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关隘襄国城--邢台县(下)

鱼鳞沟民居

□ 优美的古村文化

邢台县是我市古村落保存最多的县。其古村落不仅数量大,而且保存较为完好,建筑具有地域特色。较为典型的有华北古堡英谈村、千年古镇皇寺镇、北尚汪田麻痒庄园、郭守敬故里郭村、皮毛巨商崔路刘氏庄园、贺家坪武辖旧居、李梅花宅院等重点村落近三十处。

从县境内的古村落调查情况看,古村落形态多种多样,有自然型、规划型、集市型等。

华北古堡英谈村座落于邢台县西部山区,村落周围群山环抱,溪流绕村,绿化植被极优。村子以自然形态呈品字分布,依山而建,随地形布局,并以蹲财硇为风水岭,建有三组大的村落,即为东庄、前英谈、后英谈,形态座落自然,院落相互关系明确。特别是后英谈由古寨墙环绕全村,村落处于一城四门中,村内有大小石拱桥36座,清泉多处,三路八巷贯穿全村。以德和堂、汝霖堂、贵和堂、中和堂为主题院落的四堂建筑,形成了英谈村特色村落文化风格。

英谈村中心的贵和堂是一座有数百年的院落。平面呈长方型,主房座北朝南,主房为二层,上有出檐带有廊台的阁楼。东西有二层配房、南向配房座北朝南,建造时东西、南三向建筑低于主房,以形成拱卫式。贵和堂院落开门主门极为讲究,主门内西外南,副门由东南进入,并在东南由东配房与门房形成东南缺,以应当地“有钱难买东南缺”的说法。

贵和堂东南向有一跨河院落,村里称之为桥上院,历史上称此座院落为中和堂。主院落为前后套院,平面呈“日”型。另有两座配院,一座在主院落后有东西向带状院落,另一座在主院落东墙外的桥上配院。

中和堂的对面即为汝霖堂,东面为德和堂。

汝霖堂分上下院,下面的院落为主院,平面呈东西状分布,主院落由主房、东、西、南配房组成,主房略高于其他三面,主房基础座落在一块巨石上,当地人称“半壁石”院。

在汝霖堂的东配房下有千年古井。

德和堂也由上下院组成,主院落坐北朝南,由千年古井处为进口,通道南侧有古石栏板,其下为英谈村的古街,入院后为一“口”字形大院,东配房南侧有一通道为德和堂大院,其上为德和堂上院,在院内有古杏树、古荆条树。

在德和堂东面有一院落即为贵和堂一滴泉院。

英谈村三面环山,东面临河,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静谧宜人。村内院落保存完好,依地形营建,错落有序,形状各异,具有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小石楼、古城墙、古堂院、滴水神泉、波浪石影壁,都经历了千百年风雨,见证了历史沧桑。游人在这里层层叠叠看古寨,山寨如同在画中,所以有人说这里是世外桃源,还有人说这里是“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2007年6月,英谈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0月在第二届中国景观村落评审会上评为“中国景观村落”。2013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将英谈村列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

崔路古民居位于南石门镇崔路村,是建于古道上的村庄,村内主要为刘、姚、王、赵四个家族的传统民居,现存宅院30余座,保存基本完整。以刘氏“永和”庄院为最好,当前保存约有15座。宅院门楼造型各异,精美考究,院内保存穿堂门、影壁、窗棂、雀替、门墩等建筑构件,这些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独到,形状多样,内涵丰富,别具特色,展示了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院内随处可见各种传统词句和对联,显示了宅院主人深厚的文化素养以及对平安幸福吉祥的追求和企盼。

