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S小鼠模型构建技术原理
ALS不像PD一样有较好的化学诱导模型,目前最靠谱的模型只能靠基因编辑,因此很多ALS转基因小鼠也应运而生。如图3所示,绝大部分ALS相关基因都是常染色体显性的,因此要让转基因编辑小鼠出现症状并不是难事。如前文所述,SOD1因为先发优势,针对其开发的ALS模式小鼠非常之多,截止至2019年年中,已经有接近30种之多;TARDBP(编码TDP-43)相关也有超过30种;FUS有大概接近10种;其余的如UBQLN2,VCP和VABP的动物模型则比较少。
另外有人可能要问C9ORF72呢?这个当然是有的,不过由于这个基因的外显子突变是极少的,致病原因是内含子中的片段重复,所以一般是通过BAC敲入或者是病毒转染构建(也有敲除的)。因此,虽然其发现较晚,但因为其与ALS相关性目前最高,对它的研究很多。综合目前的多种实验结果,科学家们提出了三种关于C9ORF72的假说,其一是过度重复的片段造成该蛋白功能的缺失,其二是这些重复所转录的正义和反义RNA产生的毒性,其三就是这六个碱基编码的二肽重复蛋白产生的毒性。
就动物模型的构建方式而言,过表达ALS相关基因所造成的神经元死亡和运动障碍更加明显,可以用来模拟患者中晚期的病情(图4中绿色箭头代表),而敲入(Knock in)相关基因对小鼠所造成的影响较小,一般被认为可以模拟早中期的病情。
虽然与ALS相关的突变基本没有“失活(Loss Function)”型的,但基因敲除小鼠仍然是我们研究这些基因功能和ALS深层机理的重要工具。在这些基因中TDP-43纯合敲除小鼠是不可以繁衍的,其杂合子表现出一定的对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而SOD1基因敲除小鼠却出现了更为严重的外周神经疾病,这与SOD1的抗氧化功能是吻合的。
一些点突变小鼠依然可以表现出很好的ALS病理特征。如VCPR155H在老龄时有50%的运动神经元死亡,同时也能产生细胞内的TDP-43包涵体;不过行为症状上这些模型仍然有缺憾,该小鼠运动能力的减弱较轻微。
人源化小鼠模型随着近几年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而成为热点,这种方法在将小鼠原有基因的位置上替换上人类的对应基因。人源化FUSδ14小鼠,会让小鼠细胞中的FUS定位发生紊乱,从而造成运动神经元的死亡。
如果对ALS相关模型小鼠感兴趣,可以参考2019年Giorgio发表的一篇综述[5],里面汇总了上百种ALS小鼠的表型和病理特征,算是小编目前看到最全的了。如果您需要ALS相关的小鼠模型,赛业生物一站式服务平台可以为您提供!
ALS小鼠模型的应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