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一路流传的艰辛史
《伤寒论》一路流传的艰辛史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经典著作,中医流传下来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不可胜计。有些书籍人尽皆知,有一些湮没在历史的车轮下。有一些书籍命途多舛,经历了多次战火纷飞,但时间依然不能掩盖它们的光芒,正是因为流传艰难,才使得这些文字更加珍贵。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像中医长河中的灯塔,指引着中医的方向。《伤寒论》原本历史无名,出处于东汉末年伟大的临床医学家张仲景先生。张仲景先生生于乱世,经历了许多大战役、大瘟疫,没过十年,自己的族人却有三分之二去世,因为“伤寒”的有十之六七(《伤寒杂病论》原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于是自己发奋学医,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造纸的成本大大降低,但是东汉末年,这种书写工具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推广,很多人仍然用竹简作为主要的书写工具。这种工具书写不便、携带困难、不易保存,注定了古代记录的困难性。《伤寒杂病论》就是在这种书写工具下成书。东汉末年连年征战,以至于这部著作没完成多久,就在战火中丢失。
《伤寒论》在晋朝、南北朝
《伤寒杂病论》到了晋朝,已经找不到原版,剩下的只有“断壁残垣”,晋朝出现了一位在《伤寒杂病论》流传历史上有卓著贡献的人,他就是万叔和。王叔和医术高超,被选拔为太医令,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常人无法读到的医学书籍。当他读到张仲景的只言片语时,就发现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于是悉心收集张仲景的文字,王叔和在《伤寒例》如实的记录到:“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也有人认为王叔和就是张仲景的一个学生,学生知道自己老师的水平,唯恐这本著作失传,于是从各位同门之中到处收集,但是仍然没有将《伤寒杂病论》集全,只收集到了其中关于“伤寒”的部分,王叔和将这部分重新编纂,于是《伤寒论》诞生。王叔和先生尚有一部著作《脉经》传世,《脉经》中也收录了《伤寒杂病论》的部分内容,与我们现在看到的《金匮要略》中的记载高度吻合。王叔和是《伤寒论》流传过程中的第一功臣。
晋代的皇甫谧先生在《针灸甲乙经·序》记载:“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可见王叔和对于《伤寒论》传世的贡献。
陶弘景在其著作《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记载:“外感天行, 经方之治, 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 疗治明悉, 后学咸尊奉之。”由此可见《伤寒论》来源于张仲景是毋庸置疑的,同样王叔和整理了张仲景的著作,也是显而易见的。
《伤寒论》在唐朝
唐代出现了一位名医孙思邈,后世尊称孙思邈为药王,孙真人写下了两本著作《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在这其中收录了许多《伤寒论》的条文,孙思邈看到《伤寒论》的条文,也知道这是中医的精髓,但是很多人将张仲景的方子作为秘方,因此感叹道“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这些都阻碍了《伤寒论》的流传。但是孙思邈不辞艰辛,广泛收集仲景的著作,这项工作比之王叔和更加艰辛。
不仅仅是孙思邈对仲景的著作十分重视,唐代的医师考试,也将仲景的著作作为考试的内容。唐代的医师考试开设于玄宗开元年间的734年。考试内容包括医经方术策、《本草》、《脉经》、《素问》、《伤寒论》等,诸杂经方义二道,通七成以上的为合格。由此可见张仲景的著作在唐代已经深入人心,被广大医生认同,同样古代要想拿到医师资格,比现在还要困难。
《伤寒论》在宋朝
宋代是我国经济文化繁荣的朝代,经济发达,政治昌明,文化繁荣,是世界一流的国际大都市。在经济的大繁荣下,才可能有文化的繁荣。正是有了经济的基础,才使文化的长足发展。《伤寒论》作为中医的最经典著作,自然也被重视。同时,随着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使得书籍的流传度大大提高。
于是林忆、孙奇、高保衡等人组成了校正医书局,校正一些中药的医书。他们认为外感疾病传变迅速,治疗一旦有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展,于是他们首先校订了《伤寒论》,这是对《伤寒论》的一个最大贡献。
并且由宋政府出资,印刷了大量的《伤寒论》,以大字版方便诵读,广泛投入市场,人们只需要支付印刷、材料等一小部分费用,其余均由政府承担。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伤寒论》的流传度。使得《伤寒论》不再是某个人家藏,而是世人皆知,都可以学习仲景先师的诊病思路,以及用药风格。大大提高了人们治疗疾病的疗效。
《伤寒论》在明朝
经过了宋代大字版《伤寒论》的推广,经过金元四大家对《伤寒论》的宣扬,《伤寒论》才得以流入民间,让日常的百姓都可以读到这本这样一本中医名著。尽管如此,战火纷飞仍然让《伤寒论》再次沉寂,即使是宋版《伤寒论》亦不免有所丢失,更不要说王叔和版本的《伤寒论》,这些早已见不到原貌。
直到明代又出现了一个赵开美,挽救《伤寒论》于顷刻。赵开美家乡出现了一次大瘟疫,也正是这一次瘟疫使得《伤寒论》重见天日。赵开美一家有多人感染了瘟疫,但是得到了一个沈姓医生的救助,起死回生亦不为过。赵开美先生十分感谢沈姓医生,同时也想知道他究竟是学习了什么书籍,才会有这么高超的医术。沈大夫毫无保留,拿出来家藏的《伤寒论》,赵开美先生第一次见识到了《伤寒论》,见证了它的效果。于是赵开美从多处够得宋版《伤寒论》,然后一一校对,将宋版《伤寒论》刻在了石头上,以供后世学习。
赵开美完全按照宋版《伤寒论》的顺序,进行雕刻,这就是翻刻宋版《伤寒论》,就这样《伤寒论》再一次得以传世。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伤寒论》。赵开美摹刻宋版《伤寒论》于存亡垂绝之际,才使《伤寒论》免遭亡佚之厄运。
这是《伤寒论》流传历史上的几个阶段性人物,但是并不是所有。许多中医名家都对《伤寒论》的流传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古代有陈延之、王焘、许学士、成无己、喻嘉言等,现代有钱超尘、刘渡舟、胡希恕等都为《伤寒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更多的却是那些背后无名的英雄们,感谢、感恩每一个人,才让我们看到了今天的《伤寒论》。
- 行者槚肃霜2020年1月19日
首先,伤寒论不是治疗外感的。是张仲景大先师以六经辨证钳括百病,梳理各种外感、内科杂病的。其次,历史上广泛流传的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是直到宋朝才被发现与伤寒论用药用方有相似性,但在讲述疾病的语境上,是不一样的。这既有历史传承的增删,也有不同时期不同读者的不同理解。作为祖国医学对理法方药的奠基之作,作为对中医学临床指导的定鼎之作,伤寒论至今还是祖国医学临床对治的必修法宝。一切始于辨证,一切验于辨证。这是中医学的核心经典,是汉方中药学的规范,是中医学对医学内科的真正理解。丢开伤寒论讲中医临床,无异于问道于盲。
回复 ⋅ 2条回复24 - 用户10963891369711月前
通过深读《伤寒杂病论》之伤寒例杂病例,可以知道仲景方术学深受汉代图谶学说的影响,里面有以'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学说的公理化极限化的纯数学体系(主取《内经》兼《周易》思想),且依此创立有《仲景方术学》,中医界目前几乎是没有涉及这个领域,离仲景原始思想还有距离,任重而道远!
回复 ⋅ 2条回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