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发酵的审美诉求

最近看了、听了一些有关食物的课程与书籍,如讲发酵的《不生不熟》(玛丽-克莱尔·弗雷德里克 著)与傅骏的《美食鉴赏课》。
两者让我对发酵产生了某种更底层的思考,——当然,是关于茶的发酵。
有证据证明,人类掌握发酵技术的时间远早于人类掌握火的时间,也早于人类驯化谷物的时间。你说你是农耕文明,我是游牧文明,他是海洋文明,其实背后都有着一个若隐若现的“发酵文明”。不同的历史、地理条件,造就了风味各异的“发酵文化”:西方的面包、葡萄酒、咖啡;东方的发面饼馍、粮食酒和茶。
正是因为发酵的应用历史如此久远,说白了就是什么东西都想拿来发酵一下。所以,关于茶的发酵技术的出现,那便成了一种必然,而非偶然。一定是有人在专门探索尝试茶的发酵技术,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发酵就是利用微生物让有机物分解的过程。如面团的膨大;酿造时产生酒精;发酵物颜色的变化;甚至于腐烂,这些都是发酵。

发酵就是让有机物发生变化。

——摘自《不生不熟》
就食物而言,从轻微的颜色变化到彻底的腐烂之间,存在着一个特定的发酵程度让食物呈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风味,——甚至远超新鲜时的风味。我们将这视为“提升与优化(《傅骏美食鉴赏课》)”。
针对高端牛肉,就有一种基于发酵的“干式熟成”技术:

屠宰后的牛,不进行冷冻,而是让其自然进入尸体的僵硬状态。一周后,各种蛋白酶疯狂地工作,分解结蹄组织,让肉质变得柔软且多汁;更重要的是,他还能分解出各种氨基酸、肌苷酸和葡萄糖,使牛肉产生各种复杂美妙的风味。这个过程叫熟成。

把整块牛肉放进库房,牛肉风干变硬,会长出毛茸茸的霉菌和酵母菌。经过3~4周,牛肉就会变得松软,产生混杂着干酪、果仁和泥土的气息……

——摘自《傅骏美食鉴赏课》
那么,抛开更易于食用、易于消化这个实用价值,我试着挖掘一下——发酵的审美诉求:
提升与优化风味,这意味着在这个分解(还原)的过程中产生出更多积极的风味信息以丰富味觉审美体验
如果没有实现这个诉求,那可以认为这种发酵方式是失败的,或至少是不成熟的。
基于这个标准,乌龙茶的发酵风味就明显高于绿茶的简单风味。从这一点就可看出乌龙茶的发酵技术是成功的。虽然其“发酵”并非微生物的充分作用,而被业内称为“渥红”(相对微生物充分作用下的'渥堆’而言)。但客观来看微生物无处不在,充斥于所有的自然空间,那我们有理由认为所谓的“渥红”就是“轻发酵”或“表面发酵”,——但这就是乌龙茶呈现最佳风味的那个“特定发酵程度”。
它的风味丰富性甚至超过了充分“渥红”的红茶。
我们再反观近二、三十年才刚刚出现的普洱熟茶发酵工艺——渥堆。这的确是一个微生物充分参与的发酵过程。
但重点是,如果我们认识到渥堆发酵的原料是普洱毛茶(生茶),我们则可以将渥堆发酵后的熟茶与渥堆前的生茶就风味信息量来做个比较:
生茶,在标准开汤下会呈现出各种层次、起落、变化与喉韵;
熟茶,在呈现到位的前提下,大都表现为甜、厚、滑。
很明显,熟茶的风味信息量在生茶的基础上损失了太多,两者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按照“发酵审美诉求”的标准,渥堆工艺显然也不是一个成熟的发酵技术。同理,很多仓储转化的理念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现在反观熟茶渥堆工艺的出现,我认为更大的可能是人们很难掌握生茶的冲泡技术而导致茶汤往往浓重、苦涩,退而求其次将生茶渥堆后以获得简单的甜、厚、滑。
认识到了这一点,从制茶角度来看,选择过于优异的原料制作熟茶确实浪费,因为它并不能发挥优质原料的最大体验价值。就好比掌控不了浓墨就兀自添水改作淡墨以自娱,而丧失了更多浓墨才能呈现出的细节信息。
另外多说一句,白茶工艺(特指福建白茶工艺)也不一定普适于其他产区的所有茶种。
至此,我还是想回到发酵的审美诉求上来,——你的新工艺有没有实现风味的优化与提升?有没有增加积极风味信息量?如果没有,那该如何调整与改进?
在我咀嚼着一片美味的火腿时想到了这些……
或许不成熟,但一定有意义。供上游茶人以参考。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往    日    精    选

随笔:夏天的雨

空山物语:感谢

(0)

相关推荐

  • 5年以上的红茶才好喝?盲目推崇“老红茶”,是谁在东施效颦?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这些年,茶圈里一直流行着"老茶热". 最早是从熟普开始,很多茶客称自己10年陈起喝,再到白茶,非 ...

