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及时行善
第四章 让父母与孩子一同阅读
老百姓都知道“有钱买种,没钱买苗”,错过了最佳育种时期,等苗子长出来再想改变?可能一切都来不及了,就没有机会达到最佳状态了。——李宗磊谈话摘录。
到这里,应该注意一下校长李宗磊了,他是刘卿老师的大学同学。先看他自己提供的一段写稿经历吧,看他怎么关注起家庭教育来的。
2007年的时候,因为要给都市女报写软文稿,我又开始组织语言写东西,2011年的时候,开始疯狂地研究广告标题,因为读了一本书《影响力》,也读了刘xx克亚营销中关于软文营销的文字,震撼于语言对人的潜意识决策的影响,所以开始练习文案的写作,没有成功,但也算是结了几个硕果:第一,对于文章标题如何吸引人有了感觉,第二,对别人写的文案好不好有了认识。
2014年,写了一年的日志,从教育观点到案例,从小时候的故事到上学的趣事,每天一篇,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真正决定成人写作水平的是一个人的见识。普通人阅读,尤其是网络阅读,不是过来体验语言之美,而是为了获得有价值的观点、资讯。
2015年,给山东商报写了三十多篇教育专栏的文章,家庭教育类居多,感触良多,等于是命题作文,每次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来构建一个思路清晰,表达明确的文章,每期十多万的印刷量,也史无前例的收到了稿费。
从没有想过我还可以通过写点东西来赚些稿费。
2016年,我还计划再写一年,虽然很忙,但是写作是一种思路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自我对话的过程,安静下来去写,你坚持来看,我努力坚持去写。
李宗磊是山东聊城人,第一次见他谈了不长不短一席话,我忽然想到民国初期的聊城人武训,他的言谈举止间流露出一种对教书育人的执着,这在我所接触的教育界人士间是稀有的。因为这种执着,他才能不断地跟踪教育的痛点、难点,才能坚定地开凿阅读的光源、水源。
书房阅读课初见成效之后,他把实践引向更早的时段——父母阅读。
第一节 为什么要做“大人读书沙龙”
阅读是孩子借以观察和认识世界和自我的小窗子。要想使这一窗子为孩子敞开,必须随着阅读与阅读同时甚至在第一次开卷阅读之前,就要在包罗儿童积极活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语言上做细致的工作,这些方面包括:劳动、游戏、接触大自然、音乐和创作。没有产生美的创造性劳动,没有童话和幻想、游戏和音乐,就不能想像阅读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第三卷,第266页)
李宗磊对各种教育理论也是孜孜以求,他与刘卿讨论了扁鹊及《黄帝内经》的“治未病”原理之后,一方面大力支持刘老师牵头的各项实践,一方面从理论上探索阅读与整个教育的关系。与此同时,他又给自己布置了一项工作,就是天天写笔记,把他学校工作的实际操作与理论学习的对照思考整合起来,持续地写成一篇篇文稿,所谓教学相长,李宗磊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行动、思考中沉淀,也在思考、行动中升华。
有一个故事——书房老师一次家访遇到的真实故事,引发他的感慨,更推动他开拓出一块新的教育阵地。下面是那次晨会分享的一份记录。
概要: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毒瘤
最近班上来了一个新学生,男孩,10岁。第一次来上课的时候他自己坐在后面,很安静。2个小时下来几乎没说过一句话,我特别留意了一下他,担心他刚来适应不了,但又不能太过于关注他,只是讲课的时候我的眼神会特意去看他,想跟他有眼神上的交流,但每次看他的时候他都是低着头的。
大概下次课的时候就会好些吧,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可是几次课下来,尽管有时候我会点名让他与大家分享阅读后的感受,但是每次也都是只言片语,声音也不大,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想赶紧说完,不想站着成为别人的焦点。班上的孩子都很活跃,都争着抢着分享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唯有他显得格格不入。
我很好奇这个小男孩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一直认为绝大部分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甚至不需要引导都会很快的和同龄的孩子熟络起来,只是时间有长有短而已。但我冥冥之中就感觉到这个男孩他不太可能和班上的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分享,他的内心是封闭的。
原以为他可能坚持不下去,也许哪一天上课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就不会出现在班上了,但几个月下来,小男孩从未缺席过,只是还是很安静,但是能够感受到他对于这个环境已经接纳了,也能够感觉到他是喜欢在这里读书的。
那天下班我拨通了男孩父亲的电话,表示想去他家里坐坐。刚开始他父亲支支吾吾的,感觉不是很欢迎我。我便连忙说:“没什么特别的事,过去坐坐,和您简单的聊几句我就走。”
看我很坚持,男孩的父亲说:“那你来吧。”
去的时候男孩的父亲特意在门口等我,我说了声“谢谢”,男孩的父亲竟然说:“卸胳膊还是卸腿?”我一向不习惯开玩笑,便没有接话;更准确说是我不知道该怎么接。男孩看见我很开心,拉着我坐在了沙发上。
也许脑子里还在想着刚才那句玩笑话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我随口便向小男孩问了句:“你妈妈还没下班吗?”
没等小男孩开口,男孩的爸爸说:“小孩没妈,离婚啦!”这一下气氛尴尬了起来,幸好这时候男孩的奶奶从厨房里出来,她给我们洗了些水果。男孩给我拿了一个橘子,我刚剥开,男孩的奶奶发话了:“离婚好几年了,我们三口住,但是他爸每晚都回来很晚,有时候都不回来。”坐在一旁的爸爸立马反驳说:“我现在已经好多了,至少我能保证每晚11点前回家陪孩子睡觉。”声音很大,也可以说是吼出来的,这下我更不知道接下来该聊什么了。
气氛愈发的尴尬,眼睛不自觉地瞥向了别处,正好看到一架钢琴。我便问小男孩:“你会弹钢琴吗?”“会!”“给老师弹首歌好不好?”“好~”男孩拉着我到钢琴边上,他爸爸和奶奶也跟了过来站在小男孩的身后。男孩回过头来向奶奶要乐谱,奶奶大吼道:“哪有书,你爸给你买过书吗?”他弹奏了2首歌的曲子,一首《小星星》,一首《送别》,但有很多错误,看得出来是小男孩太紧张了,毕竟有6只眼睛盯着他,而且还被吼了一大通。
我心中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我从见过这样的沟通方式——吼。对他们而言我至少算个外人,可在我面前他们说话的时候也是吼来吼去的,我一向还是很愿意和别人交流的,但今天我却变得沉默寡言,竟不知道说什么。对我来说都接受不了这样的方式,更何况是一个10岁的小孩儿呢?
不良的家庭环境已经对这个小男孩造成了伤害,它像个毒瘤留一样长在了这个男孩的内心里。无论其他人再怎么努力,能改变的也只是一点点,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让这个小男孩彻底打开心扉,唯有改变家庭环境,多给他一点家庭的温暖,多一些语气和缓的交流,少一些“吼语”,才有希望。
李校长说他当时听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整个会场上气氛越来越压抑,大家都陷入思考。李校长给我的印象是很睿智、很爽快的,好像没有啥他hold不住的,但是他说那次他眼中有泪。他清晰地看到了孩子身上的父母“影子”,要说阅读是社会风气的改良剂,那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改变社会风气最实效的行动就应该从改变家庭风气做起——当然,那也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对象。改变的方法当然就是直接读书了。那时候他已经在考虑做家长阅读这方面的尝试——是义务的沙龙那种。但是具体的做法他还在考虑,这次分享推动了“大人读书沙龙”的进程。
会后,执行校长杨国茂直接就给他把“招生通知”发出去了,然后,啥也不说了——开讲。
大人读书沙龙
大人读书沙龙已经运作两年了。每周周三傍晚,在书房总部举办,事实证明是做到了风雨无阻的。
按部就班的工作往往会显得平淡,似乎缺少故事。但是,我翻看书房编印的《约读书房》内刊的时候发现,李校长的工作节奏是高频率的,全省乃至省外的校区他都经常要去做各种工作,有好多次是校区所在地的省级图书馆、电台等机构约请他去做报告讲座,他都积极相应。
现在,回放两个镜头:
其一,7月8号,上午在济南市图书馆做《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讲座;下午在长清校区做《阅读常见的十个问题》讲座;晚又在洪家楼校区做《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讲座。
其二,1月10日,上午在郑州做《阅读的重要性》讲座;晚在长清做同题讲座。
也许多数人对这些地名、距离没有切身的感受,具体说吧,郑州到济南路程440公里,济南市区到长清区28公里,李宗磊完全是“日行千里”啊——古人日行千里纯粹是赶路,而他赶路后更要做精彩的演讲,完成高强度的工作。有些小朋友读过《80天环游地球》这本书——就像那一场赌博,路程环环相扣安排得紧紧的,稍有缓滞就会打破计划,幸好现在交通越来越便利了,而他们经常出发,走哪里都是熟门熟路,正所谓“艺高人胆大”呢,一腔热血再加上宝贵经验很好地保证了高频率工作安排的执行。
我在跟李校长探讨他做“大人读书会”的心路历程的时候,顺便核实了一下上面的行程,他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正是“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一路行程“被安排”(各地邀请,各校区争取排期)得太紧密了。
然后他坦诚地回顾了自己对读书会的认识的递进过程。
——最初的想法比较简单,就是看到了阅读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也希望通过读书改正成年人的行为修养。然后,家庭改善了,顺理成章地就熏陶出比较优秀的孩子——相当于把约读书房的学生阅读工作又做了提前。于是他把读书作为核心,结合自己长期阅读经验,并且跟踪社会热点,集中搜索适合成年人思想发展的书籍,然后坚持定期阅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得到了积极的反馈。
——但是,后来他又发现:家长最关注的往往是孩子的改变,阅读后的提问也更多地倾向于孩子的学习问题。于是,李校长主动调整课程,同事们也暗暗希望通过这个读书沙龙促进招生——沙龙主题渐渐确定为以“全家阅读”促进孩子阅读。
——随后发现“亲子关系”还是以“亲”为主动,实际上阅读只是一个方面,尽管重要,但不是唯一。他们这个读书会,这个行为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家庭幸福,重点在大人成长。这样“大人读书会”就升级成了“家庭成长教育”这样一个主题,大人读书会是其中最主要活动方式,但是相应的会再加上其他辅助活动,当这样定位之后,许多工作做起来更加有分寸了。
随着家庭成长教育的影响逐渐扩大,有的学校也主动邀请他们去讲。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李宗磊校长的“家庭成长教育”进学校小记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引导父母关注孩子健康茁壮成长,4月20日下午历城区实验小学组织了二年级家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主题沙龙。特邀约读书房李宗磊校长等教育专家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教儿教女先教己,如果用一棵树来描述各种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家长教育是根的教育,在培植沃土上下功夫,这棵大树才会茁壮成长,果树开花结果。
李校长在谈到阅读时说让孩子爱上阅读需要“引导、陪伴和分享”。大部分孩子在爱上阅读这个事情上需要引导,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是每个家长需要重视的事情。孩子的学习能力在某种程度是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呈现。
最后,按照李校长他们座谈会的惯例,沙龙把2/3地时间留给了家长提问。
这满满一场充满智慧与能量的家长沙龙,大家受益匪浅。虽然现场不能满足每位家长都提问的愿望,但有些问题是相通的,在嘉宾回答中,就阅读、经典、习惯、思维、心理成长、关注点、父母成长等方面给予的深刻点评,使得现场每一位家长都有醍醐灌顶、如梦初醒的感觉。——孩子个个皆天才,父母都是教育家。
大家由衷地感恩所有为了孩子成长而努力付出、智慧引领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感恩嘉宾无私幽默智慧的引领和陪伴,期待下次相聚。
这是约读书房李宗磊老师“家庭成长教育”系列讲座的一个侧影。随着约读书房各项工作的逐渐成熟,李校长的工作定位也越来越清晰。除了家庭教育讲座,每月的“家长阅读沙龙”更是做到了常规化,每月固定时间进行,大家风雨无阻。
诗人说: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李宗磊校长的工作恰恰就是这样,他默默地抓住根本,俯首耕耘不问收获。但是,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一年年走来,家长们越来越热切的眼光、越来越热烈的掌声已经给我们做出某种回答。
看下面一段集体对话的情景吧,也许更能体现“成人”的特色——
《分享:家长学习成长沙龙地部分问题描述》
家长问:孩子学习过程效率低,怎么办?
李校长回答:说学习效率低,加上“效率”二字,就有一个评判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谁定的?客观吗?其实,不是孩子写作业效率低,是父母太着急,父母过于焦虑。效率低是假象,真相是让孩子找到写作业快的能量。例如,有的孩子写完学校作业,家长还会给孩子布置其它作业,孩子一项作业完成又一项作业在等待着,那孩子就用拖延写作业来对抗。所以,不管是孩子作业“慢”、还是没有兴趣,家长要从造成孩子写作业“慢”的因上下功夫,因破了,果自然就不存在。或者说家长要带着觉察来陪伴孩子,凡是孩子特别反对的地方,往往是家长需要改变或者成长的地方。成长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方法,所以感谢学校组织家长成长沙龙,给愿意学习和成长的家长提供平台。
问:孩子班级每天布置背诵一些国学经典,如《论语》、《大学》等有用吗?
