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世界上大多数愚蠢里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

每 个 人 都 是 生 活 的 记 录 者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我的精神家园》自序
文/王小波
年轻时读萧伯纳的剧本《巴巴拉少校》,有场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工业巨头安德谢夫老爷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斯泰芬,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一切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老爷子把自己的儿子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
我看到这段文章时只有二十来岁,登时痛下决心,说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的一员。
我年轻时所见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浅(且不说是荒谬)的原则,就以为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断,结果整个世界都深受其害。直到我年登不惑,才明白萧翁的见解原有偏颇之处;但这是后话——无论如何,萧翁的这些议论,对那些浅薄之辈、狂妄之辈,总是一种解毒剂。
萧翁说明辨是非难,是因为这些是非都在伦理的领域之内。俗话说得好,此人之肉,彼人之毒;一件对此人有利的事,难免会伤害另一个人。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见解受所处环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觉得明辨是非是难的。倘若某人以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以为自己的见解一定对,虽然有狂妄之嫌,但他会觉得明辨是非很容易。
明了萧翁这重意思以后,我很以做明辨是非的专家为耻——但这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我是年轻人,觉得能洁身自好,不去害别人就可以了。现在我是中年人——一个社会里,中年人要负很重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不能只顾自己。因为这个原故,我开始写杂文。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杂文集,篇篇都在明辨是非,而且都在打我自己的嘴。
伦理问题虽难,但却不是不能讨论。罗素先生云,真正的伦理原则把人人同等看待。考虑伦理问题时,想替每个人都想一遍是不可能的事,但你可以说,这是我的一得之见,然后说出自己的意见,把是非交付公论。讨论伦理问题时也可以保持良心的清白——这是我最近的体会;但不是我打破沉默的动机。假设有一个领域,谦虚的人、明理的人以为它太困难、太暧昧,不肯说话,那么开口说话的就必然是浅薄之徒、狂妄之辈。
这导致一种负筛选:越是傻子越敢叫唤——马上我就要说到,这些傻子也不见得是真的傻,但喊出来的都是傻话。久而久之,对中国人的名声也有很大的损害。
前些时见到个外国人,他说:听说你们中国人都在说“不”?这简直是把我们都当傻子看待。我很不客气地答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认识的中国人都说“不”,但我不认识这样的人。
这倒不是唬外国人,我认识很多明理的人,但他们都在沉默中,因为他们都珍视自己的清白。但我以为,伦理问题太过重要,已经不容我顾及自身的清白。
伦理(尤其是社会伦理)问题的重要,在于它是大家的事——大家的意思就是包括我在内。我在这个领域里有话要说,首先就是:我要反对愚蠢。一个只会明辨是非的人总是凭胸中的浩然正气做出一个判断,然后加上一句:难道这不是不言而喻的吗?任何受过一点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这世界上简直找不到什么不言而喻的事,所以这就叫做愚蠢。
傻有时能成为一种威慑。假如乡下一位农妇养了五个傻儿子,既不会讲理,又不懂王法,就会和人打架,这家人就能得点便宜。聪明人也能看到这种便宜,而且装傻谁不会呢——所以装傻就成为一种风气。
我也可以写装傻的文章,不只是可以,我是写过的——“文革”里谁没写过批判稿呢。但装傻是要不得的,装开了头就不好收拾,只好装到底,最后弄假成真。
我反对愚蠢,不是反对天生就笨的人,这种人只是极少数,而且这种人还盼着变聪明。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愚蠢里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但这一点并不是我的发现,是萧伯纳告诉我的。
在他的《匹克梅梁》里,息金斯教授遇上了一个假痴不癫的杜特立尔先生。息教授问:你是恶棍还是傻瓜?这就是问:你假傻真傻?杜先生答:两样都有点,先生,凡人两样都得有点呀。
在我身上,后者的成分多,前者的成分少;而且我讨厌装傻,渴望变聪明。所以我才会写这本书。
在社会伦理的领域里我还想反对无趣,也就是说,要反对庄严肃穆的假正经。据我的考察,在一个宽松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优雅,收获到精雕细琢的浪漫;在一个呆板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幽默——起码是黑色的幽默。就是在我呆的这个社会里,什么都收获不到,这可是件让人吃惊的事情。
看过但丁《神曲》的人就会知道,对人来说,刀山剑树火海油锅都不算严酷,最严酷的是寒冰地狱,把人冻在那里一动都不能动。假如一个社会的宗旨就是反对有趣,那它比寒冰地狱又有不如。
在这个领域里发议论的人总是在说:这个不宜提倡,那个不宜提倡。仿佛人活着就是为了被提倡。要真是这样,就不如不活。罗素先生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弟兄姐妹们,让我们睁开眼睛往周围看看,所谓的参差多态,它在哪里呢。
在萧翁的《巴巴拉少校》中,安德谢夫家族的每一代都要留下一句至理名言。那些话都编得很有意思,其中有一句是:人人有权争胜负,无人有权论是非。这话也很有意思,但它是句玩笑。实际上,人只要争得了论是非的权力,他已经不战而胜了。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
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0)