众峰环抱见山泉,碧玉凝池翠却圆;一派真源停冽洁,分流远丽各潺潺。

天开图画晴光照,地接边关杀气连;胜迹应知风土厚,桑麻随处编平田。

此诗是明代诗人、顺德府知府顾绶游览皇寺镇后所作。皇寺镇位于邢台通往山西古道上的山口镇,古称皇寺堡。道光版《邢台县志》记载,“县西北四十里,计地四亩五分,垣高一丈五尺,厚八尺,有券门。右有隙地,为演武场,今废。”明代建有防秋处,兵宪陈大宾在此设兵备行署。龙山下有碧云洞可藏兵千余人。明代诗人张佳胤有龙山碧云洞诗,诗云:“碧空无际白云愁,未信龙山是壮游。双目难遮天地界,飞泉不断古今流。幽崖神草行堪绝,异代真符醉后妆。蓬蔂杖头随处好,那论尘世紫萸秋。”

皇寺镇山水秀丽,风景优美,周边有龙山、凤山、雷公山、马鞍山等,在马鞍山南还有卧龙岗。河水有金玉河、银玉河,还有玉泉、金泉、银泉。

古镇内有古街道、古商铺、古民居、古河道、古桥梁、古泉池、古寺院、古道观等。

皇寺镇在镇中原有十字街,镇有东、南、西、北四个阁门,四阁中以东阁最为雄伟,阁门上额有石刻“皇寺”二字。村镇中原有城隍庙、古戏楼、佛爷庙、姑子庵等建筑,现古镇风貌格局不变。古巷依旧,农户大院,深宅高墙,树木林立,尤其是沿河两侧的民居建筑更具特色,临河的民居和石梯路,古石桥、小河、流水、人家、古巷及依山而筑的石板山路,形成独具特色的山乡景观,来到这里的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游传统庙会感受淳厚的民风,还可沿路聆听美好的传说,读着历史上留下的古诗歌,令游客为之赞叹不已留恋忘返。一些古建专家来到皇寺后,看到至今保存完好的古镇风貌和沿河的八座古桥,进入与之相联的王家院、姚家院、邓家院后,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的专家说这里是“北方的周庄”,有的专家说这里是一个民俗馆。特别是这里到春季四山尽绿,临夏日气清凉爽,每当夕阳西下,在古刹的屋脊飞檐上,在鸟柏的树冠桠杈上,在玉泉池旁,以及四周的山林石崖边,均抹上了一层金黄色的晖光,景观幽静、秀丽,令世人神往。

在皇寺镇的周边还有郭守敬故里郭村、李梅花李氏宅院、玉泉湖旁的温暖河村等古村。特别是位于北尚汪的田麻痒庄园,是冀南保存较完好的地主庄园。田麻痒,名永全,号麻痒,原为清末一走村串户的卖油郎,后发展为颇具实力的“洋油”经销商,富贾一方。田麻痒庄园始建于1914年,完工于1917年,是一座集文化、历史、工艺为一体,并具有战乱年代典型特征的石砌坚固的地主庄园。庄园总体布局为中轴线对称,甬道两旁各有两座前后贯通的四合院,每院有大门、二门、穿堂屋,连通九门。院内各种雕刻工艺精湛,匠心独运,其中一个用整块青石雕刻而成的神龛据传耗银数百两。庄园北部有“义学”,东西各有花园一处,面积达一万余平方米。1993年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邢台县古民居无论是在建筑风格上,还是在建筑装饰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其建筑艺术十分精湛,装饰手法繁多,以木雕、砖雕、窗棂为最优。同时这些古村落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也保存着大量的民俗民风,是研究华北古村落文化的活化石。尤其是在当前古村落遭受到严重破坏的今天,邢台县的古村落建筑及其村落文化现象更显得难能可贵。

□ 红色的革命圣地

邢台县是革命老区,自1925年成立中国共产党组织以来,党领导这里的人民在不同革命时期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争自由,求解放,走过了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