答: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那些经过时间长河检验而传承下来地东西,这里面既包括我们优秀地中华传统文化又包括世界经典。孩子借由诵读,把经典的智慧种在心田。孩子背诵是手段,借由这个手段来提升孩子地智慧。经典的东西需要反复阅读。那么二千多年前的圣贤文化对我们现在到底有用处吗?大家熟悉马云吧?有一次一个记者采访他,问他经常读书吗?马云说创业初期经常读书,现在读书地时间少了,不怎么读书,但他说他反复读经常读的是《论语》、《道德经》。山东优秀地企业家海尔集团张瑞敏先生、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也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所以,家长不妨陪伴孩子一起走进圣贤智慧,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感受经典的魅力。
问:孩子特别爱读书,但是对背诵古诗词不喜欢怎么办?
答:孩子爱读书,家长已经做地非常好了。不喜欢背诵古诗词就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找到背诵古诗词的甜头,感觉推动行动。
问:孩子说做完作业,可以玩手机游戏,作业写地很快。不同意玩手机,作业就写的很慢,怎么办?
答:孩子玩手机这个事情家长能拒绝吗?家长回答无法拒绝。那既然无法拒绝就采用“一硬一软”的方法。“一硬”即严格限制玩手机的时间和次数。“一软”帮助孩子找到其他的游戏代替玩手机。
问:一个妈妈这样说:“他孩子是个男孩,父母把孩子地时间安排地井井有条,一项作业一项作业地做,孩子不反抗,但有时孩子考试失分妈妈有些焦虑,她也反思到是否是干预孩子过多?”
答:你已经反思到了,这就是改变的开始。孩子就像一个机器一样在什么时间被卡在什么作业上,自由太少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给孩子自主的时间和机会越多,孩子越容易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人80%的问题是没有梦想。现在孩子普遍缺少梦想,我感觉就是缺少自由,缺少内省的能力。那位妈妈是全职妈妈。我们嘉宾团队建议跳出现有的结构来思考问题。
问:孩子写作业时有很多问题,家长指出来,孩子烦,有时候还哭,不指出来,也不能任由她错啊,怎么办?
答:我们在陪伴孩子时,是好的亲子关系重要呢?还是好的结果重要?都重要。但是好的关系大于好的结果。重阳面,轻阴面。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字写的不好,从不好当中找出一个最好的来鼓励,孩子是在鼓励中成长的,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这就说到要培养孩子的能力。
问:孩子看书,有些类型书籍,如历史类家长也喜欢,孩子愿意和父母交流,其他类地书不和父母交流,问他,孩子也不说,怎么办?
答:孩子有选择性地交流,就说明他在可以和你交流的那个地方有愉悦感,所以他才愿意。(嘉宾之一反问:你喝酒吗?是不是有让你感觉很舒服的酒友也有让你感觉不舒服的酒友呢?)孩子读书和交流也一样。感觉才会推动行动,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在改变自己,也就是父母成长上下功夫。
问:四大名著,例如《三国演义》小学生该不该看?父母担心里面不好地东西影响孩子?
答:如果孩子喜欢历史类地书、读书比较深入,可以阅读《三国演义》,具体看什么书与孩子有关,因人而异。孩子读书或者做事情,我们往往关注我们担心地那一面。父母地眼睛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所以,关注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正能量的内容,孩子就会向着光明出发。我们约读书房刘卿老师讲到六年级一个学生读过《三国演义》后写的一篇文章非常好,所以家长的关注点非常重要。
附:李宗磊家庭教育工作手记两则
一、孩子语文成绩与“拖拉症”
经过朋友介绍,一个妈妈通过微信联系了我。她孩子刚上初一,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约定周日下午来找我,聊聊孩子的学习情况,约好的是下午一点,结果下午一点半还没来,正好家长打来电话,还没等我开口,电话里面传来声音:“你这里这么难停车,我都快一个小时了都没有找到车位,在哪里可以停车?”声音里面充满了着急。
很久停不下车,人的心情会受到影响了,我赶紧回答:周日这边确实难停车,你再找找车位,肯定能找到。
过了十分钟,母女二人到了我的办公室,是妈妈带着女儿。妈妈对我笑着说:这里太难停车了
我:是很难停车。请坐。
妈妈坐下了,孩子好像不知道怎么办,于是我赶紧说:你就坐在妈妈旁边就行。
我:现在碰到了什么情况?
妈妈:孩子上初一,学习挺努力,就是基础比较差,给她报了很多补习班,可是感觉越补越差呢。
我:基础差的孩子更需要的是阅读而不是补习班。对于基础差的孩子,他需要的不是一个又一个的补习班,而是需要先提高基础能力,也就是让孩子爱上阅读,多读书。大量的阅读可以刺激孩子的思维,积累孩子的知识结构。一个孩子的思维足够活跃,积累的知识面足够宽广,会极大提高他在学习中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他的学习能力。
妈妈:哦,是这样。孩子每天都学习到晚上十一点多,老师让做得都做了,但是成绩不理想。当然孩子这个班在他们学校也是特殊情况,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班。
我问孩子:是普遍比其他班水平高吗?
孩子说:嗯。有很多学神和学霸。
我:刚上初一,和小学不一样,有些不适应是吗?
孩子:对。
我:数学学科怎么样?
妈妈:数学还行,但是就是考100分吧,120分的满分,她同学很多接近满分的。
我陆续问了其他学科的情况,孩子语文成绩八九十分(120满分),英语成绩还很好,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都在七八十分。
了解完成绩,我问了一个问题:是不是地理、生物这样的学科,平时也很认真的学习,但是学的有点迷糊;然后期中考试前老师发的大纲,很认真的都背过了,但是成绩不理想,有点困惑?
孩子点点头,妈妈补充道:考试前,我带着她背的,我坚持过了,都记住了,但是考试的时候没发挥出来。
我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孩子平时喜欢阅读吗?
妈妈说:孩子不太看书,一看书就有点烦。
我:小时候就这样?
妈妈说:她从小就很忙,小学的时候给她报了各种辅导班,钢琴、跳舞、书法,所以也没有很多时间阅读。
我:太忙了,所以读书放到后面了,结果孩子不喜欢读书。那现在应该让孩子多读些书。
妈妈:好吧,李老师,我现在想让她快速提高,比如语文成绩,咋办呢?
我:1.语文成绩不好主要是因为孩子平时积累的少。现在语文考试主要是考察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作文水平等几个方面,这些都是需要孩子平时积累的。
2.针对语文考试的几个方面去做针对性学习。首先,想写好作文需要孩子多读书、多思考、多体验、多练习;其次,对于阅读理解来说,它又包含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古诗词的阅读理解和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无论是对于哪一类的阅读理解,都需要我们多读书多理解;最后对于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的积累,同样来源于孩子平时的语文课和大量的课外阅读。
3.多读书是学好语文的唯一捷径。如果说一定要找一条学好语文的捷径,那只能是“多读书”。孩子读书多了才可能积累更多的基础知识,才可能提高阅读能力,才可能写作文的时候“下笔如有神”。
家长继续提问:李老师,太好了。这孩子子现在除了阅读书籍比较少之外,做其他事也都会拖拖拉拉,比如说写作业、吃饭等等。请问李老师,家长应该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改掉他拖拉的习惯呢?
我:1.因为早干完没好事,孩子做事才会拖拉。人做事之所以会拖拉是因为早干完没好事,就像人喜欢赖床一样,想到起床后要去上班可能就不想起了,就会拖拉。孩子做事拖拉,也是由于他自己明白早写完作业也没有什么好事等着他。他写完作业后家长还可能是要他做十个计算题,可能是还要背诵古诗词。
2.家长帮助孩子制订计划。如果孩子真的已经有了拖拉的习惯,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订计划,规划好做每一件事的时间安排。如果孩子按照计划完成了每一件事情,我们还有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没有完成的时候,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3.家长教给孩子一些技巧。除了帮助制订一些计划之外,家长还要在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上帮助孩子去寻找做事的技巧。比如做数学作业怎么安排做题的顺序才能更快速完成作业。
4.拖拉是人类的共性,家长无需过多担心。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拖拉或者说磨蹭的习惯,孩子是这样,家长也是如此,这是人类的共性。家长要放平心态,不要只是一味去催促孩子。在我们力所能及的地方去帮助孩子完成每一件事,帮助孩子慢慢改掉拖拉的习惯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妈妈有点理解:那就是要培养时间观念了?
我:1. 只靠外在约束无法真正培养起孩子的时间观念。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要别人催着,他就会感觉每一件事都跟他无关,他对于这件事自然就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样就无法真正培养起孩子的时间观念。
2. 培养孩子的目标感是培养孩子时间观念最有效的的方式。如果孩子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以完成目标为目的,孩子自然就能慢慢学会规划自己的时间。家长要敢于放手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让孩子去管理自己的时间。
最后,我总结说:阅读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情,需要学生自主自发起来,一旦学生的阅读量到了,她内在的知识地图就会被打开,也就具备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习能力自然提高了。
没有阅读量的孩子,用再多的时间,再努力也就相当于在陆地上赤足狂奔,而阅读是学习的翅膀,只有阅读量到了,孩子才能在学习这件事情上飞翔起来。
至于拖拉的问题,家长应该反思自己的一些做法,舒放孩子的行动,不是督促而是帮助,引导孩子走向常态。
二、孩子数学成绩的两种因素——情绪与能力
几年前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参加培训班,我教了他四次课,就教一些技巧的东西,怎么记单词、怎么背课文、怎么去思考、碰到数学题不会做怎么去研究等等,这样一些方法类的东西。教完了,然后两年左右的时间这个孩子和他的家长都没有联系。为什么没有联系?因为小学阶段孩子成绩挺优秀的,济南市是六三步,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两年半之后,这个孩子上了初中,初中之后又开始联系了。小学阶段每门功课九十多分,年年拿三好学生,孩子没有什么学习上的问题啊。可是一上初中考不好了,为什么呢?孩子妈妈对他有个期待:考进年级的前三十名。因为考前三十名就有机会上济南最好的高中——山东省实验高中。山东省实验高中有个招生政策叫“指标生”,就是说我是“最好”的高中,我给xx初中三十个招生名额做指标,这个学校考到前三十名基本上就可以到我们高中来。不知道其他城市有没有这个政策,济南是这个政策。
那个家长对孩子期待什么呢?她的孩子小的时候都是班级前五名,到初中之后一个年级一共300多个孩子,六个班,一个班五十多个孩子,所以家长就想小学前五名,到初中要是也能保证前五名,孩子应该能上指标生。第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这个孩子考到120名。然后他妈妈就突然想起了我们,从通讯录里面把我扒拉出来:“李老师能不能帮帮我?我是怎么了、怎么了……”她把孩子各科成绩都数落了一遍。
我发现这孩子功课100分的成绩回回都考70来分,数学分数满分120分,这个孩子考92分。他妈妈说前段时间测试刚过90来分,月考的时候还是90来分,这次期中考试还是90来分儿。她说:“李老师,你帮帮我吧!”我问她想怎么办?她说:“你帮我找一个数学老师给孩子辅导一下吧。”这是家长们经常有的想法,孩子学习不好就找老师呗。我就给他介绍了一个数学老师做辅导,辅导的方式是“1加1”,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初中一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多吗?刚开学两个月,老师连续辅导六次,一次两个小时,一对一地给他补,大家想想,补完之后这个孩子的学数学成绩有进步吗?理论上应该是有进步的,但是考完之后傻眼了。成绩非常地稳定——是93分。
家长又给我打电话,这次打电话什么目的呢?“能不能给我换个老师啊”——好多家长有经验,辅导效果不好就换个老师。然后我就又给她介绍了一个老师,那老师又给他教了几次课,后来过年那次考试,大家想他有没有进步?没有。事实非常的残酷,孩子的成绩依然是九十多分。
过年的时候他妈妈就给我打电话:“李老师,我听说有一种老师,特别'牛’的老师,听说把孩子给他之后,教一段时间成绩都能提高。怎么您不知道?育英中学那边儿,那里面的数学老师据说就有这种这个能力。”
我说:“那个老师我也听说过,辅导费费很高,而且都得到人家的客厅去上课,一个小时300块钱。”
她说:“你帮我打听打听,尽快联系吧。”
因为我有同学在那个学校教书,于是拐着弯找到了那个老师。那个老师说:“大家都是朋友,250元1个小时、两个小时500,让他来吧,给他挤两个小时。但是有个要求,只要上课一次要交10次钱,一次500,十次5000块钱。”
妈妈说:“过年不吃肉也得让孩子学习!”
