后迁平江(今江苏苏州)城北,自号北郭生,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吴中四杰之一,明初十才子之一。存世画迹有《蜀山图》等,《秋林草亭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小楷法钟兼虞,秀整端慎,不为沓拖自恣。其草书雄紧跌宕,出入旭、秦,无不淋漓快健。

蒋嵩《秋林读书轴》,一级文物。绢本设色,纵164.5厘米,横104厘米,款识:三松。

此帧构图疏朗、奇巧,画面简括,层次分明,虚实有度,前景立岩以浓墨皴染,岩后树木用工笔勾勒枝叶,并用浓墨点染,墨色秀润、富有变化。画面的气氛清淡枯寂,显示了画家清静超逸的心怀。图中山石嶙峋瘦硬,古木随风摇曳,树干挺拔向上,顽强地扎根于石崖之间,画面右侧一小土坡,坡上一老者头绾高髻,手握书卷潜心阅读。人物形体虽小,但线条自然,形象分明。

蒋嵩,字三松,号徂来山人、三松居士,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从艺活动约在成化、嘉靖间。画山水、人物师法吴伟,浙派代表画家,喜用焦墨枯笔,变精严为放逸,提倡古硬峻峭,笔墨劲锐洒脱。

国家博物馆有一幅蒋嵩《秋林读书轴》。山形不同,且多一人。

明  蒋嵩《踏雪寻梅图轴》,烟台博物馆藏。

局部。

明,文征明、文彭、文嘉《山静日长书画卷》

《山静日长图》共分三段。分别由文彭、文嘉、文征明创作完成。文征明借诗抒怀在癸丑年春日,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时年文征明已84岁高龄,文彭也已55岁,步入中年。而文嘉补图则在丁丑年中秋,即明万历五年(1577),此时不但文征明早已仙逝,其兄文彭也已作古。因此,原只有文征明书诗及文彭所题“山静日长”,事过24年后,文嘉见其父及兄旧时之作,睹物思人,依题作图,追思抒情,真可谓书画艺坛任竞妍,父子情深翰墨缘。

卷首由文彭题“山静日长”4字,笔墨浑朴,遒劲有力。卷为纸本,纵32厘米,横105厘米,落款“三桥文彭”。“山静日长”源自宋人唐庚《醉眠》的诗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卷中为文嘉依其父兄题记及行书感怀而绘《山静日长图》。纸本,设色,纵32厘米,横143厘米。此图由左至右分别为远山、平湖、山石、飞瀑、松竹、隐居草堂和人物等。

远处湖水浩淼,在袅袅的垂柳下,两个牧童骑牛吹笛,融入田园牧歌之中。在波光粼粼的湖畔,三位老者被周围明丽的景色所陶醉,倚杖而立,高谈阔论。

近景巨石兀立,坡岸平铺,古树从石罅迸出,盘根错节,挺拔苍郁。而一条曲折的石阶小径,蜿蜒伸入幽静的山谷之中,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山石右侧,飞瀑扶摇而下,汇入平湖。涧曲泉清,潺潺若响,一雅士坐于溪边,好像在濯足畅怀,有一小童在大树下忙碌地捡拾松枝。

画幅右侧描绘出文人高士的居室及周围艺圃的景致。只见柴栅围墙,蓬门一牖,院内茅屋数间,屋前松槐耸立,四周植被繁茂,屋后修竹阴翳。

在茅屋正中,案几上放有书籍,主人正展卷吟读。旁边有一手持团扇的侍童,正在炉前烧火烹茶。侧屋内,有一双手端盘的侍童,好像在恭敬地给主妇献茗。基于对其父、长兄诗文的深刻理解,在这些平凡的小景中赋予隽永诗意,成功地传写出了他与父兄在永恒的山川自然面前获得精神超脱的悠然心境,反映了画家善于运思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才能,实属晚年精心构绘的佳作。

卷后为文征明行书诗文,纸本,纵29厘米,横133.3厘米。诗文共35行,计335字。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吸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晌。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乌知此句之妙哉!人能真如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已多乎!

文徵明的行书为人所称道,他深受元代赵孟頫影响,风格秀丽温润、气韵流畅,结字似欹却正、各具姿态,随心所欲又不逾法度;在用笔上,以中锋为主,笔画时断时连、有虚有实,虽变化多端却自然流畅。

王绂《高山流水图轴》 纸本,淡设色。纵166厘米,横85厘米。

绘远山巍峨,白云缭绕,瀑布飞流,高士抚琴。款署“孟端”。

  王绂(1362~1416),无锡人。字孟端,后以字行。号友石,又号九龙山人、青城山人。永乐初以善画供事文渊阁,以墨竹名天下。山水师王蒙、倪瓒,长江远山,丛篁怪石,随意所适,无不精妙。

夏昶《潇湘烟雨图轴》,一级文物。绢本墨色,纵167厘米、横81厘米。

款识:潇湘烟雨,太常卿东吴夏昶仲昭写时成化丙戌春三月二日也, 钤印:自在居士(白文)。

图中竹叶的阴阳向背,在风雨中摇曳偃仰的各种姿态,都显示出作者的浓厚功力与高度熟练的绘画技巧。夏昶注重风姿雨态的描写,从而取得生机盎然的艺术效果。此图正是这一手法的代表作品之一。

