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神经外科 |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放射外科(伽玛刀)治疗-王国开 刘晓民

放射神经外科专栏

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放射神外专委会主办 第25期

本文题目: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放射外科(伽玛刀)治疗

本文作者:王国开 刘晓民

作者单位:天津市环湖医院放射神经外科

1.前言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ma, CA)是脑部常见的血管畸形,约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10%~15%,因此也被称为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 Malformation, CM)。解剖学上,这些病变由单层内皮细胞被覆的异常囊性血管腔构成,而这些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功能并不健全。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脑部应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无症状CA被偶然发现,其实际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据估计几乎40%的CA为偶然发现。CA患者发病年龄通常为40~50岁,约有25%的病例在儿童时期发病。随病变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可为癫痫、头痛、进展性神经功能缺失或颅内出血。幕上CA最常见的症状为新发的癫痫(40%~70%)、症状性出血(25%)和无急性出血影像表现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有假说认为散发CA的形成可能与发育性静脉畸形(Developmental Venous Anomaly, DVA )相关。Ciricillo等假设与DVA相关的静脉高压可使红细胞进入细胞外间隙,并释放血管生长因子,形成CA。另有人假设DVA管腔内的压力增高可引起组织灌注降低及缺氧,后者可刺激局部血管生成,形成CA。在临床上约20%~30%的病例合并相关DVA。而7T MRI发现几乎所有散发的CA都合并有小的静脉畸形,这表明DVA可能在散发CA的形成过程发挥一定作用。另外,放射治疗是CA形成的原因之一,多发生于年轻患者,病变可为多发。

高达20%~50%的CA为家族性病例,遵循体细胞显性遗传,与之相关的基因为分别位于染色体7q、7P和3q的CCA1(KRIT1)、CCA2(MGC4607)和CCA3(PDCD10),其对应的变异率为53%~65%、15%~19%、及10%-16%。CCA3变异与更严重的临床表现相关,表现为更早期的ICH,以及在一些病例中可合并多发的脑膜瘤。

家族性CA病例通常存在多发病变,而散发病例通常为单发病变。

2.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影像学特点)

CA可完全依靠影像学检查(特别是MRI)准确诊断。在CT上,CA表现为非特异性的钙化,而在MRI上,CA可表现出现出典型的“爆米花样”征象,表明病变内包含大的血窦腔隙、不同时期的出血信号以及钙化;在T2加权像上,可见典型的“含铁血黄素环”;可揭示多发病变和相关的静脉畸形。但急性出现可掩盖上述典型特征。传统的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Gradient Recalled Echo,GRE)可以揭示含铁血黄素的“光晕(Blooming)”效应,增加了CA检测的敏感性。特别是磁敏感加权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的敏感度更高,可以在家族性病例中发现大量在传统成像上不显示的病变。

Zabramski 按照CA在核磁表现,将其分为4个类型:Ⅰ型病变,在T1和T2序列上均为高信号,经常合并轻微的占位效应和不同程度水肿;Ⅱ型病变在T2序列上表现为含铁血黄素环包绕的网格状结构;Ⅲ型病变在标准的T2序列上仅为含铁血黄素沉积而没有网状的中心结构;Ⅳ病变则仅能在GRE或SWI序列上显影。

因为CA为低压力系统,这些血管病变在诊断性血管造影检查中并不显影,因此被称作造影阴性的血管畸形。但通过血管造影检查可排除其他血管畸形的可能,并可同时发现并存的DVA。

磁敏感定量成像技术(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QSM)和动态增强定量关注(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Quantitative Perfusion,DCEQP)可分别用来测量CA中铁离子沉积和血管通透性,并可能用于评估CA的临床特点。