然后就辅导,辅导十次之后正好期中考试,大家想想,这次成绩有进步吗?谢谢你们的善良,成绩依然非常稳定还是90来分。他妈妈就给我打电话,我都不好意思了。
我说:“你这样,你把孩子送过来,我研究一下到底怎么回事儿。”
当时我们的辅导学校不是号称专门研究孩子的吗?妈妈就把孩子送过来了,来到之后就给我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李老师,孩子以后交给你了”——哈哈,我听到这句话那是什么心情?鸭梨山大呀;第二句话:“李老师,下午2点到5点跟着你学数学,5点到6点,让他在这儿记一个小时英语单词,我六点过来接他。”
妈妈说完就走了,我听到这两句话之后,脑子中突然来了个灵感——如果读者有正好从事教学的同行,你可看到这里,你就会形成一种直觉,什么直觉?就是说孩子成绩跟他的个性、跟他的状态一定是有关系的。当时我脑子里就产生了一个直觉:这孩子补来补去、学来学去总是考九十来分,跟这个妈妈说“2点到5点数学,5点到6点学英语”,这两个事情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大家都想想有没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超出了集中学习的时间了。
请家长们考虑四个小时是不是觉得时间太长了?有人会说了孩子们不都是学三、四个小时吗?这不是根本性的原因,根本性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就用外观法想一想,孩子上初中一年级,相当于已经上了七年级了,他的年龄多大?十三岁。他的学习时间是怎么安排的?是以小时为单位被妈妈安排好了。如果一个孩子过去的十三年都是妈妈以以小时为单位为孩子安排好的,那我们要想这个孩子应该是什么性格呢?或者有什么个性吗?这个孩子可能会养成一种听话的性格,听话对他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一个听话的孩子,学校里的老师说,把公式记下来。他记吗?记。说把作业都做了,他做吗?做。但是一个听话的孩子,120分的数学只能保证他考90来分如果这孩子想考到100分以上110分以上,除了听话的这种品质之外,还需要什么品质?需要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这个孩子缺乏的是什么?假如说一个很难的的数学题,一个数学卷子给了这个孩子,他读了一遍题,这个题目好长呀,好难。你认为这个孩子的选择是什么呢?等着明天老师讲解吧。是不是这样子?所以这孩子数学有问题的话,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出现在他的心态上,在他的情绪中,他碰到问题的时候,他选择了消极等待,畏难、躲避,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如果这个孩子读了一遍题不会然后又读了一遍又读了一遍,连续读了三遍,然后他还是不能理解这个问题的话,你觉得他的脑子是清醒还是有点蒙啊?有点蒙啦!为什么呢?思维能力跟不上了。
我给他妈妈举了个例子:孩子学习就像爬山一样,原来的时候每次爬到半山腰爬不动了,这时候妈妈“噌”就蹦出来了,背着孩子到山顶去了,一直背了十三年;有一天,妈妈对孩子说:“孩子你自己爬到山顶去”,你觉得这个孩子有体力爬到山顶上吗?没有。为什么?没有练习过。在爬山的时候需要体力来支撑他,学习的时候需不需要思维上的体力来支撑呢?其实是一样的。一个人的思维上的体力就是这个人的思维能力。
所以总结下来,孩子如果有区别的话,只有根本性的两条:一个孩子碰到问题的时候,他在情绪上是积极主动解决还是消极被动等待?他在理解上是清晰明白还是含糊混沌?这两条决定了孩子跟孩子的区别。
当这个孩子碰到问题的时候,他们能够有办法有积极地去解决,还是需要别人帮助他去解决?决定了孩子跟孩子的区别。我们所有的家长都思考一下,除了这两条,你还能找出别的来吗?找不出来了。主动性的问题啊?注意力的问题啊?主动性的问题用情绪来解决,注意力的问题是思维能力的体现——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归结到这两条中。
小结:我们说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找到“病因”再治病,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体系化发展
家庭教育部
家庭教育部是教育情怀的一个结果。考虑到家长提出的需求越来越大,战线越来越长,并且实际收益(招生)并不明显,有老师建议适当收缩一下,而李校长决定增加人力也要把它做好。
家庭教育部的宗旨定位:
建设幸福家庭。
——孩子与家长共同组成家庭,孩子要发展,大人也要发展,发展的重点并不一致,但是家庭幸福是他们共同追求的,也是需要他们共同来建设的。
家庭教育部的工作方法、形式:
阅读是建设家庭幸福的有力手段与常规形式之一。
——家庭教育部传统项目,李宗磊校长带动家长阅读,具体形式有地面的“大人读书沙龙”、网上的“家长群读书分享”等。
微信群是维护家庭幸福活动的有力手段与常规形式之一。
——家庭教育部的同事们积极探索最新的沟通渠道,组建了多个功能明确的微信群,许许多多实际的活动安排与问题交流保证了各个群的有效沟通
专家咨询也是建设家庭幸福的有力手段与形式之一。
——“开心妈妈”的开放式讲座,在“母爱/父爱”的主题之下邀请众多专家进行巡回讲座、面对面咨询。如:著名的家庭教育讲师慧丽老师,知名主持人、教育人王芳老师,史学作家郑连根老师,悠活“如何爱”陈娟老师等。
邀请专家做大型集中讲座也是建设家庭幸福的重点形式。
——6月21日,邀请家庭教育专家李宗磊校长在济南为来自全国的21位家长做两天一夜的“家庭幸福”系统培训。
家庭教育部的发展规划:
家庭教育部的读书工作,保持常规节奏。
——定期推荐书目,周一至周五,每天晚上在群里以读书会的形式,带领大家阅读精度,一个月一本。
家庭教育部的互动活动,注重务实落地,经常吸纳新的形式。
——经常举办“给孩子一封信”“读xxx笔记”等活动。酌情做一些亲子户外活动。
家庭教育部注重为孩子提供“话语权”,积极联系资源建设孩子展示的平台。
——比如约读书房与“雾满拦江”合作,承担起华北赛区的组织工作。家庭教育部了解情况之后极力建言,促进整个活动规划增加儿童项目,最后主办方决定单独增列
“开心妈妈”送给爸爸妈妈的话:
1、 我们对孩子有太多担心,担心他们各种的处理不好,我们不相信孩子,不相信他们可以安排好属于自己的事情。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孩子。如果我们能真心相信孩子,相信他们内在的成长动力,孩子一定会给我们很多惊喜。
2、 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爸爸妈妈会担心、焦虑和恐惧,要知道,这些情绪是我们大人的,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先去试图教育孩子,改变孩子,当然,这就需要大人自我学习,先学习面对自己的情绪问题。
3、 没有人喜欢被教育、被命令、被指责,我们的孩子同样如此,所以,如果想让孩子能听到你的话,理解你的想法,试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讲大道理,甚至是指责。当然,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样需要爸爸妈妈好好学习。
附:家长的一封信
“给孩子写一封信”倡议是家庭教育部策划的常规性亲子活动。根据一段时间内家长比较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首先请专家通过“家长成长”群、在“大人读书会”等形式集中解释。然后邀请家长就实践的情况写一下自己心得体会,写给自己的孩子,就是真诚的心灵对话——只要真情实感言之有物,字数、主题等等毫无要求。
其一:你就是你自己的样子(自信、坚持)
张子萱妈妈写给女儿的第二封信
小孩儿,今天是“开心妈妈”鼓励我第二次给你写信了。
这周,你开始学习运算定律,也就是加减乘除的搭配和结合,连续两天晚上的作业有点艰难,或许是时间太晚了,你已经困的没有力气思考,你总是不能理解这些定律的意思,爸爸给你讲解的语气也带了明显的焦急和不满,小孩儿,或许此时的你很无助,有对无法掌握题目的无力,也有无法让爸爸满意的无助,最后你一句'我太笨了呗”让妈妈的心瞬间疼了一下。
如此的放弃与自我否定说明你的心里是多么无力和无助,妈妈好心疼你。后来,你也很快的掌握了,这也许就是那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小孩儿,这就是执着和认真的力量,你也许开始认为它太难了,但你真正用功之后,你还是战胜了它。
或许读到这里,你还是不明白,妈妈的心为什么会疼,是因为你说的那句放弃的话。在任何时候,妈妈都希望能鼓励你,为你加油,如果我和爸爸的努力让你觉得你更加不能,更加无力,更加放弃自己,我们岂不难过?
今天又是忙碌了一天,晚上检查作业,仍旧是爸爸喋喋不休的讲解,仍旧是你的脑洞未开,但你仍然笑嘻嘻的,几句玩笑化解了父女间的严肃和紧张。小孩,几道题的对错不是什么,或许爸爸更看重你的态度,爸爸看重的是你的认真,我则希望你永远对自己有信心,不因为几道题目的对错就否定自己,惶惶如丧家之犬。
你我都知道,我们无论是谁,都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让一个人成功的并不完全是因为他聪明,如果你聪明而不努力,就像那只骄傲的兔子,不是也跑不过那只虽然慢,但一直在努力的小龟龟么。虽然它只是一则寓言,但是小孩,寓言就是反映的生活中的事,生活里聪明但一无所成的人太多了,他们觉得自己聪明,不用努力就会和别人做得一样好甚至比别人做得更好,白白浪费了聪明的天赋,成绩反而不如那些舍得努力的普通人。
水能穿石,就是靠的这般的柔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是说的坚持的力量。你知道么,璇璇姐姐的爸爸陈琳叔叔,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多聪明,他把'坚持是最好的品质’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工作之余还读完了南开大学研究生,又去上海读了博士,这种精神是值得你、我还有爸爸好好学习的。
所以,爸爸说的没错,你只是练习的太少。这个,真的和聪不聪明没有关系,将来的学习,一定还会遇到困难,小孩,加油,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另外,我们还有一个新的收获,就是练习不再让你只是做题,我们在大人读书会与许多小朋友的妈妈、还有爸爸交流,发现孩子真的需要多读书,坚持多读书,读书会开启你的智慧。
今天特意关注了本周《朗读者》的节目,最受感动的是倪萍的故事和她的朗诵,她39岁生下了一个生病病儿,经历了十年漫漫美国求医路,她说,只要你自己不放弃,全世界谁也无法让你放弃。从前,我只觉得她老的让人不忍直视,今天,却觉得她的带有皱纹的容颜也很美,美在她对生命的勇敢挑战,美在她对儿子的爱,不管遭遇怎样的困境,都永远坚持不放弃。
这就是妈妈最想对你说的,如何面对困难与成长。无论怎样,爸爸妈妈都希望你面对困难不要胆怯,即使心里紧张,害怕,也要运用你所有的智慧去战胜它,勇敢的迎向它,勇敢不是不害怕,是害怕了仍然去面对,去争取那个最好的结果。
妈妈希望看到你开心努力的做每一件事,希望从喜欢读书开始。妈妈希望你是最勇敢,最善于运用人类智慧的小孩儿。爸爸妈妈永远爱最真实的你,最快乐的你,最开心的你,妈妈希望你永远是你的样子。
爱你的妈妈。2017/3/12
其二:为你勇敢的挑战精神点赞!(挑战、合作、感恩)
周末在家收拾东西,无意中发现了去年写给女儿的一个寄语填表,读完之后,本来正因为孩子的期末复习而鸡飞狗跳、焦躁不安的心平静了、柔软了很多,突然觉得我们约读书房“家长成长群”的提示真是及时:“你有多久没有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孩子了?”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为什么渐渐觉得她不可爱了?是我变了吗?于是应开心妈妈的嘱咐,把这个手写的表格改写成一封信,让自己的心在键盘的敲击中沉淀一下。
给女儿的第一封信
亲爱的朵朵:
首先,妈妈要祝贺你勇敢地挑战了自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童子军!在你不到七岁的时候就能勇敢地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住七天六夜,很了不起呢!妈妈很佩服你,因为在我像你这么大时,我可没你这么勇敢!
出发之前,你认真地对照物品清单自己收拾行李,收好后又让妈妈念着你再清点了两三遍,又不放心地问妈妈万一有落下的东西怎么办,孩子,你真是长大了,考虑问题越来越仔细了,为你点赞!知道夏令营里要学海军军歌要进行拉歌比赛,你主动让妈妈从网上给你搜索歌曲,自己跟着哼唱,为你的认真精神和强烈的团队意识点赞!出发前你还仔细看了龅牙兔的兔姐姐发的职位表,确定了自己想要竞选的职务,为你勇敢的挑战精神点赞!