夏昶(1388—1470),字仲昭,号自在居士,江苏昆山人。夏昶画竹虽然继承了元代传统,但大有胜于蓝之势,更显潇洒灵气。当年人皆以重金争购夏昶的作品,声名远播海外,“绢素一出,能令朝鲜、日本、暹罗诸国悬金争购”,导致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

局部。

明 周臣《沧浪濯足轴》,一级文物,绢本,纵165厘米,横85厘米。款识:东村周臣。

此图描绘高耸突兀的山峰上,溪水从山顶上的密林间跌宕而出,山腰和山谷之间,云雾笼罩。山下两位高士临溪对坐于石上,正陶醉于山水之间。溪水旁有一小桥,书童携一似琴之物,不时回头欣赏浸透着湿润空气的自然风光。作品布景繁密,树枝精细,画面左下方为苍古之树,屹立于巨石之间,近景山石以水墨为主,树用笔刚劲峭利,墨色浓重而清润,生动有力,树叶欹侧虬曲。远山叠翠,轻披薄雾,用淡墨写出,近浓远淡,使作品层次富有深度。远处树木用水墨点叶,树头倾斜,作风吹之状。泉水从山涧飞流直下,汇成淙淙小溪,在低洼处形成一汪潭水。点景人物虽小但精,衣纹细劲又具粗心顿挫。此画自然景色秀丽清幽,人物情态恬静,墨色清淡,赋彩妍雅,笔力稳重而显空灵。画家在这幅画中着意渲染的野逸意蕴,表现的既是那种摆脱尘嚣缰索、陶然世外的高人雅境,也是画家本人思想、爱好的流露,他的思想带有当时文人士大夫普遍的心理特征——向往隐逸环境和高士情操。

周臣(1450—1535),字舜卿,号东村,江苏苏州人,职业画师。擅长山水、人物,初师陈暹而主宗南宋“院体”,受李唐,马远影响最深,遂形成自已的面貌。周臣生活的时代正是院体画派和浙派统治画坛的时候,他却孑然于各门派之外,被人们称为非院派的“院派” 丰产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也不少,件件结构精整,幅幅见功力,下笔不苟。

周臣《高山流水轴》

明 周臣《枫林停车图轴》,济南市博物馆藏,绢本设色。

此图取自唐代诗人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境,险峻峭拔的山崖旁,枫树如火,枫叶流丹,放眼远望,连绵群山和片片枫林在云海中若隐若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位由此路过的文人墨客被这如诗如画的山间美景所陶醉,禁不住停下车来凝神观赏,悠然忘归。笔墨方面,山石用浓墨勾勒,淡墨皴染,给人以坚实浑厚之感。枫树用双勾填墨法,笔法工细,设色浓艳典雅。人物以游丝白描之法,造型准确,局部以颜色点染,神态极为生动。整幅画面,气势宏大,意境深远,可谓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明周臣《访友图轴》,绢本设色,现藏济南市博物馆。

《访友图》是周臣传世作品中的力作。描绘一位高士雪后访友之情景。采用北宋人的全景式构图法,崇山峻岭,白雪皑皑,一座草堂坐落于山脚下,堂内主人高卧榻上,悠闲地观赏雪景。柴门外一座木桩搭起的小桥,横架于河上。河虽不宽,但水流湍急,似有水声回荡,与这寂静的草堂形成了动与静的鲜明对比,环境显得十分幽静,更衬托出居者的隐逸之情。来访者头戴风帽,宽衣博袖,已行至木桥之上,几位随访者或上前叩门,或为主人撑伞,或牵马紧随其后。这突然到来的人马给寂静的深山带来了一些生机。使整个画面显得不再沉寂。画中人物虽小,却描写的非常细致,把主人及来访者的身份和表情都作了精心刻画,并把他们的精神气质成功地描绘出来。主人悠闲自得的神态,来访者的谈笑风生,都表现的非常生动。

陆治《红梅双鸽轴》,纵130.7cm、横38cm。

陆治(1496-1576)明代人,字叔平,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居包山,因号包山。倜傥嗜义,以孝友称。好为诗及古文辞,善行、楷书,尤心通绘事。工写生,得徐、黄遗意。点染花鸟竹石,往往如同天造之笔。山水喜仿宋人。晚年甚贫,衣处士服,隐支硎山,种菊自赏。

绘杏花下双鸽,色染杏花,枝以赭石与墨色写出,细笔勾勒白鸽。

明 谢时臣《溪山秋晚图》纸本墨笔 55x72.5厘米。山东博物馆藏。

谢时臣兼浙派和吴派画风,一生最爱画山水,他的作品构图新颖,笔墨潇洒,纵横自如,他注意吸收了吴派画家清新秀润的特点,力求克服有些浙派画家剑拔弩张与刻露的弊病,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这幅作品,从山麓到山巅,重岗复岭,松木葱郁,崖岩峭壁,中留空隙,显出了山势的高远,中段的横桥,为对山往返的道路。自天而挂的瀑布真正是“疑如银河落九天”,在画家的笔下显得非常有气势。

张复《仿王叔明山水轴》,纵284厘米,横5.5厘米。山东博物馆藏。

张复 (1546-1631),字元春,号苓石、中条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幼从吴派画家钱穀(文徵明弟子)学山水画,上溯宋元诸名家,各取其长,无所不逮,颇擅出蓝之誉,晚年自成一家。绘画成就主要在山水方面,也能画人物,他的细笔山水于繁密处见景致。他的细笔山水作品情调闲静典雅,布景层叠而上,丘壑、林木棱角分明,树如纵剖、山多斜倚,笔墨于干枯中见秀润,着色清丽,画面缜密雅秀。

