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真正接纳自己的孩子吗?看完6分钟皮克斯的最新短片,我沉默了......

作者:李核桃
来源:女儿派(ID: nverpai)
“你就不能正常点吗?”
这句话出自于皮克斯最新动画《飘》。
整个动画片只有这一句台词,也只有短短6分钟,却震撼了千万父母。
故事一开始,一对父子正在庭院里开心玩闹。
父亲一次又一次地把孩子高高举起,在孩子脸上亲了又亲,欢喜极了。
父亲双手扶着孩子,一步一步地教他练习走路。
突然,一株蒲公英映入眼帘。为逗儿子开心,父亲吹散了一株蒲公英。
看着漫天飞舞的蒲公英,儿子瞪大了双眼,觉得新奇又好玩儿。
儿子张开怀抱,身体也情不自禁地跟着飞了起来。
看着眼前神奇的一幕,父亲满脸错愕。
儿子这个特别的天赋,让父亲既惊又喜。
直到有邻居经过,父亲才反应过来,他一把将儿子抓了回来,尴尬地和他们打招呼。
可是一不留神,儿子又飞了出去,这一幕把对方吓到了。
更糟糕的是,对面的邻居也目睹了这一切。
父亲一下子就慌了,他迅速逮住漂浮在空中的儿子,闪回室内,关上房门。
屋外阳光明媚,可屋内却阴暗又压抑。
看着窗外邻居们的指指点点,又看着在天花板上飞来飞去的儿子,焦虑和恐惧一点一点慢慢吞噬了父亲的心。
他再也不敢轻易带孩子出门了。
也许,周围人的眼光会让他们父子再度陷入难堪。
也许,大家都会认为他的孩子是“怪物”。
父亲越想越害怕。
天赋异禀的儿子,像一个见不得光的老鼠一样被父亲藏在室内,一躲就是好几年,而父亲,也愈发焦虑、憔悴。
为了让儿子看起来像个“正常人”,父亲费了不少心思:
给儿子系紧帽子,全副武装;
给儿子准备了一个书包,在里面放上重重的石头,防止他漂浮起来;
他还在书包上绑了一根绳子。
可像遛狗一样被拴着的儿子,一点都不开心。
在带儿子外出的路上,父子俩躲躲藏藏。
一看到有熟人经过,就赶紧隐蔽,父亲还顺手往书包里又丢了一块石头。
经过一个游乐场时,儿子看着其他小朋友自由地荡秋千、玩滑梯,便趁父亲不注意挣脱了束缚。
儿子终于可以开心地在空中飞来飞去了。
他随着滑梯上的小朋友上下飞跃,还高兴地抱起一个篮球,轻而易举地就投篮了......
可是这一幕,却吓坏了在场的大人和小孩,所有人都躲得远远的,然后用异样的眼光盯着儿子,没有人愿意陪他玩儿。
父亲难堪到了极点,他追逐了好久才把儿子抓到手,然后不由分说就拽着儿子往回走。
儿子大哭大闹地挣扎,试图挣脱父亲的大手。
他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父亲不让他出门?为什么他不可以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在游乐场玩耍?
众目睽睽之下,父亲忍不住怒火,破口而出:
“你就不能正常点吗?!”
简短的8个字,却震耳欲聋、字字戳心。
此时的小男孩,已经绝望至极。
他放弃了挣扎,默默系紧了帽子,闭上了眼睛,任泪水在脸颊流淌......
美国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可实际上,父母们最常犯的错就是,无法真正接纳孩子最真实的样子。
世俗的标准、他人的眼光,所有的一切,都凌驾于孩子的感受之上。
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中不被接纳的孩子远不止一个。
就像纪录片《零零后》中的男孩于锡坤,他喜欢科学实验,长大想当科学家,从事生物。
但妈妈担心他老闷头做实验,享受不到与人交往的乐趣,体验不到与人交往的幸福感,便尝试改造他。
她在家里成立了一个科学实验室,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让儿子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
但即使最好的朋友来,儿子依然沉浸在自己的电路板里,百无聊赖的朋友只好做起了他的作业。
妈妈总觉得儿子对物质探索的兴趣超过了对人的兴趣,觉得儿子不会享受生活,于是又给他报了一个语言培训班。
可学了两年后,同时进班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明显进步,升入更高的年级,只有他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
为了让儿子走出自我的世界,与更多同龄人交往,妈妈又给他报了英语夏令营活动。
可夏令营的同学们一起跑、一起玩的时候,只有儿子一个人默默待在屋里玩魔方。
即使被勉强喊出房间,他也表现得手足无措,最后只能又偷偷跑回房间。
妈妈就逼着他出去,当众表演魔术,他哭闹着不肯去,又被强势的妈妈连哄带骗地喊上舞台。
众目睽睽之下,他的表演很不顺利。
一会儿话筒不出声,一会儿走位出错,这下他更紧张了。
妈妈还在旁边不停地干扰他,让他重来一遍。
第二次表演结束后,老师夸他表演精彩,夸他属于“说得少、做得多”的孩子。
妈妈却不看儿子的闪光点,非要让他与人交流、当众表演。当儿子勉强做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事时,她又反过来怪儿子不自信。
可是妈妈却从来没有看到过,儿子在自己做科学实验时、在玩魔术时,脸上绽放出的那种胸有成竹的自信。