看着你穿着小海军军服背着书包,拉着行李箱走出家门,妈妈心里既高兴又不舍,但是妈妈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就像你学的课文里写的那样——小鹰问妈妈:“山那边有什么?”妈妈说:“山那边很美,自己去看看吧。”于是小鹰学会了飞翔。你才六岁多,未来的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妈妈相信你都会勇敢、乐观地去面对、解决困难的,做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的!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以门门功课全A的成绩和金星少年的奖状告别了一年级,虽然考试前的小测验中,因为粗心,成绩有不理想的时候,但是最后的一周时间里,我看到了你的努力,你的努力最终给你带来了进步和收获。虽然在班里你未必是最棒的,但只要你全力以赴勇敢地挑战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你就是最棒的!在童子军的挑战中,我相信只要你努力,坚持做最好的自己,你就是最棒的!
每当妈妈想起你来,就会想到你的可爱、你的调皮、你没心没肺的笑声,我的小朵朵永远是每天能量满满小宇宙暴发,睡觉醒来就会眯起一只眼睛向妈妈比划“剪刀手”,你是妈妈的小开心果,更是妈妈的骄傲!孩子,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我幸福走过的,是你一路陪伴的。虽然这七天六夜你见不到妈妈,但妈妈能感受到你的心情,因为我们母女连心。加油,我的小童子军,妈妈等着你凯旋归来!
现在,妈妈愿意和你一起,怀着感恩的心再回忆一下:感谢你的教官,你的龅牙兔的兔姐姐们,是他们那么耐心地指导你、帮助你;感谢你可爱的队友们,因为缘分让你们走到了一起,成为了战友,因为你们的团结友爱才能愉快地度过了那七天六夜,才能在PK中取得了好成绩。好像要对你说的话还有很多很多,原谅妈妈的啰嗦吧,写完了上面的信又补充了这么多,第一次给你写信,千言万语都化作对你的祝福吧,祝福你,未来你会更优秀,我的小海藻同志!(你的军训代号)
爱你的妈妈
20170706
第三节 亲子阅读的理论思考
阅读有趣,重要,可是我们的大环境还不算阅读社会,许多父母,甚至老师,因为各种原因,从小没有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现在却要求孩子读书,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不小的挑战。好在随着这些年国家对阅读的重视,许多阅读推广专家,积极参与,总结出不少简单,容易操作的经验,让大家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之路上,走得更容易些。让孩子爱上阅读,有很多方法技巧,有很多具体事情可以做。
一、陪伴:阅读环境与注意力
即使最忙的人也会为他们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挤出时间。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首先说“环境建设很重要”,环境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物质环境、精神环境。
一)家中有各种类型的印刷品
二)父母乐于回答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
帮孩子延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的最好方式是与他一对一地相处,这也是迄今发明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根在研究如何改善有学习困难的孩子的语言问题时发现,一对一教学对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特别有效。他指出,讲故事给孩子听,并留意他们听故事时的反应,可以带来许多好处。所以他强调,如果可能的话,家长最好给每个孩子单独读故事书听。
(《朗读手册》[美]吉姆-崔利斯著 沙永玲 麦奇美 麦倩宜 译 新星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第71页。)
刘卿老师分享他做家访的感想时经常提到这个认识:真是环境造就人啊,那些有学习潜力的学生家里的具体环境就是不一样!当我们来到一个摆满书籍的家庭,闻到满是书香,马上就可以判断这个孩子一定可以有优秀的学习成绩,哪怕现在考试一塌糊涂;实际上表现出学习优秀的孩子综合素质已经提前开始优化了,而长期阅读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充分条件。
人是情境的动物,我们可以选择环境甚至改变环境,可是居住在环境之中,环境就会反过来改变我们。因此,让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书,是“让孩子爱上阅读”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
第一、人与书保持亲密接触
如果可以,尽可能有一个属于孩子单独的书房,或者在孩子房间里设计一个专门的读书角,那里有书架和舒适的椅子,孩子们的读书热情平添了不少。如果家里实在腾不出一块领地给我们的“小小书虫”,那至少可以有一张书桌、一个书柜或书架,现在有一种组合家具,将书桌与书架设计成一个整体,中间是书桌,上面和桌面下的柜子可以放书,这种组合书柜所放书籍数量虽然不是专门书柜那样多,但总好过没有,而且为家里节省了空间。
家里买了很多书,又有了专门放书、读书的地方,是否就是书香满室,在环境打造方面为培养孩子读书习惯做足了准备呢?当然不是,孩子们虽然不似成人,每天日程线索繁多、事务琐碎;但如今智能时代里,孩童世界也是各种刺激爆棚。电视、电脑、游戏等等,各种刺激与信息多而凌乱,这些庞大的隐形刺激使得孩子们很难自觉走到书桌前面,拿起书安静地阅读。既然如此,我们在环境打造上还能做点什么来帮助孩子呢?
屡试不爽的经验是,让孩子在任何可能停留的地方,都可以随手拿到书籍以及笔记本、铅笔,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对成年人也推荐使用铅笔)。家里任何可以坐下躺下的地方,不可能在每一个地方都放着一个大书架,但准备一个小书架却是容易的,这样的小书架,也被称作置物架,价格不贵,超市或小店都有售卖,有的还带滑轮可以方便移动。空间如果小到连置物架也放不下,可以用另一个神器解决,就是书挡。比如在阳光小床上、卫生间旁的置物台上,两边用上书挡,可存放书籍的数量瞬间增加许多,还方便拿取。
专门谈谈卧室。这里不止是孩子的卧室,而是指每一间卧室包括老人房和客房,当然,孩子房间的书籍内容和数量肯定与其他房间有区别。
为什么其他房间也要放着孩子的书呢?孩子在家里的时间很多,但家里空间有限,无限的时间加上有限的空间,孩子会在每一个房间都有足够多的探索体验和停留。生活中常有这样的场景,当孩子,尤其是,低龄段的孩子,兴冲冲跑进老人房,发现爷爷奶奶在看电视,家里又没其他人陪他自己玩,一个人在书房又有点害怕,就顺手拿起房间内的图画书能读多少算多少。在每间房间里都放一下孩子的书,让他走到哪里都有书香萦绕,既然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取书一读,也无形中影响孩子暗示了一个事实:书籍对我们来说,像空气一样重要,每个地方都离不开它。
第二,书与书保持新鲜面孔
书房,儿童房或专门的读书角里放置的书籍,可以与其他房间的书籍有所不同。地点有孩子常去不常去,主要与次要之分,放置的书籍在数量、内容上也应有区别。孩子当下最喜欢看的、难易程度最适合又最重要的书,可以放在书房、儿童房或专门的读书角里,毕竟在这些地方读书,受到的干扰最少,效果最好。而书籍难度超前或滞后、书籍类别与孩子已读过的有重复,或者对孩子目前成长帮助不是最大的书,可以放到其他地方,根据重要程度以此类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孩子读过还是没读过,家里的书籍都需要变化,最少需要整理。当然,不是说全部重新购买,但至少要根据情况调整位置重新布置,比如最重要的那些地方,将读过的书拿走换新书。难易程度也可以适度增加,以增加孩子的兴趣和提高阅读水平。如果孩子没怎么读,即便放在书桌旁的书孩子都没有读,这事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原因,没读是因为不喜欢这些书,还是难度与孩子当前理解水平不相当读起来太难或太容易?找到原因之后再对书籍进行调整。
至于那些对孩子成长很重要,但孩子又不喜欢读的书,我们又不能从重要位置拿掉,该怎么引导孩子喜欢呢?有许多阅读引导方法可以参考,如果家里孩子是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布置家里的阅读区域一起整理数据。孩子充分参与书房或阅读区的设计布置,自然会更喜欢,呆在自己创造的天地里。而孩子自己整理书籍同时也是阅读反思的过程。孩子会边整理边想:还有这样一本书呀,我之前怎么没有看到呢?这本书的内容太简单了,我要看更有意思一些的书等等,这实在不失为一个一举多得的方法。很多孩子受益匪浅,有的孩子起初并不怎么喜欢读书,通过和家长一起布置家里读书环境后,渐渐爱上阅读。除了充满新鲜感好奇心之外,家长的这份重视,已经让孩子的阅读之路成功了一半。
二、示范:你的样子就是你孩子的样子
冉冉是一个七岁半女孩,刚刚上二年级。
据妈妈介绍,冉冉只喜欢疯玩儿,完全静不下来。后来去孩子家里发现,确实没有一个能让人静下来的地方,到处都是散乱的毛绒玩具,如兔兔、猫熊等,后来征得孩子同意后,冉冉和妈妈一起重新设计家里的一些区角。过程中,没有提非要读书的事,只是默默准备好书架,准备好图书,当然从她喜欢的歌舞类图书开始,起初的量也不多,难度也不大,刚开始,冉冉只是翻了翻有趣的封面,似乎没有看过那些和妈妈一起准备的书籍,还是每天痴迷在玩具中,似乎忘记曾经准备的书本。此时冉冉妈妈有点头疼,但妈妈没有责怪,习惯性地像整理橱柜和衣柜一样,将冉冉的书以最整洁、美观、合理的方式为她整理着。
忽然响起“以身作则”这个词,妈妈立即拿起和冉冉准备的书,独自看了起来,而且看着看着还不时跑过来,问冉冉这是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刚开始,冉冉给妈妈解释,还有点不耐烦,但妈妈就像朋友一样和冉冉一起交流,关于书上的知识问这问那,这样冉冉觉得很有成就感,原来妈妈也有不明白的地方。
妈妈就是这样坚持每天看着冉冉的歌舞类书籍,慢慢地冉冉也开始和妈妈一起看起书来。冉冉渐渐从她喜欢的书籍类型开始,看书的范围越来越广,冉冉在不知不觉中已喜欢上阅读了。妈妈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不仅改变了冉冉不喜欢看书的习惯,而且对冉冉的了解也增加不少,母女关系也更融洽。
三、质量:个人阅读与社会阅读
个人持续阅读
我们必须保证孩子的早期阅读经历一点都不痛苦,只有这样,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他们才会愉快地回到阅读之中。但如果这段经历反反复复充满痛苦,那么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学校阅读者,而不是终身阅读者。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激发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它创造的不是被动而是自主学习的人。真正的人类社会应该是学习型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祖父母、父母,以及孩子,同为学生。——垁里克-霍弗。
(《朗读手册》[美]吉姆-崔利斯著 沙永玲 麦奇美 麦倩宜 译 新星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前言)
个人阅读产生兴趣、开始读起来似乎不容易,但是持续阅读才是根本。上面埃里克-霍弗的主张是一种可行性很强的意见,至少在个人家庭中应该努力做到“祖父母、父母,以及孩子,同为学生。”——也就是说,我们上面所做的努力:陪伴与示范,是对儿童有效的。但是真正有效的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或许那样的目标有些太远大,至少我们可以尝试建设“学习型家庭”吧。中国经典的教育理论传统一直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循序渐进,是对的。
社会持续阅读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常去图书馆和书店,也要考虑专业培训班。
大部分普通家庭而言,家庭购书远远满足不了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全部书籍,就像为一家三口准备的三菜一汤,无论多么精心,用心精致,营养肯定不及满汉全席来得全面丰富,所以要获取更多的精神营养,就要寻找书香更浓郁、更能熏陶出孩子的阅读兴趣的地方。可以走出家门,到图书馆和书店里去。
图书馆是最佳的公共图书资源,图书馆的发达程度是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国内的许多大城市,都有专门的少年儿童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少儿部,少儿图书管理部,儿童书籍种类丰富,存储量大,孩子们可以在书海里尽情遨游。随着科技发展,图书借阅室也越来越智能化,如今在许多大城市的图书馆里,借阅、还书手续都基本通过智能机器操作,不需排队,操作简单,通过电话网络,甚至微信都可以完成。图书馆费用也低,为孩子办张借书证,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带孩子去图书馆,逐步教会孩子自主查找,使用那里的图书资源。孩子在书籍的海洋中,会大大拓展阅读视野,提高对阅读的兴趣。
书店是另一个孩子应该常去的地方,可以买,也可以只是阅读,一般经营书店的人都是真心爱书人士,爱书之人有一个心理特点:只要书籍有人读,就是最大的欣慰。所以孩子们有时最终没购买书籍,但读得很专心,又将书保护得很好,店家也会理解的。常去图书馆和书店你会发现,自己曾经以为多么熟悉的领域,却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读得越多,越发现自己无知,对世界和生命更充满敬畏。
如果孩子需要更多引导,可以考虑专业的培训班,毕竟童年、少年时光宝贵,专业的引导能够提高效率。
附:温馨提示——阅读的几个误区
其一、Qq、微博、微信等与阅读的关系
对于阅读而言,短信息就像是贴在冰箱上的留言条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留言条通常拼写得更准确句子更长而已。根据最新的统计,美国青少年每个月要发3339条短信(这一数字还在增长),或者说是醒着的每小时发六条。如果每条短信的长度在130~160字,那么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提高阅读或思考的能力。此外短信息的内容大部分是关于八卦、服装、音乐和娱乐的,根本不需要深度的思考。尤其是当你的回复都是“即时的”时候,
至于网上的阅读,研究显示,每个网页上只有18%的内容会被阅览者阅读,平均每个网页浏览时间为10秒甚至更短。
(《朗读手册》[美]吉姆-崔利斯著 沙永玲 麦奇美 麦倩宜 译 新星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第30页)
其二、电视与阅读的关系
长期看电视会导致想象力萎缩。
一个有趣的比喻:电视就像家庭药箱里的常备药,如果下错剂量,不但不能治病还会添病。
一份资料——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过度收看电视会妨碍阅读能力的发展。
第一,孩子在应该读书的时间反而看电视的话,会剥夺孩子提高读书能力的机会。看电视的时候经常转台,如果没什么意思,呆呆地坐在那里,一不小心就浪费几个小时。
第二,在处理信息能力方面,人们一旦接触电视就会变成更适合看电视的人,相比于读书的时候要倾注更多努力,看电视不需要太辛苦,孩子因此会认为,通过读书而获得信息的行为很辛苦。
第三,像电视这样快速地变换着刺激性的画面会引起注意力分散和变弱,看电视会使注意力变弱,长久下去会摧毁人们对书本或学习的适应能力。
美国学会少儿科学会(APP)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发起了禁止让婴幼儿接触游戏机、电脑等的运动。二三岁的孩子过多地看电视,会阻碍其脑部的发育,智力发展也会变得迟缓,幼儿收看电视的时候时间,每天增加一个小时,他们的注意力出现问题的概率就会增加10%,语言能力发展推迟的概率最高可能提高两倍。
其三、在线学习
持续不断的上网会削弱思考力和创造力。
超链接(在线阅读)会妨碍理解。
其四、电子书
无论新科技什么时候出现,都会有一群“专家”来预言:苏格拉底曾预言字母和书写将是阻碍人们思维和记忆发展的罪魁祸首;爱迪生曾说电影将代替课本;电视界的高管们曾经预言《芝麻街》将解决识字方面的困难。所有的这些预言都错了。我敢肯定有些新的研究结果会在某天被证明是错误的。但问题是:哪一个呢!(《朗读手册》[美]吉姆-崔利斯著 沙永玲 麦奇美 麦倩宜 译 新星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第198页)
