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龙化迎火神
迎火神是火神祭祀中的特殊方式,流传于太行山区龙化村一带。火神是民间信仰中的俗神之一,传说中最著名的火神为祝融,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在有熊氏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以火施化,为民造福。龙化村迎火神历史自明代开始,传承至今,在太行山区有广泛的影响,形成特殊的民俗信仰节日。2016年,收录邢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化村位于太行山东麓浅山区,距邢台市区20千米。龙化村因寺得名,嘉靖牌《顺德志》记载:“龙华寺,在县西五十里,元至正年建(1341-1367)。”清代咸丰版《邢台县志》记载:“龙华寺,邑西五十里,依山面涧,石桥当门,一塔耸峙,极僻静幽洁处也。”龙化村古称龙化底,后来简称为龙化村。村因寺得名,寺依村兴旺。是先有村后有寺,还是后有寺而村改名无从考证。在村西韩水井、南水浴有摩岩题刻,为北齐武平年间遗迹,由此可知,在北齐时这里就已经有人择水而居,繁衍生息。
龙化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民风民俗,至今依然流淌着许多农耕文明的印迹和文化基因。其中对火神的祭祀就是其中之一。
龙化村火神庙位于村内梅家巷下端阁儿西侧。相传,明代天顺年间,龙化村连续发生了两起火灾,事后村中老人公议,火神行火政,理火事,掌控天宇火星,司管人间烟火,将火神请来进行祭祀可以灭祸消灾,保佑平安。传说当时龙化村有一位在顺德府开皮店的龙化人,张罗着把火神引荐迎接到村里来的。还有一说,当时上苍给地方(甲长、地保)托梦,把火神迎接到村中。说来灵验,自从将火神引进村供奉,果然没再发生火灾。连外村人都知道龙化的火神灵验,时常来龙化火神庙烧香拜谒祈求平安。
迎火神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举行。场面宏大壮观,仪式隆重严谨。
迎火神进村。正月十三早晨,由会首牵头组织村中唢呐班、扇鼓队、秧歌队、轿夫、旗手、炮手、信众。携带香箔,举旗抬轿,锣鼓齐鸣,一路浩浩荡荡行至村东桥头迎接火神驾到。炮手鸣放鞭炮,众人叩首跪拜。会首躬亲接驾,口诵:某某会首率众,迎候火神爷驾到。一路辛劳,恭请回村歇息升帐。礼成,会首捧火神画像率众折回。
请回后,举行火神升帐坐位。接驾队伍原路返回村中庙前,庙前张灯结彩,四周帐幔飘飘,庄严肃穆。人们分两排左右站立,止语肃静。轿夫手将火神塑像安放神龛之上。火神像下面有“火德真君之神位”。然后开始上大供,将四碟八碗十二架供香放置供案上,然后再上面供,即用红点大白馒头和用面蒸的鸡、鸭、鱼、猪头等各种面塑进行供奉,蜡台、香炉、铜罄按序摆放。前方两侧放双排条凳,以供乡亲和信众守供儿使用。就绪,会首焚懒(粗)香点蜡烛,叩首拜罢,会首向火神祷念,火德真君,大驾光临。闵念百姓,护佑乡民。驱散火患,慈怀善心。火灾永消,黎庶欢欣。拯危救难,无量天尊。鉴纳祈祷,大德大恩。宣告火神爷驾到,掌天宇火星,主全村火政,理百家火事,欢迎乡亲们拜谒。祭祀时献爵,由会首手捧酒杯向火神塑像敬酒三杯,以示虔诚恭敬。然后,鸣礼乐,燃花炮,一番盛世盛景。
正月十五火神祭祀仪式达到高潮。白天迎接朝拜,夜晚社火晚会。在火神庙周围进行各种乡艺神戏表演,扇鼓舞,拉碌轴,滑旱船,跑驴等乡艺表演悉数登场。还有弦管乐,唢呐独奏,戏剧清唱,三句半等艺术形式。夜幕降临,盛大的社火开始,烟花礼炮腾空而起,直冲云霄。节日的夜空,时而五彩缤纷,时而姹紫嫣红。漫天的烟花像盛开的鲜花千姿百态,绚烂多彩。整个村庄火树银花,雀跃欢腾,
火神祭祀到正月十六结束,期间,火神神案前由会首委派乡亲轮班值守,日夜明灯蜡烛,香火不断,朝拜者络绎不绝。
正月十七清晨,会首率众将火神(画像)送至村东路口,点燃香箔,鸣放花炮,焚烧牌位、画像。众人面向东方磕首,送火神爷返回邢台火神庙。
火神祭祀,年复一年,守望传承,延续数百载后已经固化成民俗,流淌于龙化村的人文血脉中。虽然世事流变,几经兴衰,迎火神至今依然鲜活地留存于民间。
龙化村迎火神自明代传入形成后,已经传承的数十代,但因是口口相传,没有留下传承谱系。1980年代前后确立传承。
梅聪(1929-),河北邢台县龙化村人。农民,参加过解放前的识字班,相当于小学文化。乐观向上,勇于助人,公认为迎火神第一代传承人。第二代为范增占(1950-),小学文化,务农。曾入伍参军,在部队任班长。复员后回到村里担任村主任,积极谋划龙化村文化发展事项,整理迎火神相关的文化和传承。被公认为是迎火神非遗第二代传承人。第三代为龙化村人张栓魁(1965-)。现在正在培养第四代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