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远近—枯山水中的树(上)
编
者
按
枯山水几乎不使用会开花的植物,但是树这个自然元素倒是常常出现,造园者们认为这些静止不变的元素具有使人宁静的效果。
编者理解:日本是季节转换分明的国家,春生夏茂秋落冬枯,时移物易,因此枯山水中的植物,在四季更迭中,观者应更多从“无常”的角度去体会,这与枯山水中的石传递的是截然不同的“真意”。
另枯山水的发展受宋代画影响较大,大都遵循绘画的三远(高远-远景、深远-中景、平远-近景)表现手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纵深感或层次感,这使得树在“高远”的呈现中为不可或缺的选择,毕竟“借景”(远山或庭园之外的高大乔木)不好实现,在现代尤为难。
注:本文部分图片整理自《作庭记》、《日本造园心得》。
枯山水中的树(上)
透视感与空间
在造园或耙制沙盘时,如果只用白砂和石组就能形成完美的风景固然是最好,尤其是对于枯山水而言,但是往往难在完美的石组,在挑选石本身时,就难以一蹴而就。因此减分的部分需要用树等进行栽培补救。某些庭园甚至以树为中心构成,占据庭园的大部分景色。因此庭园要让人看上去是完整的,树显得尤为重要。要考虑树的大小、栽种的朝向及倾斜度等,做出成为一个整体的庭园景色。
构成庭园的景色,由在建筑物或者为了观赏庭园的观景点近处的“近景”、位于中间的“中景”和远处的“远景”构成。我们先看看两组图,再详细阐述“近景”、“中景”、“远景”。
第一组对比图
下图为没有透视感的庭院,感觉不到近景和留白,这样的庭院美感无从谈起。
下图为虽然只种植了低矮的植物,但由于有近景,但近景背后留有空间,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庭院的进深感。
第二组对比图
下图为没有透视感的庭院,近景的树木将远景完全遮挡住,给人以闭塞感,庭院显得狭小。
下图为有透视感的庭院,透过近景的树干可以看见远景,用这种手法达到增加开阔感的效果。
近景、中景、远景
近景:
1、种于建筑物近处,调节射向建筑物的光照;作为光照的调节,特别是在日本,夏天需要避免强光照射,冬天则需要阳光照入,常采用冬天落叶的落叶树。常绿树的话,叶子生长繁茂到一定程度,为了确保视界而要频繁进行修剪;
2、为了透过种到景色跟前的近景枝干来欣赏庭园景色,这是日本庭园独特的“幽玄”技法。由此而形成趣致景色的同时,即使在狭小的庭园也能够让人感到纵深感;因为要近距离看到树干,最好选用树干表面及枝叶展漂亮的树木。另外选择花香能够向室内飘香的树木比较好;
3、为了避免树木过分繁茂遮住景色,近景植栽多数只用高树或矮树做成。
中景:
1、种于庭园的中心,做为中心景观而制作;需要透过中景看到远景,在庭园中感到纵深感;因此中景从视界上不能阻断,例如远景为瀑布,中景要考虑树枝较少的高木;
2、如果庭园面积狭小,中景和远景不能充分拉开距离的情况下,采用树形截然不同的,就能够让人感到清晰的纵深感;
3、庭园的所在地如果周围是山或天然美景的话,可以以此为借景引入庭园,从而能够省略掉远景。这种情况的中景可以透出借景的高树和达到遮住庭园外中矮树的效果。
远景:
1、种于庭园深处,是做为庭园的背景起到庭园外围墙的作用,因此不能让人透过远景看到其背后事物,树高以上的周围景色则可以看到;
2、为了让庭园尽可能的看起来开阔,先要让人感到远景很远则是有效果的;因此选用枝叶纤细、阴影较多、树姿直立的树木;
3、如果兼做庭园外围防火墙时,要种植常绿阔叶树。
日本庭园实例
东福寺(重森三玲)
近景—方石与青苔,中景—杜鹃,远景—各类乔木
金福寺(安恵僧,鐵舟和尚)
近景—白砂与杜鹃树,中景—红枫,远景—东山
赖久寺(小堀远州)
近景—白砂,中景—杜鹃树与山茶花树,远景—玉柱山
一个庭园的设计,不仅限于平面之中,而应置于三维中去构思,对空间感(纵深)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后呈现的效果,因此做为营造纵深感的树,是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的最重要元素。
延伸
荐赋:《前赤壁赋》北宋苏轼著
开篇编者按中提到无常,想起此篇阐述之贴切,分享给各位。
原文: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译文:
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