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篆刻名家(3)
沙孟海(1900-1992)
原名文若,号沙邨、石荒、兰沙。浙江鄞县人。从吴昌硕学书法篆刻。曾任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等职。篆刻不多作,主张朴拙一路,不专师一家。著有《沙孟海论书丛稿》、《兰沙馆印式》、《沙孟海写书谱》、《印学史》等。
金石刻画臣能为 |
於越频海之民 |
在山泉馆 |
庚午 |
臣书刷字 |
知鱼之乐 |
夜雨雷斋 |
绿利市堪 |
千岁忧斋 |
手抄六十卷楼 |
易 孺(1874-1941)
易孺,号季复,大厂居士,广东鹤山人,肄业广雅书院,为黄牧甫入室弟子。精研书画、篆刻、碑版音韵、文字源流、乐理等。历任暨南大学、国立音乐院等教授,印铸局技师等。生平自诩:词第一,印次之,音韵又次之。诗文,下笔即成,从不起稿。著述宏丰。
早岁之作无不严谨精细,出规入矩,功夫尚在李尹桑、邓尔雅之上,晚年则一改和平印风,“以汉将军印之刀法,造封泥瓦当之意象”(朱京生语),取法古玺之残烂者,不衫不履,其白文尤具奇趣,最善留红,朱白对比强烈,震世骇俗。《沙邨印话》以吴昌硕、赵叔孺、易大厂、黄牧甫为近代印坛四象,其中大厂散朗,喻为少阳。
大厂印款亦极别致,阴刻单刀款逸笔草草,颇近六朝砖文,阳刻造像,古拙天真,皆有情趣。
大厂才艺广博,篆刻以外,举凡书画、诗文、音乐、声韵、训诂、佛学造诣均深,其学问广,故识见洽,宜其叛出师门,别创新体,斯亦大厂之幸而黟山之不幸也。
前休后已盫主 |
人一庐 |
孺翁居士 |
不匮室赋诗记 |
陈 |
大厂居士孺 |
大厂居士 |
大厂孺公 |
大厂居士孺 |
番禺屈子 |
屈向邦印 |
汉民之玺 |
鹤山易熹 |
花邻词客 |
缄 |
彊宦 |
敬告州邨更名曰待 |
均室 蒙 |
蒙安 |
诵清分室 |
荫堂经藏 |
|
沛霖长寿 |
邓尔疋(1884-1954)
原名溥,后改名万岁,号尔疋(雅),别署风丁老人,广东东莞人,因得唐绿绮台琴及今释和尚《经绮台琴歌》手卷,遂颜其室曰“绿绮园”,自署“绿绮台主”。其室名尚有邓斋等。为名儒邓莲裳(蓉镜太史,一代名儒,精小学,富收藏。)第四子,生於江西。幼承家学,八岁学写篆书,兼研小学与篆刻。1905年东渡日本学美术。诗宗龚定盦,并主南社广东分社社务。回国后助潘达微创办同盟会及国内的第一份机关刊物《时事画报》,活跃于艺林,享誉南北,广交国内名家。 后回粤,得见黄牧甫(士陵)篆刻,极为钦佩,由是专心治印。有句云:“怀宁印后谁神者,惟有黟山集大成。布白几何入三昧,冲刀旁舞敌千兵。”《沙邨印话》云:“尔雅私淑黟山,得其靓挺之妙,时出新意。”尔雅师黄,所以能“时出新意”者,不专主一家也,其自作“皖黟之间”印,寓意甚明,又复精通文字源流,龟甲虫书、古玺陶文、刀布权版,乃至西夏、藏、梵文字,悉取以入印,自然高古,正其论印诗所谓“上追甲金石,旁及陶瓦砖,三代同风气,印人所以传。”“大巧浑如拙,小学必先通,俗伧不识字,捉刀非英雄。”
