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那些快被遗忘的书记市长

说在前面

顺德府,旧志说为《禹贡》冀州之域。商为井方,为祖乙之都。西周封周公之子于邢地,为邢国。战国属晋赵。秦灭六国建信都县,始为县治。汉置钜鹿、常山二郡。后赵为襄国郡,在此立都建后赵政权。隋开皇初置邢州,唐、宋、金延之。元、明、清三代设置了顺德府。

四朝邢州刺史府

公元583年,是隋开皇三年,隋文帝下诏罢郡为州,襄国郡被废,襄国隶属于洺州管辖,589年时,襄国县又改名为龙岗县。隋开皇十六年,隋政府对天下政区进行调整,置邢州,辖并龙岗等7个县,共105873户,而到了隋大业三年,隋炀帝颁布了大业律,更定官制,改州为郡,此年邢州又回襄国郡。

618年时,唐王李渊举旗称帝,国号为唐,此年隋襄国郡通守李君宾以郡降唐,唐以陈君宾为邢州刺史。次年,在邢州城发现了一场战事,窦建德所领的义军攻打邢州一带,生擒了宇文化及,载到邢州城外斩首,2月窦建德攻克了邢州城,将唐代第一任邢州刺史俘获。紧接着围绕着邢州城开始了四年的争夺战,到了唐武德五年,秦王李世民在邢州城击败了窦建德刘黑闼部。邢州城又重新回到唐的版图中。贞观元年(627)2月,已经成为皇帝的李世民命天下大并州县,道天下分为十道,邢州属河北道,析龙岗、内丘置青山县归辖于邢州。武周时期,武则天为巩固自己的政权,对李姓宗室大开杀戒,引起了李氏宗亲的反抗,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起兵讨伐武则天,意图灭武兴唐被武则天用兵击败,时任邢州刺史的鲁王李灵夔受到株连,被赐自尽。

唐建中二年(781),魏州节度使拒命反唐,领兵八千攻打邢州城,当时的邢州刺史李共坚壁拒守,不久得到唐军的援助,邢州之围遂解。

唐末,由于邢州城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李克用与孟立方在邢州地区进行很长时间的战争,使这里的百姓半为俘馘,野无稼穑,孟立方后,朱全忠与李克用继续争夺,时间长达20年。在五代时期,邢州的归属不定,没有安定的时日,到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周世宗柴荣卒,第二年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建立了大宋王朝。

宋时期,邢台为邢州,建邢州刺史府;在宣和元年时,也就是1119年,邢州改为信德府,设置了安国军节度使。1125年,金军攻打邢州,使邢台城成为金军的领土。1128年金改信德府为邢州,在邢州置元帅府。贞祐元年,即1213年,蒙古军与金军在邢州城进行大战,使邢州城里的很多建筑受到破坏,名刹天宁寺和建于宋大观年间的园照塔在战争中化为灰烬。

隋始设邢州,经历唐、宋、金四朝,邢州的战事很多,有关于刺史府记载也十分鲜见,这个时期的历史有待于进一步的整理和研究。

三代顺德府

元初中统三年(1262)将邢州刺史府改为顺德府,此后顺德府经历了元、明、清三代,到民国建立共计649年。

在元、明、清三代中,我们从文献中查出顺德府知府官员的一些材料。这些材料的出处十分散乱,但大部分保留在明清《顺德府志》《邢台县志》等地方文献中。

元代的顺德府知府材料没有一个系统的记载,大多散见在元代的文章及碑刻材料里,经过查找,已经发现有顺德府总管、安抚史官员14位。明代的顺德府官员的材料,记录比较详细,这些材料大多保存在明代成化版、万历版、乾隆版《顺德府志》中,明代自1368年到1643年计275年间,据不完全统计,明代政府共任明了顺德府知府65名。

清代顺德知府的情况,乾隆十五年(1750)之前,清政府共任命知府40位。乾隆十五年之后,因为没有再修《顺德府志》,只能从一些传记、文章、石刻材料中进行查询和研究,到目前为止,可查找到的顺德府官员不到20位。1911年辛亥革命后,顺德府还得到保存,而袁世凯成为民国总统后,在1913年,根据袁世凯的指令,废州、府,设省、道、县三级行政机构。顺德府也由府降为县公署,顺德知府陈友璋最后一位知府,改任邢台县知事。

综上所述,元、明、清三代共有总管、知府官员139位。还有一些顺德知府的官员没有找出,但从已经查到的顺德知府人数看,在649年间平均每五年更换一位官员。

顺德府与邢州大治

本文虽以讨论顺德知府为主题,而元代邢台没有改为顺德府之前,其官员们为日后改邢州为顺德府打下良好的基础。

金元之际,由于连年的战争,使这座古城受到了破坏。人口从过去万户,下降到不足数百户。邢州为忽必烈的受封之地,同时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元军与宋军分界线前沿,也是元军的重要补养线,当时在邢州为官的官员们,不懂汉地应为汉法法的道理,横征暴敛使百姓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导致四处流亡人口速减,大片的土地荒芜,直接影响到元军的补给。