3.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

有学者认为包含以下情况的CA应积极治疗:难治性癫痫、明显的进展性神经功能缺失、非功能区病变出现首次症状性出血、功能区(包括脑干)出现第二次症状性出血后。2017年,血管瘤联盟科学顾问委员会(Angioma Alliance 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发表了CA临床治疗专家指南,主要包括:在诊断时,需对3代家族史进行收集;对有多个病变且未接受过放射治疗的病人进行包括CCA1、CCA2和CCA3在内的基因检测,对发现异常的病例给予遗传学建议;对无症状的病变进行保守影像学随访;对于CA相关癫痫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但癫痫进展为难治性癫痫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对单个病变早期切除能够获得更好的癫痫控制);一般来说手术切除仅针对症状性病变,对于可切除病变,在第一次症状性出血后可予手术切除(因其5年再出血率升至29%);对于深部病变,手术一般在第二次症状性出血后进行;对于手术风险高,难以切除的病变,可考虑放射外科治疗;不推荐对家族性病例的无症状病变进行治疗。

另外,CA的一些病理特点与心血管疾病或肿瘤疾病相似,如自吞噬、血管形成,炎症及氧化应激等。这些共同点使得发现一些药物的新的作用成为可能。目前有临床试验正在评估他汀类药物在控制CA进展中的作用。McDonald等发现Rho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在CCA1小鼠中可以降低CCA的发病率、大小和出血的概率。

4.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特点

CA通常位于幕上,脑干CA约占所有病例的8%~22%,而在脑干病变中,桥脑是病变最常见的位置。其可作为散发CA的独立病变,也可作为家族性CA的局部表现。

4.1 出血率

在人群研究和无入选标准的病例系列研究中,在偶然发现的CA中发生首次症状性出血的风险很低,约为0.08%/人.年。然而,一旦出血症状性出现,则再次出血的年风险率显著增加,绝大多数估计至少为此前的10倍。而脑干病变的出血率以及症状性出血的再发生率都很高。对于非家族性脑干CA症状性出血的风险约为0.25%~6.5%/人.年。因为这些病变更多位于表浅部位,因此首次出血后,年出血率可从3.8%升至35%。在首次出血后的2年内再次出现的风险明显提高,但似乎2年后这种风险再次显著降低。这一现象被称为“时间丛集”,并被多项研究证实。由于脑干CA邻近神经核团,以及运动和感觉纤维束,因此约60%脑干CA的出血均为症状性出血。对于脑干CA出血,Abe等报道出血后出现严重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率为21%,且1月后持续神经功能缺陷的发生率为6.8%。

4.2 出血危险因素

女性、癫痫和具有家族性被认为是出血的危险因素,但目前尚缺乏有力的证据。一些早期关于CA自然病史的前瞻性研究表明病变位置并不是出血的显著危险因素,对这一结论目前仍存在争议。Porter等报道幕下CA的出血风险为3.8%,而幕上为0.4%,认为位置深在的CA,特别是位于脑干的病变,其预后低于幕上病变。近期的两项前瞻性研究也表明脑干CA的出血风险有增加的趋势,但其结果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4.3 手术治疗

对于脑干CA病变的手术选择要慎重,要权衡手术风险、病变的自然病史,以及病变的部位。病例报道幕上CA手术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低,但脑干病变的风险明显明确升高。因此对于无症状病变,特别是位于脑组织深部或脑干的病变,手术切除一直未得到普遍的赞同。因此手术通常使用于容易切除的症状性病变,因为这些病变的再出血风险增加且手术相关致残率较低。有文献报道,手术切除脑干CA,有接近一半的病例在早期出现更高的致残率,但多数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明显好转。在一组137例手术治疗的脑干CA中,77%的患者出现颅神经损伤,而53%的患者出现肢体的偏瘫。位于中脑的病变,最常见的症状分别为复视(69%)、轻偏瘫(48%)、脑积水(38%)和共济失调(38%)。个别患者出现红核震颤、不自主发笑、阵发性昏迷和垂直凝视障碍。该组中共90例患者的病变位于桥脑,其主要症状为颅神经功能障碍(76%)、轻偏瘫(57%)、偏身感觉障碍(49%)和眩晕(44%)。所有病变位于延髓的患者均出现吞咽困难,而出现轻偏瘫、共济失调和偏身感觉障碍的患者各占到44%。而28%的患者出现特异性的难治性呃逆。另一组300例手术治疗的脑干CA病例中,Abla等报道手术可以明显改善再次出血的风险和相关症状。他们认为对手术可切除的患者应该考虑手术切除。然而约有53%的患者在术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加重,36%的患者出现新的神经系统功能缺失并长期存在,28%的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Gross A等的一项meta分析纳入包含1390例手术治疗脑干CA的68项研究,发现持续性致残率为14%,致死率为1.5%。全切率为91%,62%部分切除的患者发生再出血,其致死率为6%。因此,该作者推荐对脑干CA患者在术前进行恰当的评估,并建议仅对位于表浅位置(贴近软脑膜)的出血病变进行手术切除。颅底入路可以降低脑干病变手术切除的难度,包括影像导航,神经电生理检测,激光辅助技术在内的多种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的效果。但目前还没有对照研究证实某种方式的特殊作用。

