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补气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组成】 人参去芦  白术 茯苓去皮(各9g)  甘草炙(6g),各等分

【功用】 益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

异功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切,去顶  茯苓去皮  白术 陈皮锉  甘草炒,各等分(各6g)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症见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等。

六君子汤 (《医学正传》)

组成:陈皮一钱(3g)  半夏一钱五分(4.5g)  茯苓一钱(3g)  甘草一钱(3g)  人参一钱(3g)  白术一钱五分(4.5g)

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症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恶心呕吐,胸脘痞闷或咳嗽痰多稀白等,舌淡苔白腻,脉虚。

香砂六君子汤 (《古今名医方论》)

组成:人参一钱(3g)  白术二钱(6g)  茯苓二钱(6g)  甘草七分(2g)  陈皮八分(2.5g)  半夏一钱(3g)  砂仁八分(2.5g)  木香七分(2g)  上加生姜二钱(6g),

功用:益气化痰,行气温中。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症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等。

保元汤 (《博爱心鉴》)

保元汤方性甘温,桂草参芪四味存;

男妇虚劳幼科痘,补肺益脾显奇能。

组成:黄芪三钱(9g)  人参一钱(3g)  炙甘草一钱(3g)  肉桂五分(1.5g)(原著本方无用量,今据《景岳全书》补)  上加生姜一片

功用:益气温阳。

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症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鉴别】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补益脾胃之气。但理中丸以干姜配人参为主,既补脾胃之虚,又温中祛寒,具温中补虚之功,而治脾胃虚寒证;四君子汤则以人参配白术为主,重在健补脾胃之气,兼助运化,具补气健脾之功,故主治脾胃气虚之证。

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与保元汤均由四君子汤加减而成,属治疗脾胃气虚之剂。异功散加入陈皮,益气健脾,辅以理气和胃,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加入陈皮、半夏,又有燥湿化痰之功,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加入陈皮、半夏、木香、砂仁,除益气化痰外,又能行气散寒止痛,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脘腹胀痛之证;保元汤加入黄芪、肉桂,去白术、茯苓,纯补无泻,温补阳气之功著,适用于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组成】 莲子肉去皮,一斤(9g)  薏苡仁一斤(9g)  缩砂仁一斤(6g)  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6g)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12g)  白茯苓二斤(15g)  人参去芦,二斤(15g)  甘草炒,二斤(10g)  白术二斤(15g)  山药二斤(15g)

【功用】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亦可用治肺脾气虚,痰湿咳嗽。

七味白术散 (《小儿药证直诀》,原名白术散)

七味白术参苓草,木香藿香葛根饶;

发热食少兼口渴,气滞脾弱此方疗。

组成:人参二钱五分(7g)  白茯苓五钱(15g)  白术五钱(15g)  藿香叶五钱(15g)  木香二钱(6g)  甘草一钱(3g)  葛根五钱,渴者加至一两 (15~30g)

功用:健脾止泻。

主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津液枯竭,口渴烦躁,但欲饮水,乳食不进,羸瘦困劣。

【鉴别】 参苓白术散是由四君子汤加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主以补气健脾,为治脾胃气虚之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则补气健脾与祛湿止泻合法,为治脾虚夹湿证之主方,且兼能补益肺气,故亦适于肺虚久咳、食少便溏、咳喘少气者。

参苓白术散与七味白术散皆有四君子汤,均为治疗脾虚泄泻之剂。参苓白术散伍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及桔梗,健脾渗湿力强,并可“培土生金”而益肺;七味白术散配藿香、葛根,健脾渗湿力逊,但有升清、止渴之功并兼解表,故脾虚久泻、津伤口渴者宜,亦可用于兼外感者。

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

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

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

【组成】 黄芪五分,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  甘草炙,五分(9g)  人参去芦,三分(6g)  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3g )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g)  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  白术三分(9g)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薄,脉虚软。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舌淡,脉虚。

3.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举元煎 (《景岳全书》)

举元煎中芪草升,更加白术与人参;

气虚下陷亡阳证,血脱血崩力能任。

组成:人参 黄芪炙,各三五钱(9~15g)  炙甘草一二钱(3~6g)  升麻炒用,五七分(2~3g)  白术炒,一二钱(3~6g)

功用:益气举陷。

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

升陷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升陷汤用芪知柴,桔梗升麻相与偕;

胸中气陷呼吸弱,速投此方莫徘徊。

组成:生黄芪六钱(18g)  知母三钱(9g)  柴胡一钱五分(4.5g)  桔梗一 钱五分(4.5g)  升麻一钱(3g)

功用:益气升陷。

主治:大气下陷证。症见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沉迟微弱,或叁伍不调。

升阳益胃汤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二两(30g)  半夏汤洗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一两(15g)  独活 防风 白芍药 羌活各五钱(各9g)  橘皮四钱(6g)  茯苓 柴胡 泽泻 白术各三钱(各5g)  黄连一钱(1.5g),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

功用: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脾胃气虚,湿热内停证。症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肢体重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小便赤涩。

【鉴别】 举元煎、升陷汤、升阳益胃汤和补中益气汤组方立意相似,均以益气健脾药配伍升阳药,属于治疗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或中气下陷之证的方剂。

举元煎用参、芪、术、草并用,辅以升麻升阳举陷,重在补气摄血,适用于气虚下陷、血失统摄之血崩、血脱证;升陷汤重用黄芪配伍升、柴以升阳举陷,又以桔梗载药上行,主治胸中大气下陷证,以气短不足以吸、脉沉迟微弱为主症;升阳益胃汤配伍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又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祛湿清热,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热内壅,湿邪流注于四肢之证,以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肢体重痛、口干口苦为主症。

玉屏风散 《究原方》,录自《医方类聚》

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组成】 防风一两(15g)  黄芪蜜炙  白术各二两(30g)

【功用】 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 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鉴别】 玉屏风散与桂枝汤均治表虚自汗。然桂枝汤所治之自汗,病由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其云表虚,乃与麻黄汤之表实相对而言。本方证之自汗是因卫气虚弱,腠理不固所致。二者均有汗出恶风,但桂枝汤证当见发热、鼻鸣、身痛等外感症状。

生脉散 《医学启源》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组成】 麦冬(9g)  五味子(6g)  人参(9g)(原著本方无用量)

【功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人参蛤蚧散(原名蛤蚧散) 《博济方》

罗氏人参蛤蚧散,专治痰血与喘满;

桑皮二母草杏苓,肺痿服之症可缓。

【组成】 蛤蚧新好者,用汤洗十遍,慢火内炙令香,研细末,一对(30g)  人参 茯苓 知母 贝母去心,煨过,汤洗  桑白皮各二两(各6g)  甘草炙,五两(15g)  大杏仁汤洗,去皮尖,烂煮令香,取出,研,六两(18g)

【功用】 补肺益肾,止咳定喘。

【主治】 肺肾气虚,痰热咳喘证。咳嗽气喘,呼多吸少,声音低怯,痰稠色黄,或咳吐脓血,胸中烦热,身体羸瘦,或遍身浮肿,脉浮虚。

人参胡桃汤

人参胡桃生姜伴,纳气归肾可平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