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管网格小成效大

图片来自网络

攸县全域推行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在全县17个乡镇(街道)设立生态环境办,给予人、财、物保障;在全县297个村(社区)设环保联络员,建立乡镇、村环境监察管理群,明确专人负责,对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行为进行监控。同时,严格落实属地政府的监管主体责任,整合辖区内各部门力量及相应的生态环境管理资源,建立“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不留死角、不存盲区,及时发现、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该体系运行以来,基层联络员提供了大量一手线索,一批隐藏很深的非法生产窝点暴露出来,进一步消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安全隐患,表明网格化管理生态环境是行之有效的,让污染企业失去了藏身之处。

任何企业都有落址之处,抓属地管理是抓住了根本。以前有很多非法生产企业能在群众眼皮底下安然无恙,可能的原因,一是没有落实责任,无人过问;二是获得了当地的不当保护,周围群众敢怒不敢言。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大的顽疾基本治愈,但一些小微污染还未绝迹,需要划定网格,做到守土、看网格有责。

生态环境网格管理体系发挥作用,一靠“多网融合”,与社会治理等其他网格有效衔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辖区内全覆盖;二是网格长(员)责任落地,敏锐的发现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有些污染问题的识别、处理比较专业,应及时报告上级以获得支持。

落实生态环境网格长(员)责任还需加强制度建设,最主要的是纳入对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综合性目标考核体系中,而不是单打独斗。在各种考核中,大家最看重的还是综合性荣誉,只有把生态环境网格管理工作赋予2或3分,才能真正引起重视,不再对辖区内的小微污染视而不见。

很多地方的实践经验表明,网格织得越密,网格长(员)越专业、活跃,网格内的生态环境越安全。要加大培训力度,让网格长(员)掌握基础知识,有能力精准识别污染问题、依法监督治污工作。每个网格的生态环境状况让人放心了,群众对整体工作的满意度也就提高了。


作者:罗岳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