张仲毅(1899-1927),邢台县人,1918年顺德中学毕业后,考入保定高等师范。他思想进步,“五四”运动爆发的第二天,便率领学生上街游行,声援北京学生运动。1921年春,共产党员邓中夏到保定高师任教,介绍张仲毅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担任青年团保定地方执行委员会执行(后改任书记),1922年春转为共产党员。高师毕业后,到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任教,担任天津第六团支部书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保定和天津期间,他多次回邢传播马列主义,先后帮助十二中学、邢台四师成立了读书会、文学会和人生改造会等进步组织,同时又在其兄张信卿任教的大贤村举办农民夜校,将马列主义传入农村。1924年在邢台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建立了邢台第一个团支部,为邢台党组织的创建打下了基础。1925年4月,张仲毅受北平区委派遣,同中共天津地委书记于方舟一起到邢台发展党组织,在邢台发展了史天和、薛金吾、吕良弼、高鸣鹿等第一批学生党员。

1937年7月,在邢台县浆水镇安庄村温泉寺召开中共邢台县抗日根据地建党以来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选举了出席地委党代会代表,产生了邢台县委领导成员,加强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以保卫抗日政权,达到巩固抗日根据地的目的。

国民党河北省政府迁至太行山区后,中共邢台县委带领太行山抗战军民与鹿仲麟为代表的国民党展开了反磨擦斗争。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县境内保存下来大量的革命遗迹。如英谈村八路军总部旧址、道沟村129师司令部旧址、浆水镇前南峪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等。

英谈村八路军总部设在村中心的汝霖堂,现有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旧居址。在汝霖堂东配房的二楼有八路军会议室旧址,在东配房的二楼上有当时工作时粘贴的标语,至今保存十分完好。

汝霖堂的正房也称半壁石房,房子的基础座在一个巨大的石头上。当年,刘伯承、邓小平为左权在此送行。据汝霖堂的主人,也是当时的堡垒户回忆:当时有一个操四川口音的小个首长。后来经曾做过他警卫员的路凤丽说,才知道那是邓小平同志。那一日,刘伯承、邓小平等同志为左权参谋长送行,邓小平同志指着正房的大石头说,这块石头能支撑起这座房子,我们几个也像这块石头一样,将去支撑起这个国家。没有几日,从前线传来消息说,左权参谋长从英谈走到前线不久就为国家献出了生命。

英谈村不仅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还是冀南银行总部,至今在村内还可以找到当时印刷冀南币的油墨。为了保护冀南银行安全,英谈村民郑小金献出了他的生命。

在邢台县城计头乡的道沟村,还有一座普普通通的房子,这就是八路军129师师部所在地。1938年5月5日,挺进晋东南地区的129师师长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从山西辽县(今左权县)下庄挥师东进,当晚来到道沟村,在此度过了49天。师部设在村中央一座大门向南开的四合院内。邓小平政委住在村西南一座普通的小楼内,上楼需沿搭在院内的简易木梯攀登而上。邓小平政委住处不远是参谋部,为一座普通二层小楼。今日在屋内墙壁上还依稀能看到当时绘制的作战地图及标语口号。2010年公布为邢台县文物保护单位。

提到邢台县的革命历史,让人立即想到前南峪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1940年11月初,抗大从山西黎城迁至浆水镇,进行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敌后正规化办学,培养了六、七、八三期共8000多名学员。1943年1月,抗大奉命返回延安。1993年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抗大纪念碑和抗大陈列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在县境内还有西就水新华分社旧址。1940年至1942年间,新华社晋冀鲁豫解放区分社驻在位于白岸乡的西就水村,在这工作的50多名人员,日日夜夜收发总社消息,印刷中央重要文件和宣传资料,把党的有关指示及时传递出去。

□ 宝贵的非遗文化

邢台县境内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这些非遗文化题材多,流传广。如传说类的鹿城岗传说,最早就记载于明代成化《顺德府志》及《邢台县志》中。这些传说故事给城市发展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西部的天河山,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这里不仅有流传广泛的民间故事,还有与传说相关的大量古地名和文化遗存。邢台各县还有很多民间歌谣,反映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并被收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张果老山是张果老传说的原发地,在当地有张果老的韭菜、张果老与好南关等等传说故事深入民心,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邢台县鲜活的文化财富。

