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事……
那些年那些事……
王兵
不知不觉中,龙年过去了蛇年到了。满街都是春节喜庆的气氛。不管忙碌的还是清闲的人们都是向往着,乐呵呵的享受着这么一份热闹与幸福,对过年充满了热情与期待。当然,每到过年时节,总会想起儿时和玩伴一起游戏一起上学的情景,还有那撒在心头、融入血脉的年味与同学之间的情谊悠悠荡荡,历久弥新,令人回味。
小时候的过年
曾记得,小时候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就要做年糕买新衣服祈求新的一年新的气象。大人把买来的新衣服搬出来洗好叠好,小心地放在柜子里,仿佛这就是她的另一个孩子。小孩子不懂事,有时乘大人不注意时偷偷地穿出去,到处显摆,引来了邻家孩子的羡慕而完全忘了回家的那一顿挨打,即使是被打,即使被骂的满含着泪水,也是笑呵呵接受着这一切。什么是幸福?也许就是一件新衣服一捧瓜果。
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爷爷掌管着三个小家庭十多口人。以前食堂吃饭听打钟,我们家也是如此。宠爱有加的叔叔一家和爷爷坐在一起吃饭,在政府食堂做饭的大伯一家在右边桌子上吃饭,中间是我家,就坐在左边。等他们坐好了我们再吃饭。人多,每桌有时只有盘底那么一瓢菜和半盘子菜汤,有时菜没了或是来客人了我们就会看着上桌流口水,有时只能将就着菜汤下饭或索性看着伯伯叔叔们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以至于现在对汤之类的还是情有独钟。爸爸伙食钱交的多但被骂的也多单位很远很少在家吃饭,妈妈在外面砖厂做小工往往赶不上饭点。所以,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更多的是和爸爸妈妈一起一家人和和睦睦,坐在一起吃也许桌子上并不怎么丰盛的团圆饭。
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而我们也渐渐长大了。留在我们心底的那一抹酸楚那一道伤疤,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那是一种怎样的情谊或是一首如何的恋歌,没人知道也没人能说的清楚。只在失意时只在孤独时才能一个人静静地品味着这份记忆这份青涩,什么红的是桃花白的是梨花,即或是整个春天对于而今的意义并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过年团圆时那种感觉,那种味道。后来,爷爷走了,一个家就这样的散了,我们可以自由地享受着我的地盘我做主。每天都像过年一样,我们新衣服多了,吃的东西多了可并不怎么开心。因为爷爷的最大心愿是一个大家庭永远的和睦相处。其实老人家的初衷是好的,但林子大了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发生。与其生拼硬凑,怨狠一堆麻烦一箩筐倒不如放手让自己的孩子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苦也好甜也罢,是他们的造化。我想,大家应该是没有多余的话。其实,今天三个家庭三种幸福,也许爷爷在天有灵,应该会欣慰吧!