1251年,蒙哥继承汗法,起用了忽必烈主管大漠以南领土的军政大权,在临济宗海云印简的推荐下,邢州僧人刘秉忠与忽必烈会见,刘秉忠向忽必烈陈述了他对天下形势的看法,提出了“天下治乱系于用人”的道理。次年,忽必烈采纳了刘秉忠的建议,将自己的官府南移并开设了幕府,广泛招纳中原的济世人才为他效力。此后,又有邢州人张文谦及其他中原志士进行忽必烈幕府,为大元政府的建立出谋划策。此间,刘秉忠等人看到邢州的情况,决定以此为试点,来演示汉地当用汉法的治理的道理。刘秉忠在推荐人才时说:“邢州旧万余户,兵兴以来不满数百,凋坏日甚。得良牧守如真定张耕、洺水刘肃者治之,犹可完复”。张博与刘肃、李惟简在邢州进行试点,张文谦也向忽必烈进行了推荐,张文谦在奏折上说:“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救焚拯溺,宜不可缓。曷择人往治,要其成效,俾四方诸侯取法于我,则天下均受赐矣。”忽必烈接受了刘秉忠与张文谦的推荐,选用了张耕、刘肃、李惟简、赵良弼等人,对邢州进行大治。

《元史.刘肃传》记载,刘肃,字才卿,威州洺水人,即今天河北威县。生于1187年,卒于1263年。金兴定二年,刘以词赋甚优被选拔为进士。后为尚书省令史,曾出任新蔡为地方官员,实行了很好的安抚政府,在民间有良好口碑。金退兵后,元军进入中原,刘肃从元。1252年,出任了邢州安抚使,“上任之前,邢州民生凋敝,户不满七百”,“公私阙乏,日不能给”饿殍遍野,不少贫民流离失所,逃难异乡。刘肃到任后与张耕、李惟简、赵良弼等人共同治理,为了尽快改变这种极其贫困的局面,注重农桑,安抚民心,大兴经济,特别是“兴铁冶,及行楮币,公私赖焉”。以沙河綦村铁冶为主业,带动全州经济发展,将邢州治理得丰衣足食,安定祥和。时间不长,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期月,流亡者复,益户十倍。”忽必烈承位后第三年,(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朝廷为表彰刘肃以铁冶带动经济发展的卓越贡献,特升邢州为顺德府。

改邢州为顺德府

1262年,忽必烈下诏改邢州为顺德府。宋子真专门写了一篇《改邢州为顺德府记》,宋子真,是元代大文人,生于1188年。祖籍山西长子县,金时的太学生,由于他文采出众,当时就在乡里就很有名。元初时投忽必烈幕府,中统三年(1262),授益州宣抚使。不久升右三部尚书,专门负责国家典章制度的制定和撰写,至元二年(1265)授翰林学士、参议中书省事,后任平章政事。至元五年(1268)卒。

宋子真在《改邢州为顺德府记》一文中,详细的记述了邢州改顺德府的过程,中统三年九月,即1262年9月,忽必烈下诏“以邢州为顺德府,仍割磁、洺、威三州为属郡。”叙述了当时在邢的达鲁花赤在邢台横征暴敛,使“百始始大骇,散而之四方矣,千里萧条,为之一空,城中才百余家,皆以土塞门,穴地出入,望见军马,则匿之丛薄间。”后经过李惟简为安抚使、刘肃为安抚副使,“诛其不法”。

根据记载,至元二年1265年,王德明出任第二任顺德府总管;至元十五年(1278)董伯义出任第三任顺德府总管。此间在顺德府衙树立戒石铭。

大儒总管王结

王结,《元史》有传。字仪伯,易州定兴人。王结祖籍西域,随祖父进质子军参加了成吉思汗的西征,后徙迁中山。王结小时候十分的聪明,《元史.王结传》说他“读书数行俱下,终身不忘。”从太朴董朴受经史教育,使朝内大臣读其文章后,认为“公辅器也”。在二十岁时,在京师上书时政八事,即“立经筵以养君德,行仁政以结民心,育英材以备贡举,择守令以正铨衡,敬贤士以厉名节,革冗官以正职制,辨章程以定民志,务农桑以厚民生。”1311年,元仁宗继皇帝位,王结出任顺德府总管,“教民务农兴学、孝亲弟长、戢奸禁暴,悉登于书,俾朝夕阅习之。属邑巨鹿沙河有唐魏征、宋璟墓,乃祠二公于学,表其言论风旨,以厉多士。”

去顺德府总管后,又迁扬州、宁国、任总管,至治二年(1322),任中书省事,时拜住为丞相。王结为人正派,在出任丞相时,他说“为相之道,当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恶不可犹豫,犹豫恐生它变;服用不可奢僭,奢僭则害及于身。”元统元年(1333)王结召拜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与张起岩、欧阳玄修泰定、天历两朝实录。拜中书左丞。

