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知我者,宰平也

熊十力,1885年生于湖北黄冈,穷孩子出身。父亲虽有经纶,教学于私塾,授之以经史,聪颖如熊十力者自是秀外慧中。然父亲早亡,熊十力12岁便失父护,常有愤世嫉俗之举。好在志气犹在,读王船山、顾亭林、黄梨洲诸晚明思想家之书,颇有心得。此后参加辛亥革命,而革命后见政界之魑魅魍魉,乃不愿当官,而立志投身学问,寻求真理。34岁时以《熊子真心书》自印行世。
熊十力曾与梁漱溟等人一起学习、研究哲学,又到金陵刻经处研究部欧阳竟无处学习佛法,37岁时被蔡元培礼聘为北京大学讲师,十年间讲授唯识之学,逐步背弃师说,由佛归儒,写成《新唯识论》一书。
林宰平,1878年生于福建闽县,辛亥革命前留学日本,曾担任北洋政府司法行政部部长,后为清华研究院导师,还主持过以谋学术及社会事业之改进为主旨的尚志学会,在政学两界均享有很高的声誉。
网友指出此为马叙伦,而林宰平照片尚未找到,惭愧
熊十力是在北大哲学系任教时与林宰平结识的。林宰平当时的声誉远远高于熊十力,而且比熊十力大7岁,但称呼熊十力为老熊,对其十分友善。
熊十力更不是一位拘泥于俗世礼教之人。他幼年时便有“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的自信与自负,辛亥革命后又有“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之豪语,为人处世则淳朴畅意,虽动辄骂人,但深心所在,都为求得真理。其思想之所触,多是平常学者没有意识到的,也许,这正是林宰平喜欢与熊十力结交的缘故。
熊十力、林宰平二人的交往,有很多独特之处。
对于雄心万丈、睥睨古今的熊十力,林宰平经常挑刺、诘难,正好刺激熊十力往来答复,使得熊十力思路泉涌、不亦快哉,酣畅淋漓时乃至“啸声出户外”。
对此,熊十力曾如此记载:
无有睽违三日不相晤者。
每晤,宰平辄诘难横生,余亦纵横酬对,时或啸声出户外。
漱溟(指梁漱溟)则默然寡言,间解纷难,片言扼要。
余尝衡论古今述作得失之判,确乎其严,宰平戏谓曰:老熊眼在天上。余亦戏曰:我有法限,一切如量。
熊十力最富盛名、也是在中国学术史占有重要位置的《新唯识论》,便是在二人间这样的论辩中不时出现思想之火花,最终促成了惊世骇俗的巨著。
对此,熊十力特地在《新唯识论》的“绪言”中写道:
余于斯学,许多重大问题,常由友人闽侯林宰平志钧时相攻诘,使余不得轻忽放过,其益我为不浅矣。
林宰平称得上熊十力的伯乐与知交,熊十力对林宰平也是很有好感,所以体现在书信中同样情动于中,而发于外。你看这封信所写:
上午写一纸未邮,午后得来书,甚喜。
大端清得,弟未以之自喜,谓不欲改混乱,此语半是半不是。
十力并无真实力量,只是感情作主,此等药石之言,非吾兄谁肯发者?
显然,熊十力最看重的,也是林宰平能够指出自己的毛病所在。林宰平说他“并无真实力量,只是感情作主”,这种刺耳的话,熊十力称为“药石之言”。
能找到出于仁心却一针见血指出自己毛病的人并不容易,林宰平显然就是这样的“仁者”。
能找到坦然接受刺耳之言并将其当成“药石之言”的人也不容易,熊十力显然便是这样的“真人”。
故而,他们成为真正的“至交”。
在很多文章中,熊十力都提到林宰平,称:“知我者,莫过宰平也;知宰平者,莫过我也。”
对于当下的人而言,林宰平的名气已远远不如熊十力了。不过在民国时期,林宰平以其深厚的涵养、独到的眼光以及不为自己而为社会发现人才的气度,使其成为熊十力、梁漱溟、沈从文、牟宗三、张中行等人的伯乐,这是令人感怀的。

林宰平手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