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远未到绝境,谯周为何要力劝刘禅开城投降
邓艾偷渡阴平,突然出现在蜀汉腹地,让蜀汉上下为之恐慌,而诸葛瞻又在绵竹被击败,邓艾军趁胜逼近成都。
此时邓艾虽己兵临都城,但蜀汉腹地的重要关隘依然在蜀军手中,南方大部尚有回旋之余地,东吴方面也在积极的派兵救援,北方的姜维在剑阁死死的拖住钟会,所以邓艾只是一支孤军,前有坚城,后无援军,受困于蜀汉腹心之地,蜀汉局势远未至绝境。
反过来说,真正陷入绝境的是邓艾,偷渡阴平之计因最强灭蜀可称之为神来之笔,但试想,若是刘禅并未被邓艾吓住,而是选择据城而守,当时成都作为蜀汉帝都,想来万余兵力还是有的吧,这一点在史料中并无记载,笔者估计定为万余,而邓艾带三万兵而来,经历翻山越岭,凿山开路想来也损失不小,那边绝壁上行军,便是蜀军也会有所损失,更何况魏军。
而之后又和诸葛瑾大战了一场,就算邓艾是名将,到成都的时候最多也就两万的样子,面对坚城,邓艾如何能将之攻下。
而邓艾无法攻下成都,那么邓艾最终的结局就是被不断赶来勤王的蜀军蚕食而死,魏军此次伐蜀最后的结果便是双方各有损伤,魏国大将邓艾战死,蜀汉丢失汉中,困守蜀中。
只不过事情并没有按照笔者说的这般进行,蜀中承平己久,臣民对于魏军突入腹地的消息恐惧到了极点,百姓四散奔逃,官吏弃官而去,蜀中乱作一团,成都上下的士气也己跌至谷底。
最终在谯周的力劝之下,刘禅开城投降。
笔者认为对于蜀汉当时的形势,谯周不可能不清楚,其身为蜀汉重臣,更是太子府仆射,地位也极为尊崇,而且谯周乃是当世大儒,饱学之士,也断然不可能是魏国奸细,那么为什么谯周执意力劝刘禅投降呢?
自古便有“家国天下”一说,有家才有国,也可说成先家后国,谯周身为益州人士,益州便是他的家,对于益州他甚至比诸葛亮、刘备更要在意,如果蜀汉有希望一统天下,那么牺牲些益州的利益,谯周自然无话可说,可是自夷陵之战后,蜀汉就失去了争霸天下的能力,和谯周一般的益州士族也失去了进取之心,只是想偏安一隅,但是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权。
诸葛亮身为荆州派的核心,在失去荆州之后,便凭借着资历稳稳的压制着益州派,而诸葛亮虽然有权臣之实,但却无权臣之心,接掌蜀汉之后,以刘备匡扶汉室为己任,所以发动了六次北伐。
打仗打的是钱粮和人口,失去了荆州之后,人口和粮草无一不是从益州征取,而诸葛亮的六次北伐毫无寸功,更是让益州士族彻底死心,再也不愿意糜费益州利益去打一场毫无胜算的仗,所以姜维接手诸葛亮衣钵之后,屡次北伐却屡屡为后方掣肘,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从谯周劝谏刘禅削减用度,减少开支,以及后来与尚书令陈祗因对魏用兵之事展开激烈争论可以看出,以谯周为主的益州士族对刘氏政权已经从失望转变成了怨怼,谯周为此写下了《仇国论》。
东吴虽然派兵进攻寿春吸引牵制魏国,但蜀吴两国的联盟自刘备之后多流于表面,东吴也只是派了两万兵卒,笔者觉得东吴也完全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料想蜀汉不会如此不堪一击。
所以笔者认为,蜀汉被一战而下,是多方原因造成的。
其一便是蜀汉后期守护者,接替诸葛衣钵的姜维,蜀汉仅有一州之地,人口地盘俱是三方最少的,又因汉中之战、夷陵之战、六伐中原等一系列的战争,早己透支了益州的底蕴,益州己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姜维屯兵于汉中,固守要隘,则蜀汉或有偏安一隅的能力,但姜维在益州疲弊的基础上依然屡屡对外用兵,最终让蜀汉只剩下了一具看似强大的外壳。
其二是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得以掌权,但其掌权之后却宠信宦官,贪图享乐,后期更是不理朝政,致使本就衰微的蜀汉在黄皓的弄权下,更是雪上加霜,百姓困苦不堪,蜀汉国力完全无法得到恢复。
最后便是益州士族,笔者一直认为刘禅最后开城投降,也是受迫之举,益州在刘氏政权的统治下走上崩溃,这是益州士族无法容忍的,在没有外敌的情况下,这些士族慑于姜维等刘氏武将的兵权之下,不敢有所动作,而当邓艾兵临城下之时,益州本地士族的心思便开始活络起来。
笔者觉得,当时如果刘禅不投降,只怕身为益州士族的蜀汉大臣会将刘禅捆了送出城去,之所以让刘禅下令投降,只不过是因为这些名士不想背负骂名罢了。
本文图片皆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