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水困在地铁里时该怎么办

财经十一人2021-07-22

避免恐慌,降低呼吸频率,避免身体多余消耗

当被困在密闭环境中时,避免恐慌是第一原则,第二是减少一切不必要的身体活动

从7月19日开始的郑州等河南多地的暴雨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特别7月20日的暴雨导致人员被困地铁,更是让人担忧。最终虽然绝大部分被困人员成功脱险,但还是有12人不幸遇难。

当人们在户外和城乡公共区域遭遇暴雨灾害时,需要注意的避险知识有:1、寻找稳固高地;2、避免进入危险区域,如河堤、建筑物地下部分、地铁、地下涵洞、地下通道、老旧建筑物、山坡、树下、广告牌附近等;3、避免使用交通工具;4、远离电力设施;5、节约用电,确保有能力联系外界,减少通讯消耗。

当然,面对突发灾难,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无法及时转移至安全地点,很容易陷入密闭或者相对密闭的环境中,遭遇危险。如被水浸漫的建筑物、停电故障的电梯、被水浸漫的地铁、过街通道、桥梁涵洞等地点。

在狭窄、密闭或相对密闭的空间中,危险因素十分复杂,常见的包括缺氧、富氧、有毒污染物、漏电、高温、低温、多湿等。掌握一些此类情况下的自救预防的知识对于我们每一个市民都是非常必要的。

01 缺氧分等级,胸闷气短不等于窒息

被困密闭或相对密闭空间内,最主要的致命因素是缺氧导致的窒息,而暴雨导致的密闭空间还有其他特殊性。一般情况下,空间本身是处于大气环境中,但在相对密闭的空间中,由于通风不畅,氧气浓度会缓慢且持续地下降。

氧浓度降低势必会造成缺氧,但缺氧也是分等级的,并不是一缺氧就致命。在医学上,评估人体是否存在缺氧及其程度的重要指标就是动脉血氧分压。在海平面大气压、安静状态下,动脉血样分压正常值为80-100mmHg(10.6-13.3kPa)。

当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时,医学上定义为呼吸衰竭,此时机体往往处于失氧代偿状态。当动脉血样分压处于50-60mmHg时,中枢神经系统会产生注意力、定向力、智力的下降,呼吸系统会产生胸闷、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的症状,循环方面会产生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的表现,消化系统会有食欲不振的症状。

如果动脉血氧分压低于50mmHg,也就是严重缺氧的情况下,人体则会出现意识的改变,如嗜睡、谵妄、昏迷,甚至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导致患者猝死。

一般的低氧状态只会导致脑力活动减弱,容易产生疲劳、晕眩、胸闷气短等症状,短时间的低氧状态对健康人并没有致命风险。

当人体在密闭空间感受到轻微的胸闷等表现时,并不一定代表身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并不一定会引起严重后果,受困者不必过度紧张。而且缺氧程度与身体代偿能力是有关系的,如果能够减少身体耗氧量,提高代偿能力,往往重要的组织器官不会产生严重缺氧损害。

特别是暴雨导致的这类密闭环境下,产生缺氧损伤的速度会更慢。这类环境一般都是因结构原因暂时形成的,很多情况下并没有与大气环境彻底隔绝,有持续的氧供给,氧气浓度的下降速度和真正的密闭空间相比会更加缓慢。

缺氧的确危险,但要理解缺氧是分等级的,胸闷气短并不一定致命。但如果因为轻度缺氧导致精神恐慌引起机体耗氧量增加,则会导致身体缺氧程度进一步恶化,加剧因为缺氧而产生的损伤。

02 缺氧很危险,但恐慌更危险

其实多数情况下,在密闭空间内,恐慌是比缺氧更加危险的因素。

在相对密闭的空间中,被困者由于黑暗、封闭以及各种压迫环境导致的恐怖感、情绪紧张,会刺激人体的交感神经,从而导致心率加快,代谢加速,增加身体的耗氧量。在相对氧气不足的环境中,身体缺氧状态恶化,呼吸困难、窒息感等症状进一步加重紧张情绪。人在这种状态下可能会因恐慌做出不冷静的各种逃生举动,造成外伤和继发感染。

同时,过度活跃的交感神经会作用于周身血管平滑肌,使血管平滑肌收缩,释放血管紧张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应激状态下,还会加剧组织器官的耗氧量,引起内分泌功能的应激分泌,诱导免疫系统激活,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下,使血液、体液等液体容量重新分布,使得基础病患者的身体平衡被打破。

健康人的身体平衡被打破会进一步加重缺氧症状,而如果被困人员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等,那么身体平衡的打破会导致基础病症状加重,甚至引发心电活动紊乱,直接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

03 别慌、别动、别乱喊

缺氧、恐慌,要应对密闭空间下的这两个主要的致命因素,人们应该尽量做到别慌、别动、别乱喊。

被困密闭或相对密闭环境中,最为重要的是不能在精神上崩溃。首先应该保持镇静,适当根据环境进行呼吸调节,深呼吸,降低呼吸频率,放松紧张情绪,进行心理建设,避免恐慌。检查随身物资,将充电宝(电源)、手机(通讯、照明)等求救工具转移至上衣口袋,确保求救能力。

