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内蒙古|张兆明:我去 我去 我勒个去
原创作者:张兆明|内蒙古阿拉善盟
《我去 我去 我勒个去》
不是吧?我去。这都什么人啊?我去。这种难度都能行?我去。这造型也太另类了吧,我去。世界真奇妙,不看不知道,我去,我去,我勒个去。据和某人儿子的沟通交流,“我去”的本意、用法与“我靠”相同,如出一辙,原无恶意,只是我等大人家长们觉得 “我靠”们太过于粗俗难听,常常横加干涉。为了避免无谓的冲突与争执,惯常的使用者们故退而求其次,迂回变通了一下,用我们尚能勉强认可的,不太刺耳的“我去”来替代。细细品味揣摩一下,你会发现同“啊”“嗯”等常用语句一样,因为语气、语调的不同,“我去”所能表述的意思实在是太多太丰富了,有埋怨的、有惊讶的,有质疑的,当然也有五体投地的佩服。“我去”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直接、明了的表达态度、阐述看法的口头禅或附加语。愤怒也好,感慨也罢,只要不是直冲冲的对着你吼“去你大爷的”的,就不算是骂人,一般人都能平和的接受。脑洞大开的网友们创造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网络流行语,这些流行语言借助于网络媒体、平台独特的传播优势风靡至极,且更迭、引申的速度极快,当然因过气而销声匿迹的速度也极快。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聪明才智,大有仓颉造字之势。就网络语言本身来说,存在与流行是因为有适合于它的人群和范畴,许多时候其自嘲的成分远大于所代表词义本身的褒贬与对错,且符合年轻人的性格特点。对于这些新鲜事物的出现,用不着大惊小怪的,更不该我们尚未理解勉强接受,就将其视之为洪荒猛兽之灾,一味的指责、拒绝、打压,防狼似的防着,处处布点设卡围追堵截,生怕坏了什么三纲五常。其实没有那么多引经据典的因果原由以及咬文嚼字的根缘追溯,或许就是因为其直接、简单,或是由于爽亮、畅快而易于让人笑纳。犯得着像睡渣一样,有那么多的尿纠结吗?这也不对,那也不行,也不瞧瞧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在玩辫子朝代文字狱的把戏,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要讨教个说法,弄它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甚至把一代人都否定的一无是处。我去,累不累呀。我们拿出一些包容和理解之心真的很犯难吗?我们同样青春过,也一定有过这样的流行语言,只是时过境迁,我们早已忘记了而已,忘记了我们过去红酒兑着雪碧喝的尴尬,忘记了自己曾经“爷长爷短”的跋扈。至少我们也跟过风吧,也想讨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尝尝,不同的只是表达的方式和措辞有所区别罢了。如果我们总是这样丁对丁卯对卯的较真儿,估计早都该歇菜了。类似于“我去”这样的网络流行语的词意真的太年轻了,基本属于我儿子这一代青年人的专属语言。我作为一个吃瓜群众的糟老头子即使明白是什么意思,也知道该在什么环境状态下娴熟的表达运用,只怕也不好意思脱口而出。有些时髦的东西是我这个油腻的中年男追赶不成的,省得别人说我老没正形,硬是装嫩。好在只是个打酱油的,顺路飘过,看看而已。初闻而不得其意,或是理解上有些这样、那样的偏差都很正常,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孤陋寡闻,亦或是因为我们没能坦然面对。我虽然接受的慢,反应迟钝了些,观望的时间久了些,但也不是个冥顽不化的僵硬分子。我不仅不排斥,相反有时还十分欣赏网络语言的精炼,言简意赅以及丰富的内涵表达。某些词句鲜明的个性,新颖的寓意,多样的层次,衔接的流畅,都让人赏心悦目。当然,也不是个别人认为的那样,张口闭口动辄就是网络流行语,就拉风,显得时尚化。何况网络流行语本身就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词语过于直白、简约,失去了口才语言的欣赏之美;有些词的词面和词意想去甚远,词不达意;有些词语过于隐晦,易于误解和引起反感。什么事情都要讲究个度,过了就冒尖,容易被别人看作另类。偶尔调侃一下可以视之为雅趣,如果整天都是云里来雾里去的让人不得其意的胡子匪话,谁还有耐心陪你一块吃斋念经。就在这篇文章快要收笔的时候,我的认知度和信息接受速度已见落伍了,人家干饭人已经直奔食堂了,我还在揪着“我去”的尾巴研究。唉,再好的狗粮也喂不饱受虐的单身狗,我去也。二〇二一年七月
作者简介张兆明,阿拉善盟作家协会会员,中盐内蒙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林业工程师。以天命之年的人生经历感悟生活,喜欢用辛辣的笔触揭示人性的善恶,用感恩的心境体味家园的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