相关推荐

  • 宗法社会的特质

    宗法社会的特质 从西周以来,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宗法社会就是以血缘关系定亲疏的社会,它的特质就是以伦理代替是非,实际上就是讲伦理不讲是非. 在伦理观念中,对父母好叫孝,对兄弟好叫悌:推孝悌之 ...

  • 萧天花语 ☆ 人性(傻子和他的情人)

    人 性 (傻子和他的情人) 文 | 萧天 楼前的傻子走了,从楼上爬出来,带着苦难艰辛的岁月,离开了这个虚伪的世界.也带走了一个女人真诚的爱.我不知道该怎样定位这个女人和傻子的关系,就以情人代替吧.因为 ...

  • ​從眾是聰明還是愚蠢?

    總體來說還是愚蠢多一些,理智清醒的從眾行為是聰明的,無意識的從眾行為是愚蠢的,而大多數都是第二種類型,所以說從眾行為愚蠢更多些. 什麼是理智清醒的從眾呢?簡單來說,就是經過細緻周到的思考過後而做出的從 ...

  • 愚蠢争辩,自伤自残

    有两个人吵了一天,一人说3×8=24,另一个人说3×8=21,相争不下告到县衙.县官听罢说:"把三八二十四的那个人拖出去打二十板! " 二十四的人就不满:"明明是他蠢,为 ...

  • 王小波丨有些人以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中国人总要以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的知识,博学得够够的.聪明得够够的,甚至巴不得要傻一些.(王小波) 智慧与国学 文/王小波 我有一位朋友在内蒙古插过队,他告诉我说,草原上绝不能有驴.假如有了的话,所有的 ...

  • “天才作家”王小波居然是撞墙而亡?葬礼上竟无同行肯送!

    直到离世的那时刻,他前后花费二十年心血的发行6000册(黄金时代)还没有卖完,这也成了他的遗憾.因为那段时间(黄金时代)讲述了性的文化超前突出,被各大出版社禁止,书中描绘了,粗鲁,低俗,荒唐有趣,被大 ...

  • 王小波:活下去的诀窍,就是保持愚蠢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

  • 王小波: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

    4月11日是王小波逝世24年忌日,我们怀念这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今天中国需要更多特立独行的人.王小波的思考从七十年代的狂热中走来,途经八十年代的意识大解放,又在九十年代的思想退潮中沉淀.他尖锐,但不刻薄 ...

  • 王小波:45岁撞墙而亡,无一同行出席葬礼,死后被捧上神坛

    万象谈历史关注2021-04-18 11:20大图模式提起王小波,很多人都会想起王朔,能让王朔称赞的作家很少,他算一个.在王朔销声匿迹的那几年,王小波横空出世,人们都说他把王朔给"盖&quo ...

  • 王小波说过: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

    王小波说过: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而自律,恰恰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感到很痛苦,无聊,生活更是变得无比糟糕,其实这些都是自己无法改变眼前的现状,而产生的一种 ...

  •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到底好在哪里?(上)

    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文章是连接的艺术.一篇文章,或长或短,从头至尾总是一个字连一个字,一个词连一个词,一句话连一句话,一段落连一段落,最后完成的.它总是从一个所有人都熟悉的汉字库里提炼出一些字,通过 ...

  • 【美文朗诵】王小波:为什么道德制高点上总是站满了蠢人

    【美文朗诵】王小波:为什么道德制高点上总是站满了蠢人

  • 附上几句王小波语录,送给在世界中沉浮的你!

    ​附上几句王小波语录,送给在世界中沉浮的你!1.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