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能否凭借格力芯片再创奇迹?
在受到中兴前车之鉴影响之后,芯片行业发展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而董明珠借此机会开始蹭起了芯片的热点。近日,董小姐迅速组建了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并声称格力要投500亿元做芯片。
据工商资料显示,珠海零边界的经营范围为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电子元器件、电子产品的设计与销售;通讯技术、物联网技术、嵌入式软件、计算机软件、移动设备软件开发与销售;技术服务以及技术咨询;
针对董明珠进军芯片制造领域,业内大佬们都不看好,就连董明珠的“老领导”格力前董长朱江洪都觉得不靠谱:“格力做高端芯片,我没太大信心,要做芯片需要积累,这并不是一天两天和一年两年的事情。”
可能有人会感到奇怪,格力电器已经稳坐空调业老大位置,为何还要转行再去做芯片呢?我们认为有二大原因:一方面,格力空调每年芯片采购成本的就要50亿,绝大部分为进口。而中兴事件的前车之鉴,也促使了董明珠下定自主研发的决心。
另一方面,格力要想在空调领域进一步扩张,只有提高空调的品质,才能一直霸主地位。但现如今,空调要能够智能控制和感知环境,这对芯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大对空调技术的研发力度,是格力保持市场霸主地位的关键所在。
不过,除了做空调之外,2015年,寻求多元化发展的董明珠开始试水智能手机。她曾表示,格力手机的目标是日销10万台,要在 “三年内灭掉小米”。但实际上,格力2代手机总共生产了30万台,实际只卖掉1万台,存货只能内部消化。格力手机滞销。格力做手机失败的原因是:
第一,格力做手机的产品定位模糊。格力手机机型是普通配置、过时外观,却要价很高,定价3000元,如此便是买者稀少的结果。
第二,国产手机市场份额已经被瓜分,华为、OPPO等五家手机企业占据中国手机市场80%以上份额,而格力在毫无市场份额和技术优势的背景下,要想脱颖而出,是非常困难的。
在拓展手机业务失败后,董明珠又瞄上了新能源。2016年她突然看上了主打锂电池技术创新的珠海银隆,并试图促成格力集团对珠海银隆的收购案,但最终被格力股东否决,后又找到了万达董事长王健林等一并出资入股珠海银隆,成为第二大股东。
不料,珠海银隆却不给力,不仅IPO宣告失败,净利润还大幅萎缩。2017年,珠海银隆的总营收87.52亿元,比2016年的78.98亿元增长10.8%。但其净利润则为2.68亿元,下降67.94%。截至2017年底资产总额约315亿元,负债总额为237.67亿元。
更有媒体爆出,钛酸锂技术在能量密度和成本方面的缺点非常明显,难以进军乘用车市场。,同时,银隆创始人魏根仓留下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既包括银隆高达80%的负债率。所以,种种迹象表明,董小姐的汽车美梦恐怕做不长。
而格力的芯片子公司成立后,标志着董明珠已迈向科技圈。那么,董明珠能否再凭借在空调领域的闯劲,而在芯片领域再创奇迹吗?我们认为,董明珠在手机、绿色汽车市场失败后,恐怕芯片领域也很难再创奇迹。
首先,格力的芯片子公司成立之初缺乏定位。董明珠曾表示,已成立格力的芯片子公司,并还要投入500亿做芯片。但搞了半天,大家还不知道董小姐想做芯片的哪一个环节?
据悉,芯片产业由上下游和核心产业链组成,核心产业链负责芯片设计,上游负责半导体生产工艺,下游是芯片应用。不过,在董小姐刚成立的芯片公司经营范围看,并没有提到半导体制造业务。
为此,芯片专家认为,格力如果芯片各个环节都做的话不太现实。因为芯片的上游往往只有少数大企业能够承担,投入太少就很难推进。但芯片设计公司在中国却有很多,格力恐怕也难有明显优势。`
再者,假如格力进军芯片设计领域,至多吸引外界眼球而已。据悉,格力电器每年在研发投入达57.67亿元,占营收比例3.89%,应该说格力在研发方面很上心,财力也足以支撑。但如果格力真的只着力于芯片设计的话,以格力的实力肯定捉襟见肘。
最后,即使是进军芯片设计领域,那也需要大量的从业人才。格力现有研发人员9千多名,美的1万多名,均占员工总人数10%左右。已经拥有自主芯片的华为,研发人员多达8万名,占比45%。可见格力的研发团队处于落后状态,加入高科技行业的“抢人”大战在所难免。所以,董明珠才刚刚踏进芯片制造领域,后面的事情很多。
格力虽稳坐空调行业老大地位,但是却遇到了发展瓶颈,本来试图通过手机和绿色汽车拓展商业版图。但是手机和汽车业务都进展的不如人意,董明珠进军芯片领域,但是这个领域也不简单,仅凭格力实力显得捉襟见肘,而且高技术领域要想成功乃是人才的争夺,董明珠要想在芯片领域站住脚跟,恐怕付出更多,难度系数会更大。