彩车属于乡艺类,流行于邢台县。彩车仿照小推车样式用木架、棉布扎制而成,上有车篷,下有绘制车轮,分单彩车和双彩车两种。推车者1人,男丑扮,拉车人数不等,女扮彩旦。演出时推车者和拉车者相互配合,表演出上坡、下坡、跨沟、陷车、跑圆场等动作,形式活波,场面欢快,是当地群众在传统节日喜闻乐见的娱乐品种。除此还有架鼓、高跷等,也同属于乡艺类。架鼓始于明代,邢台县的架鼓队由48人组成,每人面前挎一面鼓,手持双渔鼓棒。表演时在领鼓人的指引下,分成两队,击鼓前行。其间,有古装戏装扮的男女各一人,手执花扇,脚踩鼓点,边歌边舞,姿势多变。架鼓的主要排阵有:跪卧式、侧身式、弯腰式、仰面式等。演出高潮时,锣鼓喧天,蔚为激烈。演出最后,48人排成三成塔式,一人在塔顶造型亮相,极为壮观。

高跷更是一种乡间艺术,在重大节日里,到处都可以看这种乡艺表演。演出时高跷队人数不等,每人腿绑一米左右的木棍,踩着鼓点节奏,做出各种动作,常见的有劈大叉、拧旋子、窜障碍、越高凳、翻跟头、就地十八滚等,还有的表演古代戏剧故事。市区向堂街高跷队曾创“排塔式”,队员依次跪在下一层队员的肩膀上,排成5层塔,塔顶2人合掌作揖,队形旋转前进。

另外还有舞龙灯、跑驴等,这此都是当地深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虽然这些乡间艺术形式在冀南各县市都可以看到,但其在不同的县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且形成了不同的县域特点。

谈到邢台县的非遗文化,不能不提长信排鼓。长信排鼓起源于明,鼎盛于清,流行于邢台、内丘二县交界处一些村庄,以长信村最具规模和特色。相传明代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林姓人家,安家落户在长信村。当时遇上大旱之年,林家为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就在村西口盖庙塑神求雨。为了感谢天降神雨,林氏就一手拿铜盆,一手执木棒在神前狂欢敲打,并逐渐改为敲鼓敬神,这便是最初的排鼓。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不仅用排鼓敬神,而且也用来庆丰收、庆春节、庆婚嫁,使之演变成为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因长信排鼓是由长信村林姓人氏传承发展的,且居住在村西,故又名“西林社排鼓”。传统排鼓一般由12人、24人或多至40人组成,乐器有大、中、小圆鼓,小锣、大铙、大钹等。表演时,演员身着古战服,按阵型排开,大鼓指挥,小锣引导。按照传统套路,首先两队出场,由两人对敲或四人对敲,后队形逐渐扩大,又变为“十字披红”、“双插花”等,鼓点渐渐缓慢,队形变成“蛇盘道”,最后在欢快的鼓点指挥下表演终结。

在邢台县的周公村、大桃花、小桃花、石坡头等村庄,保存着一种十分传统的婚俗,即周公与桃花女婚俗文化。据传说源自西周周公和桃花女的传说。周公在迎娶桃花女的过程中,两人各怀心态,你施一计,我布一法,均使尽了浑身解数想要制服对方。在之后的民间婚嫁中,这一娶亲过程的所有细枝末节均被认为大吉大利,被世代沿袭,逐渐形成一种婚俗文化。男方求婚时,要下庚贴,送食箩。新娘出嫁时要穿红袄,蹬黄套鞋,戴护心镜,蒙红盖头。迎亲途中要鸣锣放炮,娘家兄弟要送亲押轿,遇到奇石怪树、井台磨坊,要贴红喜帖子。新娘到了新郎家门口下轿(车)时,要过马鞍,踩红毯,拜堂时要撒草料。新娘入洞房后,要面对墙角坐等。

在太行山有一种特殊的乡艺形式,就是串黄河。从流传形式和历史来分析,此种形式与唐代黄巢起义军的一种阵法有关系。黄河阵是用365根木桩,拼成九曲连环阵,盘亘进退,井井有序,名曰“九曲黄河阵”。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晚上,仪仗队、秧歌队、扇子舞、旱船、高跷等民俗表演进入黄河阵表演,热闹非凡。每当春节时,盛行于民间,妇儒老少参与者众多。

