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不懂规矩要吃亏,全家这样做,健康过伏天!

今起正式进入伏天
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日子来了
你准备好了吗?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
每年入伏时间不尽相同
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
初伏为10天
中伏为10天或20天
末伏为10天
今年
初伏7月11日至7月20日,为10天
中伏7月21日至8月09日,为20天
末伏8月10日至8月19日,为10天
又是40天的超长伏天
光是想一想已经要汗流浃背

“宜伏不宜动”
三伏中的“伏”,有人说指“伏邪”,也有人说是指天气炎热,“宜伏不宜动”。“伏“字本意是类似趴伏的姿势,引申为屈服、降伏。根据汉代的说法是,夏至以后阴气不得出头只能伏藏地下,这段时间天气大热,故而称为伏天。
伏天为什么热?
因为最大的“主谋”是太阳,因为光照时间长,地面辐射累积多。夏至时阳光接近直射,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能最多,之后逐渐夜短昼长。但夏至并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从夏至开始,每天地面白天吸收辐射,晚上散发出一部分,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的热量越来越多,大约再过20多天到达峰值,正好是三伏时期,天气也就最热了。
伏天怎么吃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是北方流传的一句俚语,饺子、面条、烙饼、摊鸡蛋,都是人们喜欢的美食,老北京人夏令时节喜欢吃各种面,其中老北京炸酱面很有名,但夏天更喜欢吃冷面拌麻酱。过水儿的面条更筋道爽口,配上黄瓜丝和蒜瓣,吃的就是个舒坦了。
夏季饮食宜少油腻,此时可以多吃健脾化湿的食物,绿豆粥、荷叶粥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应该注意绿豆性寒,体质虚弱者不宜过多食用,也有说法称,三伏可以“吃三瓜”。
苦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丝瓜低热量、高营养
冬瓜可增进食欲
伏天怎么睡
夏季昼长夜短,比较适宜“晚睡早起”,这并不是说要熬夜,而是要顺应季节昼夜变化的特点,适当调整作息时间。
“午觉不睡,下午崩溃”,夏季天气闷热,容易影响睡眠质量,可以在中午小憩一会儿,有助于恢复消耗的体力和精神。
伏天怎么养
热水泡脚、祛湿邪
夏天湿热,最伤脾胃。很多人一到夏天就不愿吃东西,感觉自己胃胀、不饿,就是因为脾胃有湿邪。祛除脾胃湿邪最好的办法就是热水泡脚。很多人认为冬天才适合泡脚,其实,夏天泡脚,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泡脚可以健脾、除湿、通经、利水,有效缓解夏天的四肢乏力、食欲减退、困倦。水的温度不用太高,40摄氏度就足够了。
空调26℃最合适
夏天很容易得空调病。一方面是空调房长期密闭,很容易滋生细菌。适应要注意通风换气,上下午各通风一次最佳。另一方面,是室内外温差太大,人体很难适应而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室内外温差不应超过8℃,一旦超过8℃,就超过了人体自我调节的界限,就会引发头痛、鼻塞。所以室内温度以26℃为佳,避免过大的室内外温差。同时,夏季闷热的时候,空调适合开“除湿”模式,降低湿度可以有效缓解闷热感,降温效果更好。
喝水勿贪快、贪凉
夏天出汗多,身体很容易缺水,于是很多人喜欢大口喝水,一次喝一大杯或者一大瓶。但是这样喝水,其实很容易出现问题。水分迅速进入血液,会造成血液变稀,血量也会增加。心脏不好的人,很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更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肌梗死。
最好的喝水方式是:少量多次,一次100—200ml。同时,切忌贪凉,温水对人的身体最好,而且最容易帮助人体散发热量,最解暑。
伏天怎么排寒
三伏的「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伏天是一年中人体体表气血最旺盛的时候。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大家如果去过山洞就知道了。夏天外面越热,山洞里面越寒冷,而冬天虽然外面很冷,但洞里却是温暖的,身体和山洞是取类比象的,体表越热,体内却越寒。此时正是排寒气的最佳时机,如果错过了,真的是要再等一年了!