  • 发酵=发霉,发酵过的茶才能长期存放?3个茶圈荒诞说法,别信了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学茶过程,最怕遇上"断章取义". 这天有老友发来链接,并无可奈何地配上一句话:"为什么 ...

  • 武夷岩茶中,为什么牛栏坑肉桂的味道,每家都不一样呢?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身边有位朋友,经营岩茶多年. 有一回出去吃饭,路过她的店,于是进去蹭了一回茶. 她刚冲了一道足火的水仙出来,就忙着在 ...

  • 从制茶人的角度:什么样的普洱茶可以越陈越香(上)

    春茶季快结束了.还是有朋友来问:在十几款茶样里,如何选出选出一款可以具有陈放潜力的普洱茶? 扩展一下内容,我们尝试从制茶人和藏茶客的两个角度分别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1 为什么制茶人也要回答这个问题呢? ...

  • 老茶风味:战胜挑战,成就风格印记

    老茶都是大厂造的,大厂也造就了大厂的风味.勐海味.昆明味.下关味就是三个最典型的大厂风格.什么造就了这些风格? 11月27日下午,茶叶进化论迎来了第六场熟茶沙龙,主题为「勐海味.昆明味.下关味」. 一 ...

  • 回溯7581背后的故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

    1973年,邹炳良和吴启英去到了广东省茶叶公司学习熟茶制作技术后,分别回到勐海和昆明研究熟茶的制作,当代普洱熟茶由此兴起. 那个时代的大厂风味成了记忆中的经典,茶叶进化论曾经举办过一期讨论大厂风格的沙 ...

  • 开汤哲学:发酵的本质

    包括茶在内,食物的发酵过程因有微生物参与其中,故而略显神秘.那股兴致上来,人类也开始对微生物菌群进行分类,--这个是"益生菌",那个是"有害菌"云云,理论体系也 ...

  • 开汤哲学:采茶为何要保持鲜叶状态?

    这是制茶阶段的问题,早有定论,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进行阐释. 昨天给孩子削梨时手一滑掉在了地上.立刻捡起,发现着地的那块儿已经阴了.继续削好后把阴了的那块留给自己,剩下的喂给了孩子. 阴了的那块口感疏松 ...

  • 开汤哲学:自然生成论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 "--<道德经> "世间万物自然生发消亡,繁衍生息,迭代演进.遵循着物竞天择的天道自然规律 - -"这是人类给世界作出 ...

  • 开汤哲学:茶汤中的“自然生成论”

    之前聊过"自然生成论",那有些话说出来就不会显得唐突了,就比如 -- "每款茶的汤感呈现,是应该自然生成的 - - " 其实很多朋友觉得呈现为何种茶汤滋味是应该 ...

  • 开汤哲学:吸烟对于品感的影响

    我泡的茶总被那些有抽烟喝酒习惯的茶友评价为"过淡",但他们的浓度我也确实消受不起,只剩下了苦涩. 我在思考与寻找着其中的原因,直到我读到了亚伦·卡尔所著的<STOP SMOK ...

  • 开汤哲学:呈现者与体验者

    前几天去拜访一位业界前辈,交流有关春暖花开之际环境因素对汤感表现的影响. 边喝便唠,我忽然神游别处提了一个问题: "您说,这茶的至高境界是取决于冲泡者呢还是品饮者?" 前辈略加思索 ...

  • 开汤哲学:论汤感中获得终极体验的可能性

    冥冥之中,总感觉有那么一个终极的问题需要解答,那就是: "如何在汤感中去收获终极体验 - - " 可    能    性 所谓"终极体验",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就是 ...

  • 开汤哲学:体验的完整性

    记得还是在学生时代,一进寒假,也不知道是谁从哪儿弄来了那一年的大片资源,-- 二.三十部!几百个G!! 看吧 - -,可是我还有很多别的安排,-- 有办法!! 快进 ~ ~ 哎,开打了!开打了!-- ...

  • 开汤哲学:体验的完整性(续)—— 奢侈的仪式

    <体验的完整性>那篇文章推出后,有朋友问我: "所有体验都去追求完整性,-- 我哪有那工夫啊!!" 他说的极是,连嚼块儿馒头都要嚼到舌下生津才罢休,那这顿饭也就甭吃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