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瑞闫浩:你忙冲千亿,我忙"模式转型"
景瑞勇敢转身:一家中型房企的转型之路
图注:景瑞控股联席主席闫浩
文\潘永堂
千亿,冲千亿——应该是2017年中国楼市最热的关键词。
在中城联盟论坛上,景瑞控股联席主席闫浩开启了一个《房企的转型之道》的演讲。开场白是谦虚的反问句。
“别人都破千亿了,你还在干嘛?”
“别人没破,但至少已规划千亿了,你又在干嘛?”
老潘查了一下景瑞的数据——2016年,景瑞销售167.8亿,2017年销售205亿,行业90位。
客观而言,200亿的规模量级,在如今行业巨头5500亿的大树下,景瑞的个头只能算棵小树;另一方面,本来167亿到200亿的20%增速,也不算低,但与千亿级巨头碧桂园,融创等80%、100%的高增长相比,目前看,无论规模绝对值,还是增长相对值,都低了很多。
这是一个恐龙比兔子跑得快的时代!
即中型房企在规模增速和持续爆发力上并没有显著优势——即“规模经济”的效应,在房企洗牌的现阶段发挥了“催化”作用。
霸道的业绩增长,固然是行业的黑马、明星,网红;但做企业,重要的不是做明星,而是做寿星。
面向未来做寿星,做百年房企。
难道所有中型房企都须冲规模,冲千亿吗?
难道所有房企只有规模的“华山一条道”吗?
事实上,今天中型房企动辄几百亿的规模,在其他行业看来,200亿、300亿量级已是大企业,已经很优秀了,至于转型、升级、转行,真有那么迫切和紧急吗?
事实上,闫浩给出了他对转型的危机感与路径的选择。
你们忙冲千亿,我们忙模式转型。
今天下半场3个字不足以总结当下房地产的特征,闫浩的行业“三个痛点”,才是更深的解读。
不管你多牛,你要相信,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很多房企的成功,其实与大时代,与大风口有高度的相关性。
那么,房地产的大风口,今天,到底还有木有?
20年过去了,中国房地产的风口开始迎来变弱、示弱的阶段。在闫浩看来,房地产的风口最强劲的时代已过。
怎么讲?
世界房地产发展有一个共同规律,城市化的进程往往催生着房地产这个行业大规模的成长。同时,当一个国家城市化率在30%到70%的区间时,是房地产行业从刚起步到走向成熟的区间。同时,当这个国家城市化率一旦越过70%,房地产尤其是住宅开发就进入下坡路。
在闫浩看来,中国城市化的东风只剩下10几个点了,发展后劲特别是住宅开发的后劲和容量堪忧。
其一,中国城市化整体水平达到70%可能就到顶了,不像美国82%的超高城市化率,因为中国的独特农村模式,以及中国很多恶劣的地理、自然条件,往往很难高度城市化。
其二,中国目前而言,整体城市化率已经高达57%,离70%的高点,也就是10多个点了。
其三,按区域看更不乐观。一线城市已经90%,房地产进入存量开发为主的时代,加上新增大量租赁用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可住宅开发的用地越来越少;而核心二线城市已经达到或逼近70%,房地产开发的总量已经达到最高点,未来很能有较大增量。虽然三四线城市化率低,但是三四线的楼市需求有限,库存较大,未来对房企缺乏持续性做大空间。
从城市化率这个宏观视角看,中国房地产住宅开发已经跃过行业最高峰,未来住宅开发市场规模将稳中有降,同时核心一二线城市的存量逐年加大。
行业在集中,资金更在集中。
未来的房企,要是没钱,可谓寸步难行。
今天房企尤其是中型房企的金融之痛,不是没钱,钱是有的,只是找不到便宜的钱,找不到长期的钱。
而钱贵,钱短,则是让中型房企未来竞争进入深水区、利润微利时代,压死房企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房企所有的破产问题,不是利润低,而是现金流断了,一钱难求,活生生渴死。
中型房企相对大型房企弱势明显,大型房企往往综合融资成本在5%,甚至4%还有更低的,而中型房企往往在7%、10%甚至15%阶段。显然,省钱就是赚钱,在地产微利时代,中型房企融资成本过高,太不乐观。