图中草堂、乌篷船以及屋中人、桥上人和船里人等意象刻画精细;构图繁密饱满,整幅作品除了中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外,画面几乎都被丘壑、山石、树木和屋合填满,但因这种构图重骨力,位置紧而笔墨松,工细韵致,因此并不刻板枯硬,给观者带来压迫之感,是典型的王蒙山水画特点。

文从昌《冬岭探梅轴》

文从昌,字顺之,号南岳。文伯仁孙。质朴古雅,以书名。山水得家法,出入赵伯驹、王蒙,落笔娟秀,流风余韵,往往似之。

陈裸《寒林独往轴》,三级文物。绢本设色,纵144厘米,横73.5厘米,款识: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落叶出。丙寅秋日汉阴老圃陈祼笔。钤印:白室道人(白文),陈氏公瓒(白文)

深林叠嶂,曲径回塘是陈祼作品典型特点。此图构图简约,树木层层尽染,再配以苍松相映,点缀亭台飞檐,画家将心仪的高士安置在亭榭泉边,创造出一种  闲  适安宁、自在悠游的意境。

陈祼,吴(今苏州)人,字诚将,号白室、道樗。善画山水,规摹宋元,宗赵千里、赵孟頫及文征明,为吴门画派画家。

关九思《溪山清话轴》。

关九思:(明),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万历(1573-1620)间名重海内,与宋旭齐名。善画山水,骨法气韵入二李、三王之微,拟王蒙、倪瓒更妙。初年蹊泾水口,犹多重迭,至晚年山头石面,粗疏数笔,林树离披,略加墨叶,人物飘然,舟室古雅,令人阅之,眼界肃清。

明  夏厚摹《宋人纺织图》卷,明,二级文物。绢本设色,纵29.2厘米,横263厘米,款识:万历乙酉仲秋之吉日,维扬夏厚重摹。钤印:夏烟林(朱文)。

开卷之初为《璇玑图》,小楷题于画前。

人物神态生动,机具结构严谨,设色雅致,画风古朴。

束综提花机中间隆起花楼,花楼上高悬花本,一拉花女子正用力地向两侧拉动花本,下面一人脚踏经棍,双手来回穿梭打纬;另有人络车调丝、有人经架牵经;有人纬车摇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络丝——摇纬——织布(帛)的全过程,于忙碌的劳作中别有一种娴雅之态。分工合作到如此细化,透露出经济的发达程度。

后面三十余位仕女劳作程序井然,她们衣着色彩妍丽,神态生动,屋舍及缫车、纺车、织机等机具工整严谨。设色雅致,画风古朴,是明人的典型画风。

湖石、蕉、柳的画法颇见精妍,可以窥见作者山水画的功力。

据画史载,夏厚,号烟林,原籍江苏泰州,工山水,生卒年月及绘事活动不详。从夏厚临摹宋人的作品,可看出他人物画的根底很深厚。

明 崔子忠《春夜宴桃李园图轴》

以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为内容,围绕“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描绘了一片良夜美景和才俊聚首的画面,表现了“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的主题。画面中李白束发免冠持杯而坐,一友已然有醉意,一友高座背靠扶手,两侍女手持酒器,作备酒状,石案红烛高照,一侍女高举手臂欲剪烛花。李白与友人褒衣博带、豪情万丈,侍女纤细柔腻、轻灵俊逸,人群背后是大片的桃林,满树桃花如繁星点点,在春夜园林中闪烁怒放。

崔氏作品流传极少,这件精细佳作更是命运多舛,竟然一度埋没在煤渣蛛网中。侥幸因收藏家王西泉的慧眼识珠才逃离厄运,重见天日。根据裱边陈矩曾的题跋可知:此图虽然无款,但画中散发出的“静穆雅秀之气”让王西泉先生震惊。他依据自己所藏的崔子忠仕女图等真迹,断定此物为崔氏真笔无疑。欣喜若狂中,他不禁想起王懿荣当年带领山东的精英寻找崔子忠作品遗迹,耗费数十年一无所获。而自己却无意中发现了崔氏的稀世珍宝,使二百多年前的旧物得以复生。他在庆幸之余,请潍县乡绅、好友陈矩曾在画的裱边写下了这件宝物的来龙去脉。

无款《丝纶图轴》。

描绘了丝绸纺织中必经的“络丝”工序,春日里庭院一隅的纺织场景。院中雕栏曲槛,牡丹湖石,玉兰、海棠花树交错。女子二人立于画面中心的空地上,皆纤眉细目,发髻高挽,衣饰华美。居左者身体微侧,右手执丝篗,左手捻丝线,居右者低首弯腰站其对面,双手掌心相对,举于胸前,正帮其整理丝线。

宋旭《松壑云泉图轴》,二级文物。绢本设色,纵141.5厘米,横63.5厘米。款识: 松壑云泉。万历戊子春仲望前四日,檇李宋旭制。钤印:宋旭之印(白文),石门山人(白文)。