□ 古老的姓氏文化

邢台处于古黄河大陆泽畔,有良好的水源和生存环境,山前台地聚集着许多氏族在这里生息繁衍,长期以来在这里流传有着三皇五帝的传说故事。考古工作者证明,邢台是“先商之源”“祖乙之都”“邢侯之国”,尤以先秦时期,各民族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不断进行交融,形成了与历史发展相关的姓氏文化。

邢台的姓氏在两汉之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邢台城为中心,在经历了政权变更后,也带来了人口的大迁徙,使不断迁徙的人口进行融合,一些显姓大族也随着政治、文化、经济的变化而发展起来。邢台的姓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起源型、郡望型、姓祖型。

西周时期,周成王封周公四子于邢地,为邢侯。在春秋时邢国被灭亡后,而后居住在邢国境内的人们,或从邢国走出去的人们,为了分区和表明身份用邢字作了姓氏。为此邢台这个地方也就成为邢氏起源地。

邢台邢氏,《左传》中记载的:“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指出邢氏为3000年前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代。当然,更是最值得骄傲自豪的黄帝子孙。《姓纂》说:“周公第四子封于邢,後为卫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当年的邢国,爵位为侯,位置就在现在河北省邢台。邢国是西周时期重要的诸侯国,发源于邢台县,因此说邢台县有邢襄、邢台、邢州等,可以说是以姓氏为县名的地区。春秋之后,邢国后人迁移到山西晋国、山东齐国及北京燕国等地,后又迁移到各地。从文献上研究看,邢氏主要有以下几支,一支源于邢台邢侯之后,一支源于韩宣子采邑邢地的姓氏,还有一支为源于河南之邢丘,第四支为出于陕西周原地区内服的邢氏家族。

邢氏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杰出的邢姓名人载于历代史书。如南北朝时的邢邵、唐乾天年间的邢济、会昌年间的邢群等。当前邢氏在中国姓氏排行第131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

与邢氏相关的是井氏,关于井氏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为邢台井氏,二出自于姜氏,三是出于姬姓。先秦时期“井”与“邢”为一字,同出于周公之后,所以有姓氏专家说,井氏的血缘多源于西周时的邢氏,是邢氏的分支。

井氏还与百里奚同宗,先秦时,井伯有个后代,叫井奚,后来到秦国去做了官,被秦穆公封为百里邑的首领,改称为百里奚。百里奚的后代,也以封地为姓,世代姓百里。

邢台县还有一个姓氏,即耿姓。耿最初为地名,后以地名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史记》中有“祖乙迁于邢”,也就是说祖乙将自己的国都迁到邢地,邢,在今天河北省邢台。邢的读音,古代读做耿。盘庚迁都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邢。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为了与读xing音的邢姓相区别,将这个姓的写法改做耿。今石家庄地区有耿的地名,其读音为“xing”。

《苏洵族谱》云:“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后为苏、顾、温、董。”根据有关甲骨的研究,苏为商代小方国,其地望在邢台南一带。后苏氏繁衍于河北、河内,逐渐成为人数众多的一姓。

邢台的温氏发祥与邢国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者认为温氏为邢国之臣;温姓起源有两说,一支传自唐叔虞,一支是谷至的后裔。到了南北朝以后,还有不同的外来血缘加入。《广韵》记载,温氏是唐叔虞的后代,受封于河内温,子孙因而以此命氏。而《万姓统谱》上说,谷至食采于温,又号温季,后人因此以温为族姓,望族出于太原。《元和姓纂》则记载,温氏是唐叔虞之后,晋国时家族受封河内之温,后代因而以温命氏。《魏书·官氏志》还记载着一支温氏,是由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等改为单姓温氏的。

