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太过炎热,导致体内气津耗损

提到夏季,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炎热的天气,夏季是一些疾病的高发季节,也是某些疾病的特定发作的时段,就比如暑热病证,很多人会在高热的环境下,感受到暑热病邪的侵袭,最终出现体内津液的过量耗损,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看看医书《温热经纬》是怎样解决的吧。

《温热经纬》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王士雄(字孟英)的代表著作,里面选取了各代医家对热病的论述,比如《黄帝内经》以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且采用后世医家的见解,加以注释。因此后人称这本医书是集合了温热病的所有成就,是学习温热病的入门之作。

《温热经纬》里面收录的一个经典良方,更是解决了夏季暑热病证的难题,经常被用来治疗因为暑热导致患者体内的气津两虚,这个药方就是清暑益气汤。

所谓的暑热气津两伤证,其实就是因为感受到外在的暑热病邪,耗损了体内的气机和津液,所诱发的一系列疾病。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热进入体内则会感觉身上发热,暑性升散,使肌肤的腠理开泄,邪热迫使津液外泄,所以会出现明显的汗多病症,因为暑气通心,暑热对我们心脏的干扰,会导致我们烦躁难安,而且暑气很容易耗气伤津,一些患者也会出现口渴,小便短赤,体倦乏力,这些均是暑气伤及气津的病症。

其实如果单独使用益气生津的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根除体内的暑热,只有清热解暑,才能恢复气津,因此需要清热解暑和益气生津同时使用,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就像是王士雄在《温热经纬》中提到的一样,暑气容易伤及气阴,只有清暑热而益元气,才能有显著的作用。

清暑益气汤是清补并用,扶正为主兼顾祛邪,让体内的热邪清解而不伤及阴液,补充气虚而不让邪气残留,是用来治疗此类病症的常用药方,主要由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一共10味药组成。

清暑益气汤重用西瓜翠衣,所说的西瓜翠衣其实就是指西瓜皮,这味中药能够清解暑热,生津止渴,利小便,西洋参的药性甘苦性凉,能够益气生津,养阴清热,荷梗可以帮助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甘寒质润的石斛、麦冬可以帮助西洋参养阴生津清热。

清暑益气汤用到了少量的黄连,因为黄连苦寒,能够清热泻火,增强清热祛暑的能力,知母泻火滋阴,竹叶清热除烦,粳米和甘草能益胃和中,调和诸药。整个药方的药物相互配伍,共同起到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的效果,让暑热得清,气津得复,诸证自除。

现在这个药方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夏季中暑,以及小儿夏季暑热等病症,所以是夏季必备的清暑良剂,虽然此方剂可以很好地清解暑热,但由于滋阴之品较多,对于那些因为暑热夹湿的患者,并不适合使用。

清暑益气汤方歌方解,功用主治

 清暑益气汤

出自《温热经纬》

【组成】 西洋参(5g)  石斛(15g)  麦冬(9g)  黄连(3g) 竹叶(6g) 荷梗(15g)   知母(6g) 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原书未著用量)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 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方歌〗王氏清暑益气汤,善治中暑气阴伤,

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方解】 本方治证乃暑热内侵,耗伤气津所致。暑为阳邪,暑热伤人则身热;暑热扰心则心烦;暑性升散,致使腠理开泄,而见汗多;热伤津液故口渴,尿少而黄;暑热耗气,故见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治宜清暑热,益气生津。正如王孟英所言:“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方中西瓜翠衣清热解暑,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共为君药。荷梗助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共为臣药。黄连苦寒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质润,泻火滋阴;竹叶甘淡,清热除烦,均为佐药。甘草、粳米益胃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使暑热得清,气津得复,诸证自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用于夏月伤暑,气阴两伤之证。以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为证治要点。但本方间有滋腻之品,故暑病挟湿者不宜使用。

2.加减法:若暑热较高,可加石膏以清热解暑;暑热挟湿,苔白腻者,可去阴柔之麦冬、石斛、知母,加藿香、六一散等,以增强祛湿之功;黄连味苦质燥,若暑热不盛者可去之;用于小儿夏季发热者,可去黄连、知母,加白薇、地骨皮等。