群山叠嶂起伏,山头苍松点翠,峰峦簇聚。山石用披麻皴,染出山峦向背,同时渍出浮动的白云,雾气氤氲。山间悬泉瀑布,山脚盘石嵯峨,古松枝干虬劲,深得元人山水笔意。临溪有木屋一间,中有一人作临窗观景状。溪水上有拱形木桥,桥边有羁旅行人。

宋旭(1525—1606年后),字初旸,号石门、石门山人,后为僧,法名祖玄,又号天池发僧等。湖州(今浙江湖州)人,为吴门派支流“苏松派”的先声,善山水,兼长人物。万历间名重海内。

季如泰《四景图卷》

季如泰,字大来,盐官司人,徒居嘉兴。画山水,人物最工细,兼擅花鸟。

题跋:天启甲子冬日仿宋黄荃写唐人四景联句。携李季如泰。钤印:季氏大来(白文),季如泰印(白文)。

此帧按四季分段,用唐人四景联句画其上,花鸟近周之冕,面貌新颖,画艺极佳。

每段为一季,上有题诗两句,分别为: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春)。

水田飞白鹭,夏水啭黄鹂(夏)。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秋)。

独鹤归何处,错鸦已满林(冬)。

蓝瑛《秋壑清言轴》,一级文物。纸本设色,纵275厘米,横97厘米,款识:秋壑清言。法李希古,蝶叟蓝瑛画。钤印:蓝瑛之印(朱文)、田叔氏(白文)。

图作远山高耸,山径迂回。山洼平台处,两高士相谈甚欢。构图气势雄伟,笔势刚健豪迈。山石用披麻皴,参以折带皴加水墨渲染,树木苍劲,枫叶明丽,描绘出深秋景色。

蓝瑛(1585—1664)说(1585—1666),字田叔,号蝶叟,晚号石头陀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工书善画,长于山水、花鸟、梅竹,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宋元但能自成一家,师黄公望尤为效力。近师沈周,落笔秀润,晚年笔力蓊郁苍劲,气象峻拔。

项圣谟《苍松竹石轴》

题识:何年屈曲蛟龙骨,散尽雨云生碧发。错落苍牙喷绿烟,铜鳞铁甲青苔滑。项圣谟。

项圣谟(1597-1658),初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别号甚多,浙江嘉兴人,幼工画善诗,曾以秀才入国子监读书,明亡后,家庭破落,卖画自给,郁郁而终。

图绘陂陀之上,苍松一株参天耸立,针叶繁密,枝干虬曲,势若蛟龙,树下点缀坡石、丛篁,笔墨沉着,层次分明。松之画法远追宋代,注重 写实,造型准确,用笔细密严谨,将苍松的勃勃生机与奋发直上的气魄表现尽致。

陈洪绶《仕女图卷》

陈洪绶(1599年—1652年),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儒客大家。年少师事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死因说法不一。

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所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线条细劲清圆,晚年则形象夸张,或变态怪异,性格突出。花鸟等描绘精细,设色清丽,富有装饰味。亦能画水墨写意花卉,酣畅淋漓。还长于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能表现出原作人物的精神气质。其画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格调高古,享誉明末画坛,与当时的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其人物画成就,人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

画法工致至极,笔墨之间有周昉《簪花仕女图》遗韵而更富文人气。人物勾勒极其精细,衣褶多用游丝描,衣带则用兰叶描。

线条劲挺有力,方折圆转,轻重顿挫运用自如,可谓法备气至。

卷末徐邦达先生有段重要题跋:此图人物秀骨清相,衣纹作游丝描,真米襄阳所谓'取顾(恺之)高古,不入吴生(道子)一笔’者。定是老莲早岁合作。于纨扇上画细竹文石,尤见渠侬(方言,他)本色。其为真迹何疑?

由于陈洪绶早期作品流传不多,这幅画曾一度有过争议,直到徐邦达先生展卷阅读,落笔赞叹,才给予它应有的肯定!

李寅《抚唐太宗芙蓉图轴》,绢本设色,纵211厘米,横95.5厘米,款识:斗角钩心栋宇宏,匠心自别众难同,明如娄子睇犹失,巧尽般输恐未工。壬午秋日李寅写唐太宗芙容(蓉)图。钤印:臣寅(朱文)。

工笔界画,所作宫殿、树石、山峦俱见工巧,具有一种灵气,毫无板刻之弊,真乃大家手笔。李寅真迹大都精工可喜,极少草率之作,可见其人对艺事认真诚笃的精神。

李寅,字白也,江都(扬州)人,工界画楼台。清初扬州楼阁界画开派大家,当推李寅为主将,颜峄兄弟、袁江叔侄之辈是他的后学。坚实的岩石和浩淼的江湖给仙境般的楼阁构筑出真实可信的空间,摆脱了早期界画的机械与单调,使得富丽堂皇的建筑物更富于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具有深远的意境和宏大的气势,李寅开创了把山水与楼阁有机地结合而成浑然一体的新风格。

李因《芙蕖鸣禽轴》

李因(1611-1685),字今生,号是菴、龛山逸史、海昌女史,钱塘(今杭州)人。晚明著名诗人、画家。李因少时家境贫困,却嗜书爱画,并得到父母的支持。虽生活艰难,缺纸少笔,但她经常在青苔之上或者用落下的柿树叶写字作画,史书上有“积苔为纸,扫柿为书,帷萤为灯”的记载。李因喜爱画水墨写意,善山水、花鸟,尤擅松鹰芦雁。在绘画上崇尚隽雅,多用水墨,苍老无闺阁气。不仅得陈淳之精髓,还注重师法造化,追求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时人评价其“匹鸟芙蕖,一幅迷烟雨”。