Tanaris等对15名脑干CA患者采取保守治疗,而对6名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他们发现在为期79.7个月的随访中,采用Rankin评分评估的神经功能在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在没有前瞻性随机研究时,建议对患者的治疗采用个体化原则。Issam A. Awad等提出对CA手术治疗一些共识,其中部分涉及脑干CA及放射外科治疗:不建议对无症状CA进行手术切除,特别是位于功能区,脑组织深部,脑干或脊髓的病变,对多发无症状病变同样不建议手术切除。(Ⅲ类,B级证据);对于有症状或前期出过血的深部CA,但手术致残和致死风险与带病变生存5-6年风险相当时,可考虑手术切除。(Ⅱb类,B级证据);对于第二次症状性出血的脑干CA,在对早期术后致残率和致死率的风险,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评估后,可以考虑进行完整切除,因为这些病变的病程具有更高的侵袭性(Ⅱb类,B级证据);对于单次致残性出血的脑干或脊髓CA,并非强的手术指征。(Ⅱb类,C级证据);位于重要功能区的CA病变,当出现症状性出血且手术风险不能接受时,可考虑进行放射外科治疗。(Ⅱb类,B级证据);放射外科不推荐用于无症状的CA、可手术切除的CA及家族性CA(因其可能产生新的病变)(Ⅲ类,C级证据);

对于脑干CA,手术与否更多的取决于病变是否位于靠近软脑膜表面。虽然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对于深部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CA仍不作为首先治疗方式。

4.4 放射外科治疗

4.4.1 放射外科对出血率的影响

最初,SRS被提出作为位于实质内深部、手术难以切除的侵袭性脑干CA病变的治疗选择。CA治疗后,血管造影和影像学检查均不能证实其血管结构的闭塞,因此,目前的研究侧重于SRS治疗后出血几率的降低。多数队列研究发现在SRS治疗2年后,出血率出现下降。但两者因果关系很难确定,因有为学者认为在CA的自然病史中,在出血2年后,在出血率同样存在下降趋势。

一项伽玛刀治疗脑干CA的研究包括了68名患者,Monaco等发现在随访2年后,放射外科可将年出血率从32%降到1.3%。Lunsford等同样报道放射外科可以在2年后将出血率从32%降到1%。如前所述,CA在首次出血的2年后,其出血的风险可能自发明显降低。因此放射外科治疗后的阳性结果可能仅反应了这些病变的自然病程。放射外科用于治疗CA仍然存在争议。

