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栱笔记·单斗只替
单斗只替
——梁柱构造的房屋不用铺作,仅在必要处加用斗、替木。
在《营造法式》并没有单独关于“单斗只替”做法的描述,仅在字里行间有些只言片语。这里列举两处如下:
《营造法式》卷十九“拆、修、挑、拨舍屋功限”:
槫檩衮转、脱落,全拆重修,一功二分。斗口跳之类,八份功;单斗只替以下,六分功。揭箔翻修,挑拨柱木,修整檐宇,八份功。斗口跳之类,六分功;单斗只替以下,五分功。
从这一条可以看出,“单斗只替”是一种很简单的做法,所耗费的用功也相对较低。因为“斗口跳”本身已是非常简单的斗栱做法(下一篇文章会谈谈斗口跳),而单斗只替的用功两次列举都比斗口跳要少,由此可见其大抵用于次要建筑。
《营造法式》卷五“柎”:
造替木之制,其厚十分,高一十二分。单斗上用者,其长九十六分;令栱上用者,其长一百十分;重栱上用者,其长一百二十六分。
这是另一条在大木作制度中对“柎”的解释。“柎”即“替木”。这一条中并没有出现“单斗只替”四个字,但提到替木的尺寸时,分了三种情况——单斗上用、令栱上用 和 重栱上用。梁思成先生为此绘制了三幅示意图。
这三幅图中,替木的截面尺寸都是“10分°×12分°”,但承托替木的层数(铺作数)不同,替木长度即不同。最长的126分°用于重栱,其次是104分°长的替木用于一斗三升式令栱之上,最短的96分°长的替木用于单斗之上。
造替木之制图示(梁思成 绘)
显然,第三幅图单栱上用替木,就是“单斗只替”。
但阅读很多文献发现,对“单斗只替”的理解还存在两方面的疑问。
疑问一:在“栌斗+替木”的单斗只替中,再绞入出头的梁栿算不算单斗只替?
在潘谷西先生《<营造法式>解读》中有绘制了5个图解释“单斗只替”。左边两图是分件图和立面图,都是梁头替木十字相交在放在栌斗上的实例。而右边三图绘制的三例其实反映了两种情况——第一例是云冈第九窟例,是没有梁头的纯粹的单斗只替组合;而后两例则是与左二图相同的有梁头绞入的组合。按照这种解释,“梁头+替木+栌斗”组合起来也可以叫“单斗只替”。不过,有的学者则认为,这种伸出的梁头可以看做耍头,而这种组合模式更宜归入把头绞项作。
单斗只替示意图(潘谷西&何建中,2005)
不过在陈明达《<营造法式>辞解》一书中对单斗只替的配图是陵川西溪二仙庙梳妆楼,这里也是把包含绞入梁头的作法归入了单斗只替的。
[金]陵川西溪二仙庙梳妆楼(而知 摄)
[金]陵川西溪二仙庙梳妆楼(丁垚 摄)
疑问二:在一组斗栱的跳头上,散斗加替木的组合算不算单斗只替?
这个疑问源自《<营造法式>注释》中,梁思成先生对“单斗只替”注释的一段话:
梁思成
《<营造法式>注释》释“单斗只替”
单斗只替虽不见于“大木作制度”中,但从文意上理解,无疑就是跳头上施一斗,斗上安替木以承橑檐枋(撩檐槫)的做法。如山西大同华严寺海会殿所见。
这里梁先生仅提到一例单斗只替做法——华严寺海会殿。
海会殿是大同下华严寺的配殿,是一座罕见的悬山顶辽代建筑,但已于1950年拆除。
[辽]华严寺海会殿
根据中国营造学社当年测绘的资料来看,柱头铺作上用了两处替木,位置偏下的是在第一跳华栱与栌斗中间(亦称“半栱”或“替木式短栱”),位置偏上的是在第一跳华栱跳头上施一斗,上承撩檐槫。后者应为梁先生所说的海会殿“单斗只替”。但这种“单斗只替”并非本文图1所示那样简单,这一斗栱中还包括有华栱、慢栱等其他构件。这种“单斗只替”中的单斗并非栌斗,而是跳头上的散斗。如果按照前文理解,海会殿或不存单斗只替式斗栱。否则,如开元寺钟楼、龙门寺西配殿、天台庵弥陀殿等则都有类似结构,但一般文献均不提及。
[辽]华严寺海会殿
单斗只替的起源应当较早。所承“替木”在《法式》中称“柎”,再古,称“枅”(ji)。《广雅·释宫》称“曲枅”谓之“栾”;而《法式》又记载“栱”一名“曲枅”或“栾”。所以,替木很大可能就是斗栱中“栱”的前身。从斗栱演变图中可以看到,单斗只替是曾经一个重要环节。
斗栱演变图
在网上资料中,还提及一些间接证据,如一些墓室壁画和宋画中。
大同和平社辽金墓群M45西壁(刘俊喜等,2018)
女孝经图 局部
参考文献
刘俊喜,江伟伟,李白军,魏泽民,杨庆胜.大同和平社辽金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世界,2018(05):3-7.
潘谷西,何建中. 《营造法式》解读.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梁思成. 《营造法式》注释.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 2013.
梁思成. 刘敦桢.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国营造学社会刊
彭明浩. 试析'替木式短栱'.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