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解说系列:土拨鼠的网红之路(长贴)
本人并非动物学专家,本贴也非科普用,仅仅是因为喜欢做而做,部分观点可能有纰漏和错误,还望大家指正,本人不胜感激。P.S.本系列所有图片均源自互联网收集。
网红大概分三种,第一种是长相出众,甭管行为再怎么“二逼”,就是能长年霸占榜首的,比如说......
第二种应该说是“网凉”原本稍微有点人气,因为太懒,现在变得无人问津的,比如说......
第三种是因为某个突发事件瞬间爆红的,比如说......
旱獭 Marmota
目:啮齿目 科:松鼠科 亚科:地松鼠亚科
属:旱獭属 栖息于草原、低山丘陵区。
很多人都会有这种疑惑吧?但前几年突然爆红的一段视频想必你们都看过。
什么?你说看图片感受不到,那就看看视频好了,真正的叫声没这么夸张,第二段就是原视频,对比着看一下吧。
土拨鼠就是旱獭的俗称,虽然这段视频是人为配音的,但让旱獭君瞬间就跻身一线网红队伍,成为著名的表情包之一。
旱獭是啮齿目动物,水獭是食肉目动物,两者从根上就八竿子打不着,可能中国人看到它与水獭的某些姿态有点像,才给它起名叫旱獭。
想了解水獭的可以在公众号首页回复水獭。虽然在中文上来讲,“XX獭”才是学名,但真的很容易造成混淆。
“土拨鼠”倒是比旱獭更适合这种动物,它很擅长拨土挖洞,一般在不同季节会挖不同的洞穴,有主洞、副洞、临时洞等多种型,可谓是“狡鼠三窟”。
旱獭挖洞形态,知道为何叫土拨鼠了吧?因为的确是用“手”在拨土。
旱獭洞穴模型,表面上看似乎平平无奇,但内部结构相当复杂,而且功能也各不相同。
当然,偶尔出现一两只因为挖洞“挨坑”的也不是没有......
同是啮齿目的老鼠的确是和旱獭比较接近,不过,和它最接近的动物其实是松鼠.....
由于身材肥胖,不适合爬树,只能在地上讨生活,挖洞本领天赋异禀,所以旱獭这样的动物也被称为地松鼠亚科,分属为旱獭属,旗下共有十四种,所有的旱獭都可以称为土拨鼠。
开个玩笑......下面才是全部的旱獭图鉴。
旱獭(学名:Marmota bobak):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常称为土拨鼠,含6个亚种。大型啮齿动物,体长为500毫米,体重4-5千克。尾短为110毫米。在外形和生活方式上都与鼠类相似,体型粗大肥壮,颈粗吻阔,耳小眼细,四肢粗短,利爪坚硬,松尾短扁。栖息于草原、低山丘陵区。是陆生和穴居的草食性动物,主要食物为草、浆果、地衣、苔藓、根和花。冬眠。因潜藏烈性病菌,又危害牧场,一向被疾控与植保部门列入监控、杀灭黑名单。无危。
灰旱獭(学名:Marmota baibacina)别名天山旱獭、阿尔泰旱獭,属于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的一种大型地栖啮齿类哺乳动物。体短身粗,毛长而松软,体背部毛色沙黄或沙褐色。灰旱獭为穴居、群居动物,洞巢成家族型,营白昼活动,栖息于高山草甸、森林草原和山地草原中植被生长茂密的地方,主要分布中国新疆,是新疆天山山地的优势鼠种。灰旱獭是一种益害兼备的兽类,它破坏植被,同牲畜争夺饲草,又是鼠疫的自然宿主,其皮毛价值高,油、肉亦可食用。无危。
阿拉斯加旱獭(学名:Marmota broweri):大型啮齿动物,体型粗壮,体重2.5-4千克,体长539- 652毫米。尾短为110毫米。四肢粗短,前爪发达,适于掘土。背部毛呈黄褐或淡褐色。春季毛色淡。腹部土黄色。栖息于草原、低山丘陵区。以牧草嫩芽、根为食。秋季啃食茎、叶。一般清明出蛰。早晚活动。出蛰后十天左右开始交配,年产1次,胎产2-9仔。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强,洞道深而复杂,多挖在岩石坡和沟谷灌丛下。从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旱獭丘。分布于阿拉斯加北部的布鲁克斯山脉。无危。