钱贵不说,钱还短,而且与开发商是一种短期博弈关系,而非长期合作的关系。
闫浩在走访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发现,美国有成熟的金融体系和市场,有长期的资金与开发商一起,去支撑项目的发展。但中国,目前都是以银行为主要的融资标的,都是1到2年的短钱,而且是基于假设对方会有风险,抵押式的短期博弈关系。
钱贵,钱短,这就造成了中国房企做项目必须快销,必须高周转,否则金融体系的高额利息不答应。其次,中国房地产调控越来越短周期化,甚至常态化,因此房企也需要更长期限的资金,最终穿越楼市政策波动、市场波动的不同周期。
闫浩去年走访一些美国企业发现,美国金融体系和融资渠道非常多元和丰富,芝加哥市中心一个办公楼收购改成公寓,项目自身投资就需要1%,而99%的资金是通过外部金融机构获得。同样,类似美国的铁狮门模式,这家房企只用5%的自由资金投资,就撬动了1700亿美元的管理资产规模。
同样新加坡的凯德模式,凯德做到今天超级规模,整个资产规模凯德自有投资也仅仅20%之多,剩下的都是长期投资人出钱。
应该说,美国金融机构更多是为开发商在重资产持有提供了关键支撑,而且美国金融投资者与开发商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去共同开发一个市场。
行业风口已弱,金融之痛在未来会加剧,而房企本身的开发模式也是越来越难持续。
一家企业要生长,要活得滋润,可以用三个指标来评价,做为一个企业,更高的利润率,更高的ROE,更高的市盈率PE。但对今天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这三个指标都在走下坡路。
首先,作为一家上市企业,纯粹房地产开发模式的市盈率越来越低,无论港交所,还是深交所,传统开发型房企的PE都在4到5倍。核心就在于今天中国开发房企的战略严重趋同,都是以住宅开发为主,快销、追求规模,城市布局聚焦黄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核心城市,这种单一的、同质的、而且业绩受政策调控影响大的纯粹开发模式,在资本市场的市盈率很低。
而与之差异化的是,我们看到基于房地产运营,房地产服务商业模式做大做强的房企,往往PE在10到20倍左右。类似花样年彩生活上市市值一下就迅速超过花样年开发集团的市值。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服务业PE高。
其次,房地产产能过剩后,特别是人均住宅高达40.8平米,而且房企竞争加剧后传统开发高周转模式,利润越来越薄,房企行业平均利润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在下降,如今很多百强房企净利润率跌破双位数,降到8%甚至更低。
地产微利时代已经来临。
利润越来越薄,市盈率PE处于低位,最终资本市场不断被低估的价值,最终也倒逼房企进行战略、商业模式和转型的思考。
地产的未来之路
房企的终极格局,是哪样?
风口已弱,金融还痛,模式难持续,利润微弱……房地产这个行业开始倒逼房企转型。但问题是,未来房企要转向何方了?
闫浩说,作为一家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独特资源的民营房企,景瑞从2014年就开始思考转型问题,也一路研究国内外其他转型房企怎么做,但初期总找不到合适自己的模式。
做大规模是唯一的路径吗?
闫浩坦言,追求规模,做大规模,更大——这当然是追求企业成长很重要的一条路径,但肯定不是唯一的路径,而且规模增长也有天花板。
同时,没有转型升级、有质量的规模扩张,也会面临巨大的失控风险。
那么,房企更安全、更稳定的地产未来在哪里了?这是一个大时代的好命题。
闫浩自问自答——欧美日楼市,相对终极的状态又是什么了?
