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墙有风,壁有耳,彰德府城隍庙里真有透风的墙?
辛丑牛年春节,河南省安阳市鼓楼大街的游客。(王建安 摄影)
彰德府城隍庙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鼓楼东街六号,地处老城中心。布局为五进院落,每院以大殿为主体,配有左右对称的廊房或配房,前院有牌楼、照壁、判池,中轴线上五座大殿。该庙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殿堂造型及大部分建筑构件多属明初,整体结构凸显明、清时代的建筑特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彰德府城隍庙。(王建安 摄影)
彰德府城隍庙,又名威灵公庙,为安阳市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悠久、保存较为完好的宗教建筑与礼制建筑群。1986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彰德府城隍庙的明代牌楼。(王建安 摄影)
彰德府城隍庙大殿,清代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檐柱、金柱施覆盆式柱础,大额枋与普柏枋呈“T”字型,檐部施三昂七彩斗拱,昂嘴为拨腮昂,柱网为前后对称式布局,绿色琉璃筒板瓦覆顶。
彰德府城隍庙大殿的“透风砖”。(王建安 摄影)
在彰德府城隍庙大殿的两侧山墙和后檐墙上,都能看到小块儿雕着古代钱币图案的花砖,墙上的这些砖雕镂空孔洞,就是古人所谓的“透风儿”,民间俗称“透风砖”。这些雕花砖的作用是为了让墙里面的木质立柱根部通气、防潮,使之不易朽烂。
“抬梁式”木结构的彰德府城隍庙拜殿。(王建安 摄影)
中国古代建筑墙面上为什么会有“透风砖”?这是不是民间说的“透风墙”?透风,透风砖或者透风墙,都与民间俗称“墙倒屋不塌”的中国古代梁柱式木结构建筑有直接关联。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质梁柱式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即屋顶、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
安阳市老城县前街砖混结构的民国老建筑。(王建安 摄影)
安阳市老城县前街砖混结构的民国老建筑。(王建安 摄影)
中国古建筑中的“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木结构,是古代大型宫殿、寺庙等高大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即在立柱(也称金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老百姓所说的“墙倒屋不塌”这句俗语,就充分表达了古建筑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类似屏风的阻挡视线分割空间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
彰德府城隍庙的前殿。(王建安 摄影)
房屋四周虽然有砖砌的墙体,但起承重作用的主要是木柱。由于古代房屋墙体宽厚,房屋的檐柱往往被包砌在墙体之中,墙体里的潮气就可能腐蚀柱子。怎么办呢?为了防止柱子受潮、腐烂,历代工匠为保护木框架坚固耐用,他们巧思妙想设计了各种精妙“机关”。
彰德府城隍庙大殿的“透风儿”。(王建安 摄影)
“透风”这种“机关”所解决的就是柱子通风、防潮问题:砌墙时在木柱周围留出空间供空气流动,并在外墙保留两个通风口,以防幽闭空间中木材受潮腐坏。实用目的之外,匠人们还在孔隙上添加了有时代特色的纹样花砖,这些花砖,民间称为“透风砖”。
在解决通风、防潮的同时,为了达到装饰美观的效果,工匠们还对透风砖进行雕花,其纹样有灵狮、牡丹、仙鹤、梅花等吉祥图案。民间俗语:墙有风,壁有耳;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墙里头的柱子——不显身。一般来讲,只要俗话说的事情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中国古建筑发展的历程中,其中的一砖一瓦,都蕴含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痕迹,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