摹《苏汉臣货郎图轴》,三级文物。绢本设色,纵213.5厘米,横104.5厘米,款为后加。

货郎是人物画的一个经典题材,在历代都有发展和演变,它表现了当时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本幅画中幼儿嬉戏之景和货郎担,形态生动,妙趣横生,线描流利劲挺,很有苏汉臣的画风,为明中期时的作品。

苏汉臣(1094—1172),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一说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南渡后为承信郎。所绘人物、仕女及佛道宗教画,用笔工整细劲,着色鲜润。

明  赵朴《兰亭修褉图卷》

赵朴(1573-1620),明代晚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善画山水。

《兰亭修禊图卷》以小青绿画法描绘天朗气清的春日景致,表现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文人雅集修禊的欢乐情景。画中连岗叠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曲折回环,群贤聚坐于水滨,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畅叙幽情。

水榭上相对而坐的王羲之等人正在评点已写毕的诗文。

图绘崇山峻岭,溪流蜿蜒,溪畔众多文士或坐或卧,观赏着山光水色间淙淙溪水送来的酒觞,潜心构思。

全图设色明丽丰富,画面以青绿为主,淡施赭色渲染山脚坡石,浓而不失典雅,艳而别具秀润。

刘度《白云红树图轴》,绢本设色,纵159厘米,横93厘米。山东省博物馆藏。

刘度(生卒年未详),清代画家。字叔宪,一作叔献。为蓝瑛弟子。善画山川,好摹宋元名迹,深得画理。所画楼台、人物细入毛发,丘壑泉石,安排周密。后师法唐代李思训、李昭道,多作青绿山川,亦作没骨山川。运动于明末清初。著作有《山川册》、《桂树图(扇面)》、《白云红树图轴》等。

此图以没骨法绘青绿山水。画面悬崖接天,山势奇特,云烟缭绕,流动飘渺,着色浓重、艳丽,自具特色,再现了山川恬静、奇幽的自然美景。自识“仿张僧繇白云红树图画法,甲申十月之望。刘度”。钤“刘度之印”、“叔宪”白文方印。"

吴伟《观瀑吟诗图轴》,(纵)157厘米×(横)96厘米,绢本。青岛市博物馆藏。

近绘石坡平坦处,一株古松盘根虬枝,松针苍郁,松下山石旁,斜卧一头戴幞帽、留有长髯之高士,左手撑石,右手托书,正凝视着隔岸的飞瀑流泉,口微张似朗朗读书。一派闲情雅士风度。整图用笔飞舞雄健,墨气淋漓,山石、苍松均做斧劈皴法,人物简练生动。落款“吴伟”,钤“小仙”朱文长方印。

吴伟(1459~1508),明代著名画家,字次翁,又字士英、鲁夫、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汉)人,画院待诏,孝宗时授锦衣卫百户及赐“画状元”的图章。善画水墨写意、人物、山水。时与杜堇、沈周、郭翊齐名。取法南宋画院体格,笔墨恣肆,神韵俱足,为明代中叶创新画家。早年画法比较工细,中年后变为苍劲豪放、泼墨淋漓一格。吴伟是戴进之后的"浙派"名将,追随者众,形成兴盛一时浙派山水中的"江夏派"。

张路《鹣鲽图轴》,明,纸本墨笔,青岛博物馆藏

张路(1464—1538)明代画家。字天驰,号平山,汴梁(今河南省开封)人,明代画家。绘人物,师法吴伟,山水学戴进“狂态”,用笔豪放纵逸,水墨酣畅淋漓,与朱端、蒋嵩、汪肇等同为“浙派”名家 。亦工鸟兽、花卉。

此图状写鹣鲽清深。人物用粗细不同的笔墨表现,结构准确而又稳妥。面部以中锋勾勒,刻画较细,尤以眉眼之间最为传神。画面中一对鹣鲽情深的夫妇,丈夫是头戴幞头,留有飘髯的中年仕人,正微微侧身,双手与其夫人相搀。屏风后一侍女正俯身往炉内添香,另一侍女蹲坐着正摆弄炭火上的酒具作温酒状,一只黑尾白猫回首侧望绣墩上的菜盘,画面充满温馨和谐的生活气息。此图写活了夫妻间秋波相送、脉脉含情之态,侍女目光回避窃笑的情状亦表露无遗,衣纹的线条简练而又流畅,粗细转折较为显露,方圆、顿挫、疾徐、浓淡的变化一气呵成。从张路洒脱快捷的运笔中可见:他承袭唐代吴道子、宋代梁楷等人疏体狂放的写意传统的基础上,追仿同时代人吴伟的画风,笔墨愈加狂放不羁,收放自如。

张路《人物轴》 绢本,设色。纵99厘米,横116厘米。?