头伏要排肺寒。三伏贴就是排肺寒的一种方法,「冬病夏治」可以治疗各种呼吸道疾病。刮痧大椎穴,肺俞穴(取穴视频如下)是好办法,也可以用三伏贴敷帖穴位。没有三伏贴,也可在穴位上贴片生姜片固定一小时也可以。缓解各种慢性呼吸道疾病

大椎穴:低头,颈背交界椎骨高突处椎体,下缘凹陷处即是。

肺俞穴:大椎穴向下推3个椎体,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
历史上的伏天
先秦--比现还高2℃
在《诗经·国风》中的《七月》一诗中,开头即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从殷商到春秋时期,除了在西周早期有过短暂的寒冷期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温暖,夏季气温比现在约高2℃。
唐及五代--毒辣烈日,草枯水干
《旧唐书·德宗纪》曾写道:“夏,热甚”,通俗说来,就是说这个夏天太热了。王维在《苦行》中写道“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四》曾记载,这天是“亢阳”,意思是太阳太厉害了,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毒太阳”。可见,唐朝开始“热灾”已经频现。
初宋--酷暑如酷吏
三伏酷暑的极端天气在两宋期间较多,宋代诗词中也多有描写。孔武仲在《伏中作二首》中写道“酷暑已旬日,熏炙势自如”;张耒《劳歌》“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陈造《立秋日》“酷暑如酷吏,顷刻不可对”等等,都足以见证了夏天之热,生灵之苦。
在距今800多年前的南宋,曾发生过涉及范围最大的一次热灾,包括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地,《宋史·五行志二》上有这样的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清--超级三伏天
历史上最热的夏天是出现于公元1743年,也就是乾隆八年。《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三卷“清代气象记录(上)”中曾记载,这一年的热灾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整个华北地区,几乎涉及半个中国,范围之广,历史上少见。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专家的研究换算,乾隆八年(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这一极端高温纪录至今未被超过。
伏天艾灸:冬病夏治最佳时期
夏季的三伏天是阳气最足,也是艾灸效果最的时期。

1、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穴位应用最多的穴位,也是四大养生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延着膝盖三寸(一根中指长)与裤缝相交处,足三里是脾胃的后天之本,也是补益气血的穴位代表。因此很多中医学家都认为如果是气虚血虚,首选的穴位都应该是足三里穴位。
足三里因有气血双补之功效,而且也有健脾胃的功效,因此常常会用于治疗头晕、头痛、失眠、耳鸣、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据现代医学证明,常常艾灸足三里,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2、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肚脐眼下三寸位置,常灸关元性,还有温肾补阳、提高性欲、壮阳(对于夫妻关系可是有很大帮助哦)、也还有补虚益损、温经通络、理气和血等功效。
关元穴还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自古就有关元穴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从古至今把此血作为保健要穴。

3、神阙穴

神阙穴就是我们常说的肚脐眼,在古代就曾经说过神阙穴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因此一直以来此穴位都是一个重要的保健养生穴位,本穴喜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可以按摩和艾灸法,其中按摩最简单,艾灸最有效。

4、中脘穴

中脘穴是在肚脐眼上四寸,同时也是对应着脾胃的一个主要穴位,主要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为主的一个穴位,比如说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现在常说的胃炎、胃溃疡、十二脂肠球部溃疡等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5、命门穴

命门穴是肚脐眼对应后背的一个穴位,因为此穴位在两肾之间,故有生命之门的称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所在。
命门穴的功能体现了肾阳的作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育功用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消化、吸收与运化,以及水液代谢等都有促进作用。因此认为是藏真火之穴。临床上命门火衰的症状基本和肾阳不足(和)是一样的。
命门火衰主要表现四肢清冷、虚损腰痛、或五更泄,男子阳萎、早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经痛、宫寒不孕等虚寒症状。
所以,三伏天艾灸即能祛病防病、又能强健身心,是真正意义上的修身养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