对此,闫浩调研了“地产前辈”美国楼市的十大市值最高的房企。闫浩发现,在美国10家市值最大的房企中,里面9家都是非住宅的,有做商业做到高市值的,做公寓的、做办公物业、做酒店物业……十家最大市值房企只有1家是做住宅开发。
这也映射到,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住宅市场可能也非主流。其次,美国市值最大的房企,基本都是重资产持有,长期经营运营物业,并且持续享受这些物业增值带来的收益,这种模式得到了投资者、客户、企业和政府的认可,这种模式在美国持续了很多年。
非上市的标杆房企也是如此——这一点,众所周知,美国铁狮门的模式很成功,对中国房企未来很有借鉴。
铁狮门作为美国乃至全球房企标杆,万科进入美国也是与铁狮门合作,他的商业模式核心也是借助基金金融手段,资产管理规模近千亿美元,而且从房地产前端资金管理到中端项目开发、施工建设再到后端物业管理,在每个业务领域,铁狮门提供端到端的品质和一流服务。
同样,作为全球地产服务领域的领导者,日本三井不动产,也是借助基金等金融手段,运作近300个项目,管理1.9万亿日元资产,显然重运营,轻资产、强服务是欧美日本标杆房企商业模式的共性特征。
事实上,欧美日这种相对地产成熟阶段的房地产模式如此,其实中国内部相对成熟的香港也有成功案例。比如在香港的成功案例,即新鸿基,核心也是重运营,强服务获得企业受益。在新鸿基,股东净利润高达206.59亿港元,净利润来源于较高的物业发展利润贡献以及物业租赁受益,其中物业租赁受益贡献近60%。租金收益就每年超100亿,显然这让内陆主流房企汗颜。
显然,研究城市化成熟阶段和房地产成熟阶段的标杆房企商业模式和特征,闫浩发现,自身轻资产、强运营的存量资产也将是中国房地产未来成熟阶段的特征。基于这一点,特别是结合当下地产下半场,景瑞给自己选的路不再是简单追逐规模,而是坚定转型,商业模式上向“资产管理者”转型,通过轻资产方式来提升盈利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今天中国城市化率也就只剩10%之多,而且核心一二线城市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70%,存量资产的经营,轻资产、强运营的商业模式,可能会加速到来。闫浩强调,不能等到行业进化到那个状态,企业再来转型,因为可能你已经来不及了。也因此,景瑞要率先而为,提前试水,摸索,率先获取资源和合作伙伴,提前获得转型的筹码和资源。
轻资产,强运营是否就是景瑞的未来?闫浩认为这还不够。
转型的深度思考,让他发现,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也可能是最重要的维度必须体现在景瑞未来战略转型之中。
即客户的位置在哪里?
转型有很多条路,但哪条是经得起检验的?
或者评价转型成功的标尺是什么?
对此,闫浩纵深思考后,认为作为一个企业来说,其实最终追逐的是价值,是得到社会的认可、客户的认可、同行的认可、投资者的认可,认可度越高,企业的价值则越大,而这正是景瑞追求的方向。
未来景瑞在地产下半场,必须回归客户,回归到房地产原点。
越是市场越难,越要尊重客户,回归客户,这才是企业在深水区竞争、生存长大的王道。
过去房企单纯靠行情,不重视客户,不重视产品的打法,将不再有存活空间。闫浩强调,如果传统房企还继续拿着老产品,旧思维去争夺下一代、新一代尤其是90后、00后消费者,最后必然走上低价的恶性竞争。
基于此,闫浩在内部提出两大考题。其一,房子过剩时代,客户到底需要什么?其二,未来客户的痛点到底在哪里?
标准化、批量化在供不应求的时代是可以的,但在供大于求的过剩时代,好房子就必须是个性化、定制化的。
粗放式产品、毛坯房在供不应求的时代是可以的,但在供大于求的过剩时代,好房子必须是精细化的,精装房,私人定制的。
基于此,闫浩强调,房地产作为国民“衣食住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本大规模、低成本、低品质的模式,不再匹配客户高品质、个性化的需求。未来好房子的定义,定制化是一个重要特征。即根据客户需求做出个性化的产品解决方案。
更本质的看,房子定制化,是未来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更是消费升级的直接体现。
而且对企业发展而言,定制化,是风口所在,是价值所在,是溢价所在。
原来是一幢房子一张图纸,现在是一套房子甚至于一间房子一张图纸,显然,这对景瑞做产品、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景瑞希望从客户真实需求出发,以提升“客户洞见”和“卓越产品力”为核心的价值设计能力,围绕“客户价值设计(DTV: Design to Value)”,打造并输出系统化服务,以此推动景瑞实现由低估值的开发商向高估值运营商的转变。
做难且正确的事,才有意义,才能获得行业的尊重,客户的认可,这才是景瑞未来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小结
综上,轻资产,重运营,定制化,精细化,这将是景瑞面向未来的转型方向。
这将是具有未来生命力的商业模式
也将是一条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景瑞的转型之路,不是一年能完成,也因此,景瑞转型一要提前,二要坚持,三要不断地进化,迭代。
【温馨提示】如果你对景瑞这家中型房企率先转型的逻辑,思考有不同理解,欢迎加老潘个人微信dczcpyt沟通(请注明城市公司姓名,非诚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