邢台路氏是一支古老的姓氏,重要的有巨鹿东里(今河北平乡西南)人路温舒。路温舒,西汉臣,字长君,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少家贫好学,始为县小吏,转狱史。后习《春秋》,通晓大义,举孝廉,任山邑丞,因犯法免官,复为郡吏。元凤中(前80-前75),为廷尉史,宣帝初即位,他上书反对酷刑,主张尚德缓刑。帝善其言,升任广阳私府长,又举文学高第,迁右扶风丞,官至临淮太守。今存文《尚德缓刑书》一篇,鞭挞酷吏,极谏淫刑,痛切沉挚,语言精炼,如“画地为牢”、“死有余辜”、“锻炼周纳”等成为后世常用的成语。文载《汉书》卷五十一本传。

明代以后,邢台路氏多从山西迁来,邢台东由留村有路伯通碑,详细记载着路姓的迁徙经过。今邢台东由留、羊范大路村、小路村多姓路,邢台县英谈村有说最初从小路村迁出。

除此之外,还有源于邢台柴家庄的柴氏。自秦、汉、晋、唐、五代约一千四百年的漫长岁月迁徙变迁里,邢台逐渐形成柴氏望族。北齐年间,柴氏在邢台有了大的发展,柴军文、柴灵凤等人在邢台县任襄国令。

圣穆皇后柴氏,邢州尧山人(一说邢州龙冈人),与周太祖郭威同里,遂以归焉。太祖微时,喜饮博任侠,不拘细行,后常谏止之。太祖状貌奇伟,后心知其贵人也,事之甚谨。及太祖即位,后已先卒,乃下诏:“故夫人柴氏,追册为皇后,谥曰圣穆”。

周世宗柴荣(921—959),周太祖郭威养子,圣穆皇后之侄,改名郭荣,世称柴世宗。邢州尧山人,生于邢州龙岗之别墅。封晋王,判内外兵马事。太祖崩,遂承大统。他在位六年,改革政治,整顿军事,奖励生产,先后取后蜀的阶、成、秦、凤四州和南唐的江淮地区十四州,又北攻契丹,收复莫、瀛、易三州,这些措施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不愧为一代英主。驾崩,葬河南省新郑市郭店乡陵上村西,陵曰庆陵,庙号世宗,谥曰睿武孝文皇帝。现皇陵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柴宗训,周世宗柴荣第四子,生于澶州之府第,封梁王,显德六年(959)嗣位,立八月,因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陈桥兵变逊位。入宋,封为郑王,开宝六年(973)死于湖北房州,同年十月葬于陵上村庆陵之东。陵曰顺陵,谥曰恭皇帝。

民楼细部

门楼装饰

八岩古民居

龙化古门楼

石坡头古民居

菜树沟民居

道沟村民居

石槽古民居

前南峪

邢台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

英谈村民居

道沟村八路军的军事教材

英谈村八路军的标语

张仲毅,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者

禅宗寺院玉泉寺

冀南银行印行的冀南币

印冀南币的油墨

冀南银行的收据

八路军在英谈村的标语

大桃花、周公村流传的周公与桃花女的传说故事

九曲黄河阵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信排鼓

关注点滴斋书房 学习燕赵文化

(0)

相关推荐

  • 你好!我叫邢台,这是我的最新名片!

    你好,我是邢台市 很高兴认识你! ▼ 我叫邢台市 这是我的名片 中文名:邢台市 别名:牛城 英文名:Xingtai 所属地区:中国 华北地区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下辖地区:4个区.12个县.代管2个县 ...

  • 【散文】沈五群/三进内阳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四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沈五群 内阳是一个山村. 内阳是太行深处的一个山村. 内阳 ...

  • 石记林——“好红薯”带富千家业

    凡是经过邢左路和邢汾高速的人,都会看到路脚下有足有五六十亩的红薯育秧塑料大棚,眼下正是拔秧出售的旺季,30名员工每天不停地拔秧,都能销售出去.这个就是覆盖邢台.邯郸包括山西晋中等地的邢台好薯福家庭农场 ...

