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野居而生、身高1.9米?海昏侯墓出的衣镜颠覆认知
记录片《中国》第一集《春秋》讲述了孔子颠沛流离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携弟子一干人身怀希望和憧憬,一路行程凄苦,有迷路、有人困马乏、有风雨交加、有被盗贼拦路抢劫,也有被人围困甚至还有被总角小儿嘲笑讥讽。
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期,西方的苏格拉底、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老子等,他们创立各自的思想体系,塑造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巅峰时代。
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学说虽然在他生活的时代不被认可和尊重,但到了汉代有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策后,确立了孔子及其儒学在封建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正统地位,延续几千年无能替代。
他们在思辨中,创造出令人目眩神迷的言语与故事,留下了恒久流传的文化烙印。
从“屏风”到衣镜
2015年江西南昌发现蜚声海内外的海昏侯刘贺墓,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马蹄金、麒趾金、金饼、金板和各种玉器、漆器、200多万枚五铢钱,其巨量财富令世人诧异和惊叹。
鲜为人知的是,除了奇珍异宝外海昏侯墓还出土了一套国宝级别的,学术价值极高的文物:孔子衣镜。
海昏侯墓出土孔子立镜上的孔子形象
此衣镜上漆画颜色经历2000多年依然颜色艳丽,文字清晰可见,通过对所附《衣镜赋》文字的解读,可以确定画中的核心人物确实是 “孔子”无疑。
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孔子、及其弟子的画像和他们的生平事迹,是我国考古史中一次非常重要的发现。
孔子屏风出土时状态极佳,颜色艳丽、文字清晰。
从海昏侯墓的平面图上可以看出:海昏侯的墓葬可谓是安排得井井有条,再现了他生前的生活场景,钱库、粮食库、酒具库、车马库、娱乐用品库、文书档案库可谓是应有尽有了。
海昏侯墓室平面图
我们再来看他的主椁室平面图:主椁室位于墓室中心位置,由主椁室、回廊、藏椁三部分构成。
又分为东西两室:东室放置棺椁 、床榻及大量的青铜鼎 、壶等礼器 ;西室中主要放置了床榻 、漆器,如耳杯、漆 案 、漆盘等 ,在西室中部还出土了二百余枚金饼、马蹄金等。
主椁室平面图
孔子立镜就发现于西边椁室的床榻旁,当时的状态是倒伏在地、呈数块断裂状态,下面还压着一个漆器箱子,打开里面装满了一箱金饼。
现场的考古人员根据其出土位置、外观和样式,初步判断它应该是一个能折叠的屏风,所以这立镜最初被学术界命名为“孔子屏风”。
孔子立镜示范图
当文保人员把这组屏风整体移入实验室,后期进一步研究经过复原又有发现,这组“孔子屏风”实际上是由镜掩(盖 )、青铜镜面、镜背和镜架四部分组成 。
海昏侯墓出土铜镜长 70.3、 宽 46.5、 厚 1.3厘米
青铜镜嵌于背板上,为素面矩形 ,出土时断裂为上下两块,背面有5个半环状钮可以固定。镜背板为漆木,上面彩绘有孔子以及其弟子画像。镜掩和镜框有铜合页相连,可合可开。
通过背板上书写的专门介绍此镜的《衣镜赋》内容,可以判断这个“孔子屏风”其实是个大型立镜,因此改其名称“孔子屏风”为”孔子立镜“。
孔子立镜被板上有彩绘图案
与这面立镜相似的是,山东淄博博物馆藏有一面1978年出土的齐王墓矩形铜镜,长115.1厘米 ,宽 57.5厘米 ,重 56.5公斤, 镜背有浅浮雕连弧纹 、柿蒂纹和夔龙纹 。
山东淄博博物馆藏齐王墓大型立镜
这两面镜子应该具有同样的功能,都是西汉贵族房间里的装饰物,根据在海昏侯墓西椁室的床榻旁边发现的连枝灯、博山炉和漆案,我们可以还原下当时的场景:
被废黜的刘贺坐在榻上面,榻旁有孔子立镜,榻前是漆案几,案几上摆放有博山炉,还有夜宴照明用的连枝灯等,可以想象海昏侯当时生活的高雅奢华场面。
“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在西汉官方极力推崇孔子的儒家学说之年代,刘贺用孔子的生平传记和其形象作为立镜摆放在卧榻旁,其主要作用也是“图史自镜”,以圣人言行“三省吾身”从而“修身养贤”吧。
