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战神传说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文/ 大圣
书接上回。(《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对于母亲卫媪来说,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就是利用自己在平阳公主家工作多年的关系,把两个女儿,老二卫少儿和老三卫子夫也介绍到了公主府里,一个做了侍女,一个成为平阳公主文工团的歌唱舞蹈演员。
一个普普通通的佣人,把孩子从农村接到了县城,还安排了这么好的工作,村里人别提有多羡慕了。
那一年,妹妹卫子夫还只是一名普通的歌女,还没有被汉武帝宠幸,姐姐卫少儿就出事了。
出啥事了?一个姑娘家,除了男女关系还能出啥事,卫少儿怀孕了。
当然是未婚先孕,男的叫霍仲孺,本是平阳县衙的小吏,临时借调到公主府里负责安保工作,对,就是个保安,利用工作之便,勾引了年幼无知的卫少儿。
男人呐,什么“我就蹭蹭不进去,一点儿都不疼,不会怀孕的,我会对你负责的......”都是骗人的我跟你讲,宁可相信世上有鬼,也别信男人那张破嘴,男人靠得住,母猪会上树。
霍仲孺根本就没打算娶卫少儿,老家那头已经跟村长家姑娘订了亲,一看这边搞出事了,二话不说,拔腿就走,跑回老家结婚生子,从此杳无音讯,一去不返。
始乱终弃,把人家肚子搞大就玩迷踪拳,呸!渣男!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你说,这让我们姑娘以后还怎么嫁人?还有,肚里的孩子怎么办?
男人绝情无义,但孩子是无辜的,毕竟是自己身上的血肉,卫少儿死活要把孩子生下来,怎么劝都不听。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公元前140年2月9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卫少儿在平阳县产下一名男婴,重6斤7两,母子平安。
虽然找不到父亲,但妈妈还是让孩子随了父姓,取名:霍去病。
为了这个孩子,卫少儿做出了巨大牺牲,名声毁了不说,工作也辞了,在外面租房子,独自一人抚养霍去病。
母亲时常去看望女儿,帮着带带孩子啥的,孤儿寡母,生活上的艰辛可想而知,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常忍不住叹息:“少儿不易啊!看你妹,再看看你,哎!”
女儿大了,有些话也不能说太重,毕竟,自己的经历也差不多,丈夫死后,也是跟县衙里的有妇之夫相好,先后生下三个私生子:卫青、卫步、卫广。
前有车后有辙,女儿走到今天这一步,也是基因遗传,没办法。
但小妹卫子夫就没那么客气了,别看在家里年龄最小,但考虑问题比谁都成熟:“你傻呀姐,咱妈跟别人好,那是为了找个依靠,你就不同了,我们女人最宝贵的是什么?女人独有的天真和温柔的天分,要留给真爱你的人,怎么能随随便便跟一个保安好呢?他能有什么出息?在这件事上,你失去的仅仅是贞操吗?不,你失去的是一个女人改变命运的机会。”
妹妹的一番话,深深触动了卫少儿,她沉默良久,轻轻叹了口气,幽幽地说:“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我无所谓了,你还年轻,咱家以后就靠你了,哎,你将来想找个什么样的?”
卫子夫抬眼望向窗外的天空,无限憧憬地说:“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踏着七彩祥云来娶我。”
卫少儿撇撇嘴:“想得怪美,那些成功人士怎么可能看上我们这种人。”
卫子夫颇不以为然:“未来会怎样,究竟有谁会知道,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果然,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刘彻莅临平阳公主府,与卫子夫一见钟情,并在酒后与其发生了性关系,随即将她带回皇宫,不久,册封为夫人,独宠后宫。(详见《美人心计》)
卫子夫发迹后,整个家族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卫少儿带着年幼的霍去病,与母亲卫媪、大哥卫长君、大姐卫君孺,包括同母异父的兄弟卫青、卫步、卫广等,先后被接到了首都长安,住进了二环以内的新房。
家中的男生全部安排到了政府部门,其中,大哥卫长君和兄弟卫青被汉武帝封为侍中,进入汉室权利高层。
三个女生,大姐卫君孺嫁给了当朝太仆公孙贺,妹妹卫子夫后来被立为皇后,卫少儿则嫁给了汉朝开国元勋陈平的曾孙,詹事陈掌为妻。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卫氏一门从社会最底层的奴仆,一跃成为西汉时期最为显贵的外戚家族。
作为私生子的霍去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据《史记》记载,霍去病少年时期“善骑射”,且十分聪明,深得三姨夫汉武帝刘彻的喜爱,汉武帝准备将他做为朝廷后备干部重点培养,甚至要亲自教霍去病《孙子兵法》。
没想到,霍去病不以为然,回答说:“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打仗主要靠谋略,何必学习古代兵法呢。
一言既出,汉武帝惊讶不已:小小年纪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如果不是年少轻狂,那就一定是天赋异禀。
霍去病成年后,汉武帝也将其封为侍中,并给他分了一套位于繁华闹市区的新房,然后,亲自把钥匙交到霍去病手上:“呐,去看看吧,独栋别墅,豪华精装修。”