  • 邢 台 “同 兴 贸易 货 栈” --抗日时期我党的地下物资供应和情报工作站

    在邢台县将军墓镇内阳村和邢台市区周围,现在提起邢台"同兴贸易货栈"(简称"同兴货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多有耳闻.但"货栈"究竟于何年建立. ...

  • 魅力太行之——邢西北川野河大桥

    野河大桥是坐落在邢台县西部山区最大的桥梁,位于邢和公路的野河村北,野沟门水库库区上游,并是将军墓川和宋家庄川的交汇处.这座桥呈东西跨度,是一座空腹式悬砌拱桥,全部用石头砌成. 1967年6月24日开始 ...

  • 魅力太子井

    在邢台县西南部,距市区17公里处,有一老村,名曰太子井. 我就住在邢台县的北邻内丘.那天,云飘天上,鸟鸣树间,我无意中在手机上浏览公众号,读到邢台民俗专家冀彤军的一篇文章<英雄花开太子井> ...

  • 刘克庄在扬州城写下一首悲壮的诗歌,断壁残垣满怀哀伤,他看到了什么

    几多精甲没黄沙,野哭遥怜战士家.瓜渡月明空粉堞,芜城烟断只昏鸦.似闻汉使攽王醢,尚喜胡儿剖帝羓.怊怅两淮蚕织地,春风不复长桑芽. 上面这首诗是南宋词人刘克庄的作品<扬州作>,这首诗词颇有古 ...

  • 走街串巷逛西安,城墙根下误入“废弃”古宅,推开门的瞬间被惊艳

    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西安. 对古都西安而言,最佳的旅行方式绝非走马观花式的浅尝辄止,而是走街串巷式的深入探访.因为你大概率会发现某些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人文风景.将这些小众风景串联起来 ...

  • 三十九军 · 红军传人 家国干城(下)

    编者按 军队的光荣传统不是山头主义的招牌,而是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是可以指引后人乘胜前进的旗帜.一支军队似铁打的营盘,流失的往往是精英,这因为六十多年和平的风,将战云卷出了人们的视野,战神们也 ...

  • 在这样一座城,下最大的赌注,赢最好的自己

    这是李少红导演的一篇鸿篇巨著,虽然<妈阁是座城>仅仅是一部长达两小时电影,但它刻画出的人物,所讲述的故事真实感与戏剧感并存,完美诠释了主题的深刻性. 电影聚焦于澳门的博彩行业,用真实又写意 ...

  • 攀枝花,花是一座城(下)

    文/沈言滨 图/中共攀枝花市委宣传部 攀枝花这座钢铁之城犹如一位铁骨铮铮的硬汉,顶天立地.直爽敢为:不过,因为和煦温暖的阳光与诗情画意的花海,其硬朗的外表下多了几分柔情.   攀枝花冬暖夏凉,阳光明媚 ...

  • 战国系列128:攻城为下 攻人为上

    接演前文.秦国宣太后重病死后,以她为核心的势力体系也随之土崩瓦解,穰候.华阳君.高陵君和泾阳君也相继被罢官并赶出了咸阳.至此,秦国的指挥权彻底交到了秦昭王的手上.这一年是公元前266年,秦昭王也已然是 ...

  • 城墙根下走出来的项目——《中华医药卫生文物图典》背后的故事之一

    我一直觉得西安古城墙有着一种神秘,积淀着一种文化,这种神秘与文化经常会给人一种灵感. 西安古城墙是目前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现存城墙为明代建筑,全长13.7公里,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 ...

  • 蜀都游记--锦色官城(下)

    "杜甫草堂"是来成都必去的景点了.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在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了四年,写下了二百多首诗篇.最著名的便是<春夜喜雨>:" ...

  • 涨涨涨!基督城地税下年度要上涨4.9%!

    最新消息 基督城市政府上周投票通过地税上调计划,此意味着基督城地税将在未来财政年度上涨4.9%. 此次地税上调是市政府一系列年度计划之一,上调比例低于去年初预计的7%.同时新年度预算从7.5亿纽元下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