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觉是如何产生的?
当我们决策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处在一个情境之中。
我们会根据当时的情境去做出判断,而且在不同的情况下,即使面对同样的刺激,我们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这就是所谓的情境依赖,而这也正是我们产生错觉的原因。
情境依赖主要有下面几种表现:对比效应、初始效应和近因效应。
1 对比效应
你可以做一下这个简单的实验:
准备3个碗,一个碗装热水,一个碗装温水,一个碗装冷水。
接下来,你将一只手放入装热水的碗中,另一只手放入装冷水的碗中,坚持一会,让手适应一下水的温度。
接着,你将放入热水中的手抽出,迅速放入温水中;然后你再将放入冷水中的手也放入温水中。
你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最初放在热水中的手会让你觉得温水很凉,而最开始放在冷水中的手会让你觉得温水很热。
温水的温度并没有变化,仅仅是因为你所处的情境发生了变化,你就产生了错觉!
这种依靠感觉来判断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让你估计一件物品的重量。
如果你一开始先拿起比较重的东西,然后再拿起比较轻的物品的话,那么你对这个物品的重量估计要低于它原本的重量。
因为你用刚才重的东西做了对比,所以才会判断失误。
再比如下面这张图,只看中间的圆,你觉得左边的大还是右边的大?
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错觉,实际上两个中间的圆是一样大的。
你所以看到左边的圆会大一些,是因为它被更小的圆所环绕;同样,你看到右边的圆小一些,是因为它被更大的圆环绕。
因此,情境的变化确实对我们的判断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2 初始效应
我们常说,第一印象很重要,要给人留下好的印象。这其实就是初始效应的一种表现。
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志愿者描述对一个人的印象。在此之前,先让他们看了关于此人的一些特征。
志愿者总共分为了2组,一组看到的特征是:勤奋、好学,但容易冲动、嫉妒心强;另一组看到的特征是:冲动、嫉妒心强,但勤奋、好学。
两组的特征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只不过将好的描述和坏的描述调换了一下顺序。
结果实验表明,排在前面的特征对你的影响更大一些。比如“勤奋、好学”排在前面,尽管他有些冲动、嫉妒心强,但你还是对他的印象是好的。
这就是所谓的初始效应。
但初始效应并不是说只有第一印象才最重要,事实上,第二、第三印象也同样有初始效应。
3 近因效应
尽管有初始效应的存在,但有时候,最后出现的信息会比一开始就出现的信息对我们的影响更大,这就是近因效应。
既然两种效应都同时存在,那么哪一种的效果更强呢?
比如你参加一场辩论赛,你可以自行选择发言顺序,那么你是当一辩首发呢,还是当结辩最后发言?你觉得哪种顺序会让观众的印象更加深刻?
早在1959年,就已经有人做过了类似的实验。他们发现:
如果人们对你辩论的评判,在辩论结束后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进行,那么你就应该选择首发当一辩,利用初始效应。
如果辩论的双方发言完毕后留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且在辩论结束后会立即进行评判,那么你就应该利用近因效应,最后再发言。
也就是说,对于某一个事件,如果连续地列出有利原因(比如己方辩手发言)和不利原因(比如对方辩手发言),那么初始效应会起作用。
但如果在有利原因和不利原因之间出现一定时间的间隔,那么近因效应就会起作用。
以上就是情境依赖的三大效应,觉得有用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