纪录片的导演张同道说:

“每个孩子的天性各不相同,他们应该有不同的成材方式和成长经历。教育不是工厂铸件,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生产模式。”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是大人喜欢以过来人的经验,强行改造孩子:
不接纳他会飞的样子,强行让他走路;
不接纳他独处的样子,强行让他社交;
不接纳他内向的样子,强行让他当众展现自我;
不接纳他的爱好,强行让他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甚至不接纳他是左撇子,强行让他用右手......
可不被接纳的孩子,会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即使勉强改变,内心也会有强烈的不安。

几米说:

“当我变得和你的期待不一样时,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教育的大忌,不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强行将孩子塑造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而是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帮他释放自己的天性,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近,深州汽修女孩古慧晶上了热搜。
她从小喜欢汽油味,喜欢汽车的轰鸣声。
看到电影里有酷炫的驾驶技巧和汽车改装,她梦想着“长大后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自己改装、自己修理,多酷啊”。
初中毕业后,她打算报考深圳二职的汽修专业,专门学汽修。
家人一开始很不理解,希望她像一个普通女孩一样,学一些看起来工作舒服、体面的专业。
而汽修,无论怎么看都不适合女生。
古慧晶便对父母说:“这件事能给我带来快乐和满足,我就是喜欢。”
看到女儿喜欢,父母便不再干涉,选择支持,并告诫她:
既然是你自己的选择,就要承担相应的结果,自己对自己负责,不许学到一半就抱怨或者后悔。”
得到父母支持的古慧晶,虽然后来遇到体能不足、电路图看不懂等难题,但还是义无反顾地遵循自己的内心。
体力不行就报名集训,电路图看不懂就早早起床熟记电路图,她一有空就扎进实训室里学习,每天沉迷于排查汽车故障、拆装发动机、四轮定位……
今年3月份,经过几轮比拼,她获得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汽车机电维修赛项的参赛资格。
备赛期间,她面临了很多压力和否定,毕竟广东省还没有女生参加这类比赛。
可她并不将别人的话放在心上,反而产生了“女生做汽修同样优秀”的信心,更努力地去学习,经常8点之前就到实验室练习了,晚上11点多才回宿舍休息。
最终,古慧晶不仅获得广东省汽车机电维修赛一等奖,还在这场比赛里刷新全校记录。
心理学上有一个“镜中我”概念,即人的行为活动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取决于与别人的社会互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就像反应自我的“一面镜子”。
孩子的心智发展不成熟,他对自我的认识,就取决于父母对他的态度、评价。
内心强大的孩子,是父母这面“镜子”映照出了他的底气。
父母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认同孩子,孩子才能放下别人的眼光,坦然做自己。
即使被全世界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他也依然活得强大而自信。
听过一个寓言故事。
有人问上帝:“世界上这么多孩子,为什么只有极少数能成功和幸福呢?”
上帝回答说:“因为很多孩子头上的犄角被剪掉了。”
他又问:“什么是犄角?”
上帝答:“犄角就代表孩子的特质,有些孩子的犄角被呵护得闪闪发亮,而有的犄角却被迫盖上了遮羞布,这就是父母与父母的区别。”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被无条件接纳的孩子,才会拥有闪闪发亮的“犄角”。
还记得开头那个会飞的小男孩吗?
他被父亲限制飞行后,不再飞翔,不再睁眼,甚至不再活动,仿佛失去了生命力。
而父亲,看了看回家的方向,又看了看怀中失去生命力的孩子,再看看别人的眼光,内心五味纷杂。
可最终,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抱着孩子,向着游乐场的秋千架走去。
他终于明白:对一个生命最大的尊重,就是让他快乐地做自己。
别人怎么看孩子,一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干着他自己感到快乐的事。
故事的最后,父亲不再在意别人的看法,而是抱着儿子荡秋千,并顺势将他送到空中继续漂浮。
父亲的爱和接纳,让儿子一下子恢复了原有的精神和动力。
儿子“蹭”地就飞到了空中,像小天使一样笑眯眯地看着父亲。
这一次,父亲不再阻拦,只是任由他高飞。
儿子快乐地空中飞来飞去,父亲开心地在地上跑来跑去,父子俩的笑声响彻了整个游乐场。
被父母无条件接纳的孩子,才能尽情释放自己、绽放自己,成为一个成功又幸福的人。
为人父母,就是要让孩子明白:
你和别人不同,但这很好;
你和别人不同,但这不影响我爱你。

最后,大熊🐻给大家附上一份福利~~

大熊🐻福利
VIPKID金牌外教“桃子老师”来了!
7月15日周四晚6点
不但全程免费教娃自然拼读
还有直播好礼送给大家!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可免费报名讲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