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老城隍庙曾是繁华地带,后改成学校,如今拆得一干二净
老天津地图中的西北角城隍庙
城隍庙是供城隍爷的地方,各地都有。天津的城隍庙位于老城厢西北角,早年因香火旺盛,庙会热闹,逐渐发展成城里的繁华地段,西马路城隍庙街成为天津最大的棉布摊贩市场。后来城隍庙改成了学校,现在这些都无影无踪了。
天津城隍庙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清雍正九年(1731)天津直隶州升天津府,下设天津县等六县一州。为与天津的府、县两级建制接轨,城隍庙也分设府庙、县庙各一座。据《津门纪略》记载,府城隍庙在城内西北隅,县城隍庙在府城隍庙西侧。
天津府城隍庙,进庙门两侧有十道阎罗殿,供奉十殿阎君,塑有不同造型的殿堂和刑场,如鞭打、锯身、下油锅、上刀山等。城隍庙大殿在三级台阶之上,通高七米,面阔五间,外檐额枋处有彩绘,带窗棂的橡柁门,殿内进深间半,正中有一神龛,着明代袍服的县城隍爷独坐龛内。
天津老城墙
城隍庙附近有一个大水坑,庙前路面铺以巨石,坎坷不平,人力车和单轮的水车行经其上,发出“叽登匡当”和“吱吱扭扭”的声音,听了让人心乱。每到夜晚,除了有些大商户门外点有“风灯”之外,大街小巷一片昏黑,阴气森森。下雨时路上泥泞,夜里走路就得加倍小心。
在过去,城隍庙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初八办庙会,庙前搭起大茶棚,摆着从大户人家借来的桌椅条案、古玩盆景,案上檀香缭绕,磬声悠悠,路过之人免费喝茶。庙内庙外商贩云集,百货杂陈,小吃摊、杂货摊样样俱全,拉洋片的,演傀儡戏的,打把式卖艺的随处可见。四月初六是鬼会,初八是城隍生日,这两天最热闹,焚香祝福、拜香还愿的善男信女、逛庙玩耍的游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西北角
七七事变之前,西北城角城隍庙传出城隍爷娶亲的消息,说津郊西庄子一户人家的大姑娘死了,被城隍爷相中,决定娶来作夫人。随后城隍庙后殿出现了一座城隍夫人寝宫,隔窗望去,黄绫帐内有个露出侧脸的女人。大家都传城隍爷显灵,所以那阵子城隍庙香火极盛,上年纪的人诚心诚意去求城隍两口子保佑,更多的人则是去游逛消遣。新鲜劲儿过去,不见城隍夫人有什么举动,庙里逐渐冷落下来。其实这不过是“承办人”的生财之道,为了挣钱设计出荒唐离奇的套路。
西马路城隍庙街一带,当年是天津最大的棉布摊贩市场,天津各纱厂的棉布,以及运到天津的上海货都在这销售。买布的客帮多来自河北、山西,以及东北、西北各地,主要是察绥地区贩运皮毛、土产的客帮,走时买走布匹,回去再卖。棉布市场的摊贩销路好时,一天能卖二三十匹棉布。
老天津地图
棉布市场过去有人放高利贷,每十匹五福布,月息半匹到一匹。五十年代生意不好做,过去大商号的掌柜的、经理们也亲自摆了地摊,当时禁止黑市交易,摊贩马文润黑市售与同义公、隆泰行及西安客商等棉布二百五十匹,马文炳黑市售与信泰祥、信泰隆等棉布二百六十五匹,被查后处以罚款,同义公、隆泰行、信泰行等号,在黑市代客购买棉布亦属违法,予以严重警告。后来这个布匹市场也渐渐消失。
天津府城隍庙大殿五十年代被拆除,改为府署中学、西北角小学。当时老城隍庙的遗迹还剩下后殿两层,以及门前两个已经躺倒的饱经风霜的石狮子。90年代末,天津文化界一些人士在西北角居民区考察,确认了原天津县城隍庙大殿建筑仍然存在。可惜也没能保存下来,现在都拆了。(文:何玉新)
90年代的西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