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聂看童画Nie2
美术教育之所以能“浑水摸鱼”,不好评价,那是因为孩童本身对于美术有一个基本的生理定律,那就是孩童虽然对外部世界缺乏认知,但他自身的感知能力是特别强的,由于信息量的屏蔽,他的感知能力、领悟能力一点也不会比成人差,甚至会比成人更加专注,更加敏感。让我们来看看,美术教育中最有意思的一种作品对比,大家能分清楚下面哪一幅画是一年级孩童画的,哪一幅画是六年级孩童画的吗?
我在美术教育中,时常就把低年级画的好的孩童,叫到高年级的班里去上课作画,一方面做点自以为有意思的事情;一方面是为了奖励低年级与督促高年级,跨年级教学本就是应有的情理。我不知道现代教育出了什么问题,至少我觉得没有年级年龄的一种权威感与仪式感。我过去在美院附中上学,就能很明显地感受到高年级画的非常的好,让低年级的有一种向往,再比如到了附中三年级就可以画人体了,就可以画油画了,真是令人羡慕。甚至在低年级考试的过程中,如果有人画的特别好,老师们都会来啧啧称赞,感叹低年级的比高年级的都画的好——看这颜色的搭配——这种荣誉感给人带来的学习上的动力是难以估量的。上面图一是六年级画的,可以说效果很一般。高年级开始在意画面的故事性,又或者说是一种习惯性的东西太多,当画面主体图案不饱满时,就画树画栏杆,而下图是一年级的所画,这个孩童造型能力很好,非常听老师的话,老师说只画主体图案,他就只画主体图案,整个画面很是生动。在这里,我们就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要承认画画有一定的天赋,一年级的孩童不会比六年级的孩童画的差,甚至有他生命最初观察体认的那份独特那份特殊的感受,这个东西没有受到太多的世俗的干扰,使得画面很是干净。
为什么说教育是会有保质期的,在孩童年幼的阶段,他还能听话的阶段,应该尽可能地去给孩童以引导以体验,让孩童尽早地呈现一种兴趣一种才情。如果说上面的作品对比,来源于低年级的天赋与高年级普通的一种比较,让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作品比较:
上图是高年级同学的作品,精密很有感觉,形式感也强,画的也非常的有耐心,是上乘的作品,而下图是低年级的作品,让人感觉也是认真细致的,甚至在某种元素下,比高年级还更接近原作,但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画面效果上,还是高年级占了上风,直到我在低年级上这节图案课发现了这张画,我才能感觉到什么是天赋。
一般孩童在画刮画的时候,不是把轮廓线外面的图形刮掉,就是把轮廓线里面的图形刮掉,而这个低年级孩童没有概念,他是凭着本能在作画的,画面的稚拙直接和原作图案的稚拙相通,互为参照,我以为这是儿童画很高的境界,整个刮画有了一种很特别的感觉。
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这种民俗传统的图案,我给孩童提供的是爱斯基摩人的装饰图案,它们稚拙却赋有民俗气息,很有生活情调,有一种我们平常生活很难找寻的美感,甚至藏着一种天然的童趣,这种童趣理当与孩童的感悟相通,与儿童美术教育相通,让低年级的孩童找到童趣的共鸣,让高年级的孩童回归这般童趣,在这种童趣中去看待教育的些许问题。让孩童在这样的装饰图案中去临摹去创造,去体会艺术的趣味,我想是我要坚持做下去的一件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