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传闻,有个文旅景区行业的知名人士,本身从实战中来,已经脱离实战进入虚拟,但顶不住景区老板的高薪诱惑又亲自操盘,结果效果很差。知名人士就这样灰溜溜的回来了,发誓宁愿去讲课、搞策划、搞培训,也不愿再进入景区亲自操盘。这个现象,被行业里面说成“见光死”。从被老板奉为“神明”,到短时间内又被视为“粪土”的大起大落,再到一走了之的“滑铁卢”之败,真的是“出山有风险、入山需谨慎”呀!今天,说说景区的职业经理人怎样避免这种“见光死”的现象?五个方面。我进入景区行业以后,发现这个行业真奇怪,有很多“特异性”是传统的营销经验以及传统的营销教科书上难以解释的。比如:
❶产品很虚拟、游客的出游动机很复杂、游客的追求随时在变化;
❷居然发现:游客自己都不知道想玩什么,绝大部分近效游客都属于被动出游型,就给钓鱼一样,你要勾他才能出游;
❸产品无法储存化,一点都压不了经销商的库存;
❹产品的区域化特征太明显,有可能游客来源不会超过一个县;
❺淡旺季太过于明显,瞬间爆满,而又很长一段时间无人问津;
等等。这些都是其他行业难以想象的。
景区运营,存在“复杂性”与“特异性”两大特点。在大部分行业,叫营销工作;而在旅游或者说文旅行业,叫运营。至于什么是景区运营?你到百度上去查,专家都没有把它说清楚的。我从实战中才发现:传统营销如同一个男人请一个保姆,保姆的工作很标准化;景区运营里这个保姆不但要为男人生孩子、还要带孩子、还要教孩子,最后还要善于包装孩子。景区的“特异化”,就是一个传统行业的营销高手来,以他现有的丰富经验,也是一团雾水、无从下手。当前众多景区缺乏适合干运营的负责人,很多中小景区的营销部名存实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万能的保姆太稀缺了!所以要加强自身的功底建设,争取把传统的营销理念与景区的“特异化”相融合,在实战中总结一套景区的专用运营理论。大部分景区实际上在建设的时候就被弄成了“四不像”,“带病”经营,所以职业经理人在没有去景区之前,就应该对景区的现状仔细分析,提出初步改进方案,然后与老板进行深度沟通,让他认可。如果这个阶段,老板不认可方案,你就是去了也等于是空事。好的职业经理人如同好的中医一样,“看一眼、问一下”就应该知道病患在何处,怎样开药方。这个阶段的沟通,千万来不得忽悠,不然等于自己给自己在挖坑。去了以后基本上有接近一个月的磨合期,这个时候你就要努力与老板以及其他股东和下属多磨合、多碰撞,在全面调研景区的基础上,出一份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个行业也很怪,大部分老板做景区都有强烈的情怀,所以方案中你要充分考虑把这个情怀因素加进去,不然你把景区做起来了,老板还是觉得有缺失。大部分景区请你去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处于无钱状态、或是有钱“投怕了不敢再投”的状况,所以方案中的预算部分很关键,应该小投入做出大变化。传统行业,营销的基础要素很成熟,基本上你不会为产品开发而操心,不外乎出一点价格政策,多开发一点新的渠道,多建一点销售队伍,基本上到岗后三个月就能有一个较好的成绩。而这个行业,营销的基本要素很缺乏,景区本身有“残疾”,产品可能存在缺陷,渠道处于“青黄不接”的大环境下,游客对价格不敏感,不要说“杀价”就是免费入园游客也不会多多少,大部分景区它就是一个名字,你就是使劲打广告,他也没有用......所以,你要善于根据这个行业的“特异性”,在“二销”产品投资,抓住节庆做活动、以及旅行社渠道开发上重点发力。选一个切入点,力求在三到六个月之间,有一个好的爆发点。这个时候你才算初步站稳脚跟,你才能真正开始给老板谈“未来的战略”怎样走。不然,三到六个月就是你从神坛上跌下来的时候,因为忍耐性再好的老板,他都要看现实的结果,而不是天天给你高谈阔论。把以上几点干好了,你只能说把事情做对了,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你如何把人做对。这个也是此行业很“特异化”的一个重大因素。因为景区有门槛,动不动几千万的投入,所以只有成功人士才进军景区。老板干景区的时候,实际上大多都处于成功的巅峰状况,在憧憬着“从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的同时,性格上就有一些鲜明的“特异化”特征。而这些特征,就有可能影响你的运营工作,不善与之相处等于也是空事。在这个阶段,景区老板普遍表现为无所不能、一超多能,虽然这些特征在传统行业的老板身上也有表现、但并不明显。我在景区操盘时,当被老板把头都折磨大的时候,我才明白了一个道理:哦,原来他们的人生处于紫禁之巅!所以,所以表现出来的特征特别明显。明白了这道理,你才能很好的去化解。做到、做好以上五点,才能很大程度上避免“见光死”。这个行业40年来,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路还长,我们继续努力与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