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全者不思食,神全者不思睡,精全者不思欲...

气全者不思食,神全者不思睡,精全者不思欲。当此之时,号曰纯阳。 夫纯阳者,乾也,上士于此而行上德无为之道。末学道浅,不乐仙道,是以保真者少,迷惑者多。 迺于醉生梦死之场,炽于欲海爱河之地,则向来所禀天地真一之气,濳奔而寓于坤矣。 继此而往,坤乃乘乾之一阳而为坎,乾因坤破亏一阳而为离。 审玆欲从爱起,爱逐情生,情随境乱。 况夫喜怒哀乐,虑叹变慹,日夜相代乎前,与物相刃相靡,宁知物来无穷,我心有际之说乎。

世人皆知悦生而恶死,既知恶死,则必思所以逃其死者。 今乃不然。 知恶死已,却埋身于名利嗜欲之场,而不知悔,是愈急其死也。 既知悦生,必思所以求其长生久视之道者。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字之曰道。 夫道本无言,假言以显道之用。 故曰道可道,非常道。道自溟涬之前而成太极,太极在窃冥之中而分阴阳,阴阳既成形之后,而为性命,性命当发越之际,乃曰神炁。 神炁因浑沌之破,则名铅汞。 铅汞行戊己之门,是为玄牝。故玄牝为天地之根,此之谓道。

子能知一,万事毕。 又曰:一者是铅,铅为君;二者是汞,汞为臣。 若铅不真,其汞难亲。 若铅是亲,不失家臣。

火生于木,祸发必尅。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木中有火,发而不制,则灰飞烟灭无复本性。 能制之者,虽火刑木燼,可聚而为土,则本性存矣。土,为还丹之基。 还丹者,返本还元之道。 经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此乃返还之理。 在《易》之复卦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天地者,阴阳之体;心者,明其所用。 天动地静,阳动阴静。 天动极而阴生,地静极而阳生。盖剥于上而复于下,动静消长,所以见其心。 人亦然尔。 复之为卦,一阳在五阴之下,其体震下坤上。 震,木者,木生火,火生土,土为造化之本,而土生金,名为空炁金胎,实先天之祖炁也。

人之最难降者,心也,性也。 经云:人神好清而心扰之,心好静而欲牵之。 神即真性,心静而神自清。 入室之功,降心如降猛兽。前哲以铅汞而比龙虎者,谓其难制伏也。

常人不能静听养炁,收视存神,故耳为声所惑,目为色所乱,口为味所役,久而不悟,终亦必盲聋喑哑至矣。 《老子》曰: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者是也。 大修行人听于无声,久而愈聪,视于无形,久而愈明。口不杂味,久而愈爽。 况入室之际,我之五官,当云何而恐惧戒谨哉。 魏伯阳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濳深渊,浮游守规中者,此也。

夫人天付之神,地付之精,中和付之炁。 人能宝精去欲、固炁爱神,内则身得长生,外则国致太平。 况有诸内又形于外,了性则身清净,了命则丹圆成。 内则性命双修,外则善行彰着福国安民而欣乐太平矣。

神全者不思睡,炁全者不思食,精全者不思欲,直至言也。 精既全,又能长保长守,方可以炼还丹。人试行之,即见其效。 盖无人境处,习炼己者,谓之小隐;小隐若定,方可大隐市尘。 傥外绝境而内念不除,见境即动,此非真履实践,皆言清行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