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苑】说完灯
“送灯”和“完灯”
文/王志健
大荔特别是沙苑一带有着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春节民俗,每年正月“送灯”和“完灯”就是其中的一项。
送灯
从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起,娘家人(女子的父母或已婚的哥哥、弟弟)要选择在正月初六到十二日中的一天,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灯”。“送灯”就是送红灯笼、小蜡烛(电灯泡代替了蜡烛)、手电筒,还有鹣鹣(古代传说中的比翼鸟)馍。“送灯”寓意前途光明、幸福美好。正月十四到十六,女子便把灯笼挂在自家大门上,以示吉祥。
等到女儿有了孩子以后,娘家人便把送灯笼和鹣鹣馍转送给女儿的孩子了,给每个孩子都要送灯笼和小蜡烛,孩子们在正月十四到十六的晚上(十四试灯,十五正灯,十六烘灯)挑着灯笼玩耍。每年送灯这项任务,通常是由孩子的舅舅来完成的,所以就有了“外甥打灯笼——照就(舅)”这句歇后语了。并且一送就要送12年。中途是万不能停止的。
在过去蒙味的年代里,老人们认为在火树银花的元宵佳节,如果黑灯瞎火就意味着家庭后嗣无人。送灯的连续性寓意着香火不断。
完灯
直到孩子12周岁时,外婆家最后一次给孩子“送灯”也叫“完灯”,也是最隆重的一次送灯,此后就停止了年复一年的送灯和鹣歉馍的习俗,同时也标志着孩子从童年进入少年,送灯、玩灯到此终止,故称“完灯”。
我曾以帐房先生的身份,参加过农村多次“完灯”习俗活动,那时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也比较穷,“干礼”以五角钱、一元线为起点,舅舅家干礼最重,把钱用红头绳串起来(这种形式也称“钱排子”、“线串子”),以单数九、十三(农村称串单不串双)为基数,串5角钱(5乘9为4元5角、5乘13为6元5角);串1元钱(1乘9为9元、1乘13为13元)。如果谁家的钱排子为13元,就表示谁家有钱,或亲戚关系密切。
完灯期间还夹杂着开“长命锁”的习俗,当日“完灯”活动结束后,由孩子的父亲和相好的朋友,过去骑上自行车、后来骑摩托车、现在开上小轿车把孩子的“长命锁”挂在八鱼乡(今羌白镇)阿寿村的一棵老槐树上。我见过这棵老槐树,树上悬挂的“长命锁”,少说也有千二八百把。
近年来,“完灯”习俗越来越隆重,而且波及影响到大荔洛北灌区和旱塬一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舅家除蒸一对“老虎”花馍外,还要送台灯或手电筒,有的送文具、书籍等学习用品,亲朋好友大都赠送衣服、被面等礼品或行“干礼”现金一般几百元、四五百元、最高千元或万元,更有甚者数万元);有的请主持,搭舞台,搞演出,敲锣鼓,请乐人,唱歌跳舞,好不热闹,攀比奢侈之风越来越重,愈演愈烈。此风当刹,此风当止,此风休矣。
人们延续着古老的“完灯”习俗,为孩子们送上美好的祝福与期盼。 2019年,我的孙女今年年满12岁,到了“完灯”时节。在这个问题上,儿子、儿媳和我都主张不搞“完灯”,但民俗难违,亲戚相劝,坚持不过或小过,搞个简单的“告别童年、走进少年”仪式,孩子的外婆家和我家,两家亲戚小聚吃了个便饭(正月初六)。仪式内容:告别童年,走进少年。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热爱祖国,热爱校园。书山学海,敢于登攀。随后我以儿子儿媳的名义撰写了三副对联:“完灯为女盼成凤;小就迎宾庆过年”。“今日小精灵又聪又慧;未来大抱负有作有为。”“告别童稚风华茂;拥抱青春智慧丰。”意在勉励孙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步步登高”。赋诗一首:
完 灯
诗文传扬正能量,
人民乐享福安康。
破除陋习树新风,
培养子孙成栋梁。
有德有才忠诚党,
五星红旗永飘扬。
正月十五话完灯
文/田健民
完灯之说古今传,
地域风俗不一般。
古时礼仪有讲究,
今日庸俗人为难。
家家酬客设酒宴,
声势浩大似平凡。
礼金愈重互攀比,
铺张之风何其延?
说完灯
文/刘志义
贺岁完灯,民俗传统,
如今完灯,铺张之风。
搭台唱戏,锣鼓咚咚。
设席摆菜,车水马龙。
张灯结彩,鞭炮齐鸣。
司仪张罗,亲朋相迎。
'大小红包,礼金不等。
成千上万,数百普通。
为娃卸锁,钱串红绳。
奓人为难,图娃高兴。
孩童幼雅,世事不懂。
虚荣攀比,大脑洞空。
只认钞票,不识孝敬。
只求享乐,私欲加重。
只知玩耍,学业放松。
理想事业,胸无远景。
奉劝父母,传好家风。
勤俭节约,热爱劳动。
尊长善孝,和谐家庭。
教育子女,学习用功。
争做栋梁,家国效忠。
中华美德,世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