有趣的校正:孔子“野居而生”
世人多流传孔子是由父母“野合而生”,很不合乎礼法,这个说法来源于《史记·孔子世家》里的记载。
(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史记·孔子世家》
按照后人对司马迁这句话的理解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颜姓女子,“野合”后在尼丘祈祷神灵生下孔子。
海昏侯墓出土的这个孔子立镜里记载了孔子生平事迹,在镜屏的左上方是孔子高高在上的画像,右侧墨色漆书文字近六百字,是为孔子评传,其中对孔子的出生是如下记录的:
孔子生鲁昌平乡(鄹)邑……伯夏生叔梁根(纥)。根(纥)与颜氏女野居而生孔子,祷于丘。鲁襄公廿二年孔子生,生而首上圩,名丘云。
孔子立镜文字模拟图
《孔子衣镜传记》里的这段文字明确记述了孔子为“野居而生”,一个是“野合”一个是“野居”,虽然相差一个字,但内涵和意思却大相径庭了 。
孔子衣镜据考证是刘贺生前所用之物,铸造时期可能比《史记·孔子世家》成文略晚。但衣镜传记里有关孔子的记载与《史记·孔子世家》的基本相同。
因为司马迁完稿后的《史记》并不敢公开发行,而是悄悄藏在女儿家里,直到汉宣帝时候才被发现而名扬天下。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所以,海昏侯墓中的孔子衣镜传记抄录《孔子世家》的可能性不大,或许当时官方有公开的孔子传记,他们二人的孔子传记都来源于官方的抄录。
那么一个“野合”,一个“野居”,到底孰是孰非?
我们先来看下古代文献里对野居的记录:
《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
《说文》“野,郊外也”;又曰“郊,距国百里为郊”段玉裁
《周礼·载师》郑玄《注》引杜子春曰“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
按照五十里内为“近郊”的说法,实际上只要居住在城外,就可称“野居”,孔子父母或许是居住在野外的家里生下了孔子。
这里的“野合”不是“野外交合”,而是“野外相合”。孔子母亲颜氏是鲁国出身较低,父亲叔梁纥作为鲁国大夫,没有对她明媒正娶昭告宗庙,颜征并没有进过叔梁纥家的大门,而是养在郊外的“外室”而已。
这点其实古人也有支持,比如清人桂馥在《札朴二》中就说“野合,言未得成礼于女氏之庙也”。
司马迁一直把孔子当做圣人来崇拜的,在《报任安书》他专门指出“仲尼厄而作《春秋》”,为“古圣贤发愤之作”,引为自己仿效的楷模。
孔子早年丧父,命运多舛,而司马迁在文字间时时刻刻透露出对孔子的敬仰之情,在孔子的出身上不应该有贬损的意思。
《孔子衣镜》记述“野居而生孔子”,是一个中性而客观的描述。《史记》“野合而生”从另一角度表达了“野居而生”的内涵,
即居(合)于野(郊)而非居(合)于邑(城)而生。甚至“野合”,或有暗示孔子是“尼山之子”,受天命而降生之意,不仅没有贬损,而且神化了孔子的出生。
孔子的身高之谜
根据这个孔子立镜上孔子的生平事迹的题记,上面文字写有孔子身高九尺六寸,这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的孔子的身高的文字是相符的。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史记.孔子世家》
古代三种尺式
中国的度量衡越早越小,每个朝代的“一尺”的标准各不相同,《史记.孔子世家》里九尺六寸这个记载,不知是按照周尺还是汉代尺度标准,如果按照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的尺寸来折算的话,一尺约20厘米,孔子的身高大概1.9米左右。
出土汉代铜尺长23.1厘米
如果按照汉代出土铜尺的23.1厘米来折算的话,孔子身高就是2.2米左右了,简直和汉代的武功高手巨毋霸相媲美了。
不管怎么说,孔子是个威猛高大的男人还是非常可信的,所以才有记载说“人皆谓之长”。就是按照遗传学来讲,孔子父亲叔梁纥“身长十尺”的体格来说,孔子高于常人也在情理之中。
据史料记载,孔子父亲叔梁纥为鲁国大夫,能文善武、与狄虒弥、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叔梁纥63岁时还英勇无比。
在齐国围攻鲁国被困城中时,半夜率三百武士突出重围杀败齐军,这春秋时代的63岁老人了还能杀能打能立下赫赫战功,70多岁又生下孔子这样的圣人,很让人佩服。
《吕氏春秋·慎大》篇记载有孔子也是筋骨强健,能举起来城门上的巨大门闩,虽然和项羽的“力能扛鼎”相比有逊色,但也是力大过人之士了。
