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宝《中医食疗学》学习笔记1-4 中医食疗历史趣谈
中医食疗有很多有趣的历史,他们为后续中医食疗理论和应用体系的形成,为食疗的临床应用打下了基础
1、最早的食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远古时期,人们在生存和繁衍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出许多食物既可以饱腹充饥,又能够治病疗疾。这些食物在后续的演进过程中,有一部分成为了药物,所以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最早的食疗和药食同源分不开。
其次,最早的食疗是人类饮食进化历史中从食物生食到熟食的过程。古书记载:“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食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从生食到熟食,避免了食品污染,缩短了消化食物的过程,极大提高了食物的吸收率,减少胃肠道疾病,扩大了食物范围,使人们得到更多营养,增强了体质,促进了智力发展,治愈了许多疾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食疗,这对人类生存和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2、最早的食疗师(营养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最早的食疗师出现在周代。周代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各行各业分工比较细。据《周礼天官》记载:医生又称医工,将其分为4种,即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周代医官制度图:
食医的地位非常高,有其他医士,膳夫(类似今天的配餐员,营养厨师)支持他的工作。
食医的任务是根据当时帝王的身体状况,随时调配膳食,选用珍禽异兽,鲜果时蔬,与各种高级滋补药物一起,烹饪制成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供帝王食用。他掌握着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等。
食医也掌握着很高超的烹饪及膳食的搭配技巧,如《周礼天官》记载,食医做到了相关饮食搭配的一些方法:肉宜与稌,即粳米搭配;羊肉宜与黍米搭配;猪肉宜与高粱米搭配;狗肉宜与粟米搭配;雁肉宜与麦子搭配;鱼肉宜与蓏搭配。
从现代研究发现,也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用肉类与植物类的食物搭配有助于营养吸收。
对于食医以外的医生,比如疾医,掌握万民之疾病。可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这说明用五味与五谷从饮食方面治疗疾病已经成为当时治病的首选方法。可见周代古人对食疗的重视程度。
周朝有专门检查监督饮食卫生的官职,他做到“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来强调和确保饮食清洁卫生,也对中医食疗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所以最早的食疗,食医的职业,出现在周代。
3、最早的食疗记载有哪些?
早在殷商时代,宰相伊尹著有《汤液经》,记录了采用烹调技术,制药疗疾的过程。
《吕氏春秋·本味篇》也记载了伊尹和商汤谈及“调和之事,必须甘酸酷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除了饮食滋味搭配问题,在烹调技巧方面谈到“阳朴之姜,招摇之桂。”不仅阐述了烹调技艺,还指出姜桂既是食物,又是药物,不仅是调味佳品,又有辛温发散风寒,宣通阳气,温胃止呕的作用。
《山海经》记载药物110余味,其中不少既是食物,又是药物。
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食物类药品占了四分之一,如乳汁,蜜,猪脂,牛脂,食盐等。书中记载的50余种疾病有一半左右可行食疗。经研究发现,《五十二病方》方载247种药品,其中可食者共计61种,约占全部药品数的1/4。
书中记载用青粱米粥治蛇伤,也是最早的食疗记载。
中医有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在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在去除疾病,维护健康的生命保卫过程中,把食疗的智慧已经和社会生活融合到了一起。
作为中医食疗的学习,我们需要言古验今,找寻对我们现代中医食疗可以去借鉴的地方,更好的发展这一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及健康财富。“志为食医”不应该是一句口号,更多的应该成为行动。
本节小结:自古食疗有历史,炮生为熟即开始。周代食疗有官制,我辈志在做食医。
食疗小贴士:羊肉丁丁饭
原料:羊后腿肉,大米,胡萝卜,洋葱,西红柿,姜,大葱,八角,桂皮,茴香。
做法:
1、胡萝卜切丝,洋葱切块,西红柿切片。
2、冷水泡过血水的羊腿肉(切丁或小块),放入油锅中翻炒七成熟。
3、下胡萝卜丝翻炒,炒软。
4、再下洋葱翻炒(也可先下洋葱炒,这样会炒出洋葱的香味)。
5、再下西红柿继续翻炒。
6、炒软后再加蚝油半勺、酱油、老抽、上色。加入八角、桂皮、茴香、自制红葡萄酒,倒入没过羊肉和菜的水,开大火烧开转中火烧15分钟后下入泡好的大米烧开后转小火焖。
功能主治:调理肠胃,养肝,补肾,明目。
禁忌人群:感冒发烧及患有高血压,肝病,急性肠炎和其他感染病者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