一九二一年定居香港,以迄逝世,他可以说是香港本土最重要的书画篆刻家。先生于诗词、书画、篆刻无所不精,其中尤以书法、篆刻为世所称道。他的书法早年受包世臣碑学的影响,接近北碑格调,他的篆刻,根源于他深湛的书法和文字学的功底。他早年宗邓石如,继而专事黄牧甫,后博涉古玺汉印。晚年以六朝碑字入印,印章风格清丽恬淡、刚劲隽永。尔雅殁后,岭南黟山派竟成绝响,再无特出者矣。著有《绿绮园诗集》、《邓斋印谱》、《篆刻厄言》、《印媵》、《印学源流及广东印人》行世。
谈月色(1891—1976)
谈月色,广东顺德北滘人。原名谈溶,字月色,号溶溶,晚号珠江老人。
少时在广州某庵出家为尼,擅诵经,娴书画。所写经文,娟秀清丽,被名士蔡守(哲夫)讶为才女。民初,广州市政当局一度取缔尼姑庵,蔡曾参与其事,遂使月色还俗,并迎为妾。其时哲夫以玉鸳鸯盛诸珊瑚盒中作为文定,取晏殊诗“梨花院落溶溶月”句,为她改名月色。
后加入南社,谈文论艺,吟诗作画,更广拜名师———如中国的书画大家程大章、李铁夫、陈达夫、黄宾虹、王福庵,都是她的老师,给予悉心指导。谈月色的篆刻与书画艺事日进,以古玺、汉印、隶书、佛像印、园朱文见长,在艺坛崭露头角。晚年客居南京,淡泊无声,而其篆刻名声颇盛,而她将瘦金体书法融入印章中,突破前人,自辟蹊径,开拓了中国篆刻艺术新境界,至今仍为人们称为“腕底神来与古谋”。据传,蔡元培、柳亚子、冯玉祥、陈布雷等都曾求其治印。
徐生翁(1875—1964)
徐生翁先生书法用童稚体,雅拙天真,经《中国书法》披露,间亦有效法者,而其篆刻,以所作甚谨,故知者不多。生翁篆刻,全从书法得来,萧蜕庵见其中年书作,叹为“已入画境”,邓散木评价生翁印作“单刀正锋,任意刻划,朴野可爱,与齐白石异曲同工。”实未为的论。而陆维钊先生晚年用“简、质、凝、稚”四字形容其书画,今移“简、稚”两字评生翁篆刻,则差近之。
书为心画,我手写我思,倘无纯熟技巧,纵有迁想妙得,心到手不自随,亦无佳构,此康南海所以有手眼神鬼之叹也。熟亦有弊,熟则多机巧,有匠气,无论书刻,熟中尚须有生趣也,要在兴至操觚,兴尽辄止。谢无量、徐生翁两先生书法,皆熟而后生,故其成就少有企及者。今论生翁篆刻,熟不足而生太过,是能“简、稚”,不能“质、凝”,设生翁有千枚汉印功底,成就必不可限量也。
生翁所作 |
徐生翁 |
商承祚(1902-1991)
作者:马国权 来源: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字锡永,号契斋。先世原隶旗籍,入粤久,遂寄籍广东番禺。斋名有决定不移轩、古先斋。父衍鎏公,字藻亭,为晚清甲辰科探花,曾奉派留学日本,鼎革後应邀赴德国汉堡大学任教。锡翁少时,尝随伯父居青岛,已涉猎《说文》等有关文字古籍,後以日本进浸,移寓青州,经曲阜,获见孔庙累累汉碑,渊懿古雅,於篆隶之学由是顿生研求之念。年十九,赴天津师事罗振玉先生习古文字。罗氏收藏甲骨、商周青铜器至富,於甲骨学之开拓,厥功尤伟。锡翁日间在罗府墨拓彝器,或作鈎摹,夜则以所假罗著《殷墟书契》、《殷墟书契後编》及《殷墟书契考释》回家籀读。其中《考释》一书,书眉且附王国维先生亲笔批语,此书以类相从,分帝系、京邑、祀礼、卜法、官制、文字六类,对了解殷商社会及甲骨文字造字初义,甚有助益;然於初学者之检索,则未称便。锡翁遂将罗、王两家之说,按《说文》部首,重编为《殷墟文字类编》十五卷,罗氏见而悦之,嘱送王国维先生审正。藻老斥资为梓行,名遂播於学海。随人北京大学国学门为研究生,未卒业,东南大学聘为讲师。