长安的房价你也知道,换作是旁人,肯定是千恩万谢,感谢领导关心,一定加倍努力工作,不辜负领导厚爱。
但霍去病却不为所动,当场说了一句流芳百世的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没有国哪有家,不消灭匈奴,哪有心思顾自己的小家,硬是拒绝了皇上的赏赐。
汉武帝深受感动,心想:如果我大汉每个臣子都能像我这个外甥一样,大公无私,不贪图享受,处处以国家社稷为重,何愁匈奴不灭。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双方摩擦升级,边境战事不断。
遗憾的是,在历次军事冲突中,汉军屡战屡败,几无胜绩。
弱国无外交,这种情况下,何谈平等尊严?回顾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可以说,充满了屈辱和妥协。
早在建国初期,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讨伐匈奴,遭遇“白登之围”,被困七天七夜,差点儿做了匈奴的俘虏;
后来,吕后临朝称制,又遇“嫚书之耻”,匈奴单于公然写信调戏我朝皇太后,是可忍孰不可忍,当时,国内舆论群情激奋,剑拔弩张,一片喊打之声,幸亏吕后她老人家高瞻远瞩,顾全大局,忍辱负重,才成功化解了这一外交危机。(详见《史上最大胆的一次撩妹》)
几十年来,汉朝韬光养晦,卧薪尝胆,通过和亲等外交手段,最大限度维持与匈奴表面的和平,为国家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不论经济基础还是军事实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们多年的匈奴问题,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
就这样,在万众瞩目下,卫青、霍去病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公元前129年,匈奴再次侵犯我国领土,汉武帝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与李广、公孙贺、公孙敖各带一路人马,分兵四路出击迎敌。
这是卫青军事生涯的首次出征。
没想到,第一仗便取得了辉煌胜利,卫青所部一路过关斩将,杀敌数千,直捣龙城,最后凯旋而归,被汉武帝封为关内侯。
龙城之战是汉朝对匈奴反击的第一场胜利,彻底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但从此拉开了汉朝战略反攻的序幕,也展现了卫青卓越的军事才能,奠定了卫青的军中地位。
这场战役后,舅舅卫青成了外甥霍去病心目中的超级英雄、人生偶像,从那时起,他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那一年,霍去病11岁。
六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23年,已官拜大将军的卫青率领十万大军,再度远征漠北,讨伐匈奴。
这一次,年仅17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以剽姚校尉的身份,随军出征。
临行前,二姨妈卫少儿来到军中,拉着卫青的手说:“兄弟呀,去病就托付给你了,这孩子,从小虎了吧唧的不知深浅,你帮我好好照看着点儿啊。”
卫青说:“您放心吧二姨,皇上就是让他历练历练,长长见识,丰富一下履历,将来好提拔,还能真让他上场拼杀吗,不可能的,放心吧。”
卫大将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只分给霍去病800士卒,心想意思意思得了。
万万没想到,初生牛犊不怕虎,霍去病就带着这800轻骑,连续两次深入战区数百里,闪电战突袭敌营,斩杀匈奴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在内的高级官员,还俘虏了单于的叔叔。
匈奴方面,包括汉军小伙伴在内,全都惊呆了:这是谁家孩子?从哪儿冒出来的?如此生猛。
人比人气死人,你看人家17岁就在万马军中拼杀砍人了,你都27了,还在拼多多上“在吗亲,帮我砍一刀吧”,能有什么出息。
少年霍去病首战告捷,威震敌胆,勇冠三军,班师回朝后,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今天体育比赛中的“冠军”一词,即来源于此。
霍去病一战成名,好多人一开始心里还不服气:有啥了不起的,在朝廷有皇上宠着,在部队有他舅罩着,不过是运气好罢了。
对于这些闲言碎语,霍去病并不理会,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我们用事实说话。很快,他就用战场上一个接一个的胜利,让所有人心服口服,再无二言。
公元前121年,19岁的霍去病出任骠骑将军,独立率兵出击河西,6天急行军一千多里,越过焉支山,重创匈奴,歼敌近9千人。
随后不久,又趁胜追击,孤军深入敌后,势如破竹,歼敌3万余人,俘虏了单于的老婆孩子以及相国以下、都尉以上大小官员数十人。
同年秋,匈奴浑邪王率4万余众投降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西域道路奠定基础。
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分别率领大军,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部一路北上,行军两千多里,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又歼敌7万余人。
