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鼓了,脑袋空了-有感于农村道德滑坡
口袋鼓了,脑袋空了-有感于农村道德滑坡
钟玉武
乡下的表哥到我家探亲,无意间闲聊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是现在农村坐公交车之类公共交通很少给老人、小孩、孕妇让座,有一次表哥给老人让座,竟被周围人讥笑为傻子。其实不让座在农村尤其偏僻乡村已经是普遍现象,大家认为自己花钱坐车凭啥给别人让座。二是能干的表哥家比较富裕,是村里的“头等户”,村民不管是否缺钱都向他家借钱,不借或者迟缓就会遭众怒,可以说是典型的仇富心理。
淳朴善良、与人为善、包容重义一直是乡土中国薪火相传的道德取向,“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一直是乡土中国绵延千年的风俗画卷。没有道德,就没有乡土中国;留得住道德,才能留得住乡愁。打造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主战场,道德建设在其中起着“凝魂聚气”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中国乡村社会的道德危机已经显现:城镇化从农村抽走了大量劳动力,剩下空巢老人和孩子。城镇化造成了乡村的空心化,还把乡村源自乡土的文化自信给彻底解构了。个体家庭生产经济重心从乡村移向城镇、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打破了以土地为核心生产要素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小生产经营模式,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日益商品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历史沿袭下来的宗法伦理道德观念随之逐渐瓦解。
口袋鼓了,脑袋空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生巨大改变,农民物质生活大多“翻了身”。但在道德文明层面却在悄悄滑坡。在靠不成文的村规民约、乡邻道德约束的“熟人圈子”里,农村社会正静静地发生另一场深刻变革:流动时代、经济大潮下的重利轻义、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得原本无处不在的乡村道德约束逐渐松弛、异化,甚至有人感叹乡村“道德已死”。一些村民传统道德观念失落,一些农村地区各类道德失范现象抬头。更让人忧心的是,在流动时代、市场经济、城镇化浪潮的大背景下,新的乡村道德共同体久未形成,歪风邪气乘隙而入,邻里之间孝亲敬老、扶弱济贫的传统美德面临极大挑战。不赡养老人,赌博成性,没有诚信,仇富恶富…“恶之花”在黄土地上肆意蔓延。所以,农村道德滑坡不仅是我们应该直面的现实问题,更是我们应该加强重视和管理。
其实,正如中国乡村在拥抱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嬗变一样,乡村道德也在剧烈变化的大时代里面临转型。根植于深厚农耕文明土壤的乡村道德大树,将在现代文明、市场经济的洗礼中接纳新元素,嫁接新枝条,结出新果实。在新乡村文明的大背景下,新乡村道德正呼之欲出。新乡村道德建设,要依托中华传统文化,挖掘传统道德资源,还要按照现代社会治理规律与市场经济时代要求,引入经济手段、政策手段、法律手段等,以公德理念、契约精神建设道德大厦。当然,这不仅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乡土,与乡村道德建设相辅相成,也期待乡村道德内涵和元素的革新、嬗变,使自身具有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农村的文明建设仍旧在希望的田野上。在积极实践、不断寻路的过程中,不少地方正在为乡土中国点亮一盏盏不灭的道德明灯。重拾中华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礼仪相结合,道德建设渗透到广袤的乡村基层。富足促进文明,敦厚而又善良,在具体的乡土情境中,我们每一个努力,每一个微小变革、每一个治理行动,正在聚沙成塔,悄悄地书写着新乡村道德充满希望的明天。
钟玉武,男,汉族,1972年生,中共党员,辽宁沈阳人,喜欢用文字传递思想,作品见于《人民日报》、《辽宁日报》、《辽沈晚报》、《沈阳日报》、《沈阳晚报》等报刊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