3.现代运用:用于小儿夏季热,久热不退,烦渴体倦,属气津不足者。

【附方】

清暑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汗少,减五分 苍术泔浸,去皮 以上各一钱五分(4.5g)  升麻一钱(3g)    人参去芦  泽泻 炒曲 橘皮 白术以上各五分(各2g) 麦门冬去心 当归身 炙甘草以上各三分(各2g)  青皮去白,二分半(1.5g) 黄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2g) 葛根二分(1.5g) 五味子九枚(2g)  水煎服。功用:清暑益气,除湿健脾。主治:平素气虚,又受暑湿。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者。

以上两方同名,均有清暑益气的作用,主治暑病兼气虚之证。但《温热经纬》之清暑益气汤于清暑益气之外,重在养阴生津,宜于暑热伤津耗气之证;《脾胃论》清暑益气汤清暑生津之力稍逊,但侧重健脾燥湿之功,用治元气本虚,伤于暑湿之证。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温热经纬》卷4:“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者。”

2.方论选录

王士雄《温热经纬》卷4:“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者,东垣用清暑益气汤主治。同一热渴自汗而脉虚神倦,便是中气受伤而非阳明郁热。清暑益气汤乃东垣所制,方中药味颇多,学者当于临证时斟酌去取可也。雄按:此脉此证,自宜清暑益气以为治。但东垣之方,虽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观江南仲治孙子华之案;程杏轩治汪木工之案可知。故临证时须斟酌去取也。余每治此等证,辄用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也。”

【临床报道】

清暑益气汤治疗小儿夏季热。日1剂,水煎服,分4次服,婴儿可少量频服,1岁以下药量减半,7日为1疗程。本组20例,对照组18例,用青霉素、三磷酸腺苷、辅酶A静滴,复方氨基比林肌注及复方新诺明冲剂口服,多种维生素等抗炎支持对症治疗,7日为1疗程。疗效标准:治愈:用药2个疗程,当年症状全部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好转:用药2个疗程,当年症状全部消失,次年仍有轻微表现。无效:用药2个疗程以上,症状缓解,但不稳定。两组分别治愈18、11例,好转2、4例,无效0、3例,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叶艾风. 清暑益气汤治疗小儿夏季热20例。湖南中医杂志 2000;16(4):37]

清暑益气汤  ▲▲▲〖方源〗《温热经纬
  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者,东垣用清暑益气汤主治。
〖组成〗 西洋参 [5g]   石斛 [15g]   麦冬 [9g]   黄连 [3g]   竹叶 [6g]   荷梗 [6g]
     知母 [6g]    甘草 [3g]   粳米 [15g]   西瓜翠衣 [30g]
〖用法〗水煎服。
〖方歌〗王氏清暑益气汤,善治中暑气阴伤,
    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主治〗
 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立法依据]
〖病机〗
 暑为阳邪,主升主散,暑热过甚,热蒸外越 ── 腠理开而多汗
 汗泄太多,伤津耗气 ── 口渴少气,体倦
 暑热内侵 ── 身热、心烦
 暑热下达 ── 尿赤

  ┌ 西洋参 ── 益气生津,养阴清热  ┐
君 ┤                   │
  └ 西瓜翠衣 ── 清热解暑      │
                      │
  ┌ 荷梗 ── 助西瓜翠衣解暑清热   │
臣 ┤                   │
  └ 石斛、麦冬 ── 助西洋参养阴生津 │
                      │
  ┌ 黄连 ── 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 ├ 诸药合用,清热益气,养阴生津。
  │                   │
佐 ┤ 知母 ── 滋阴泻火        │
  │                   │
  └ 竹叶 ── 清热除烦        │
                      │
  ┌ 甘草 ┐              │
使 ┤    ├益胃和中          │
  └ 粳米 ┘              ┘

[组方特点]

1.本方用于夏月感暑,伤津耗气之证。以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为证治要点。
2.用于小儿夏季热,久热不退,烦渴体倦,属气津不足者。
  本方间有滋腻之品,故暑病挟湿者不宜使用。
〖附方〗清暑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 黄芪 汗少,减五分 苍术 泔浸,去皮 升麻 以上各一钱 [各6g] 人参 去芦 炒曲 橘皮 白术 以上各五分 [各3g] 麦门冬 去心 当归身 炙甘草 以上各三分 [各2g] 青皮 去白,二分半 [1.5g] 黄柏 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 [2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暑益气,除湿健脾。
主治:平素气虚,又受暑湿。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者。
方歌:东垣清暑益气汤,参芪归术加草苍;升葛泽曲麦味合,健脾祛湿此方强。