蒙塔古岛褐旱獭(学名:Marmota caligata):体重8-10千克,体长45-57厘米,雄性略大于雌性。尾巴的长度7-25厘米。总体大多是黑白相间,皮毛颜色各异。眼睛和整个面颊之间有一块白色的眼罩,鼻子尖是白色的。黑脚。头上黑色的帽冠比其他种类的土拨鼠大。每年换一次毛。这种土拨鼠有小眼睛和小而圆的毛耳朵。它们的前爪上有发育良好的爪子,前爪上有5个脚掌,后腿上有6个爪子。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无危。
黑头旱獭(学名:Marmota camtschatica):体重2.0-7.5千克,体长450-510毫米,头部的毛发长48毫米。从鼻尖至头顶到耳后黑色。头部两侧的黑色与眼睛相齐,在眼睛下方与灰黄色混合。一条黑线延脖子两侧至肩膀。嘴唇黑色,喉咙橙的。耳朵橙沙色。背面至头部附近的较浅,向尾部变得较暗。背部下方的皮毛柔软,黑暗。在腹面上,没有下颚毛,是黄棕色到棕红色,也有的个体在头部毛发底部比头端的颜色较深。分布于俄罗斯。无危。
长尾旱獭(学名:Marmota caudata)别名红旱獭、体躯粗壮,尾长,平均为体长的38%,故称长尾旱獭。整个体躯和四肢几乎是一色锈红或一色棕黄,在新疆习惯于随“灰旱獭”名称而称其为“红旱獭”。长尾旱獭在中国仅见于新疆西部和南部,是中亚高山草原地带代表种之一,为帕米尔高原特有的啮齿类。主要栖息在高山草甸草原牧草茂密丛生的地方。多在坡地,山脚小丘附近筑洞栖居。长尾旱獭是集毛皮、肉用、药用等多种用途于一身的经济动物,但该物种是草原害兽,同时又是鼠疫的主要宿主。无危。
黄腹旱獭(学名:Marmota flaviventris):体重为1.6-5.2千克,雄性重量通常超过雌性。体躯肥胖,呈圆条形。头部短而阔,略呈方形。它的上唇开裂,上门齿微向前方突出。颈粗短,颈部仅存皮褶。毛皮棕色,眼睛和鼻子之间有白色斑块,呈红褐色尾巴,腹毛黄色,因此而得名字。耳朵小而圆,有一个白色的口唇和黑色的鼻子。尾巴末端呈褐黑色。四肢的足背均为灰黄色。生活于草原,草甸和其他开放的栖息地,有时出现在落叶或针叶林边缘,通常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属于白昼活动的动物,尤以早晨和黄昏最为活跃。早上出洞的时间随季节而异。分布于美国西部和加拿大西南部,包括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和华盛顿州的雷尼尔山。无危。
喜马拉雅旱獭(学名:Marmota himalayana)别名哈拉、雪猪,体呈棕黄褐色,并具散在黑色斑纹,体型粗壮而肥胖,尾短。喜马拉雅旱獭为穴居、群居动物,洞巢成家族型,是青藏高原特有种,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与中国接壤的尼泊尔等国的青藏高原边缘山地,为该区域内鼠疫的主要储存宿主,是青藏高原区域鼠疫预防的重点监控对象。无危。
阿尔卑斯旱獭,生活在欧洲中部和南部的山区。极擅长挖掘,会在山区建造容纳整个家庭的洞穴,它们每年会有超过一半的时间休眠。杂食性,食物包括如草、粮食、昆虫、蜘蛛和蠕虫。无危。
门兹比尔旱獭(学名:Marmota menzbieri):体长450毫米,体重2386克。皮毛通常是黄色至灰棕色,有杂毛。鼻梁和脸颊处有黑色区域。臼齿(包括前臼齿)在颌的两侧各为5/4﹐上臼齿5枚,前后肢间无皮翼。栖息温带草原,从中高山草原带到高山草甸,海拔从2000-3400米。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由于栖息地破坏严重,门兹比尔旱獭属于易危物种。
