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物语:褪笔
一时兴起又提笔临起了褚遂良《阴符经》,然而却越发感觉毫不应手、锋不达意。这是一支久用的狼毫“小竹兰”,换来一支不常用的“大竹兰”便称手了许多,但难以呈现原帖线条状态,故又添新笔一支正好共用,以示对比。
一同润墨舔笔后差异便明显起来。
首先最直观的是褪笔之锋颖已磨损了几毫米,出不来尖了。
细看,几根毫共同立于前端。这就让“落笔藏锋”成为了自然,但也让撇捺勾挑很难八面出锋,更难出方笔。
同时,牵丝连带也很难做到细若游丝。
这是锋颖。再看笔肚,褪笔也见粗许多。不是旧笔的储墨量大,而是其内部的毫层结构由于长期高强度使用导致了“乱锋”,——键、芯毫、副毫、披毫或残损,或层次关系紊乱。再加之笔芯受墨日久有所泡发,于是便显得笔肚(其实是笔根)粗了许多。
它对书写的影响是不易“回锋”。原有的笔毫弹性被破坏,习惯的笔顺在这里就感觉出滞顿不顺畅,——该回去锋的回不去了,该向东的向了西,该去的没去到位,该散的没散,该束的没束。
导致“乱锋”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键的逐渐残损。毛笔的键多为猪鬃等硬毛,取其骨力。然硬则脆,易折。久用渐损,或骨力不至笔尖,或折后旁出成落墨杂笔,或万毫齐聚之时旁出鼓肚而力损。
总之,就是书写感的损失。这也反证了学习书法时一支好笔的重要,若是一支次笔也很难获得正确的书写愉悦感,就不要指望能练出来了。
有了这层经验,最后再说说毛笔的日常使用与保养。
首先顺锋之力而发,不可逆势挫锋,否则最易伤毫。笔顺则锋顺,锋顺则力顺,力顺则气贯长虹,字没个不舒服的。如果一种碑帖的临写总不顺手,则说明还没找到它正确的书写方式,需停下来多多思考。
另外洗笔之时荡笔不可过狠,易伤披毫;不可硬压,易折键伤芯。硬毫笔更易损。荡笔至水不再变混即可斜置于纸巾上沥水待干。
得佳笔不易,谙其笔性便有一挥千里之快意,故自当珍惜,不可轻借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