对有争议的新生事物,我们的建议是“大胆接触,谨慎判断。”通过尝试,初步感觉一下是否方便我们的学习,是否影响我们的肢体功能与感觉能力?然后再做自己的判断。
第五章 从启迪孩子阅读的兴趣开始
我们必须保证孩子的早期阅读经历一点都不痛苦,只有这样,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他们才会愉快地回到阅读之中。但如果这段经历反反复复充满痛苦,那么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学校阅读者,而不是终身阅读者。(《朗读手册》[美]吉姆-崔利斯著 沙永玲 麦奇美 麦倩宜 译 新星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
从幼小衔接发展习性,到拓展思维,书房的工作是科学的、务实的,是可以公开让整个社会审视、参考的。
第一节 阅读根本是快乐的事
人类天性是追求快乐的。
刘卿老师给我们说出这个判断,然后,他一改以前交流的风格,开口就讲起他所掌握的理论资源,这更使我们明白:创新确实不是天上掉馅饼的事儿,创新需要太多的积累。
——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叫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王明阳《训释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引自熊秉真著《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台湾版)麦田出版2000年版。)台湾学者熊秉真评价此语说:“……过去中国人所有谈幼教或人生哲学的论述中,从来未尝把“教育”与“快乐”并列。”
——李利安·H史密斯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强迫儿童阅读那些他们不想读的书。他们用高超的技巧和不懈的坚持,维护着他们选择的自由。他们或许并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令他们拒绝某一本书,而接受另一本书,因为他们的判断很少具有理性分析色彩。由于自身的天性、对趣味的崇尚,以及“不做任何不愉快的事情”等等原则,即使读了那些不是自己选择的书籍,儿童也一定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加拿大]李利安·H史密斯著《欢欣岁月》梅思繁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版。
——儿童学的鼻祖斯坦利·霍尔则说:“就儿童而言,兴趣具有神圣的意义,因为儿童的兴趣会在其成年时成熟,正是这种冲动创造了所有知识,使人成为自然的主宰。所以,如何满足兴趣正是教学法的所有任务。”((美)斯坦利·霍尔等编:Aspectsof Child Life and Education前言,THE ATHENXUMPRESS1907年版。)“兴趣具有神圣的意义,如何满足兴趣正是教学法的所有任务”,这正是儿童教育的真知灼见。
——教育家孔子早就将学习者分成了三个等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不仅会学习,而且最能体会学习中的快乐。如果不信,请看掌握口语的幼儿,在乐此不疲的学习状态中,他们学习的效率、进步的速度,不令人惊叹吗?我坚信,如果小学语文教育也能在快乐中展开,孩子们的巨大的语文学习潜能就会被激活,就会变成丰硕的教育成果。不要以为大人们每天在孩子耳边叨唠着“学习!学习!去学习!”孩子就会真的喜欢学习;也不要以为把课外书塞到孩子的手里,孩子就会喜欢读它。事实上,好书使孩子们喜欢阅读,坏书使孩子们讨厌阅读。
——教育方法当以兴趣为本,这是教育理论所认定的一项原则。皮亚杰的学习认知理论指出的完整的思想活动必须遵循的次序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求知兴趣的唤起”讲述缺乏趣味性的教材,是无法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方法的,从而也是难以唤起学生求知兴趣的。而趣味性恰恰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特质之一。富于趣味性的儿童文学将会将深谙儿童文学魅力的语文老师引向趣味化化教学之路。
——朱自强说过,需要对趣味性的内涵做一诠释,他所主张的“趣味性”不是单纯的感官娱乐,而是一种心灵愉悦、精神满足的状态。“趣味性”不是对艺术性、思想性、语文教育价值的消解,而是对它们的深度激活。他所主张的“趣味性”是多元的:游戏性、幽默感、驰骋想象、心灵感动、人性智慧、知识探求等等,都是趣味性的构成元素。(《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朱自强著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2015年9月第一版,第133-136页。)
然后,刘卿老师随意地给我们谈孩子读书的快乐,在孩子的心里,起初并没有玩耍与学习的区别,只有快乐与不快乐的区别,学习可以是很快乐的事,阅读更是其乐无穷,由于观念和引导的差异,孩子慢慢往不同方向变化。成年之后则经纬更加分明,成年世界里,无论人们对工作压力有多少抱怨,在每个领域都依然有很多人,他们完全发自内心,勤勉精进,忘我并享受着工作,而且往往最后有所成就的,就是这部分能够享受工作的人。
成就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能够享受各种乐趣,已是此生无求,工作和学习尚有无限欢愉,更何况阅读,阅读的乐趣,不需要费力去挖掘,直接拿起书本就可以了。得意时,拿起书本看别人恣意人生,或者虚怀若谷;失意时,看主角韬光养晦,沉静安定;匆忙时读读诗词歌赋,想想闲云野鹤;安静中,体会书里曲折离奇,荡气回肠。难怪古今中外那么多圣人、伟人都说,有书作伴,夫复何求。
我们平常人,从书中所得的享受,也是文字无法言尽,我最喜欢的两种解压方式,一是运动,一是读书。尤其每到晚上,不喜各种都市热闹,唯享读书。那份源自内心深处的安静与喜悦,实在妙不可言!每当读了一本真正的好书后,常会觉得自己与读书前相比,仿佛判若两人,有时甚至感觉好像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一扇门,自己有了明显的成长,变得坚强、勇敢、高雅。这种感动不断积累,慢慢充实我们的内心,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真正的快乐,正是源于心灵世界的不断丰满、强大。
孩子和大人一样,孩子在书本中体会到这样的感动与满足时,心灵的广度与深度也会跟着扩大。内心充实就是幸福,而幸福是孩子成长的源泉。每逢假期,书店、图书馆里,孩子们挤坐在地上,手捧书卷,几个小时一动不动,若没有心灵的享受,活泼的儿童不会这般安静。家长们也常常发现:爱书的孩子,埋头书册时,呼不应、叫不答,因情节有趣,独自一人开怀不止;或因书开启了思考模式,每天缠着父母问不完的“10万个为什么”。 当然也有的孩子没有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或者说还在探索的路上,为人父母、师长,我们有责任,将阅读的快乐,自然而然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让孩子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拥有快乐童年,并从此,开启幸福人生。
第二节 选择发扬孩子习性的故事
我知道,一个人在一生中能读完的书不超过2000册,并且其中大部分是在学校学习的几年时间里读的(一半以上的书),因此,我极其严格地挑选少年时期的必读书籍。于是就建立了“少年期金色图书室”。这里有专门适合少年阅读的最有趣的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1日第一版,第三卷,第586页 )
为了研究孩子的习性、兴趣,刘卿他们从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规律方面进行考察。
毕竟书房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上了小学才开始来的,“幼小衔接”是个社会性课题,在书房也有阅读方面的幼小衔接的情况,怎样实现良性的过度,是一个现实问题。“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空洞的,没有实践验证的理论是盲目的。”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反复实行,才能初步得到正确的结果;然后再进一步结合、实行,提升结果;然后,再继续,巩固成果。
口语到书面语的过渡
关于口语书面语的区别,维果斯基说:“在言语中,还有其他重要的功能区别,其中一个区别是对话和独白之间的区别。书面语和内部言语代表独白;而大多数情形中,口头语言则代表对话。”
“在书面语言中,由于声调和主语知识均已排除,我们被迫使用更多的词,并要确切地使用这些词。书面言语是最精心组织的言语形式。”“口语的速度是不利于系统阐述的复杂过程的——它没有时间仔细琢磨并选择。对话意味着直接的未经事先沉思的发声。它由一些回答和巧辩组成;它是一系列反应。比较而言,独白是一种复杂的结构,可以从容不迫地和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精心组织。①”注意,这里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把书面语与口语引申到对话、独白。这样就便于我们具体阅读工作中的辨认。然后,他又进一步分析独白与对话的各具特点,复杂程度的不同,以及适用场合。提示我们做更细致的思考。
对儿童(其实成年也是如此)来说,掌握书面语要比掌握口语难很多。维果茨基在《思维与语言》一书中指出了两个原因:书面语的“最初发展也需要一个高水平的抽象。它只是在思维和意想中说话,缺乏口语的乐感、表达力和抑扬顿挫性”,“书写还要求儿童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活动”,“书面言语的这些特征解释了为什么它在学龄儿童身上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口语的发展。这种不一致源于儿童十分熟悉自发的、无意识的活动,以及缺乏抽象的、深思熟虑的操作技能。②”(①②[俄]列夫·维果斯基著《思维与语言》,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158页,第109-111页。)
所以在低年级要用口语形式的文体的学习,为儿童从口语能力向书面语能力发展搭建桥梁。如果列举具体文体,有儿歌、民间文学(生活故事和童话)、口语叙述的创作故事、图画书等。
正是通过这些细微的辨析,他们审慎地选定适合的故事,要求首先是符合儿童心理成长阶段的,对儿童心性发扬有帮助;其次又可以适当增加阅读“难度”,以便训练儿童的抗挫心理。
字词与文章的关系
古德曼指出:“阅读不是辨认单字,而是理解文章。”
古德曼还揭示出“控制字汇”的严重后果——“我想说的重点是,如果你控制字汇,就会制造出不真实而且不可预测的文章,真实的文章会自己控制他们的单字。”
古德曼还说过:“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当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我们使用语言的目的时,语言的学习最容易。”([美]kengoodman著《谈阅读》(台湾版),心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实际上,这个古德曼的研究成果言简意赅地说出了阅读的一些深层次、原则性问题。——恰恰就是刘卿老师说的“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读书方法。就是说,我们越是刻意注意“字、词、句”的学习的时候,我们越不容易掌握它们。实践证明,刘卿老师“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真的不是他自嘲的“瞎猫论”“运气好”那么简单。
说啥呢,开玩笑“你看到贼吃,你看到贼挨揍了吗?”——刘卿在实践过程中反反复复查阅的资料、思考的问题、阅读的童书等等,所有付出的辛劳他跟谁说呢。
另外,书房新媒体部门开发音频课程“读唐诗”“讲故事”“听名句”等等项目,也都参考了刘卿老师的实践经验——关于阅读与语言学习的优选路径,“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当孩子们在约读书房的教室里享受阅读、学习的轻松愉快时候,孩子们愉快的笑声,也许就是刘卿老师他们这些艰苦的探索者们最大的欣慰。
第三节 选择拓展孩子思维的书
许多记录显示:早慧的孩子对他人的朗读的节奏表现得缺乏耐心,因而更喜欢自主阅读。——其实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引导尽早开始自主阅读,尤其是中国人,学习的是汉字。蒋勋说:“在欧美,常常看到学童学习语言有'朗读’、'记诵’的习惯,训练依靠听觉掌握拼音的准确。汉字的语文训练比较没有这种课程。汉字依靠视觉,在视觉里,图像的会意变得非常重要。图像思考也使汉文化趋向快速结论式的综合能力,与拼音文字靠听觉记音的分析能力,可能决定了两种文化思维的基本不同走向。”(蒋勋《汉字书法之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第12页)
这也是刘卿老师提出自主阅读的理论根据之一,在此基础上,他们设计阅读课的引导方式。
当然,要参考的理论很多,必须是博采众长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才能让人打开视野,开创事业。比如刘卿老师又提到下面的理论。
1997年,布约克沃尔德在中国出版了一本令我们耳目一新、深受震动的书——《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这本书提出这样一个结论:“本能的缪斯”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说到“缪斯”,我们自然知道这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文艺女神。布约克沃尔德教授在这本书中研究了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发育过程中,“本能的缪斯”的显示、作用、重要性,揭示出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和人们的固有观念因对此缺乏认识和理解所造成的形形色色的压抑。
布约克沃尔德说:“年幼的儿童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掌握语言和各种社会文化习俗——这在全社会都是一样的,他们的策略是什么?人类创造性的基本功能是什么?我们怎样去理解游戏、歌唱和韵律——中国字的'韵’——的意义?当孩子们远不知道词语的知识性含义之前,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将它们作为交流和学习的基础了。那么多的学校,是不是理解这种强有力的人类涌泉的意义?是不是能让本能的缪斯坦然地、矫健地显现在每一个孩子的歌唱中?抑或是只能面对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在太多的国度里,太多的学校对本能的缪斯在人的存在中那种生命般的作用,知道得太少。这种作用不仅与教育和学习相连,而且作为一种基础性的生命力量,出现在从新生儿第一次与母亲相嬉戏的声音到暮年时分人生的最后阶段。”([挪威]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著《本能的缪斯——激话潜在的艺术灵性》中文版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布约克沃尔德是音乐教育家,这里,他强调的是孩子艺术的天性,对人类语言的与生俱来的领悟能力。他担心这种天赋会被学校教育摧毁了,他希望这种创造性潜能得到保护、开发。
约读书房的工作一定是考虑了这种观念的。
但是,刘卿老师说,我们也应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他认为,学前儿童就存在着两种思维类型。一类儿童的思维是艺术思维,形象思维(审美)占优势,而另一类儿童是逻辑分析思维占优势。这两种思维类型影响到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见《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二卷,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52页。)
艺术与逻辑,确实是各有其侧重,他和团队老师们的意见是一定要兼顾,兼容并包才能百花齐放——有个老师这样说:“天上那么多云彩,你知道哪一块准下雨吗?”