为研究SRS治疗后出血率的具体变化,学者们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Lunsford等报告使用SRS治疗103例单发症状性CA的治疗效果,在17年的随访中,在治疗后的最初2年,年出血率为10.8%,此后降为1.1%。在一项纳入4项研究共178例SRS治疗的脑干CA的meta分析表明:在SRS治疗后,CA的出血风险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谢菲尔德国家伽玛刀中心的等发现在SRS治疗后的首个2年内高风险组的年出血率从30%降到15%,此后降为2.4%。另一项大多数病例为脑干CA的研究,在16年的随访期内,在SRS治疗后的首个2年内,出血率由治疗前的39%下降至9.7%。而在随后的随访期内,仅2例患者发生新的出血,表明SRS生物学效应产生后,再出血率约为0.56%。在另一项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CA的meta分析中,大部分病变均位于脑组织深部,特别是脑干。研究发现,GKRS治疗前后的出血率,其总RR为6.08,表明在GKRS治疗后CA的出血率降低。治疗前出血率与治疗后首个2年内出血率,其总RR为3.30。比较治疗前出血率和治疗2年后的出血率,其总RR为12.13。这表明在治疗后首个2年内及2年后出血率均有所降低。且在2年内及2年后的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RR:2.81)。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SRS治疗后,脑干CA出血概率是在持续降低中。

这些研究均为回顾性研究,因此存在天然的选择性偏倚:这些患者均为出血后进入研究队列。治疗前的观察期必然很短,这使得治疗前出血率偏向更高。治疗前出血率的不确定,使得RR的测量和解释缺乏可信性。因为SRS治疗前出血率的计算是研究SRS是否真正降低出血率的关键参数。当前,放射外科治疗CA的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病例数少,随访期短,缺少与未治疗脑干CA的对比。但是对单队列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和meta分析使我们对SRS治疗脑干CA的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SRS对于不能手术或手术风险高度脑干CA仍然是很好的治疗选择之一。

4.4.2 放射外科并发症

SRS治疗后长期神经功能缺失的发生率随病变部位不同差别很大。位于脑干或脑组织深部的CA,其发生率为0%~59%。Lunsford等报道队列中,致残率为13.5%。因此,放射外科治疗脑干CA的高风险性受到质疑。放射外科最常见的相关并发症为神经功能缺失,包括头痛、眩晕、面瘫、头晕、肢体无力、面部麻木、复视、构音障碍等。CA周围实质内的含铁血黄素是潜在的放射增敏剂,可能是并发症增加的原因。SRS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放射剂量相关,在大多数研究中,平均边缘剂量均低于16Gy。然而,既能产生治疗效果又能够降低放射损伤发生率的优化剂量,目前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低剂量(13Gy)SRS照射即可确定很好的治疗效果。

4.4.3 放射外科治疗时机

最近,有研究对首次出血和再次出现的脑干CA的SRS治疗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发现两组间年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自然病史表明,超过一次出血后才进行治疗的患者的状态更差,因此有学者建议在第一次出血后尽早进行放射外科治疗。由于反复出血引起的致残率具有累积性,且目前放射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率很低,有学者提倡早期进行治疗。

4.4.4 放射外科治疗后病理改变

有文献记载放射治疗可引起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壁增厚和玻璃样变性,同样的放射性血管病理性改变在放射治疗后切除的CA中同样可以见到。Gewirtz对8例在放射治疗后1-10年因再次出血而切除的CA进行了病理学检查,发现经照射的病变存在特异性的纤维素样坏死,但没有一例病变完全形成血栓。研究发现在SRS治疗5年后切除的病变中,75%的病变出现闭塞而体积无任何变化。这些标本均来自放射治疗后仍存在症状的病变,因此有理由认为通过治疗后静默的病变可能存在完全性的闭塞。另有假设认为即便没有出现完全的闭塞,病变外壁的瘢痕样增厚,以及低压力病变的稳定足可以防止病变再次出血。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方法证实GKRS治疗后CA的病理学改变,治疗后起效时间和病理学改变尚未得到证实。

5.我中心治疗经验

我中心自2017年11月至2020年8月采用伽玛刀技术共治疗脑干CA患者19例:男性1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8岁(25~70岁);位于中脑7例,桥脑11例,延髓1例;无症状病变3例,症状性病变16例;其中1例曾于治疗前6年行手术治疗,余18例均首先伽玛刀治疗;平均治疗剂量12Gy(8~15Gy);对于症状性病变多于出血后4~6周进行治疗。