绘三人身着官服,于山脚平台上观景侃谈。三人或抱如意,或怀画卷,或持笏板,神态各异。款署“平山”。

明  周之冕《杏花孤鸳图轴》,(纵)151厘米×(横)39.1厘米,纸本。青岛市博物馆藏

近写一只雄鸳鸯面向右端立在一盛开杏花的折枝老干上。它正在含颈梳羽,两眼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前方。它的上方,淡淡的红白色的杏花绽开,处处体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此图用大笔墨写苍老的枝干,青绿点苔,以点簇法画绽放的杏花;工笔描绘鸳鸯的含情之态,逼真而生动,整个构图虽未画水,却给人以春水涟漪的感觉。

左上角题“万历辛卯春日周之冕写”,钤白文“周之冕印”、“字服卿”二方印。铭记题跋:裱绫左镶裱“妍润有姿,固是玄箸。辛巳王铎观” ,钤“王铎之印”(白)。鉴藏印记:朱翊□印(白)、琳琅馆图书记(朱长方印)、笔研精良人生一乐(朱长方)。

周之冕(1521~?),明代画家。字服卿,号少谷,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卒年不详,活跃于万历年间。擅花鸟,注重观察体会花鸟形貌神情,及禽鸟的饮啄、飞止等种种动态。善用勾勒法画花,以水墨点染叶子,画法兼工带写,人称勾花点叶法。所作花鸟,形象真实,意态生动,颇有影响。写意花鸟,最有神韵。设色亦鲜雅,家畜各种禽鸟,详其饮啄飞止,故动笔具有生意。又善古隶。

明  谢时臣《太行晴雪图轴》,(纵)231厘米×(横)165.6厘米,绢本。青岛市博物馆藏。

此巨帧大幅描绘太行山中一场大雪过后,盘车行旅繁忙的景象。巍峨的太行山里,厚厚的白雪覆盖着峰峦叠嶂,山石嶙峋。各个山头密林丛生,枝杈被积雪映村,更显苍老枯硬;山坳深处,小桥、庙宇、房屋、客栈错落分布;苍松、古树,茂密成林;山涧中,溪水奔流,水岸边,三只小船依次停泊。左边水道中,三辆满载粮袋的牛车涉水盘环而上,而右边宽敞的山路上,一队驮粮的毛驴急速而行,前行便是生意兴隆的路边客栈,有吃饭的、歇脚的、有启程的、赶路的......一片繁忙。右上题二行“太行晴雪 大明嘉靖庚戌姑苏樗仙谢时臣画”,钤三枚白文印章。

谢时臣,明代画家,字思忠,号樗仙,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谢时臣工山水,师法吴镇,得沈周笔意而稍变。多作长卷巨幛,峰峦雄伟。尤善画水,江河湖海,种种皆妙。笔墨纵横自如,富有气势,介乎戴进和沈周之间。

明  谢时臣《武当南岩霁雪图轴》,青岛市博物馆藏

此画描绘的是武当山南岭雪后的情景,峰峦山石皆留白,天空用淡墨烘染,屋宇亭台均不见瓴,以示积雪之厚。栈道上,前呼后应的行旅,也极尽生动之致,于画面的活跃,增添色彩。

明   董其昌《山水图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署香光居士,溢文敏,松江人。万历进土,累官礼部尚书。《明史》本传称其:“天才俊逸,少负重名。……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人拟之米芾、赵孟府云。”董其昌富收藏,精鉴赏,自明末以还三百多年间,在画学思想上起了重大的影响。其绘画集传统之大成,所作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秀逸潇洒、气度恢宏。

展出两幅。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玄宰写,右丞诗意。

设色云林,在楚麻刘金吾家,因忆拟其笔意。玄宰。

明,董其昌《仿倪瓒笔意秋山平江图》,青岛市博物馆藏

明 陈淳《四季折枝花卉图卷》,青岛市博物馆藏

陈淳(1438-1544),字道复,以字行,别号复甫,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自幼饱学,对于经学、古文、词章、书法,诗、画,都有相当造诣。曾尝游文征明门下,文征明曾笑着对他说:“吾道复举业师耳,渠书、画自有门径,非吾徒也。”,后为文征明弟子。中年以后,笔墨放纵,诗文书画均有明显个性,自立门户。陈淳少年作画以元人为法,深受水墨写意的影响。他的写生画,一花半叶,淡墨欹毫,自有疏斜历乱之致。他的有些作品,所画质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画法的影响,从他现存作品中即可见风格和用笔,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他绘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颇得氤氲之气。他的泼墨之功,往往见于画烟云之中。陈淳的绘画当属文人隽雅一路的,即“白阳”一派画家。在绘画史上,陈淳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传世画迹有《竹石菊花图》、《葵石图》等。

共画十花十跋,可惜只展了其中四段。

五月葵榴灿,争如百合奇。夜深香满屋,正是酒醒时(栀子)。

素质倚秋风,向人浑欲语。春花莫相笑,丹心自能许(秋葵)

清霜下篱落,佳色散花枝。载咏南山篇,幽怀不自持。(菊花)

羞容匀薄粉,香袖卷轻罗。且莫凌波去,江头冰雪多。(水仙)

明,文俶《花卉册页》,青岛市博物馆藏

题跋:赵氏文俶画。铃印:文俶(朱文),端容(白文),赵淑(白文),端容文赵(朱文),赵文俶印(朱白文)。

画家以工笔精致地绘出了秀石、土坡以及各种奇花异卉吸引蝴蝶、草虫前来采芳的景象。所绘蝴蝶草虫栩栩如生,花草设色艳雅,似有暗香浮动。作者笔下的花卉草虫鲜活生动,充满神韵。

