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字 缘』
☼河北 张纪增
六月二十六日,与霍民起张贺霞二位老师相约午餐。之后,那份与贤者初见之愉悦感,久久难以忘怀。元旦前,《蒺藜文学》郭主编推荐我认识了市里的毕老师。意思是觉得哥文笔有点模样,可以到大点儿的平台上试试拳脚。关于这一点,心里挺感激郭老师的,一年来,他介绍我认识了好几位编辑和作家,总是鼓励我以市刊省刊甚至国刊为目标,而天天向上。廊坊毕老师是《大家文学苑》主编,他旗下的作者群里有很多知名作家,省作协主席关仁山先生曾为他的平台题字。跟毕老师加了微信沟通后,我给《大家文学苑》投了一篇非虚构文学作品。毕老师很快回复说我写得不错,准备下一期刊发。我心里挺爽的,觉得自己将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了。过了一段时间,2021年2月6日,拙作《铁蛋儿》在《大家文学苑》刊出,我一高兴就在群里发了红包。很多群友出来抢了红包又点赞,让我沉浸在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中。红包抢完了,点赞稀落了,群里安静下来,我也静下心来重读自己的文字。第二天,群里的霍民起老师出现了,他对我的作品进行了一丝不苟的点评,挑出了一些文字上的错误。一开始,我觉得挺不好意思的,几百人的文学大群里,自己的作品被霍老师点出那么多瑕疵,我的“作家”面子往哪儿搁啊?尽管觉得有点尴尬,但却特别想结识霍老师,他的文字功底和师德魅力太强大了,我很想跟他学习。我把自己的想法,跟群里的大城老乡张贺霞老师私下讲了一下。张老师说:好啊,我跟霍老师很熟悉,介绍你们认识一下吧。其实我跟张老师也没见过面,之前是“春风的小屋”李老师介绍我们加微信相识的。工夫不大,张老师回信息了,她让我加霍老师微信,从此,我与霍老师成了微信好友。霍老师不仅文字知识让我敬佩,他的为人热情也感动着我。他说,今后你每写出新作,请在投稿之前给我发过来,我当你的第一读者,顺便帮你把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挑出来。说到做到,在半年时间里,霍老师帮我点评了十来篇稿子,我跟他学了很多文字方面的知识。
半年多了,心底藏着一份对霍老师的敬佩与感激,很想找机会当面谢谢他。于是,我又跟张老师商量,哪天我回到廊坊,请您出面约毕老师霍老师出来,咱一起吃餐饭,见个面认识一下。张老师爽快地答应着:好哇,回到廊坊你告诉我,到时候我做东……一晃到廊坊好几天了,昨天闲来无事,我忽然萌生了一种想请客的想法。我知道毕老师不在本市,而且近期也不回来,就请张老师邀约霍老师一起聚聚。张老师很快回信息了,告诉我:霍老师正在朋友家,探讨几个不常用的古汉字,中午他有时间。难得今天大家都有空,咱就安排今天午餐吧。我很兴奋,因为在此之前,我与霍老师、张老师虽在微信上联络频繁,但一直未曾谋面。前面约好了我在“明珠”大门前等他们,然后同车一起奔餐馆。我来到约定地点等两位老师。工夫不大就看见过来一辆银色轿车缓缓驶来。我见车上有两个人,估计是霍老师张老师,便扬起手打招呼,车上的人也招手,马上就对上“暗号”了。
上了车,跟两位老师打了招呼,然后张老师把我们拉到了餐馆。
进店先问服务台有没有包厢,人家说没有小包厢。估计只有三位客人不能让人家“感动”,人家的包厢至少都是十位八位的。我们只好在大厅凑合了。
菜上齐之后,见是炎热的中午,我就问霍老师要不要喝点凉啤酒?霍老师说不喝啤酒了,来瓶二两装的“江小白”吧。
见酒瓶上了桌,张老师便嘱咐:霍老师您少喝点,可别像上次那样吓俺哟!一听张老师这样说,我马上后悔让霍老师点酒了!这大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霍老师一大把年纪了,咱可不敢让他喝过量啊!这第一次聚会,也不知霍老师有多大酒量。酒已上桌也不能撤了,一时不知怎么进行下一步了。考虑到安全因素,张老师肯定是不愿让霍老师喝酒,但这时已不便阻止。我只好想了一个办法:把二两装的“江小白”倒进两个杯子,一杯端到霍老师面前,一杯放在我自己手边。张老师开车,则以茶代酒。其实,平常我滴酒不沾的。今天赶鸭子上架,也是想装装样子,想把那二两白酒一分为二,让张老师放心,让我自己放心。我当时是这样想的:咱霍老师中午都喜欢喝两口白酒,说明他有些酒量,一两酒下肚是百分百没有问题;而我自己酒量再怎么差劲,分担一两酒也肯定能扛得住的。我今天不开车!午餐开始了,我举杯向两位老师致敬。我不敢“口无遮拦”地先干,而是在碰杯之后,小口泯了一下。霍老师喝酒,张老师喝茶。
席间,我跟两位老师聊天。文学文字,历史地理。得知张老师娘家是大城县西王祥村,霍老师老家是安次区杨税务镇某村的。更巧合的是,霍老师与我名下的一套房子恰好在同一小区:霍老师是15号楼,我是16号楼,而且楼层也一样,可以隔空相望喊话。只是为了带孙子,我们现在跟儿子长住广阳区,安次区的房子现在一直闲着,所以这么多年也没有跟霍老师认过邻居(之前见面也互不相识)。饭桌聊天中我们又发现,之前我一直称呼“姐姐”的张老师,实际却比我小两岁!我们一边说一边大笑起来。尽管在称呼上闹了点乌龙,但这次初见还是很高兴的!我仍坚持称张老师“姐”,她也不介意。叫“姐”习惯了,不想再换称呼了。与霍老师张老师午餐小聚,是同“道”机缘。是文学,是文字,让我们相遇在追求梦想的圆桌前,让我有机会跟心中的偶像面对面请教和碰杯。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也。我知道,与智者闲聊皆可长学问,甚至胜读十年书;与师者同框是一种荣幸,或许真的可遇而不可求呢!
【作者简介】张纪增,河北大城人,廊坊市作协会员。80年代文学青年,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并尝试多种体裁文学创作,在省内外报刊及新媒体平台发表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作品,其中长诗《一个泥瓦匠的儿子》曾获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