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推荐给大学生的这本书,讲了十种错误思维,条条精辟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欢迎来到我的“读书破万卷”专栏。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事实》,副标题是“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这本书是比尔·盖茨推荐给全美大学生的毕业礼物,也是樊登极力推荐给大家的一本书。有了这两位大咖的推荐,我想这本书的品质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这本书讲了什么呢?它讲了我们常见的十种思维错误或者偏见,作者称之为“情绪化本能”,它们分别是:

第一:一分为二

第二:负面思维

第三:直线思维

第四:恐惧本能

第五:规模错觉

第六:以偏概全

第七:命中注定

第八:单一视角

第九:归咎他人

第十:情急生乱

接下来,我一个个为大家分享。

首先是第一个:一分为二。

讲的是,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本能思维: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哲学家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在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看来,生活要么是痛苦、要么是无聊。这是一种典型的两种极端情况,但实际上,我们知道,自己大多数时候并不是这样。

我的小孩今年8岁,每次跟他看去看电影,他总会问一个问题“爸爸,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每当电影中出现一个新人物,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要知道,这个人是坏人还是好人。可能绝大多数小孩都差不多吧,小孩的认知水平还不成熟,他们还没办法分清楚形形色色的人,在他们眼里,人,要么是好人,要么就是坏人。

其实我们成年人也差不多,我们常常陷入这些惯性思维。我们常常把人简单地分为“穷人”和“富人”,简单地认为;一个人是聪明的或者不聪明的;一个是人勤奋的或者不勤奋的;一件事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一个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穷国)”或者“发达国家(富国)”。

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情况,我们丢掉了真相的绝大部分,那就是“中间的部分”。比如在今天的世界,绝大多数的人,具体点说是75%的人口,生活在中等收入国家中,不是穷国,也不是富国,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生活水平,并且开始过上更好的生活。

我们习惯于简单地

“一分为二”地看世界,一方面,是因为这样对我们的大脑来说是最简单快捷的,毫不费力;另外一方面,是我们对真相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只能这么简单粗暴地划分世界。在《情绪》这本书中讲了一个概念“情绪粒度”。

心理学说,绝大多数人区分自己的情绪只有两种“要么开心、要么不开心”,这种情绪粒度是非常粗的。而实际上,我们的情绪感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验,如果我们简单粗暴地把情绪极端化地区分成为几种,那么我们很可能夸大了自己的情绪,这完全不利于情绪对我们的影响。

一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能够识别5种不同深浅的蓝色,他可以认出天蓝色、钴蓝色、海蓝色、品蓝以及蓝绿色。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将它们统称为“蓝色”。实际上,当我们准确地描述自己情绪的时候,我们就能极大地降低情绪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有更好的积极情绪体验。

高情绪粒度的人以准确解读内心的情绪状态。如果某个人能够用不同的词,如“快乐”“悲伤”“恐惧”“厌恶”“兴奋”“敬畏”来区分不同的情绪,那么他一定能发现每个情绪的生理线索或者反应,并能够正确解读它们。如果一个人无法区分“焦虑”和“抑郁”情绪,那么他的情绪粒度就会很低,他也就无法发现这些生理线索。

在回到我们今天分享的这本书《事实》,其实不仅仅是我们对情绪识别的粒度比较低,我们几乎所有人对大部分事情的识别度都比较低,我们基本上只能“一分为二”地看待世界,但实际上这种思维极端化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导致我们认知的偏见。为什么?

首先,是一种大脑的本能思维。一分为二的思想,非常简单快捷,让我们很快就可以将事物从分类上区分开来。在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中,谈到了人类大脑的决策有两套机制: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本能思维,是简单快速,且不费脑力的;系统2是理性思维,需要逻辑分析,费时费脑。所以,我们大脑为了更加节约能量,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决策都是基于系统1而做出的。但实际上,这样的决策并不理性。

其次,我们大脑有本能更关注极端情况的倾向。想象在我们的祖先在原始丛林中,当他们看到树林中树叶在摇动,他们很快在大脑中会形成两种反应:要么是安全的、要么是危险的。树后面可能是一只猛兽,也有可能只是一阵风吹过而已。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呢?出于安全考虑,肯定是跑为上策了。我们大脑本能地会放大事情的极端影响,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这在很多情况下,有利于我们的安全。但实际上,在并没有安全威胁的情况下,我们也保留了这种本能,简单快速地、一分为二区分事物,导致了我们认识的不理性。

最后,问大家几个问题,测试一下大家的思维。

在全世界所有的低收入国家里面,有多少百分比的女孩能够上完小学?

A.20%

B.40%

C.60%

所有回答这道问题的人中,只有7%选择了正确的答案,你的选择是什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