匈奴望风而逃,汉军一直追杀到了蒙古国的狼居胥山下才停了下来,霍去病在那里,积土为坛,举行了祭天封礼,这就是代表古代武将最高战功的所谓“封狼居胥”。
随后,大军继续向北推进,所向披靡,一直杀到了俄罗斯贝加尔湖畔。
经过这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匈奴被赶到了漠北,汉匈关系彻底扭转,匈奴从此走向衰退,再也不敢南下侵扰了。
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大汉朝的后起之秀、新晋战神,少年英雄霍去病的丰功伟绩。
班固在《汉书》中盛赞霍去病:“骠骑冠军,飚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
漠北之战后,汉武帝设置了大司马职位,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皆加官为大司马,同时规定,骠骑将军的官阶和俸禄与大将军相同,二人共同执掌汉朝军政大权。
也就是说,此时,不论政治待遇、经济待遇,还是个人威望,年轻的霍去病已与卫青平起平坐,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如果说,卫青的军事生涯是一部传奇,那霍去病横扫匈奴的战绩,就是不朽的神话。
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既没有过硬的学历,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为什么一上场,便无往而不胜,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
如果是作报告的话,你得说,那是因为有汉武大帝的正确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卫大将军的积极配合,有全军将士的共同努力,才有今天的成绩,我个人的作用微不足道。
这都是场面上的话,公开场合必须要这么讲,我们内部总结的话,可以说点儿实际的。
首先,霍去病的成功得益于汉朝的骑兵建设。
春秋战国乃至汉朝初期,打仗以战车为主,步兵为辅,这是一种非常落后的战法,面对匈奴的铁骑,毫无招架之力。
卫青执掌军队后,便开始军事改革,建立骑兵,到了霍去病时代,汉军彻底抛弃了笨重的战车,大力发展灵活机动、快速反应的骑兵部队,为战胜匈奴奠定了基础。
其次,霍去病的成功得益于全新的战略战术。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霍去病深谙此道,大胆放弃传统阵地战,改以运动战、闪电战为主,讲究长途奔袭,迂回纵深,穿插包围,快速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同时,放弃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传统战法。没有给养怎么办?打到哪儿就在哪儿解决,部队轻装上阵,减少辎重,全力投入战斗。
正是这些先进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成就了霍去病彪炳史册的赫赫战功。
公元前117年,因为战败的匈奴拒绝向汉朝俯首称臣,汉武帝决定,再次发动对匈作战,彻底消灭匈奴。
部队立刻投入紧张的战前准备,然而,就在这时,噩耗传来,霍去病突发疾病,意外身亡,死时年仅24岁。
痛失爱将,汉武帝十分悲伤,举国哀悼,厚葬霍去病于茂陵,谥号:景桓。原定灭匈计划也随之搁浅。
由于霍去病英年早逝,走得过于突然,而各类史料都对其猝死原因语焉不详,一笔带过,所以,关于霍去病之死,社会上有各种传言。
有人说霍去病功高震主,是被汉武帝害死的;有人说是权力斗争,被卫青害死的;有人说漠北之战后,李广自杀,其子李敢也被霍去病射死,李广后人怀恨在心,害死了霍去病;还有人说是被匈奴人下毒害死的......众说纷纭。
当然,以上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证据,史学家分析,最大可能,霍去病就是病死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代王维有诗曰:
战场上,霍去病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狠角色,但在生活中,却是一个讲孝道,重情义的好孩子。
据史料记载,霍去病生前曾派人四处寻找亲生父亲的下落,找到霍仲孺后,不计前嫌,不但以父子之礼相待,送给生父大量房屋田产让其安享晚年,还把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从小县城带到长安,引荐给汉武帝,安排了工作。
霍去病死后,汉武帝把对霍去病的感情转移到了霍光身上,霍光由此一步步走上政治舞台。
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危,临终之时,口述遗言,委任霍光为大司马兼大将军,受命托孤,辅佐八岁的汉昭帝执政。
霍光作为托孤大臣摄政后,先后辅佐昭、废、宣三任皇帝,开创“昭宣中兴”,权倾朝野,尽享荣耀,得以善终。
然而,人生无常,世事难料,谁又能想到,霍光死后仅仅两年,霍家却因图谋造反,被朝廷满门抄斩,诛灭九族。
一代名将霍去病,自此绝后。
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 End -
│编 辑:小 丽
│图 片:剧 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