截止目前,除2例患者因再次出血,出现头晕、行走不稳症状外,未随访到其他再出血或因治疗而导致新发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病例。

我们认为,随着脑成像技术的进步,剂量计划软件系统的完善,剂量给予的优化,SRS对于脑干CA的治疗正在变得更加有效和安全;对于无症状的病变,为进一步降低病变出血的机会,避免由此而引起严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除非病变体积较大、位于更重要部位(延髓),可早期积极SRS治疗;对于症状性病变应积极治疗,且较低剂量即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在剂量规划时,应尽量将含铁血黄素环排除在靶区范围之外,可降低并发症风险;而对于位置表浅、反复出血的病变,应积极手术治疗。

未来研究的重点是对SRS作为脑干CA首选治疗的患者,进行大宗病例的前瞻性研究,并进行长期随访。

参考文献
1.Zabramski JM, Wascher TM, Spetzler RF, et al. The natural history of famili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results of an ongoing study. J Neurosurg 1994; 80(3): 422-32.
2.Gross BA, Lin N, Du R, Day AL. The natural history of intracrani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Neurosurg Focus 2011; 30(6): E24.
3.Gross BA, Batjer HH, Awad IA, Bendok BR, Du R: Brainstem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1390 surgical cases from the literature. World Neurosurg 2013; 80:89–93.
4.Pham M, Gross B, Bendok B, et al.: Radiosurgery for angiographically occult vascular malformations. Neurosurg Focus 2009; 26: E16
5.Barker FG II, Amin-Hanjani S, Butler WE, Lyons S, Ojemann RG, Chapman PH, et al: Temporal clustering of hemorrhages from untreated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Neurosurgery 2001; 49:15–25.
6.Abla AA, Lekovic GP, Turner JD, de Oliveira JG, Porter R, Spetzler RF: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and outcome of brainstem cavernous malformation surgery: a single-center case series of 300 surgically treated patients. Neurosurgery 2011; 68: 403–415.
7.Monaco EA, Khan AA, Niranjan A, Kano H, Grandhi R, Kondziolka D, et al: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brainstem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Neurosurg Focus 2010; 29(3): E11.
8.Lunsford LD, Khan AA, Niranjan A, Kano H, Flickinger JC, Kondziolka D: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for symptomatic solitary 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considered high risk for resection. Clinical article. J Neurosurg 2010; 113:23–29.
9.Al-Shahi Salman R, Hall JM, Horne MA, et al. Untreated clinical course of 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Lancet Neurol 2012; 11(3):217-24.
10.Lu XY, Sun H, Xu JG, Li QY.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of brainstem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Neurosurg 2014; 120(4): 982-7.
11.Nagy G, Razak A, Rowe JG, Hodgson TJ, Coley SC, Radatz MW, et al.: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for deep-seated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a move toward more active, early intervention. Clinical article. J Neurosurg 2010; 113:691–699.
12.Szeifert GT, Timperley WR, Forster DM, et al.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in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following 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Prog Neurol Surg 2007; 20:212–9.
13.Rong Wen, Yifeng Shi, Yuan Gao, The Efficacy of 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for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World Neurosurg 2019; 123:371-377.
作者简介

刘晓民,医学博士,天津市环湖医院放射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放射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促会颅底外科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委员、天津市医学会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委、天津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天津市抗癫痫协会常委、国际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学会(ISRS)会员、国际Leksell伽玛刀学会会员。美国University of Pittsburgh访问学者,在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完成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和伽玛刀放射神经外科专科医生培训。主要研究方向为伽玛刀放射神经外科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

王国开,医学硕士,天津市环湖医院放射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天津市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学会委员,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神经电生理与放射诊疗委员会委员,从事伽玛刀临床治疗工作10余年。

专栏编委会

主编:潘力

主审:王恩敏 刘晓民 孙时斌

组稿人:苏娜

(0)

相关推荐

  • 脑干血管畸形怎么办?

