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交圈的“丛林法则”令人震惊
湖北宜昌一小区内,一名小孩从7楼不慎坠落到4楼平台,坠楼小孩随后被紧急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广西南宁某小区,一名小男孩从12楼的阳台处坠落,不幸身亡。该小区一名物管人员说,这名小男孩是从12楼坠落的,出事时他独自在家。
而这些赤裸裸悲剧发生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孩子缺乏安全意识和对生命的敬畏!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提到,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这些安全守则:
1、不要进入陌生封闭的空间,比如别人的房间或车里;2、成年人如果找你帮忙要直接拒绝,因为成年人只会找和他一样有能力的成年人帮忙;3、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不要让陌生人进屋;4、在外就餐,不要让餐盒离开自己的视线;5、不要吃陌生人给的食物。 当然我们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并不能用这5条来完全概括,除此之外对孩子最大的危险有时候反而是身边的“朋友”。 2朋友间可怕的“丛林法则”
对于蓝衣女孩怂恿同伴冒险的举动,网上有很多揣测,但都是脑补,没有任何实质的证据,优宝也不想轻易去做推断。
但美国也发生过与之类似的故事: 有25个高中生约好去一条河边,河上边有一个铁路桥,有将近20米高。这群高中生约好要从铁路桥跳进河里。 其中一个叫帕特里克的男生,是校橄榄球队的队员,一个很优秀的小孩,前途一片光明。 在爬铁路桥的过程当中,他曾经停下来,说觉得太高了,准备往回退。但是下面的另外24个孩子,都嘲笑他打退堂鼓,一个劲的怂恿他再爬高点儿。
最后,这个孩子从20米高的地方,跳进了3.5米深的水里,一头扎进了淤泥,死于强大的冲击力,再也没有从河里上来。 在接下来的45分钟里,另外24个孩子,竟然没有一个人打电话报警,全都开车跑了。 这是美国的青少年问题专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讲到的一个真实案例。 帕特里克也好,爬出天台的两个女生也好,他们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危险吗? 从那个站在天台边缘的女孩刚站起就马上跳回到天台上的动作能看出来,她很害怕,但却屈从于了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做出了比平时更疯狂和危险的事。 这股神秘的力量就是——同伴压力。
有一个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完美地呈现了同伴压力的影响。 研究者先是招募了一个年轻人,让他参加一个视觉实验,和他一起参加的还有另外8个人。但其实,那8个人都是研究院的同事,只有这个小伙子是真正且唯一的实验对象。 研究者给这几个人出了一些极其简单的视觉问题:判断哪些卡片上的线段长度一样。 他们坐的位置是经过刻意安排的,大部分人会在这个年轻人之前发言。 在前几轮测试当中,大家都给出了正确答案。接着,按照事先的安排,其他人开始一致给出错误答案。 轮到真正的测试者的时候,他明明觉得别人判断错了,却会莫名其妙的跟着给出错误答案。 这样的实验进行了很多次。 只有三分之一的被试者能够坚持自己的答案,三分之二的被试者都会选择大家一致认可的错误答案,而放弃他们自己显而易见的正确答案。 这就是同伴压力强大而无形的影响,从三四岁刚刚步入幼儿园的小朋友,到我们自己,都会屈从于这种看不见的丛林法则。
其他小朋友穿公主裙,我也要穿;大家看小猪佩奇,我也得看;甚至别的孩子取笑另一个孩子,我也要跳上去跟着嘲笑几句。 当我们处于一个群体中时,就很容易出现这种从众心理,这也是丛林法则的突出表现,因为我们会害怕不和大家一样,自己就会变成被特殊对待的那一个。 各个年龄段的学校里、各种阶层的社会中,集体“霸凌”现象也是由此而来。 在25个孩子爬铁桥的这个案例当中,如果当时只有一两个孩子,在帕特里克感到有危险的时候,他们会互相劝说停止下来不去冒险。 那么当帕特里克出事之后,他们也会认为自己有责任竭尽全力的去报警和施救。
但当时发生的事情,很好的说明了群体当中的风险升级和责任消解。 群体思维会导致人们失去良好的判断力,让事件的风险升级: 一群孩子做出的决定,往往比一个孩子的日常行为要疯狂;而在一群人当中,没有人会觉得自己需要承担个人责任,道德被消解了。 所以他们一起怂恿帕特里克,又一起逃离现场。 3不要替孩子选择“朋友圈”
很多父母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孩子选择朋友上会给出各种建议,但更多的是将自己判断为“坏小孩”的孩子强行剔除孩子的“朋友圈”。
但什么样的孩子才算是好孩子?成绩好的孩子的确有勤奋努力的一面,但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往往也有着重感情、讲义气、见多识广的优点。 更何况古语有之: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去帮他挑什么朋友,而是要去了解孩子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他为什么喜欢和这样的人交朋友?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再教给孩子一些正确识人、交友的方法和原则。 交朋友不是看成绩,更不是看家境,而是看孩子是否善良、正直、诚实等等内在的品性。
古语更有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更愿意与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你是一个什么品质的人,可能你就会吸引什么样品质的人和你交朋友。 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撒谎,他也不会喜欢爱撒谎的朋友;如果你的孩子同理心强,他也不会喜欢自私的朋友;如果你的孩子喜欢学习,他更愿意和喜欢学习的孩子一起玩。 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提升孩子自身的品性、思想的境界,并尽量给他营造交到好朋友的机会,扩大他的社交圈子。 有机会认识更多新朋友,孩子自然也会远离那些不太合拍却又“无人代替”的朋友。 一个人的成长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我们要让孩子有机会接触不同个性、文化背景、习性的人,他们才会知道怎样去和不同的人相处。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