所谓“真理越辩越明”,经过反反复复的讨论,大家越来越清楚书籍选择的标准,进而也就越来越清楚对每本书引导阅读的重点所在。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伟大的毅力来自伟大的目标”,标的清楚了,老师们的工作热情与工作能力自然就焕发出来了。
第四节 静待花开——成就巩固阅读兴趣
如果少年一直把书本看作是新鲜的、不能得到解释的奇妙的东西,如果年轻人努力去独自探索这种奇事的奥秘;如果在青年人中间出现许多迷恋书本的怪人,他们把书本看作是高于一切的东西,那么,用任何强硬的手段都无济于事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1日第一版,第三卷,第600页)
刘卿老师强调阅读没有检测标准。但是我们想阅读无论如何还是应该有一个检测标准的吧?确实有一个,就是时间。
就像杨国茂老师经过三年实践得到的认识:我们不做指导,我们只是提供体验——春天的百花盛开,它们需要做修剪、插枝吗?不需要,我们只是浇足水分就够了。然后——静待花开。
静待花开?——我们禁不住又要问他:你觉得爱阅读和不爱约读的孩子区别在哪里?
刘老师果断地回答我们:
爱阅读的孩子双目是有神的、灵动的、自信的;不爱阅读的孩子,眼睛像蒙了一层雾,眼神中少了那份灵动与清澈。具体来说的话,喜欢读书的孩子成绩一般要比不读读书的孩子要好,而且主动性比较强,父母操心的也相对较少些。
读书虽不会对成绩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无形的改变着孩子的思维方式,每天沉浸在文字的海洋里,对文字的敏感度会增强,理解力也会提高,只要坚持,我想提高语文成绩只是早晚的事。
至于其他学科。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比如数学和科学,孩子数学兴趣不高,可以先从启蒙读物读起,到更高程度的专业书籍循序渐进,寓教于乐——经典童书中应有尽有,作者们充分根据孩子的学习心理课程创作,孩子想偏科都不容易。我们选择的阅读书目更加注重了综合素养的培养,并且还在不断地微调。
有一点我有切身体会,都说女孩子上了中学学习成绩会下降,所以我特别注意安排孩子们循序渐进看数学类课外书。曾经的学生中,很多女生现在已经到了八、九年级甚至高中,她们的数理化没有偏科,而且没有参加任何课外补习,我想应该归功于小时候的理科书籍阅读吧。
然后,刘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特殊的例子,是他辅导过的一个女生,崔xx,现在考取了美国的一家大学。大二,会记专业。
暑假,崔xx自美国回来。特意到书房看望刘卿老师等人,随意给老师们讲了一下自己的心得。
初到美国,一切都觉得新鲜,当然,语言障碍成为最痛苦的地方。上课时只能听懂一句话中一半的词,另一半则靠猜。就这样硬着头皮听了一个月之后,慢慢开始习惯。幸亏当年我在约读书房的阅读课上形成了大量阅读“不求甚解”的学习模式,能够迅速接受大量知识,虽然陌生但是不排斥;加上长期阅读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知识构架,关键时候理解力提上来了。然后,厚着脸皮去跟各种人聊天,去找language partner,去教堂,参加基督教聚会(因为他们和善且愿意帮助人)。就这样用尽各种办法,在日常交流中算是能听懂个80%。
语言障碍克服仅仅是第一步,美国的大学学分要求十分严格,要想拿到好成绩,只能靠自己。考试不通过,学分就修不够,学分修不够,自然就毕不了业。国内高校中个别作弊的行为在这里是行不通的,考试之前经常刷题、复习到凌晨。又得说是长期训练的阅读能力帮了大忙,我比同时入学的大陆学生读书快一点,平时看不出来,但是到了高负荷、高速度的时候,优势渐渐显露。
许多人对留学生还是有偏见,认为都是富二代为了逃避国内压力贪图享乐才送出去留学。当然,在我认识的人当中存在这种情况,整日沉迷各种party,不务正业,我不知道他们能用什么方法拿到毕业证,我甚至怀疑他们可能毕不了业。但是我认识的大部分朋友不乏家境十分优越,完全可以挥霍度日,但是他们一样该玩的时候玩,该学的时候也落不下。有时候我们对富二代总是有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认为他们都是纨绔子弟、不务正业,但其实他们往往更努力,他们深知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更重,更是由于家庭的优越能让他们在教育方面能够享受更优势的资源——有个很明显的共性,就是他们都有大量阅读的经历,他们的能力及眼界更开阔,在日常学习中表现也更为出色。
……
经历过大大小小的事情,绝望的时候比如写了几天的方案在deadline之前的凌晨四点电脑崩溃,无助的时候比如拖着一瘸一拐的脚一张桌子一张桌子地擦干净,害怕的时候比如遇到黑人大叔抢劫。
其实要问我在美国最大的收获,并不是我学到了什么理论上的知识,也不是我的口语提高了多少,而是眼界的开阔,思维的开放,独立生存的能力,不停止奋斗的力量,以及哪怕挤着公交车也怀揣最美好梦想的执着。
在美国,我知道了所谓的奢侈品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也不是什么身份的象征,而是当你需要的时候,它是有价值的,当你不需要的时候它与同类品牌别无二致。美国的商场不管是倩碧还是雅诗兰黛,不管是fresh还是lamer,都是一样的小小的柜台,没有装饰的很豪华,没有势利的柜姐。你需要的时候它才是奢侈品,现在不买仅仅是因为现在买不起,而并不是因为拥有了奢侈品才象征了你的身份。你的身份、地位、能力从来都不是靠这些外在的东西体现的,而是你拥有的内涵、经历以及成绩。我很感激这段经历,让我早早便对这些容易迷惑人心的东西认知明确。——我又忽然想到约读书房老师们给选读的书目,也有这种价值观,就是平等地推荐各种书籍,不划重点,不强调积累素材,让我们自己发现。这样关键时候才更能够运用。
不要停止进步,一旦你停止进步,就会被淘汰,社会其实很残酷,没有那么多人情能保障你一辈子都衣食无忧。就像考试,你不学习就会fail,你作弊就会直接影响你的毕业,世界上没有那么多捷径可以走。唯有自己的努力才不会被辜负。
所以,加油吧,对于我来说,不停脱离舒适圈,不停折腾可能才是我更喜欢的生活方式。而阅读,过去大量的阅读和习惯性的不停地阅读,保证了我很勇敢、很快乐、很顺利地走向未知领域。
第三部分 阅读课——怎样炼成?
不记得哪位哲人说过:这世界上从来不乏满腹经纶出谋划策的智者,但是总缺乏埋头实干的人。
阅读的意义再高大上,也离不开把阅读当成事业来做、脚踏实地一点点把它推广开来的人。阅读课就是这样一群人这样的一个运作,新生事物都是稚嫩的、软弱的、蹒跚的,但是它在成长、在前进、在吐纳。尤其是当越来越多青春的智慧融汇进来,越来越准确的路径方法探索出来,越来越明朗的前景开拓出来;帮助越来越多的孩子打开了学习的思路,积极快乐地取得优良的成绩考取适合的学校……
但是他们不说话,他们只是做。
——约读书房,一年读完40到50本好书。
我很幸运,有机会近距离观察、逐项跟踪、切身融入这个事业,阅读的事业;认识一个充盈使命感、自豪感与压迫感的创造未来的团队,践行者团队;他们脚踏实地盯住阅读课这个点,尝试、探索、创新,稳稳地走在事业最前端。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有句话,载入经典的《论语》:“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要了解阅读、进行阅读、推动阅读吗?最便捷的路径应该是看看这个行业领先的状况。看看他们在做些什么,阅读在往什么方向走?