    一直以来,脑干血管畸形由于其生长部位深以及与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关系密切而被认为是手术的禁忌.此类疾病的自然史表明50%以上的患有深部动静脉畸形的病人经历过明显的发病和由于出血而死亡.随着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

  • 专家讲堂 | 胡永珍教授:脑转移瘤的手术治疗

    脑转移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部肿瘤之一,美国每年预计新发病例超过25万,是脑原发肿瘤的10倍多.据统计约1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进展过程中会发生脑转移.脑转移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最新资料表明40%-5 ...

  • 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区别

    神经内科是一个独立二级学科(一级学科为临床医学),区别于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是以内科保守治疗手段为主的科室.治疗内容包括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 主要治疗疾病包括:脑梗,脑出血,头痛.头晕,脑炎.脊髓炎.癫 ...

  • 年纪轻轻就发生脑出血?可能是因为这个病!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的高危重症,据统计,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 脑出血一般多见于中老年人,但是也有部分患者年纪较轻.从临床结果来看,年纪较 ...

  • 醋酸环丙孕酮(CA)停用后,巨大脑膜瘤减小且视力恢复

       脑膜瘤和女性性激素之间的关系已得到明确证明,但其潜在机制仍不清楚.孕激素受体在约三分之二的脑膜瘤中强烈表达,但对其在肿瘤发生中的确切作用知之甚少.以往的研究中曾报道过醋酸环丙孕酮(CA).孕激素 ...

  • 【综述】对100篇最常被引用的脑动静脉畸形放射外科治疗的文献计量分析

    <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tional>杂志 2020年12月29日在线发表沙特阿拉伯和美国University of Miami的Ali Alkhabiry,  ...

  •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一图一图详解手术步骤及注意事项

    脑干海绵状畸形(CMs)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CMs的20%,大多数发生在脑桥.这些病变更有可能出现症状,因为它们的位置和邻近的功能结构. 脑干和相关神经血管结构的复杂重要解剖结构使脑干CMs显微手术切 ...

  • 【文献摘要】脑干转移瘤的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

    <Journal of  Neurooncology >2019年 5月 24日在线发表美国Winograd E, Rivers CI, Fenstermaker R,等撰写的<Th ...

  •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安全切除手术策略

    脑干海绵状畸形(CMs)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CMs的20%,大多数发生在脑桥.这些病变更有可能出现症状,因为它们的位置和邻近的功能结构. 脑干和相关神经血管结构的复杂重要解剖结构使脑干CMs显微手术切 ...

  •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如何安全全切?

    在一般人群中,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CMs)的患病率估计为1%.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占同期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4%-35%系列.这些如果病变出血,可能会导致严重而复杂的神经功能缺损.然而,这一区域的手术 ...

  •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的脑干出血怎么办?

    近几十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RI)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脑海绵状血管瘤(CCM)的发病率有所上升(0.4-0.9%).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占所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8-22%.CCMs的这一亚群有较高的 ...

  • 7岁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赴德手术记录

    阳阳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纪,他会在家里带领玩具们探险,去公园跑跑跳跳一刻不停,精力充沛的他总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因此,阳阳突然变得"沉稳"时,妈妈立刻察觉到他的异常,本以为只是小病 ...

  •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快速增大案例报告

    儿童早期放射治疗(10岁之前)与未来海绵状血管瘤发育之间的关系已得到很好的描述,辐射后海绵状血管瘤发育的中位时间为10年半(<3000 cGy剂量),约为5年(>3000 cGy).在此, ...

  •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反复出血怎么办?

    简要病史:M女士,年龄50+岁,老师,育有一儿一女,因构音障碍.肢体无力.面部麻木.步态不稳就诊当地医院,发现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史3年余,发生3次脑干出血,一度因出血引起生命垂危于当地医院ICU住院治 ...

  • 【文献快递】放射外科治疗脑干转移瘤的副反应

    <World Neurosurgery>杂志2018年8月7日在线发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土耳其的Ajay Patel, Tuo Dong, Shaheryar Ansari,等联合撰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