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写兰亭序,出了这么多“错”你都知道吗?

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
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三个最经典的摹本,分别出自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和冯承素之手。其中,冯承素所临摹的神龙本被公认为最好、最接近王羲之真迹。
一、破锋。笔毫似乎分了岔,导致笔画中间出现细长的空白线,比如下图“同”的左边一竖、“觞”(觴)左边的“角”、“岁”(歲)上面的“山”(其实王羲之写的不是“歲”,而是它的异体字,能看出区别吗):
二、断笔。
也就是笔画不连贯,出现中断,比如“可”的一横、“足”的一捺、“揽”(攬)字里的“臣”(王羲之其实对“攬”进行了部分简化):
三、贼毫。
指个别笔毫不听指挥,四处游走,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下面这个“暂”。
冯承素摹本最精绝的地方,在于他充分保留了王羲之的修改痕迹:
“于(於)今所欣”改为“向之所欣”
“是(或者足)可悲也”改为“悲夫”
“岂不哀哉”改为“岂不痛哉”
“外寄所托”改为“囙寄所托”,囙是因的异体字
“有感于斯作”改为“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使用的毛笔跟现在不太一样,笔芯是硬毛,外围是软毛,写起来比较硬,常有几根笔毫不听指挥,而且在雅集时即兴作书,于是就出现了这些“瑕疵”。
最精彩的一处修改痕迹还要数下面这个:
王羲之最初写的是“一揽昔人兴感之由”(一看到古人发感慨的由头),思考再三后在“一”上多添几笔,改成了“每”,变成“每揽昔人兴感之由”(每当我看到古人发感慨的由头)。
除字间距外,冯承素对行间距的把握也极为精彩。通览全文,你会发现文稿开头部分行距宽松,结尾部分却比较拥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