然后,再对照我们自己家庭里的具体情况,一定会有所启示、借鉴。
——阅读基本原则的探索;
——阅读前准备教材课件的“正宗心法”;
——阅读时的“武功招式”教导技法;
——阅读后持续不断的引导;
——各年龄段推荐书目及阅读建议。
第六章 阅读是一个可持续的事业
既然我们说阅读成果可以交给时间检验,那么完全可以判定阅读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如果有人专门、专心来做,那必然就是一个事业了。
本章,我们尝试在事业的角度对阅读本身做一下观察。
实际上,一个行为要想对社会生活产生真正的影响,大到社会风俗,小到家庭习惯,都必须是一个“事业”在影响,而不是一时的兴趣。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个体,所谓“开卷有益”的古训是值得遵循的,但是,阅读绝对不是一时的兴趣就会奏效,也不是随意的翻阅就能领会。
约读书房的理性实践会给我们在方向、方法、模式等几个环节提供指导。
第一节 阅读有层次与方向
选择正确的方向
鲁迅先生说过“人生识字糊涂始”,是的,阅读一般也是这样,只有读过大量“没有价值、没有营养”的书之后,孩子才能发现书籍的不同的价值并开始主动选择吸取营养。这个孩子的表现正像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阅读的一个发现:“当一个青年一旦和一本有益的书交上了朋友时候,他便会越读越认识到自己知道的太少,但这种认识不会使他感到失望,而是在他面前展开一个无止境的认识的世界。书籍在他面前打开一个新的天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1日第一版,第四卷,683页 ) ”这时候,我们说这个孩子的阅读才是走上了正确的方向。
约读书房大观园校区有个有趣味的案例。这是一个小学生,他之前已经很爱看书了。还有个情况,他爸爸一直领着他打游戏,玩游戏对这个孩子呢是开放性的,所以说他对游戏就没有强烈兴趣——因为他爸爸让他玩游戏。这样呢他反而就喜欢看书,但是他最喜欢看的只是校园小说,两个小时一本、两个小时一本,看得非常非常多,全部是校园小说,他妈妈夺都夺不下来。逢人就说这孩子痴迷“垃圾书刊”不可救药——别人家是愁孩子不读书,她也愁,愁孩子读书,哈哈。
后来,他妈妈带他来到约读书房试听了一节课。听了一本书,好像是一部人物传记——《范蠡》还是什么什么的。然后,上完课出来之后就说:“妈妈。如果不是在约读书房上这样的课,听了这样一本书,我是从来不会看这种书的。现在听完这节课,看了这本书,就感觉以前看的书太幼稚,太幼稚。”所以他们就直接报了两年的课程。
阅读的层次分解
朱自强在《儿童文学概论》一书中,指出儿童文学具有六大特质:现代性、故事性、幻想性、成长性、趣味性、朴素性。其中“幻想性”“成长性”,就分别关涉儿童的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自我人格的塑造。(《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朱自强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2015年9月第一版,第99页)
想象力,是人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儿童文学也具有这一思想。理解、认识儿童文学的价值,需要抛弃短视的“功利”态度。“大人们普遍持有一种态度,认为信息类的图书相比其他图书对儿童更有益,因为他们能给儿童提供重要的知识,帮助他们顺利走上人生之路。但是他们忘记了,儿童本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够使他们在某一天自发地转向一切让他们感兴趣的知识之源。①”因此,李利安·史密斯推崇的是具有想象力的“创造性的书籍”——“创造性的书籍也许并非百分之百使用,但它们也以另一种方式培养的心智他们会给儿童眼界与意识,美与成长。只有跟比自身深宽广宏大的事物接触以后,只有当心智被他们'拉伸'得更宽阔,逐步走向想象的方向,人才有可能成长。②”。①②[加拿大]李利安·H·史密斯著《欢欣岁月》梅思繁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版,第39~40页。
刘卿老师给大家分享,指出以上是以内在的视角观察书籍(故事)自有的构成,而得到的特质。这个方向的剖析可能更有助于童书的写作,便于作者掌握表达的分寸、锤炼技巧。而对于指导孩子阅读呢,应该从外部进行相对客观的观察,结合小读者的成长规律 ,再对照、参考上面的六个特质,提炼出来一些指导层次。
恰好,朱自强先生在这方面的研究做了延伸,他给我们展示了“六大原则”可供参考,具体如下:
我在建构儿童文学阅读理论时,提出儿童文学教学法应该遵循的六大原则:趣味性、感性化、整体性、人文性、意义生成、形式分析。(《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朱自强著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2015年9月第一版,第133页)
一、趣味性
这个原则对整个阅读课的风格确立启发很大,或者说特别符合约读书房一直以来的工作实践,是被现实证明的。梳理出来,确立为原则,可以更有力地指导实际工作。
二、感性化
就是要尊重儿童成长、发展的现实规律,在阅读课引导中有所取舍。即便是同一部书,同一个道理,可以讲得更直观、更具体。
三、整体性
这里涉及到一个“新理论”——与我们传统的观点不同,整体性是“语言和文学本身”的整体性。
比如:语文教学有一句套语——“字、词、句、段、篇”,其结构顺序是由下位的字、词起。自下而上排列组合的,最上位是“篇”——文章。朱自强认为这种自下而上的文章观是受了刘勰文章观的影响。刘勰讲的是“人之立言”——言语,但是却忽略了言语创造需要的个人的心理机制。
再比如:笔者曾经与一位济南的老师辩析“潭面无风镜未磨”(唐朝刘禹锡的《望洞庭》)这句诗的“诗眼”,我曾经在阴雨弥漫中走近岳阳楼,瞭望涵浑缥缈的洞庭湖,自认有切身感受,所以激赏“未”字之传神细微;而那个老师一口咬定是“磨”字——结果没有辩出结果。现在以“整体性”的阅读原则来看,“镜未磨”能够分开吗?原来我们都在“瞎子摸象”啊。
四、人文性
“人性”的问题其实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主要是如何遵循儿童成长的天性。
五、意义生成
看起来有点复杂,“你从文章读懂的意义取决于你带到文章里来的意义。”也就是说,读者在建构一篇文章、一本书的意义时,与作者写下了的文本的意义相比,读者“带到文章里来的意义”更具有意义生成上的决定性。
也就是尊重阅读者积极主动的理解、想象。
六、形式分析
对文学作品进行形式分析,才会深层地进入它那独有的语言世界,发现这种独有的语言形式与作品的思想或情感内容的关系。
这方面的原则是老师们一定要注意的,可能因为学生的年龄段的关系,不必要在每次阅读都做这样的分析,但是有了这个原则之后,遇到显示非常优美的文本就会特别提醒孩子们注意,就会更有策略、技巧地给他们分析。
探索自我的阅读定位
在深度的理论梳理之后,刘老师返璞归真,回到最通常的“四层分类”形式,就是:浏览、略读、精读、赏析。这样就把阅读层次的问题简化了。
简化之后,再探索阅读课适当的定位,便于老师们共同遵循,更便于对广大家长做推介、普及。就像大哲学家黑格尔说的“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是根本不同的。”刘卿老师把阅读指导定位在略读和精读之间,实际课程设计会根据具体的材料做适当的升降,因为是真正的深入浅出,所以老师们会很准确地把握这个分寸。或者说有了这个定位之后,更容易做课程设计的详略取舍。
第二节 阅读之路探索者的迷惘与快乐
把每个学生引导到书的世界中去,培养他们热爱书籍,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什么地位。要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求,就必须让他们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确信你今天没有重复昨天说过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1日第一版,第二卷,第624页)
刘卿老师读MBA的时候接触到一个理论:“道与术”的辨析、运用。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学术积累使他们在阅读教学探索的路上有所取舍,少走了许多弯路。
但是我们又发现网上流传过一组格言,其中传为李嘉诚的话说:“人生中的弯路,一步都不会少。”
哈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各种各样的“术”被引用到书房里来:思维导图、快速阅读法、快速记忆法、朱自强的“十八种教学法”、美国学者的“四阶段阅读法”等等
并且这些“术”之间也有层次的不同,比如有的就是专门指导读书的,有的则是相对抽象的不仅指导读书也可以指导决策等其它领域,相对宏观略高一个层次,如思维导图(按,袁召起在《开家赚钱的店》将此类方法定义为“法”——共计“道、法、术”三层次)。
刘卿老师的态度呢?
刘卿老师对“新事物、新理论”总是积极接触的,他会认真地考虑接受这些技巧,如果有可取之处他就想方设法采纳,但是他也会积极地破解其中的“玄虚”。
快速记忆
有一天,过去做学生培训学校的两个同行上门拜访,他们这次是推荐“快速记忆”培训术。对方的说法很合情合理:你们推广读书取得了这么大的影响,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可,好啊。可是有时候读了记不住,如果再教给孩子“快速记忆法”,让他们在多读书的基础上“过目不忘”那不是锦上添花了吗?
哈哈,好是好,但是怎么个“过目不忘”法呢?效果怎么样,能不能给现场演示一下啊?
好,马上“现眼”——对方拿出几本书来,想请刘老师随意指定一章,他们读一遍然后精准背诵。
刘卿老师说,这样吧,我桌子上这本书您读一下,给我们复述一遍,好吧——是一本很大众的书《三国演义》。
想不到,这一来对方迟疑了。然后,顾左右而言他;然后,就走了。呵呵。
他们走了。刘卿老师给我们解释:快速记忆是有效的,但是最大的适用范围在数字方面,其次是简单的语句。我们看电视上的“记忆天才大赛”最多的是记数字,其次是家具、文具组合。那是有原因的。但是,《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逻辑严密、头绪众多,他们就没有优势了。算他们识时务,所以痛快地走了。
快速阅读法
又一次,“快速记忆”走了不久,“快速阅读法”找上门来了。
这次还是那个说法:你们推广读书取得了这么大的影响,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可,好啊。可是有时候读得慢,如果再教给孩子“快速阅读法”,让他们在多读书的基础上“一目十行”那不是锦上添花了吗?
可以啊,具体是什么结果呢?是怎么个“一目十行”法呢?效果怎么样,能不能给现场演示一下啊?
好,马上“现眼”——对方拿出几本书来,想请刘老师随意指定一章,他们准备迅速翻阅,并详细复述。
刘卿老师说,这样吧,我桌子上这本书您读一下,给我们复述一遍,好吧——还是那一本很大众的书《三国演义》。
想不到,这一来对方迟疑了。然后,顾左右而言他;然后,就走了。呵呵。
他们走了。刘卿老师给我们解释:快速阅读是有效的,但是最大的适用范围在童话故事方面,其次是语句简单的童谣、寓言。我们看电视上的“读书天才采访”说一年甚至能读几百本书,不过都是一些绘本和武侠小说。那是有原因的。但是,《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词语丰富、人名众多,他们就没有优势了。算他们识时务,所以痛快地走了。
关于“快速”的途径问题,刘卿老师说主要坏在虚假宣传,一些别有用心的操纵者故意夸大其词,过度宣扬其有效的一方面,误导了家长。当然,家长也不应该谈虎色变,应该放平心态,“拿来主义”借鉴它的长处,主要是看人家怎么处理信息——“捷径”没有,但是规律可寻。
“思维导图”
前面那两位刚刚走了,这边很快又来了一位朋友,是来谈判合作“思维导图”的。这一回刘卿老师还是热情接待。但是他没有兜圈子,开门见山地说了,告诉对方:思维导图很有用,但是我们这个阅读课用不上。
然后,回头他又给大家讲解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思维导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来表达思维的工具。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 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
刘卿老师的态度很明白:思维导图不适合用来做我们的阅读技法,恰恰相反的,与我们的阅读课方向相反。——它是“有求必应”一定要迅速导出一个明确的结构;而我们是“不求甚解”只在培养一个朦胧的感觉。
但是,老师们可以学习一下,如果有时间可以学习一下。其实我们做课件设计,有时候就借鉴了思维导图的思路,只是没有说破而已。
至于学生专门学习它呢,也是可以的,需要因人而异做出判断。
牛顿自己说他有幸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也可以说有许多“弯路”前人替他走了,而他恰恰预先吸取了前贤的教训。
刘卿老师也说:宁可我们多走一点弯路,但是一定要给孩子们探索一条相对平坦的大路。
这种探索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形成基本的模式。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模式的锤炼越反复,其运用反而越容易。
第三节 阅读课的基本范式——引导、陪伴、讨论
让孩子爱上阅读,一年读完40到50本书。
爱是最有力的约束,简单是最有效的技巧。——关于阅读课的三步曲
阅读课的创始人刘卿老师甚至这样说:
我们清楚,我们的工作不是在“导航”——阅读行为自身是一种建立方向感、导航的过程——我们只是激发兴趣。我们不能承诺任何具体结果。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不存在“好书”这个概念,只有适不适合的书,能够渗入孩子心灵的书,就是所谓的好书。
一年的时间,竟然探索出这样两条不确定的结论,是不是太“虚无”呢?幸而还是有个明确的轮廓树立起来了,就是:引导、陪伴、分享[注]这样三个步骤。
这是普遍性的规律,能够对众多家长调整心态有积极的启发作用。
[注]:每次两个小时的课程,50分钟由阅读老师以演讲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书籍,休息。然后50分钟时间集中默读,最后20分钟安排同学们分享。
“引导”的方法技巧我们在第三章(第一节、附二)有专门的展示了,下面我们看看家长对“分享”的真实认识。
一个家长的随堂笔记
今天和13个小朋友呆了2个小时,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很惊讶,什么时候开始小孩子变得这么聪明了?想象力竟如此的丰富!同时自己又觉得很汗颜,想想自己7、8岁的时候除了看几个动画片,知道点动画片里的人物,其他的大概也不知道什么了。
一句“女孩子在公共场所换衣服,如果被男的看见了那不是耍流氓吗”?引得大家哄哄大笑,这是老师给孩子展示英国皇宫更衣室时,一个小男孩说咋没有帘子呢?接着一个叫姗姗的小女孩说出来的那句话,她仅仅8岁。
如果当你被问“守护监狱的'小粉丝’会是什么”?我想大人的答案定会千篇一律——狱警。可是这13个小孩子却说出了十多种答案,人、蟑螂、乌鸦、老鼠等等。说道乌鸦时一个小男孩还模仿乌鸦的叫声,而且模仿的还很逼真。这是关于乌鸦守护伦敦塔数几个世纪的传说。答案是乌鸦,你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吧?
如果不是这2个小时,说什么我也不会相信7、8岁的小孩子能理解英国女王加冕,更不会相信他们能从西班牙特拉法海战联想到自己的爸爸玩游戏总是喜欢选择西班牙。一个皇冠的照片他们就能问出数不清的问题,这个皇冠多少钱?老师你去过英国皇宫吗?下次去的时候可以带上我吗?老师你会选择爱德华作为你的男朋友吗?