後金陵大学改聘为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四年间,先後成《福氏所藏甲骨文字》 、《殷契佚存》、《十二家吉金圆录》、《浑源彝器图》等书。抗日战争起,学校南撤,徙迁中经长沙,闻有战国楚墓出古物不鲜,乃请假前往调查,归以所见,成《长沙古物闻见记》。及至四川,改职盐务,公务清简,闲则以书刻遣兴,盐商又多附庸风雅之辈,时有挥毫奏刀之求,故屡办展览,鬻艺生涯,颇不寂寞。战後回粤,自—九四八年任教中山大学以迄谢世,前後逾四十年,—度担任中文系主任,而终古文字研究室主任之职。晚岁热心政治及社会活动,是时虽风涛叠起,以精谙时务,犹悠然自得也。
後期著作,主要有《长沙出土漆器圆录》、《石刻篆文编》二册十四卷及论文若干。五六十年代,曾向湖南、湖北两博物馆索得战国楚简照片七批,除长沙仰天湖简早已公布外,余多世未获见,七十年代中,中大古文字研究室尝合五人之力加以摹写考定,惜压一人箧衍,终未面世,海内外同好对此深以为憾。锡翁治学之外,复以书法篆刻驰誉,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有《商承祚篆隶册》、《商承祚秦隶册》行世。前书於一九八一年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印行,收录甲骨文、金文、小篆、秦隶等四种字体;後者出版於香港,独集秦隶,此皆其专擅之作。甲骨秀劲质朴,金文浑穆凝练,俱得罗氏之传,而枯老古拙遇之。罗氏喜集字为楹帖或临摹彝铭,锡翁则嗜活用古文字笔法结构书写古今诗词。尝云:『《说文》近一万个字,汉代以後已不够用,从当时来说,落後於形势,现在更用不着讲了。可是有的人在写篆时,死抱《说文》不放,认为现代有而《说文》没有的字,宜取音同义近的字来代替。……这种陈腐狭隘之见,必须清除,不足为训。』《篆录册》中有『个』、『你』两字,皆不见於《说文》,锡翁创为巾、述。又如『寻』篆本从工从口从又从寸三声,锡翁砍却声符,篆若今楷;『妙』,《说文》从弦省少声,『啼』《说文》作从口质声,锡翁均篆如今楷结构。例不备举。类此随意构形,闻论者有不同见解。锡翁治印始於少时,十四岁即拜篆刻家劳健为师,曾以日摹汉印十余方为常课,—日於冷摊以贱值购得『繇通之印』,劳公云尝收录於桂馥《缪篆分韵》—书,欢喜赞叹,悬於腰间者数月。中岁好蓄古玺印,以精鉴称,一九三六年有《□斋古印存》行世,凡十册,收印九百六十一方,柯昌泗序中有云:『凡陕西山东塞上及直省所出,靡不赅洽,博识前人之所已见者,而精选前人之所未见者,盖诸地之菁英,皆采获於所藏,准以古今藏印之条流区画,可谓得其时地矣。』赏誉备至。
锡翁篆刻,虽玺印两式兼作,然以古玺见长,盖得於彝铭及陶玺之融会变化也。所著《我与容希白》曾曰:『一九四六年希白到重庆,适我卸盐务职,归自贵阳,复得相见,我谓之曰:「学不进而刻印则工」,以数印示希白,欢聚数日而别。』可见对其多年作印之珍视。其自存印集六册,约二百方,曩蒙见示,并荷见赠往时旧作及自用印蜕数纸,气格醇古,不愧大家。惟『历劫不磨』一印,磨字篆本作□,从石靡声,作缪篆或作磨,林音派,与林不相混也。(一九九四年四月八日,马国权增补。)
>>>>>>>>欣赏商承祚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