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牵孩子手过马路?一个动作失误,决定孩子生死

 文丨 优宝
去年7月份,江苏徐州一个3岁男童跟着外婆过马路,行至半路男童却突然挣脱了被外婆牵着的手往前跑去。
一场悲剧就这样发生了,一辆轿车避让不及将男童卷入车底,一条幼小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
外婆在事故现场哭得撕心裂肺,嘴里还在不断的重复:“我明明抓着他的手,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该牵的不是手,而是手腕
相信很多被孩子挣脱过的家长都有相似的经历,本来是牵着孩子的,没想到她一下子就挣脱了,只需十几秒钟,孩子便能跑到马路上、汽车前。
那感觉,真的太可怕了!
大人根本来不及反应,本以为最安全的牵手,却成为最致命的疏漏。
但这也是很多家长和孩子一起过马路时的习惯动作,总感觉牵手可以更容易引导孩子的动作,让他们避开危险。
事实上,牵手这个动作是非常不牢固的,孩子的手比较小,不管家长的手里有没有汗,小朋友们都能轻易地挣脱。
而在过马路时,小孩子比较容易被来来往往的汽车或其他东西吸引,很可能会因为一时兴奋甩开大人向前跑去。
这不是大人力气大小的问题,而是对突发的事情根本没有任何心理准备。
如今,我国每年有1.85万的14岁以下儿童发生了车祸,超过了其他国家两三倍。
每年类似的事故总在不断发生,为此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曾专门发布了一个名为“握紧孩子手腕”的短视频来强调过马路牵手的危险性。
一字之差,谬以千里,而这个小小的细节,就能让孩子的安全指数大大提升!
孩子过马路真不是件小事,每一个来不及刹车的司机背后,都有着视野盲区的无奈。
车的正前方往前延伸,约80厘米处有一个扇形盲区,身高在70厘米左右的孩子蹲下后,司机根本看不到。
两边后视镜到车头,也会形成两个三角盲区。
汽车中部,离车身30度夹角以外区域,属于汽车后视镜盲区范围。
在小汽车尾部3米范围内,一米以下的区域,也都是视线盲区。
而像牵手这样常用于照顾孩子但却有危险隐患的方式还有很多。
儿童安全隐患知多少?
将孩子放在婴儿车、购物车里乘坐电梯
商场里随处可见的自动扶梯,比起位置相对隐蔽的直升梯来说,看起来方便不少,但不论是上去还是下去,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尤其在扶梯出口处很容易卡住轮子,如果孩子这时站在车前,就很可能因为惯性翻出来。
而在扶梯下行时,购物车、婴儿车的前轮容易悬空,一个重心不稳,孩子可能带着车一起翻下去,不仅对孩子自己,对其身边人而言也是很危险的。
孩子噎着、呛着的时候,喜欢拍背
每当孩子吃东西噎着或呛着的时候,家长就喜欢给他们拍背,但这么做,很可能使食物卡到气管深处,他们也会更难受。
因此,这个时候,家长会海姆立克急救法就显得很重要了。详情可见:
《幼儿园女童吃饭被噎死,马上送医院是最错误的决定!这个急救法请收好》
让孩子单独玩水
根据美国儿科协会研究显示,5厘米左右深的水,就可能使一个孩子溺亡。
而这类危险地方通常存在于家中的卫生间,当一大桶水出现在孩子身边,一旦脚滑栽进去,身边如果没有大人照看,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不要在家中的大容器中储水,尤其是水桶、浴缸等较深的容器,使用过水桶后,应倒扣着放。
必须储水时,应将储了水的容器放在孩子无法接触到的地方。
如果家里养鱼,最好使用封闭式鱼缸,以防止孩子不慎跌入。
注意,孩子玩水的时候,一定不要让孩子离开家长的视线,或者要让孩子距离家长一臂之内。
在朋友圈肆意晒娃
早在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发布的数据中显示,朋友圈就已经成为敏感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不少家长会随手拍下年幼的宝宝没穿衣服的照片,组一个九宫格美滋滋地发布出去。
殊不知,这些在爸爸妈妈眼里可爱美好的小生命,对于恋童癖来说竟是格外的“诱惑”。
尤其在信息中暴露的住址、家庭情况都将令家人的人身安全存在受到威胁的可能性。
因此在晒之前至少要检查下是否关闭了定位功能、信息中心是否泄露了家人的个人信息。
尤其是那些加了很多不熟的“朋友”的父母,一定记得对微信进行隐私设置,陌生人不可见、查看朋友圈的范围或是分组可见等等。
除了这些,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也建议让告诉孩子这5条安全须知:
1、不要进入陌生封闭的空间,比如别人的房间或车里;
2、成年人如果找你帮忙要直接拒绝,因为成年人只会找和他一样有能力的成年人帮忙;
3、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不要让陌生人进屋;
4、在外就餐,不要让餐盒离开自己的视线;
5、不要吃陌生人给的食物。
 
现在的父母很重视孩子的智商教育、情商教育、财商教育、艺术培养、性教育、心理教育……五花八门,涉及各个方面。
但如果没有安全教育,孩子失去了生命,一切教育将无任何意义。
哲学家泰戈尔说:
聪明的人警告我,生命只是一颗荷叶上的露珠。露珠看上去圆润饱满、闪闪发光,但只要荷叶稍稍倾斜,露珠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作为孩子的第一学习榜样,父母自身的全意识也很重要,帮孩子树起安全屏障,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