同学聚会
癸巳年的春天,我们迎来了毕业后同学的第一次相聚。
那一天,大约正月初二。天上下起了毛毛细雨,空旷的大街上雨朦胧路也朦胧,一丝一丝,撩拨起同学们那无限的遐想与情谊。尽管寒意侵人,但丝毫不能打湿这种浓浓的气息。雨丝越来越细,同学越聚越多。那一曲老狼《同桌的你》又在记忆深处响起。严强青同学一张1991年的毕业照,成了大家互相追逐的焦点。这个同学好帅,那个同学好可爱 ……互相品头论足,完全没有现已为人夫为人妻时的那种矜持与陌生。
20多年的弹指一挥间,相聚在一个春天。只因一份缘,我们从最初的陌路到三年来的相知、相识,甚至有的同学一场夫妻一场,学校是他们最大的媒人。“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同学,是这个世界除了亲人以外最令人骄傲的称呼。你是徐小敏、他是周国富……尽管分别了许久,尽管有些同学毕业后还是第一次相见,但之间依然会记起:同桌的你,曾经很淘的他;一起逃课的你,曾经暗恋的他;……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呈现,没有导演,只有我们自己的戏。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部电视连续剧,在剧里我们都是佚名的主角,各自演着不同的戏。你的戏,或许我是配角;我的戏,你也许只是客串的演员,其实,我们都是别人生活里的配角,各自演着不同的戏。
爱也好,恨也罢,多少往事难回首,多少记忆被腐蚀,多少泪水被掩埋,记不清,时光走了多久,泪水流了多少,曾经的现在的人和事会怎样,花开花落又一季。
回想过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那无数日复一日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曾经和韩老师李老师的没大没小,他们的书房就是我们的天堂;过去许老师的开明,我可以在早晨时分和同学一起到学校对面的茶树地早读,远离了喧嚣潜移了心静,充分享受着这份大自然给予的恩赐,也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思想与清醒。现在,这里就是我们梦想的开始。虽然,岁月已成往事,偶尔拥抱一下记忆里的余温,踏着前进的步伐,让寂寞飘进树林间的芬香里,婉婉转转,于尘俗中,于梦中,化作尘埃中的颗粒,散播在泥土中,留下那芳香的韵味。“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 不曾远去,逝去的年华好似那荡起的思绪一样,也许,他也在等待着那久远的归宿。
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张照片……,就会吹走你曾经不如意的顾忌,带给你些许快乐。像《秘密》所说的一样,只要你心灵深处发出“我要快乐”的频率,那万物间的同频率的信号就回传给你,你只需保持你发出的频率信号够持久够坚定,那西里哗啦的“快乐”就会砸向你,你接好了就是最大的快乐。
我们相信,生活就像太阳一样,东升西落的轮回你无法改变,在生命中另一个十年或二十年,不论贫穷与富裕,不论恚耋老矣还是疾病,带着固执的生命力,就这样一直陪伴,一直相拥到老……
“二百五”干部
古有七品芝麻官,据说那是天底下最小的官,只有芝麻那么大。其实,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七品都不算,也许是九品十品,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他们的事业活跃在全县各条战线,扎根于民生事业中。虽然,他们不及鲁讯先生说的“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他们也有他们的尊严,他们做的也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有阿公阿婆家柴米油盐的琐事。他们得到的也就是比一般干部多了那么一月250元的电话补贴。因此,人送雅号 “二百五”干部。
二百五,俚语。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脑袋很笨的人叫做“二百五”,是用来骂人的话。然而,“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一群体并没有因百姓的“谈笑”与诅咒,而放弃了对党的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追求而沉迷于官场的争斗,反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建设大潮中。
此二百五者,非彼二百五。
有人说,正因为有了这些干部,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血浓于水,百姓的呼声直上云霄。
有人说,有了这些干部,百姓的疾苦更是雪上加霜。小小的九品芝麻都不是的官凭什么多拿250元的话费补贴,他们的职责就是为百姓谋福利,干嘛要多拿纳税人的钱?
其实,他们为了百姓的酸与甜,有时花费的不只250元,还有精力。扪心自问,谁能为他们的福利而努力呢?现在社会,做个小工,一天100元左右,一个月就可以轻松拿到3000元。我们也知道,部分干部的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做小工肯定使不上劲,韭菜麦子肯定有傻眼的时候。即使如此,凭借他们聪明的才智勤劳的双手,一个月时间多赚个200多元对于他们来说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何况是一家人的生活。
不可否认,极少数的干部违反原则,给政府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也给这些扎根于基层的干部带来了工作上的被动,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干部队伍中大部分是好的,优秀的,是有所作为,是可以为百姓谋一方福利的。250元的话费补贴只是让他们更加专心致志地为百姓服务,让他们的家人更加积极地支持他们的工作。一个劳力的付出,另一个劳力就要付出双倍的努力来维持一个小家的运转,因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不仅仅是大家的,其实还有干部们的小家。一人的小康不是小康,大家小康才是真正的小康。
“二百五”干部,其实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