王子爱德华回到皇宫后会报复当时自己留落在外时欺负他的人吗?——老师不断地抛出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想象,孩子们会给出不同的答案。然而日常生活中,孩子问“为什么”时,父母总是急于给出答案,而不是反问“你觉得呢”?不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孩子会误以为凡事都只有一种答案,如果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是很可怕的。
如今电子设备和网络的发达加之各种各样的诱惑,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更别说小孩子了。小孩子更喜欢看眼花缭乱的动画片,他们在不知不觉的接受着被编剧安排好的结局而不是自己去想象,久而久之会慢慢失去思考的能力。而读书却不一样,没有画面,只有文字,小孩子就不得不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时间久了,想象力也会越来越丰富。
父母不妨向约读书房的老师学习一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阅读之后不断抛出问题去问孩子,让孩子自己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你会发现孩子给出的答案有时候甚至比真实的答案更精彩,更生动。长此以往一定会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约读书房的老师对我说:“你别看这些孩子现在这么活泼,想象力那么丰富,这些孩子刚来的时候都很安静,现在问题多到我都回答不过来,这都是'阅读的力量’。帮助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文字的海洋中任意驰骋,习惯一旦养成,想象力自然而然也就有了,不是吗?”
附:优质课展示
《霍比特人》讲课稿
周慧
【导入】
首先给大家展示一下文学史上非常经典的一个开篇:“在地底的洞府中住着一个霍比特人……”那么问题就来了:地底的洞府长什么样子?霍比特人是人吗?他们长什么样子呢?(学生们看到PPT哄堂大笑,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霍比特人可能住的地方很糟糕,有的说霍比特人长得像老鼠……)
本书的作者托尔金由这样一个简短的开头,竟然写出了一个系列的故事,并且创造了一个宏大的世界,不得不令人惊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个神奇的世界!
【介绍作者和系列作品】
刚刚说到作者由这一个开头竟然写出了一个系列的作品,咱们今天读到的《霍比特人》只是其中的第一部,也是最简单的一部,托尔金后来又陆陆续续写出了《魔戒》、《精灵宝钻》等书。同学们可能以为《霍比特人》的故事会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其实不是的!就好像我们的世界有起源、有发展、有历史一样,托尔金笔下的中土世界也是这样的。这就意味着作者在脑海中构想出了一个世界!而霍比特人的故事只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小部分。(学生们对PPT中展示的这么多系列书籍表示很震惊。)
说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会想,老师,这个作家这么厉害,他是怎么虚构一个世界出来的呢?接下来让老师来隆重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J.R.R.托尔金。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他的成就:他的书是奇幻作品的鼻祖!我们熟悉的《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女士、《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R·R·马丁等都是他的粉丝。总之非常厉害!而且托尔金还是英国有名的文豪,天才的语言学家,生于1892年,1973年在牛津逝世。1925年开始担任牛津大学教授。1972年3月28日,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发的大英帝国指挥官勋章。其作品至今全球已畅销2.5亿余册。
大家看这本书的时候可能会想:语言文字看不出来他是什么教授啊,挺简单的!是的,咱们手里拿到的《霍比特人》其实最早是托尔金写给孩子们的睡前故事!像这种编过英语词典的语言学家、大文豪怎么能满足于只写一个睡前故事呢?于是这个故事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系列的故事!
为什么托尔金要去写这样一个睡前故事呢?
托尔金和好友刘易斯都对古老的神话传说感兴趣,却读不到任何本土的相关作品,没有怎么办呢?所以最终他们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于是诞生了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和托尔金的这些作品。(托尔金曾经说过要为英文写一则神话。PPT中展示了托尔金的信件,跟孩子们一起简单总结了一下希腊罗马神话的特点。)
好,说到这里,我们知道了托尔金之所以要写《霍比特人》和《魔戒》,是因为想自己创造英国人自己的神话。所以,对托尔金来说,创造一个世界,永远高于讲述故事,小说只是托尔金中土世界的冰山一角。在构思情节之前,他就创造好了中土的地理、历史以及语言。
我们读到的《霍比特人》或是《魔戒》只是漫漫历史长河中小小的一部分故事。除此以外,托尔金还耗费大量的精力编写了中土世界编年史等著作。目前我们能读到的中土世界的故事除了这四本书以外,还有《精灵宝钻》,讲述了中土世界非常遥远的历史。(学生们渐渐明白了霍比特人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中土世界的一个部分。)
除了有自己的历史以外,中土世界的种族,无论人类、霍比特人、精灵、矮人、树人都有自己的语言。托尔金在书中发明了昆雅语、辛达语等15种语言,每种都有严格的词汇、发音和语法规定。也就是说你认真跟托尔金老先生学,就能学会精灵语,当然这世上除了托尔金老先生也没有精灵能跟你通过这种语言交流。(说到托尔金还为这个世界创造了语言,学生们表示非常佩服!)
有自己的历史、地理、种族甚至语言,为这个世界写了几十本书甚至还专门编写了词典,这个世界上能穷其一生去创造一个虚构世界的作家,除了托尔金,很难再找出第二个。所以他的作品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这里跟孩子们简单互动一下:如果你要创造一个世界,你会创造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孩子们的发言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孩子说这个世界没有作业,有的孩子说这个世界自己是国王……)
【介绍中土世界】
聊了那么多,如此经典的著作《霍比特人》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在讲故事之前,我们再花费一点时间了解一下托尔金笔下中土世界的种族吧。
首先是霍比特人,身高只有正常人类的一半,所以是名副其实的小矮子。头发卷曲,拥有一对尖耳朵和毛绒绒的大脚,他们脚掌皮革厚实,所以从不穿鞋。哈比族爱笑更爱吃,喜欢酿酒、抽烟斗,住在山丘地洞中。这个地洞不是那种潮湿的阴冷的地洞,而是非常非常温暖带着餐厅卧室甚至酒窖的洞府——关于这一点,书中开头就有非常详细的描写。霍比特人一生住在自己的家乡霍比屯中,过着一天六顿饭,没事儿晒太阳的悠闲日子——所以没有人喜欢冒险——毕竟日子过得如此幸福。
精灵族是中土最早的种族。从形态上看,精灵身材高挑、金发碧眼。他们热爱世上美好的事物,是唯一天生拥有魔法的族群,并运用这种天赋将世界之美发挥到极致。此外,精灵命定不死,青春永驻,是九个种族中最优雅美丽的种族。
至于矮人族,虽然叫矮人,其实比霍比特人稍微高一些,平均寿命为300年,男性矮人蓄有长胡子,这和霍比特人没有胡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短小精悍,狂妄自大,但拥有强烈的正义感。矮人精于造铁、石雕和打造宝石。
人类跟其他种族比较起来寿命短,繁殖快。他们常常受到疾病、年龄和中土世界恶劣自然环境的威胁。跟其他种族相比,他们不善于理解他人,目光短浅,不会使用知识,不懂手艺。跟不死之躯的精灵远远不能相比。随着中土界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展露头角。大家在《魔戒》电影里熟悉的阿拉贡是加入哈比族归还魔戒旅程的第一个人类。
除此以外,这个世界还有巫师,他们幻化成老头的形体在中土世界行走,我们这本书的主人公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能放弃幸福的小日子去冒险,也多亏了这个手握权杖的老头呢。
至于托尔金的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矮人为什么这么矮?精灵和矮人在书中为什么是仇人?矮人为什么擅长制造珠宝?精灵为什么会长生不死?既然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为什么还会有坏人呢?巫师原来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小问题,我们如果读了托尔金的其他作品以后,都会一一揭开谜底。
【开始讲述书中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终于可以来讲《霍比特人》的故事了!
在地底的洞府中住着一个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他和所有霍比特人一样,不喜欢冒险,喜欢平和的生活。但是这一天,巫师甘道夫在他小小的房间门上刻了一个奇怪的记号,于是,巴金斯的房门被一次次地敲响——关键是,敲他房门的人他并不认识,是一个个陌生的满脸胡子的矮人。一次又一次,善良的巴金斯不好意思拒绝远道而来的客人,把他们一个个请进家门。最后竟然来了十三个矮人!好在巴金斯先生有足够的酒和食物,也有足够的地方招待这些不速之客。这些矮人是来找他做什么的呢?
竟然是找他来进行一场冒险旅途的!可怜的巴金斯,之前从未离开过夏尔出远门,怎么会答应这种无理的要求呢?!但是第二天启程的时候,他甚至没有来得及整理好行李,丢下了吃了一半的早餐就出门冒险了!
为什么矮人要找一个比自己更矮的没有任何战斗力的小矮人陪自己冒险呢?为什么不爱冒险的巴金斯最后答应了呢?十三个小矮子和这个更矮的小矮子要去干什么呢?前两个问题,大家去书中寻找答案。至于为什么要去冒险,因为矮人们要去抢回祖先们的宝藏——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说矮人擅长打造宝石,所以他们在山里藏了很多宝藏,但是这些宝藏被一条恶龙史矛革抢去了,不仅如此,还抢了矮人们的地盘。所以矮人们在梭林的带领下要去打败恶龙抢回宝藏!
总之,比尔博·巴金斯就是在两顿早饭之间开始了自己的冒险。
这一路的冒险中,有矮人,有精灵、半兽人、会喷火的恶龙斯毛格,甚至能变成大熊的贝奥恩。有会发光的宝剑、奇怪的谜语、能隐身的戒指。是的,他还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一枚神奇的戒指,这个我们一会儿再讲。冒险的路上,比尔博总是无数次地像《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一样吵着要回家,但是最终,他完成了冒险。
那有没有打败恶龙呢?我想大家应该都能猜到结局吧。电影版的《霍比特人》三部曲名字分别是意外之旅、史矛革之战、五军之战,其实分别对应着小说的三个部分,也就是说,打败了史矛革,还有一场大战。那这场战斗是怎么开始的呢?打败了恶龙,为什么还要打仗呢?这个问题也交给大家去书中寻找答案了。
总结一下的话,《霍比特人》讲述的就是一群矮子们打败恶龙寻宝的故事。
【本书和《魔戒》的关系】
那么这个故事和《魔戒》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
传说的中洲世界里,第二世纪时,诺尔多精灵中的杰出工匠凯莱姆·布林波在黑暗魔王索伦的指导下铸造了三大精灵戒指、七大矮人戒指和九大人类戒指。此外,索伦又在暗地里铸造了一枚权力无上的至尊魔戒,这枚魔戒可以让持有者隐身并且使其长生不老,但最可怕的是这枚魔戒能够控制余下的十九枚戒指并且具有奴役全世界的力量,正是它帮助索伦将整个中洲世界笼罩在黑暗之中。
人类和索伦大战,人类得到了魔戒。
人类经不起诱惑遭到杀身之祸,丢失了魔戒。
最终,某个人发现了魔戒,是谁发现的,然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这个在书中就能找到答案!(学生们听到这里已经迫不及待想去书中寻找答案了。)
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在和矮人的冒险中无意得到了魔戒!怎么得到的呢?这也是这本书中的内容。
霍比特人弗罗多·巴金斯,也就是比尔博的亲人继承到了魔戒却被魔王索伦得知,魔戒关系到中土大地的生存,所以有了一只护戒小分队保护戒指送入末日火山去融化掉。护戒小分队的故事就是《魔戒》中的故事。(很多同学表示想去看一看《魔戒》的书或者是电影。)
所以这两部作品之间的关系大家应该了解了吧!
【为什么读奇幻作品】
讲到这里,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没有跟大家去探讨,那就是为什么要读《霍比特人》?为什么要读奇幻作品?
有很多人觉得想象类的作品全是捏造的,并没有什么意义。其实并不能如此片面地去理解想象类的作品。
美国总统奥巴马先生算是骨灰级托迷,他在一次专访当中爆料:“当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正一头扎进《魔戒》还有《霍比特人》里。它们不只是冒险故事,更教给我一些社会问题,教会人们如何互动,以及人有善恶。”其实也揭示了,托尔金笔下的世界之所以能跨越了国界、语言和年龄的限制,引起全球读者共鸣,在于它将人性的爱恨情仇加载于一个魔幻神奇的遥远世界,并且以磅礴的气势描述出这个关于生存与勇气、友谊与自我牺牲的故事。(在这里还举了《哈利·波特》的例子,书中对于勇气、友情等主题都有非常好的诠释,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书中的力量感。)
霍比特人是整个中土世界中最不起眼的种族,但直到几十年后的故事《魔戒》,主角仍然是霍比特人——而且这次他们还拯救了世界。是的,矮个子霍比特人拯救了世界!为什么两部作品都选择了霍比特人做主角呢?
借用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中的的一句话: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主人公比尔博就像我们每一个人,有很多人性的弱点:胆小怕事、互相推诿、不愿意变化;遇到困难时想要退缩;与其冒险面对未知,更愿意躲在树洞里吃一杯下午茶;还会在面临诱惑时摇摆不定。但最终我们发现,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成为英雄,或许只是没有等到属于他们的甘道夫而已。托尔金将道理讲得不露痕迹,说明只要机会合适,每一个凡人都有可能成为英雄,完成自我成长的蜕变。
我非常喜欢书封上的一句话:家园已在身后,世界尽在眼前。
当比尔博巴金斯推开自己家门的那一刻,家园已在身后,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整个未知的世界。
打开书,让我们一起走进托尔金的奇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