然后观察环境,躲避有害危险物,如有毒物质、粉尘、有害污染物、尖锐物体等,评估突破空间阻碍的可能性。如果存在自救困难,难以快速脱离狭窄空间或相对密闭的环境,应设法避开不结实的危险区域,寻找可以倚靠或帮助分担身体重量的支撑物节省体力。寻找到暂时安全的地点后,应做到减少活动,降低耗氧量,降低身体能量消耗,留存更多热量避免身体失温。

随意呼喊耗氧量巨大,还会损失大量体力。应在尽可能保存体力,减少能量消耗的情况下进行呼救,如工具敲击。如果通信依然有效,电话、短信、微信微博,通过一切手段发布求救信息。

总之,当被困在密闭或相对密闭环境中的时候,避免恐慌是第一原则。因为如果陷入恐慌情绪,不论学了多少自救知识都将毫无用处。第二是避免身体多余消耗。降低呼吸频率,减少一切不必要的身体活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积极“躺平”。做到以上两点,对于没有任何专业救援知识和能力的普通人来说,是成功支撑到救援到来的最佳方案。

(作者郭楠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ICU一区负责人,主任医师;编辑:余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财经十一人”(ID:caijingEleven),作者:郭楠,36氪经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

  • 说说慢性呼吸衰竭

    一.慢性呼吸衰竭的概念界定 慢性呼吸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这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严重的肺通气或通气功能障碍,导致患者不能有效完成气体交换.患者体内会出现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的情况,随后出现相关 ...

  • 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脑缺氧的发生率及特点:队列研究

    研究背景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全球青年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自发性或非创伤性脑出血(ICH)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急性脑损伤(ABI),无论其原因如何,都会引发一连串事件,可导致继发性 ...

  • 慢阻肺患者合并这三种情况,夜间缺氧可能会加重!

    关于网友提出的「慢阻肺是否会引起夜间睡眠下血氧饱和度降低」的问题,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文文副主任医师回复:慢阻肺患者的缺氧与睡眠没有必然关系,慢阻肺疾病本身就会引起缺氧,这是由于慢阻肺患者气道水肿 ...

  • 早上一只警犬在地铁里巡逻上班,困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可爱又心疼

    相信很多人在上班或上学的时候,都有犯困的时候吧!那么你会怎么办呢?想睡但是又不能睡,只能是坚持着,眼睛都闭上了也不能睡!其实不仅人类有这样的经历,对于动物们来说也有,就比如工作犬,也有上班困得不行的时 ...

  • 困在系统里的千万美团骑手,或导致中国未来劳力技术断层

    2021年05月05日 17:59 财经自媒体 股市瞬息万变,投资难以决策?来#A股参谋部#超话聊一聊,[点击进入超话] 原标题:困在系统里的千万美团骑手,或导致中国未来劳力技术断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 ...

  •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眼中困惑、错乱、孤独的世界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以近乎第一视角的主观视域,讲述罹患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眼中困惑.错乱.孤独的世界. 被困在狭小的空间里 更被困在混乱的时间里 英国,伦敦 一个女人大步流星地走在街上 她叫安 ...

  • 困在系统里的,不单单是外卖骑手,还有我们

    这两天有篇文章很火:<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这篇文章讲的是美团.饿了么这些外卖巨头,如何通过算法把送外卖的时间一点点压榨,让骑手们在规定的时间里玩命奔跑,骑手成了高危职业,同时也是马路 ...

  • 困在时间里的人们

    人生,什么是最幸福的呢? 是财务自由吗?还是事业有成?又或者是子女个个出色?再或者誉满天下,名留青史吗? 也许,这些都不对,也许能走得动路,嚼得动食物,轻松呼吸,尿得出拉得尽,甚至于只是清楚的记忆.清 ...

  • 老去的恐惧不是在样貌,而是在神智,它像一部悬疑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你生命中最害怕的是什么?是身体跟不上心灵想要达到的步伐. 是思想跟不上时代还是记忆力的衰退,让你力不从心.当年急匆匆地从外面赶回父亲公寓,他好心请来照顾爸爸的保姆.​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部<困在时 ...

  • 好好一本书,干嘛丢在地铁里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从伦敦.北京两个城市都在进行的"地铁丢书"事件来看,环境不仅仅影响橘子长成橘子还是长成枳,还影响一件事情能不能愉快的进行,或者,不那么尴尬的进行. ...

  • 困在人设里的刘敏涛:演绎的不是《生活家》,而是假生活

    刘敏涛主演的新剧<生活家>开播即饱受争议. 网上的评论也是呈现两极分化. 不喜欢的声音评价其"演得太过了.太吵了." 觉得还好的,"大姐还是那个大姐.演技很好 ...

  • “地铁里的故事数不胜数,我会一直讲下去”

    WeLens 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美.探求生活价值的传播平台.昨天 14:12 坐在地铁里,很难不去观察别人. 封闭拥挤的空间里,眼神所及之处皆是他人.这也让地铁成了许多艺术家和摄影师的灵感来源. 然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