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气针灸疗法
中气针灸疗法 又称元气针灸疗法 元气是中国道家术语,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在传统中医中是指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之气。《辞海》:“元气,亦称'原气’,指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现代医学所称即为人体的新陈代谢。北宋张载有元气论,万物的产生、灭亡和发展变化都是元气循“道”(即自然规律)而运动的结果,气为万物之精微,完全连续而无处不在。气聚而成形,变为有形色的实物,气散则复归于太虚,表现为实物的消亡。元气虚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损元气。中气是中医术语,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人体之元气依经络运行,用中医针灸术提振元气,并使中气运行,促使五脏六腑气血畅通,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针灸疗法以中医的经络、阴阳、五行等为依据,源于古代《河图》、《洛书》、《黄帝内经》,以八卦、阴阳、五行相配合的一种疗法,疗效神奇。针灸即利用针刺与艾灸进行治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针”即针刺,以针刺入人体穴位治病。它依据的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进针后通过补、泻、平补平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以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灸”即艾灸,以火点燃艾炷或艾条,烧灼穴位,将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针灸就是以这种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
中气针灸疗法治病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八卦、五行配合子午流注的自然规律,打通病人的经络血脉,调和五脏六腑,从而达到祛邪扶正,阴平阳秘。采用一针、二灸、三敷药治疗方法。基本要求是腹针及温灸根据八卦选位,五行选穴,时辰定穴。敷药则是通过对人体先天之调控系统的神阙进行渗透和调理。根据阴阳的动静、进退、屈伸、盛衰、升降的演变加以变化。
在具体临床时要根据各种不同情况和病人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施治方法,临床施治以打通患者的经络和血脉,调和五脏,祛邪扶正,消除疾患,强身健体,防治未病。
中气针灸疗法第一代传人王老乡(1866-?),第二代王氏(1889-?),第三代为史三娥(1915-?),第四代史桂修(1940年生);当前,中气针灸已经传承第五代有付常勇、王利钦,利用中气针灸疗法治病十多年,治愈病人无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们的影响遍及全国。
付常勇,平乡县平乡史二町人,拜师史桂修,自幼学习中医,开始背诵《针灸赋》《增补绘图针灸大成》等针灸著作。通过师传和多年的刻苦学习和钻研,医术日渐臻熟,现在北京道一堂中医门诊坐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