“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 ”《吕氏春秋·慎大》
“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蹑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淮南子·主术训》
海昏侯孔子立镜上的孔子像,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实物,让我们看到了 2000 多年前孔子的尊容。
之前的考古发现中,在汉代的一些画像石、画像砖上,像北魏司马金龙墓里孔子见老子这些画像都比海昏侯墓孔子屏风上面的孔子像要晚。
子赣(贡)、子路
孔子立镜中还有其的弟子形象,我们可以看到最上面的是孔子和他的得意弟子颜回,中间的人物是子贡和子路,最下面的是子羽和子夏。
颜回和子路都是论语里经常出现的人物,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子羽是谁呢?子羽也就是澹台灭明。
子羽长得太丑了,他最早拜师孔子时,孔子比较嫌弃他,不肯收他为徒, 孔子《论语》里面说: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虽然告诫大家不能以貌取人,但在孔子屏风上面,其他人都是正面像,只有子羽是一个背面像,估计还是因为他长得太丑了。
但是子羽学有所成,最后是他把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南方进行传播,可谓功不可没了。
子羽和子夏
孔子立镜出现于海昏侯墓的意义
据专家考证这面孔子立镜,是海昏侯刘贺从山东从昌邑国带到豫章郡南昌来的。实际上是海昏侯生前常用喜爱之物,而不是陪葬用的冥器,所以死后都随葬在墓葬主椁室内的重要位置,在另外一个世界仍然能陪伴他左右。
刘贺曾是西汉的第九位皇帝,也曾位列诸侯王和列侯,地位尊崇高贵,这是解读刘贺墓中孔子形象的关键 。
在记录片《中国》第五集《天下》中 ,西汉立国之后一直到文景期间 ,为了休养生息 ,一直依靠“黄老之学 ”作为治国理念,儒家学说只是在民间流行而未上升为国家精神层面 。
直到汉武帝刘彻在和窦太后的斗争中,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大一统的统治, 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独尊儒术思想 ,这个时候儒家学说才走上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顶端 。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皇室子弟也越来越接受儒家思想 ,刘贺自小生活在其封国昌邑 ,昌邑国在春秋战国为鲁地,儒学传统浓厚 。
刘贺老师王式为西汉大儒,通《诗经 》,刘贺父刘髆的太傅夏侯始昌及其族子夏侯胜都是通《尚书》的大儒 ,而且都在昌邑国任职。
刘贺身边的人都是通经大儒 ,刘贺本人不可能不受此影响 ,《汉书·霍光传 》记载了在刘贺被废之时的一个细节 :
尚书令读完霍光等废刘贺的奏章 ,皇太后下诏批准 ,霍光令王起拜受诏,王曰:“闻 天子有争臣七 人 ,虽无道不失天下 。 ”
这句话原文出自《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为儒 家十三经之一 。 刘贺在废立之时脱口而说出儒家经典之言,妄图挽回局势既能说明他政治上的幼稚 ,也能说明刘贺对儒家经典的熟悉和运用自如 。
虽然史书上留下的荒诞无道的记载不少, 但关于其人素质的记载极少,通过对海昏侯墓出土的现有材料分析 ,仍然可以获知一二,刘贺生前并非荒淫无道不学无术之徒 。所以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很早就在《秦汉史》一书中即提出过:
“史所言昌邑王罪状,皆不足信”。
孔子立镜记录了孔子生平事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孔子生前的社会政治生涯相当不堪,但并没有阻挡他在文化思想领域里被尊崇的道路。
孔子的历史地位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始在西汉已经达到了政治需要的高度,之后随着孔子思想学说在历朝历代的影响日益扩大,其文化地位和政治地位更是同步前行,备受历代帝王尊崇、经久不衰。
海昏侯主椁室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