至元二年(1336)正月二十八日王结卒,时年62岁。他死后,朝内大臣前去家中吊唁,公认““正人亡矣。”1338年,元顺帝诏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护军,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忠。王结有著作传世,著有《易说》一卷,诗文15卷。在顺德为官时,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后从祀顺德府名宦祠中。

毁顺德总管刘绍祖

王结之后,先后袁裕、赵辅国出任顺德府总管,两人在邢台为政时有政绩。袁裕,字仲宽,祖籍不明。由刑部侍郎出任顺德府总管。当时,时任铁治提举张鉴因无子,买妾以继香火,原配夫人因此妒恨,将小妾杀死,袁裕得到报案后,并没有以私情枉法,“捕其妻,讯之服辜”袁裕在位时处事公正,受到大家的称赞,后从祀顺德府名宦祠中。

赵辅国,元至正年间(1341-1368)出任顺德府总管。在任时主要功绩是对元代顺德府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根据《顺德府志》记载:“顺德府,元至正七年,知府赵辅国建”从记载看,赵辅国对顺德府衙中的赵襄子殿进行大修,又建设了亲民堂,当时题额为忠勤。

元代最后一任顺德府总管为刘绍祖。

刘绍祖,根据记载为今洛阳人。明清各版《顺德府志》对此人记载简单,但对其在任时所做的一事记录十分清楚,即“刘绍祖,洛中人,顺德路总管,时有开元寺最胜,寺有木浮图,极壮丽,可容千余僧,僧多为不义,绍祖悉戳之,遂焚其浮图”。

从《全元文》中所载的王恽所撰写的《浑源刘氏世德碑铭》可知,刘绍祖原藉为河北彭城人,世居成为当地的望族,在金代时,远祖刘用,赠承德郎,配张氏,后追封为彭城郡太君。生有一字,即刘撝,字仲谦,为元朝监察御史刘粼的高祖。后曾担任过顺德路总管府判官。有二女一子,五孙,长子为刘绍祖,后移居洛阳。

明代天顺七年(1463),有一个洛阳人叫邢伯玉,此人在邢台县为县令,为了修复县文庙,决定拆除邢台城内的寺院。此时正是黎永明出守顺德府知府。得知此事后立即表示了自己的意见,邢伯玉见状便和黎永明争吵起来,并将这场官司打到了庭宫中;此事得到了邢伯玉同乡刘健的支持。并为邢伯玉撰写了《邢台县文庙记》一文。刘健在文中不仅把邢、黎二人之争记载的很详细,同时还告诉我们他的爷爷(大父)刘绍祖在元末在顺德府任总管时,对开元寺进行屠杀的历史详情。

元朝后期,统治者对大肆对百姓进行掠夺和奴役并疯狂地兼并土地,把广阔的良田变为牧场。大地主“广占土地,驱役佃户”,官府的苛捐杂税名目繁多,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滥发货币,祸国殃民。使国内各个矛盾日益激化。

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暴溢,北决白茅堤、金堤(今河南兰考东北)。沿河州郡先遇水灾,又遭旱灾、瘟疫,灾区人民死者过半。黄河决堤后,冲坏山东盐场,严重影响元朝政府的国库收入。

随着各种矛盾的极端尖锐化,终于导致了元末红巾军农民起义。

据《元史》记载,至元十八年(1281)“夏,蓟州、辽州、潍州昌邑县、胶州高密县蝗。秋,大都、广平(今广平,元为州,有邯郸磁州一带)、顺德(路、邢台市)及潍州之北海、莒州之蒙阴、汴梁之陈留、归德之永城皆蝗。顺德九县民食蝗。广平人相食。”

至元十九年(1282)“正月至五月,京师大饥,银一锭得米仅八斗,死者无数。通州民刘五,杀其子而食之。保定路莩死盈道,军士掠孱弱以为食。济南及益都之高苑、莒之蒙阴,河南之孟津、新安、渑池等县皆大饥,人相食。”

由于天灾严重带来了人祸,红巾军刘福通部攻掠河南、河北、山西、山东。至正十八(1358年)十一月,红巾军别部田丰陷顺德路(治邢台市)。“先是枢密院判官刘起祖(无传《顺德府志记载为刘绍祖,与元史有异)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至是,城陷,起祖遂尽驱其民走于广平。”(今永年县)《元史·顺帝纪》

红巾军田丰部攻打顺德路时,正是顺德遭遇天灾之年,为了充足军饷,当时顺德统领刘绍祖“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 在这场战争中,刘绍祖将邢州城的设置在南和的镇水铁牛化成铁水铸造成兵器,为了洗劫寺产,刘绍祖以“假宗教之名多为不义”的理由,对这座特命大臣护持的伽蓝实施了猖狂的掠抢,烧毁了十三级普门塔,使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刹遭受灭顶之灾。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