【两个“清暑益气汤”】

方一,《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

此方是治疗暑伤气津证的代表方剂,由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麦冬9克,黄连3克,竹叶6克,荷梗6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等药物组成。有歌诀曰:“清暑益气西洋参,竹叶知草与荷梗;麦冬米斛连瓜翠,暑热伤津此方能。”凡暑热季节,临床上出现了以身热多汗、心烦口渴、体倦少气、脉虚数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服法: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此方适用于暑热气津两伤证,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的功效,凡暑热季节,临床上出现了以身热多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临床上还常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属于气津不足者。方中以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合西瓜翠衣清热解暑,共为君药;荷梗解暑清热、理气宽胸;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共为臣药;黄连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知母滋阴泻火;竹叶清热除烦,共为佐药;甘草、粳米益胃和中,为使,诸药共奏清暑热、益气阴之功。本方清暑热与益气阴并施。清暑热以袪邪,益气阴以扶正。方中药物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清热解暑的,如西瓜翠衣、荷梗、黄连、知母、淡竹叶,另一部分是益气生津的,如西洋参、石斛、麦冬、甘草、粳米。

运用此方以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为辩证要点。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评论此方时说:“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而效。”

此方加减法:老年人夏季热,多属气阴不足,再受暑热耗气伤津和挟湿的影响,可加沙参、麦冬、青蒿、地骨皮等;若暑热盛者,可加石膏、六一散、金银花等以增强清暑解热之力;津伤口渴甚者,加生地、天花粉、玄参等以养阴生津;汗多不止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等以收敛止汗。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该方剂对神经、内分泌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对心、脑等重要器官有强大的保护作用,因此该方剂具有强大的提高耐缺氧、抗氧化、抗炎作用,对于中暑应有肯定的治疗作用。但对于严重中暑,特别是已并发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必须配合西医的液体疗法以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同时应配合物理降温,以及降颅压、改善微循环等现代医学疗法,不可单独依靠该方剂治疗。能饮水者,一定大量饮水,以防肾功能衰竭。另外中医认为,方中的荷梗能解暑解热、理气化湿,粳米补气健脾、除烦止渴、止泻痢,西瓜翠衣清热解渴利尿,均对中暑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但现代医学对其治疗机理尚未全面研究。

注意:本方有滋腻养阴之品,故暑病夹湿而见苔腻者不可用本方,以防滋腻敛邪。

方二,《脾胃论“清暑益气汤”

炎炎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用“清暑益气汤”治之。

此方由黄芪、苍术、升麻各6克,人参、炒神曲、橘皮、白术各3克,麦冬、当归身、炙甘草各2克,青皮1.5克,黄柏2克等12味药物组成,上药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具有清暑益气、除湿健脾的功效,用于治疗平素气虚又受暑湿,症见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等。.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方以黄耆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以炒神曲、青皮消食快气;以黄柏泻热而滋火;人参、五味子、麦门冬滋阴而益肺气为佐,共奏清暑益气、除湿健脾之功。

李东垣以“暑伤元气”、“暑必挟湿”立论,制“清暑益气汤”治体虚而伤于暑湿者,全方攻补兼施,标本并治,气血双治,营卫同调,清暑益气有很好的疗效。

此方加减法:中满者,去甘草;咳甚者,去人参;口咽干者,加干葛;汗少者,黄耆减五分;心下痞者,少加黄连。

这两方同名,均有清暑益气的作用,主治暑病兼气虚之证。但《温热经纬》之清暑益气汤于清暑益气之外,方中配以养阴药石斛、麦冬,故侧重在养阴生津,宜于暑热伤津耗气之证。而《脾胃论》之清暑益气汤清暑生津之力稍逊,但配炒神曲、白术以健脾,苍术、泽泻渗利燥湿,侧重于健脾燥湿,适用于治疗元气本虚,伤于暑湿证。对这两个同名方剂,在临床应用上要有所区别,辨证施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