文俶(1595-1634),一作文淑。字端容,长洲(今苏州)人,文徵明玄孙女,名士赵宧光之子赵灵均之妻。文氏书画得家传,精于花草虫蝶,长于写生,能曲肖物情。她的花鸟画“极风致婵娟之妙,尺幅片纸,人争宝之,为国朝闺秀之冠”。

明  蓝瑛《桃源春霭图》(纵)186.5厘米×(横)86.2厘米,绢本。青岛市博物馆藏。

近写溪畔山路间高松古树参天;稍远的山坳几株盛开的桃树与小桥对岸的桃林遥相呼应,桃林闪着粉红、白花随着山势向远伸去,其上云霭浮动,引接远端的叠嶂高山,层层幽远;中间地带为宽敞的河水,河面上两只小舟聚首,主人各自端坐船头,一人吹箫,一人赏乐,畅游于桃源。整图山中施以青绿,使之春意盎然。

右上方隶书题“桃源春霭”行书,落“丙戌夏仲画似仪翁老公祖玄粲,西湖外史蓝瑛”,下钤“蓝瑛之印”(朱)、“田叔父”(白)二印。

蓝瑛(1585~1664),一说(1585~约1666),明代画家。字田叔,人物画像号蝶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茅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工书善画,长于山水、花鸟、梅竹,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师画家沈周,落笔秀润,临摹唐、宋、元诸家,师黄公望尤为致力。晚年笔力蓊苍劲,气象峻 ,与文征明、沈周并重。

明 王思任《玉山蓝水图》

王思任(1575-1646),字季重,号遂东,晚年号谑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代文学家。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曾知兴平、当涂、青浦三县,又任袁州推官、九江佥事。南京城破后,鲁王监国,以思任为礼部右侍郎,进尚书。清兵进逼杭州,马士英欲渡江入绍兴,王思任以《让马瑶草》致书马士英力拒道:“吾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区也”。隆武二年(1646年),绍兴为清兵所破,绝食而死。

明   沈士充《江山放棹图卷》

明代画家,生卒年不详。字子居,华亭(今松江属上海市)人。出宋懋晋之门,兼师赵左。郡人能画者多师之。他擅长画山水画,笔法松秀,墨色华淳,皴染淹润,画山很少有突兀之势,清蔚苍古.所作山水,丘壑蓓葱,皴染淹润,为云间正传。松江画派的正宗人。他常为董其昌代笔。

张路《望月图轴》 绢本。纵151厘米,横103厘米。

用水墨写月夜景色。两株高梧,枝叶扶疏。天际圆月升起,一老者仰天观月,身旁一童子抱琴侍立。用笔恣肆,酣畅淋漓,以浓淡不同的墨色,描绘远近不同的景色,显示出月下林间深幽苍茫的特有景色。左上方钤白文“张路印”。

  张路(1464~1538),字天驰,号平山,祥符(今开封市)人,长于山水人物。

明  夏昶《苍龙化雨图轴》,(纵)179厘米×(横)109.7厘米,绢本。青岛市博物馆藏。

左高右低的斜坡上,兰草点缀,有二块太湖石,分左右并排而立,而右侧之石居画中央呈上大下小之势,与左侧之石相呼应。石之背后五枝粗竿竹摇曳向上,风姿雅健,竹叶疏密,浓淡得宜。石旁小竹蒸蒸日上,整图用笔沉稳,用墨灵活,给人以雨后清润的感觉。右上楷书题款二行:“苍龙化雨,东吴夏昶仲昭作”。所钤二印模糊不能辨识。鉴藏印记:“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书画之印”(朱)。

