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
丰盛的年夜饭,在一阵响过一阵的鞭炮声中开始。一家人喜气洋洋的谈笑喝酒,两个孙子缠绕在爷爷奶奶身边,争先恐后的向爷爷奶奶拜年,说,祝身体健康,红包拿来。高兴的让我合不拢嘴,尽享天伦之乐。酒过三巡,我拿出了儿子年前打扫卫生时当垃圾丢掉的皮鞋。这是一双“某某王”的名牌皮鞋,只穿了几个月,鞋底没有磨损,鞋面光洁如新,只是右脚皮鞋的前端有3公分左右的脱胶,只要在修鞋摊上涂点粘结剂,就完全可以修复继续穿用。而儿子却不加思索的扔掉了。我一方面感到可惜,这么好的名牌皮鞋,这么贵,仅仅因为一点点可以修复的脱胶就丢弃不要了。不光是个人经济上遭受损失,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用当前时髦的话说,是不符合目前提倡勤俭节约低碳的生活要求。更主要的是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在下一代人的身上已经所存无几,让我倍感心酸。随后我的一番忆苦思甜的回忆与教育,让儿孙听的更不是滋味,虽然没有当面辩解。
“好了,好了,别说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再说也没有意思。”老伴打断了我的话。
真的没有意思了吗?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上了年纪的
人听起来一定很熟悉,也很亲切吧!说的就是自己家里的事,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那个自己经历过的年代,它已成为一种情结、一种境界、一种美德、一种精神存储在我脑海的“硬盘”里。
这个勤俭节约的代名词,里面记录着多少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些鲜活、生动、朴实、感人的故事,这绝不是一句顺口溜,它客观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真实情景。建国初期,人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事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在节约的问题上,从不空喊口号,更不摆花架子,只是默默无闻的去做,人人从心里痛恨铺张浪费,个个牢记毛主席他老人家“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的语录,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精打细算过日子,那才真正叫厉行节约呢!
当时人们对待节约的态度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行为。“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字面上说的似乎是穿衣,实际不然,它的精神已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衣服也好,用具也好,工具也好,统统都是反反复复的穿着使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千方百计拉长资源的使用周期,那真正才叫“低碳生活”。
回忆那时人们的衣装,几乎都打着布丁,不管是棉衣,还是单衣,不管是外衣,还是内衣。说是“新三年”,但很少看到有
人长时间的穿着着新衣不下身,除非过年过节,或是做“新人”的那么几天。小时候母亲会在过年时给我们几兄弟姐妹做一、二套新衣,尤其是我这个老大。那时兴起把裁缝师傅请到家里来做衣裳。师傅自带缝纫机、针线等工具,东家则准备好各种用布、棉花等等。母亲为节省用布,往往提前几个月就着手准备,除了买新布以外,更多的是拆洗旧衣服,把还能够用的衣料从旧衣服上拆下,作为做新衣的贴边,衬托,口袋布等。那时人们入冬立夏,总是一身从上到下,从外到里都是贴着补丁的衣裳。尽管这样,女人总是尽量做得细致一点,针线活好一点,不但注意补丁布与被缝补的衣服颜色的保持一致,针脚也缝的十分细密,穿这样有补丁的衣服也十分漂亮贴身。母亲坐在昏暗的电灯下为我们四兄妹补衣服,花白的头发,粗糙的大手拉着细细的线,一针又一针的情景,至今在脑海里仍然十分清晰,我还会心中感到阵阵酸痛。
不管是衣服打补丁,其他衣饰也有被布丁包围着,帽子、鞋、袜子也是如此。只要还能穿能戴就会再缝补。起居睡眠用品更是布丁遍及。枕头、棉被、毯子等等都没有逃过打布丁。小孩上学的书包,大人用的手帕、买米的粮袋都有布丁。回想起那个睁开眼就是补丁的世界,那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我一点也不感觉不顺眼,心里觉的很亲切,因为在我的眼前,那是一种质朴的美,清纯的美,自然的美。
锅碗瓢盆也少不了“缝缝补补”。那时补锅补碗补鞋的工匠担一个竹制或木制的家担,带上修理工具一条小板橙,走大街串里弄,吆喝声不断。或在户家的屋檐下,或在弄堂口开始了修补生意。人们纷纷拿来“破损”的锅碗瓢盆鞋,请工匠修补。真不敢相信,刚才还是七零八落伤痕累累的器具,上了工匠的手那么几下,一会儿功夫就补好。现在我印象最深的是补碗补缸,多次站在旁边看着工匠是如何修补的。只见他把破裂的瓷器或瓦罐片的两端轻轻钻上两个小孔,孔的深度要恰到好处不能穿透,再在小孔两端打上铜制小马骑钉,拉紧裂缝,然后在裂缝处抹上刚刚打制好的桐油石灰胶,破损的碗、缸就补好了,而且当场可以试水,点滴不漏,真是神奇。现在这样的匠人已经没有了。
农村生产队为了节省开支,许多农器具也是一再修补。每年的春耕和秋收前,都要请木匠,篾匠,竹匠对生产队的破旧工具用具进行检修。风车、禾仓、箩筐,簸箕、晒垫等等都是一修再修,匠人往往就是要修几天。
如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生活、生产物资丰富了,对身边所用的物品不再没完没了的修补。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有时候看到垃圾箱里有成堆的衣服,有的还有七八新就丢掉了,感到真可惜,真想检回来自己穿。舌尖上的浪费更是一个天文数字。生活好了,物资丰富了,但也不应该铺张浪费。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崇尚勤俭持家,勤俭办事。当年有一首歌唱得好:“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离不了。……好钢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毛主席他老人家也把浪费归类于犯罪,那时举国上下都把勤俭节约作为做人和做事的行为准则。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上确实有些人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淡忘了。当前社会上超越现实、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消费;过度包装、极度美化的蓄意浪费;“长流水”“长明灯”的随意浪费等现象不胜枚举。这些不良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让我们记住一名人说的话吧:“不珍惜和节约资源的民族,是早晚要吃苦头”。
作者:杨必正 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