北美旱獭(学名:Marmota monax):共有9个亚种。体长415-675毫米,尾长100-160毫米,体重2-6千克。体粗壮,耳短且圆,毛发较多,延伸至耳部,可以覆盖外耳道,在挖洞时防止灰尘进入耳道。腿较短但健壮,前足有四趾和拇指的痕迹,后足有五趾,足掌裸露。脚黑色。尾粗壮,短而浓密的尾巴通常是黑色到深褐色,是总长度的20-25%。主要地栖,但善于游泳、攀缘和挖洞,主要以低矮的绿色植物为食,会较笨拙地攀爬树及灌木丛,只要发现适于晒太阳的地方,就会一直待在那里几个小时。分布于整个北美洲。无危。
奥林匹亚旱獭(学名:Marmota olympus):体长46 - 53厘米,尾长18-25厘米,体重5-7千克。与其粗壮的身体和长而浓密的尾巴相比,头部较小。耳朵圆润,大眼睛,大而突出的牙齿。雄性和雌性在外观非常相似,但雄性的体型往往比雌性大。具有强大的前肢和大爪子进行挖掘。分布于美国华盛顿奥林匹克半岛。无危。
草原旱獭(学名:Marmota bobak),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而肥,四肢短粗,头短而宽,颈粗,耳壳短小,背部毛色呈黄褐或淡褐色,腹部土黄色。草原旱獭为白昼活动的鼠类,警觉性高,视觉和嗅觉都很发达,具有冬眠习性,除食多种植物的绿色部分外,有时也食取昆虫,1年繁殖1次,每次产仔4-6只,多栖息在草原地带低山丘陵地区,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联邦、乌克兰。无危。
温哥华岛旱獭(学名:Marmota vancouverensis):体重3.0-7千克,体长65-70厘米。有一个相当粗壮的身体,胖乎乎的粗糙的脸,耳朵小。 皮毛有光泽,通常是丰富的栗褐色,在鼻子和嘴周围有一个乳白色的斑块,延伸到颈部的下面。 尾巴上的毛发相当浓密,胸部和腹部常有斑驳的乳白色毛。分布于加拿大西南部的温哥华岛。注:温哥华岛旱獭是旱獭中唯一极度濒危的物种,野生数量不到100只,在加拿大地区属于珍兽级别,和它那些数量泛滥成灾的兄弟们一比,简直就是一种讽刺。(可能是因为住在岛上,被人灭了都没地跑。)
我这还啥也没说呢,怎么就跑了啊?现在的人都没啥耐心吗?
调整了一下情绪,继续装......
并没有什么规定说不能养旱獭当宠物,比如下面这两只来自美国的宠物旱獭Bing和Swarley,可谓是"鼠生赢家"。
而且有些宠物旱獭还成为了超级网红,粉丝数量反正比我是多多了......
旱獭虽然喜欢住在地洞,但它并不像老鼠那样性格猥琐阴暗,相反,它的性格阳光友好,很容易就能跟人类混熟,应该说是属于非常容易被驯化的动物。
它在啮齿动物中的智商算是不错的,比如中国川藏地区的土拨鼠,早就聪明到了学会靠卖萌讨饭,一个个被游客喂成“土肥圆”,成为某些地区的旅游特色。
甚至为了从游客那里争宠以获得更多更好的食物,旱獭之间还会“较量”一番。
旱獭似乎也“摸准”了人类喜欢看它们“相扑”一样的动作,有时候还会刻意上演一出好戏。
客观来讲,旱獭对人类没什么攻击欲望,它们宁可把同类揍个七荤八素也不会得罪送食物的人类。
而且,混迹于全世界景区的旱獭几乎都会这种卖萌讨饭的技能,只要给好吃的,随你怎么摆弄,可以说是很有素质的“动物丐帮“。人类的食物质量好、热量高,导致出没于景区的旱獭几乎都是滚瓜溜圆的胖子。
由于宠物行业的发展,现在中国也有不少人开始养旱獭做宠物了,画风看起来又乖又萌。
讲真,看起来比哈士奇什么的可老实多了......
作为鼠类来讲,似乎还能看出点“通人性”的劲来,对主的情绪有一定感知。
旱獭的作息时间和人类是一样的,都是早上精神晚上困,由于这个特点,貌似在宠物圈还挺受欢迎的,和主人的互动性也不差。
总之,旱獭给人的印象就是一脸看起来非常适合做宠物的样子,加上“啊”鼠的走红,喜欢的人似乎也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