夏昶(1388~1470),字仲昭,号自在居士、玉峰,昆山人。正统中官至太常寺卿直内阁。画墨竹师王绂,能得其妙,时推第一,名驰绝域,争以金购之。

明  侯懋功《溪山秋居图轴》

侯懋功 字延赏,号夷门,嘉靖、万历(1522-1620)年间吴县(江苏苏州)人。山水师钱谷,受法於文徵明,后宗王蒙、黄公望,入元人之格,为世所珍。

明  王谔《月下吹箫图轴》,绢本,墨笔,淡设色。纵184厘米,横98.2厘米。济南市博物馆藏。

远景山势壁立峻峭,近处危崖奇石,长松偃仰,秋叶泛红,树石掩映下露出层楼一角。圆月在天,一长者庭中吹箫,两童子仰天指月嬉戏。右下角款署“王谔”。

明  姚绶《鱼藻图轴》,绢本墨笔,纵152厘米、横100厘米。济南市博物馆藏。画面左侧款署:“云东逸史戏笔。”下钤“姚氏公绶”白文方印。

姚绶(1422~1495),字公绶,号谷庵,又号云东逸史、丹丘先生。浙江嘉善人。善山水兼工花鸟鱼虫。

画面正中有一条硕大的鲤鱼正摆尾畅游于水中,脊深肚白,显得鲜活灵动。一群小鱼在水草和清流中结队穿梭,带起阵阵涟漪。画家先用淡墨勾画出鲤鱼各部位的结构,包括每片鱼鳞和飘动的触须,再用淡墨烘染鲤鱼的头部、鳃盖。画家层层烘染出鳞片、背鳍、腹鳍、尾鳍,并留出鳍条的空白,以丰富而写实的手法表现出鱼的层次。墨色随着鱼的鳞片和身姿而变化,不避其繁,唯求生动逼真。画家虚勾出鳍条外形,线条笔断意连、灵动饱满。鲤鱼以淡墨渲染,以浓墨点鳞,鱼鳍随鱼游而舞,动感极强,为画面带来盎然的生趣。鲤鱼游过,尾部带出星星点点的浮萍,排列方式颇具美感。鱼头方向涟漪浮动,鱼尾之处苔随波而舞,使画面显得穿插有序、生机勃发。画面左侧的一群小鱼悠然而过,形态生动自然。右下角的鳜鱼头微上扬,显得闲适而从容。近景水草顺势绘成,笔墨正侧有序、浓淡相间。水草中,一只螃蟹附草而观,展露出天真生动之感。铜钱藻以浓墨表现,从视觉上给人以似是深绿的观感,外形则用圆形处理,呈现出一种俯视的观察角度。右侧针叶箦藻笔法有力,高低叶形组合有致。它形似菖蒲,表现出画家对高洁品质的追求。远处右侧的碧藻丛中有数条鲦鱼畅然穿行。画家以淡墨勾出鲦鱼轮廓并晕染整体,使其既不会喧宾夺主,又为画面带来很强的空间感。画家对鲦鱼的描绘,使作品透露出“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句)的闲逸之境。

明 张宏《渔乐图卷》

张宏(1577年—1652年后)字君度,号鹤涧,明代著名画家,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画石面连皴带染为其特色。又能画写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吴门画坛的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另据史书称,张宏92岁尚健,仍在作画。

他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到大山里去写生,师自然造化,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在画中体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

明 陆治《霜落平川图轴》,济南市博物馆藏。

画面右上方题写:“霜落平川漾浅沙,丹枫虚,荻芦花中宵已彻。三更月,江上偏映,八月槎。陆治。”钤“陆氏叔平”“阳城书屋”白文方印。

此作构图为典型的“一河两岸”式。画家又结合运用了深远法的表现形式,以此丰富画面内容,使山水进一步呈现出宽广和神秘的视觉效果。画面前景右侧一坡石上绘有一座茅亭,茅亭周围长有几株杂树。坡石上的花草已经枯萎,使褐色的地表显露出来。中景前部有一座山丘位于画面右侧,浅滩上的树木将其与后面的高山相连接。远景中的山脉连绵不绝,山头若隐若现。画家采用斧劈皴及苍劲遒健的笔法展现山川的险峻和秋景的萧瑟。在创作中,画家多用干笔,以爽利的笔触绘出错落有致、粗细不一的线条,为画面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他又用浓淡相叠的墨色来表现被水流冲刷过的岩石,以线条勾勒出茅亭、树木的轮廓。整幅作品染墨极少,仅在树叶、远景山头以及石滩的延伸处用淡墨点染、擦染。画家在画面上又施以淡淡的赭石和青绿,以加强对秋天萧逸、清新韵味的展现。此作虽效仿倪瓒画意,但笔墨又与前人有所不同,显得更加大胆。此作笔触多方劲之感,以干渴用笔为主。山体转折处多呈直角,令其轮廓显得棱角分明。

陆治(1496—1576),字叔平,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自号“包山子”,人称“包山先生”,偶以“洞庭山樵”为号,其斋庐有“有竹居”“阳城书屋”“西畹斋”等名。陆治出生在士儒家庭。他的祖父重视儒学教育,故陆家累世业儒。陆治性情高洁,为时人所尊重。王世贞与陆治为忘年交,曾为其撰写《陆叔平先生传》,形容他“为人长颐秀目,动止雅儒,骤即之落落穆穆也,徐而察之温如也”。陆治自幼有文采之资,工于经义,闻名乡里。他凭借家学和才气在年少时就得到宰辅王鏊的赏识,并取得“诸生”的资格,与王宠、王穀祥齐名于吴中。

明  文徵明扇面册。

明 周之冕《荷塘鹡鸰图轴》

明无款《孔子讲学图轴》绢本,设色。纵167厘米,横85厘米。

绘孔子端坐山腰石台上,头戴司寇巾,身穿黑袍,左手斜抱如意,弟子3人侍立。另有弟子16人或携琴,或捧简,由山下盘道向孔子处集中。左下角有墨书“李唐”款,应为后人所加。右下角共有印章6枚,右上角有长方印章1枚,均模糊不清。

张杏羽《孝友图册页》。恒台博物馆藏

此册页是明万历年间王渔洋祖父王象晋将自己亲身经历请人编成文字,再由张杏羽以连环画形式绘成册页(还有蓝瑛和尤道衡绘制的,未展)。该作品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所采用的绘画颜料是天然的矿物质颜料,不同于现代所用的化学类颜料,这种颜料时间久了依然能保持十分鲜亮。

此册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具有明显的明代宫廷绘画的特点。全册采用工笔重彩的表现方法,实属难得的精品。画中人物勾勒传神,衣着或华丽或淡雅。

亭台屋瓦,采用界画法,整齐规划。山石采用金碧山水画法,颜色浓烈沉稳。

树木竹叶片片勾勒,处处看出画家精谨细密的功夫。

展品清单(一)

展品清单(二)

中国古代画展的展品,色彩大都偏暗,加上展厅灯光限制,拍摄难度大,太模糊的,无奈用网上图片代替。写起来,真费工夫!尽管如此,还没拍全,真遗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